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術語及經典名段推薦

傳統相聲術語及經典名段推薦

相聲(Crosstalk),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

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

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相聲的分類:

1、單口相聲:由一個演員表演。分長篇單口和短篇單口兩種。

長篇單口,通常為分次數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注重笑料!代表人物:郭德綱郭老師。

短篇單口,主要以碎包袱組成,類似於相聲中的墊話,利用大量的碎包袱來逗樂觀眾!代表:方清平。

PS:單口相聲和脫口秀的關係:脫口秀包含在單口相聲裡面,脫口秀的東西,相聲裡都有,但脫口秀不能展現全部的相聲藝術。

2、對口相聲:演員為2人,演員一捧一逗。以二人表演的內容輕重,語言藝術,可分為:“一頭沉”“子母哏”“貫口活”。(ps:下文有科普)

3、群口相聲:演員在3人或3人以上!一般稱甲為“逗哏”,乙為“捧哏”,丙為“膩(ni第四聲)縫”,如《扒馬褂》。(PS:雙簧也屬於相聲!!!)


相聲流派

逗哏:侯(寶林)派相聲

馬(三立)派相聲

常(寶堃)派相聲

蘇(文茂)派相聲

馬(季 )派相聲

捧哏:李(文華)派相聲

唐(傑忠)派相聲

趙(世忠)派相聲


四大基本功:說學逗唱

一、說: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

1、說: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曲目主要有《對對子》等。

2、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聊齋》等。

3、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報菜名》等。

4、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等。

二、學: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曲目主要有《學四省》、《規矩套子》等。

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

學唱:指除了太平歌詞以外的唱!

三、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曲目主要有《論捧逗》、《找堂會》等。

四、唱:太平歌詞!

十三門:要錢,口技,數來寶,太平歌詞,白沙撒字,單口相聲,逗哏,捧哏,群口,相聲怯口/倒口,柳活,貫口,開場小唱


相聲舞臺常用道具:

醒木: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摺扇: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虛擬為其他物品:刀槍棍棒(《大保鏢》)、筆(《楊乃武寫狀》)、鼓槌(《口吐蓮花》)等。

手絹:可以在化妝時作為道具使用,比如《學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傳統相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對口相聲時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裡邊。表演柳活時則以桌子區分前後臺和上下場門。

御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一般是兩個竹板。


相聲專用術語

1、”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2、”一頭沉“——甲臺詞較多,以甲的敘述、介紹、評論、講解、摹擬為主。乙聽見敘述的同時,有時與甲議論發表看法,有時提出問題請甲解釋,更多的是為甲的論點作補充。通過乙嚴絲合縫的襯托,點出問題、加深矛盾、揭示主題、抖響"包袱"。

3、”子母哏“——曲藝術語。對口相聲的表現方式之一。指相聲表演時,兩個演員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4、”貫口“——又稱“趟子”,為將一段篇幅較長的說詞節奏明快地一氣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貫到底,演員事先把詞背得熟練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產生笑料的作用。

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5.”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6、“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8、“葷口”——陳舊低俗庸俗的語言。

9、“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10、“怯口活兒”——又作“倒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裡反省。

11、“現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 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2、“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3、一塊"活"——一個段子。

14、“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15、“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16、“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7、“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8、“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接作用。

19、“摳溜”——即數來寶。

20、“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21、“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22、“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23、“門長”——相聲界裡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24、“撲盲子”——就是沒準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準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5、“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是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

幹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

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26、“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27、“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乾淨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28、“皮兒厚”——不容易懂。

29、“下掛”——重新整理。

30、“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31、“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餬口。

32、“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準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33、“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範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臺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34、“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35、“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衝突,在敘述中反覆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36、“使相”——面部表情。

37、“夯頭”——嗓子。

38、“圓粘”——招徠觀眾。

39、“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40、“泥啦”——效果不好。

41、“出蠱”——發生問題。

42、“抽籤”——少數觀眾退場。

43、“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44、“攢兒亮”——心裡明白。

45、“海”——大、多。

46、“蹶”——小、少。

47、“硬買賣”——掙錢多。

48、“冊子”——臺詞本子。

49、“醒攢兒”——覺悟了。

50、“稀溜綱”——逗趣的話。

51、“疃春”——相聲。

52、“咧瓢”——笑啦。

53、“瘟”——平淡、效果不好。

54、“起堂”——觀眾走了。

55、“盤兒尖”——面孔漂亮。

56、“撇蘇兒”——哭。

57、“瓤”——餓。

58、“念啃”——沒吃飯。


其實,相聲中的術語還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聽到角兒們講到專業名詞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就像郭老師說的:不懂也要裝作懂了一樣點點頭!


