王铎有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您怎么看?

闲一


古人的东西太多了,书法的规矩很多,不临古人,不学古人,就自己创作,不太现实,学古人就是路子正,而书法很有传统性的,几千年来留下来的东西太多了!自己创作就是瞎写,不合传统,路子很野


南京书友


“书不师古,便成野路子”,认可。原因有二。

一,中国汉字书法主要有楷书、隶书、草书三大类。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已经形成浩如烟海的各种字体流派。比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的楷书,二王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的行楷,怀素、张旭等人的草书,当然还有很多名家的书法。

这些书法名家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和境界,后人很难超越。因此,临帖就成了学习汉字书法最好的途径。

二,那种想要自创书法派别,又狂妄自大地以为不临帖,就可以随意学习书法的人,是幼稚可笑的。

当然,在经历了“入帖”、“出帖”的过程以后,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也是必要的。假如我们食古不化,总认为别人写的书法作品和古人并不完全一样就不是书法,就是“丑书”,那肯定也是一种病态思维。

书法,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没有继承的书法,不是书法;但没有发展的书法,也是一种固步自封的行为。





止水如心


王铎有言: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您怎么看?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不师古终会落野俗一路。

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王铎对于传统的认识和重视,并且一直在努力,作为大师级的书法家,王铎能够“以临代创”充分说明了他高超的笔墨技巧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是一个学术思想的体系,也就是说:

在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之后,更需要注重追古人之气,摹古人之韵,得古人之格!而不是亦步亦趋,不敢越藩篱一步。


雪山飞虎日记


王锋之言很有道理,也是书法者必遵守的金科玉律。~~~~~~~~~~~~~~~~~

第一,书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有完整的概念体系,审美体系,训练提升体系等等。学习书法必须从古代书法中汲取营养,必须遵守古人总结的基本规则、基本规律,否则就称不上书法。

第二,师古是掌握书法最有效的方法。书法系统有大量知识点,技巧点,审美点需要学习和探索,只有师古,借鉴古人花费大量时间实践总结岀来的东西,才能在有限人生中,相对完整地掌握书法知识、技巧、审美感觉等。

第三,当然,提倡师古,但要反对泥古。应该鼓励现代人利用现代的科技、传播、材料等方面的优势,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攀登新高度,创造新面貌,开拓新境界!








洣水闲情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这话没错,是王铎总结了几千年来学书者的历程,而得的结论,不是王铎自已一人的感受。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已形成了体系,主流是二王体系,有着它的法度,审美特点,已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旳瑰宝。纵观古人名家,都是从师古开始,而后登堂入室,没有听说过脱离体系自创一派的大家。古时书法应该也有象现今一样想另辟一径的书者,却都被历史所遗弃,

书法一词是中国特有的,是由汉字所组成,而汉字书写也是有规则的,比如我们书写"鱼"字,应就是写鱼,而不是画条鱼,画条鱼虽然人们也理解,但不符合现在的书写规则。书法由线条的变化,字的结体,章法的不同而给人产生不一样的心灵感触,刚开怡,我们应从碑帖中去学习。不怕书友笑活,刚接触书法的时候,我拿着兰亭集序这本天下第一行书,看到这书法,感觉没有那么好看,还没现代的钢笔字帖那么好看,心里还有所怀疑。所以选择了欧楷,多年以后,我再拿起这本兰亭集序,就有不同感觉,难度高,不敢学,转临圣教,以致到现在都没去临习。学习古人,可以少走弯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做到师古而不泥古。




山野大伯


王铎在《后》中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师古”是什么?“师古”就是继承古人的书法传统,一是得其法,二是承其道。“得其法”就是熟练掌握古人流传下来的书法技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承其道”就是继承古人尚德修身、书品人品并重的理念,以书法抒情达意的文化传统。

书法,是一门重视传统,重视继承的艺术。书法学习者应该以先贤为典范,下苦工钻研,学习书法以继承传统精华为前提,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穿着大师的鞋子走一遍。只有这样,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代的书家也有类似的认识,例如,

张志和就认为,当下仍然是先把古人学好,“启功先生跟我说过不需要创新,因为书法艺术的特点就像每个人一样,自己不会知道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只要慢慢学慢慢长,你自己就是你的创新。就书法而言,思想性格和修养决定了你能把字写成什么样子。所以,写字要与文史哲贯通,在读书过程中形成人格和人品。”

不经“师古”,不见传统,没有来由,你写出来的就不是书法,只能算写字,只能是野路子。所以,王铎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实在是悟道之言,精辟之至。



王君敏


王铎(1592年—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1]。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

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其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帖非常讲究,笔笔有来历,绝不乱为。

临帖的同时,王铎也写下了很多学习笔记,这些临摹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如:“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我非常赞同王铎之言,所谓书法不同于写字,有法度可寻,不可自创,须依照法度,认真临帖,待熟练掌握后,再创作,这时方可不离古,不泥古。



金星753



厦门老新


书不师古便入野俗,书法的名言!

书法有两千年的历史。谈书法必说魏晋,是书法在魏晋已经完全成熟了,这个成熟是技法与理论的完善。也说明了,书法在魏晋之前,已经有过了很长的路了,比如李斯,比如蔡邕,都是书法界顶顶大名的前贤,李斯的小篆,自己蔡邕的隶书,以及其创立的飞白书法,至今都是书法巅峰的巅峰!

即使是书圣王羲之,两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也是学习前人的书法才得到那无上的荣光。

那么,有谁敢说比之书圣天赋更高呢?所以,书不师古是条绝对行不通的路!


一笑貫长天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王铎44岁-46岁三年间遍临《淳化阁帖》的晋唐名迹,几可达到乱真的境地。《瓊蕊蘆帖》便是其临习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铎临帖非常讲究,笔笔有来历,绝不妄为。

  临帖的同时,王铎也写下了很多学习笔记,这些临摹心得,自成一家之言,后学尤须理性对待。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诗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在平常习作书法中,应从古代经典作品入手,先求共性;当驾驭笔的能力强了,掌握笔法了,再结合自身选择个性强的经典作品学习,即后求个性。真正成功的书家,大都是直追本源的。这些书家无不取法高古,卓然成家。

王铎尝言,学书“譬如登山,所跻愈进,愈峻以旷,已经崇峰,顿俯于下。”“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像这样取法高古,才能终成大家的范例。

由此可见,“法”对于书法学习是何等重要,而“取法”的高低同样对书法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