經典名段推薦

一 《連升三級》(劉寶瑞版)

這是唯一一段被收進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相聲作品,可見它的重要性了,所以我認為它是單口相聲的代表。

拋開劉先生細膩的口風和特有的風格不言,光從這個故事本身來看就足以能和世界級的短篇小說相提並論了!在短短的25分40秒的時間裡,把整個故事說的惟妙惟肖,人物活靈活現,而且語言也符合人物特點。這段相聲一定要聽劉寶瑞版的,其他都不行。


二 《八扇屏》(趙振鐸趙世忠版)

這也是小孩兒學相聲開蒙就得會的段子,基本上只要正規學過相聲的都會這段兒,而且現在還存有大量的名家錄音,都是這段,只不過貫口背的不一樣罷了。我知道的就有:劉寶瑞、蘇文茂、常寶華、侯長喜、李金斗、趙偉洲等多人的錄音、錄像資料,但其中最好的我認為還是“二趙”的這一版。

趙先生最後的那段《莽撞人》實在是太完美啦,百聽不厭啊。

首先說,趙振鐸的聲音就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說相聲的全算上,要講嗓音的先天條件來說,誰的也比不了趙振鐸,他的嗓音是最適合說相聲的,但唱則未必好。嗓子好的人未必唱得好。但,相聲畢竟是以說為主。

當然,至於侯寶林、劉寶瑞、馬三立、張壽臣、甚至是聲音與趙振鐸最為相似的高英培等等名家,他們的嗓音也很有特點啊!但有特點並不等於嗓音好。

劉寶瑞是陰陽嗓,說白了就是聲音有點像太監,並且伴有輕微的結巴;馬三立吐字不清,說話羅嗦;李伯祥小的時候是大舌頭;侯寶林唱倒是嗓子好,但他的嗓子用來說話就很一般了;張壽臣北京口音太重,重到讓外地人聽不清楚的地步了,而且吐字也不老清楚;高英培嗓門太炸;常寶堃和王長友都是公鴨嗓;魏文亮有點娘娘腔等等諸多毛病,但,這些藝術家恰恰是把自己的毛病轉換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而且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均成為一流的相聲演員,成就均不比趙振鐸差,有幾位還成為了高出所有同行的相聲大師。

話又說回來,聲音先天好,說相聲就好嗎?馬三爺說過“相聲是,相貌之相,聲音之聲”,趙振鐸在說相聲的裡面,長相是最好的,先生是回族,長臉兒、卷頭髮、高鼻樑、大眼睛,按現在的話說,真是帥呆了!所以趙振鐸天生就是說相聲的胚子。說多了也沒用,好不好,您自己聽。


三 《改行》(侯寶林 郭啟儒版)

侯寶林,中國相聲的代表人物,如果說列舉一百位中華文化名人,當中要有一位相聲界的名人,那麼只會是侯寶林。侯先生在相聲界等同於梅蘭芳在京劇界的位置,侯先生一生說過200多段相聲,代表作品也有幾十段,但大師真正滿意的只有七段,《改行》、《關公戰秦瓊》、《夜行記》、《三棒鼓》、《戲劇雜談》、《醉酒》和《橡皮膏》等。我最喜歡的則是《改行》,它是一段柳活兒,就是以唱為主的段子。 這個作品最早叫《八大改行》,是清門相聲的代表人物鍾子良(相聲名家陳湧泉的外祖父)先生的代表作。


四 《黃鶴樓》(馬三立 王鳳山版)

馬氏相聲裡,傳統相聲數量很多,且均被相聲迷們津津樂道。馬老的傳統相聲每個段子的時間都差不多,基本都在30分鐘左右,如《白事會》29分鐘、《文章會》30分鐘、《天王廟》31分鐘、《開粥場》30分鐘、《賣掛票》30分鐘、《賣五器》30分鐘、《拴娃娃》28分鐘、《吃元宵》30分鐘、《拉洋片》25分鐘、《黃鶴樓》31分鐘等等,這也說明了大師對相聲的控制能力是相當了得的。

很多馬氏相聲迷都會列舉很多名段作為他們的最愛,《買猴》、《開粥場》、《白事會》、《誇住宅》、《賣掛票》、《相面》等等。但我最愛的還是《黃鶴樓》。


五 《誇講究》(李伯祥 杜國芝版)

唐詩裡有大李杜(李白 杜甫),有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戲劇文學裡也有李杜(李賈 杜十娘)。

其實相聲界也有一對李杜,那就是李伯祥和杜國芝!

這個段子又叫《怯講究》,解放後的相聲改進小組裡又改名叫《自找罪受》。那會兒,有不少老段子都改了新名兒,叫“舊瓶裝新酒”,如《菜單子》改為《維生素》,《地理圖》改為《兩條路線》《文章會》改為《賈博士》等等。 《誇講究》這個作品是張壽老在上個世紀40年代創作的。


喜歡這個作品,有兩個原因:

1.比起馬志明來,我更喜歡老李的貫口。

雖然李先生也有很多貫口精品,如《大戲魔》、《報菜名》、《文章會》、《地理圖》等等錄音錄像,但是聽著都不太過癮,因為貫口都沒有這段多。

聽這段《誇講究》,是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特別舒服。可以讓你充分了解李先生的貫口特點。

侯耀文一般是不怎麼誇哪個相聲同行,但侯耀文不止在一段相聲中提到李伯祥的大名,且非常敬重,如《自不量力》和《口吐蓮花》。雖然他是李伯祥的代拉師弟,但也確實能說明李先生的藝術造詣是很高的。人家可是趙佩茹大師的頂門大弟子啊。


2.就段子內容而言,裡面及其豐富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是讓我受益很深的。

說實話,這段相聲並不怎麼可樂,但底蘊則不是那些《反七口》、《翻四輩》等能比的。


六 《賣布頭》(閻笑儒 尹壽山版)

這是一個學唱類的段子,一開始是學各種貨聲兒(做買賣的吆喝聲),之後又學幾種估衣的吆喝,最後是大段兒的吆喝布頭,很吃功夫。

同時,這又是一段按相聲話說是“臭了街(比喻人人都會)”的段子,儘管如此,我們可不能小看這個節目,難度之大,比《八扇屏》、《大保鏢》《文章會》等等有過之而無不及。

馬老對這段相聲有過評價,“全國說《賣布頭》說的最好的,劉化民第一,閻笑儒第二,侯寶林第三!”很遺憾,十幾版《賣布頭》中,我沒能聽到劉化民的這個段子。


七 《繞口令》(郭榮起 張振圻版)

這種段子在相聲裡稱為“倒口活兒”,或者又叫“怯口活兒”。怯相聲在傳統相聲裡佔的比重是很大的,據說有三十餘段。如我們熟悉的《找堂會》、《怯大鼓》、《怯洗澡》、《交租子》、《怯拉車》等等都是屬於這一系列的作品。

繞口令本身是相聲演員必須掌握的一種基本技能。郭先生說這幾段繞口令肯定是滾瓜爛熟的,但,舞臺上卻要假裝說著費勁,說不上來,還得穿插包袱兒。

這個段子是由頭至尾全是變口音的,沒點兒真功夫能行嗎!再加上張振圻的量活,是傳統相聲裡的經典之作。


八 《師傅經》 (於寶華 馮寶華版)

這是一段很不常演的段子,如果沒有德雲社,可能聽過這個段子的人就更少了!

於馮二位是一對老搭擋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一起合作,在九十年代,二位又在天津錄製了十幾段傳統相聲精品,特別要說的是在這個段子的最後,二位學“業餘和尚”念“師傅經”的那一段,真是精彩之極。


九 《粥挑子》(郭全寶 郭啟儒版)

這一類反應舊時相聲藝人苦中作樂的段子是很多的,如:《財迷回家》、《揭瓦》、《醋點燈》、《粥挑子》、《夢中婚》等等。笑聲的背後,也隱隱有一絲淒涼的味道。

此外,這個段子的細節也特別出彩,且二位郭爺的合作也天衣無縫,率真自然。


十 《訓徒》(高德明 王長友 王世臣版)

十段精品中怎麼也得有一段群活兒吧!這個段子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相聲裡有單雙,還有群口,最富盛名的是《扒馬褂》。

同時,傳統相聲裡還有一類爭議最大的節目,稱之為“倫理哏”,

就是拿父子找便宜或拿對方老家兒找樂為笑料的作品,而且還很多。

而《訓徒》正是這二者的結合,它又是倫理哏又是群活,所以有很大的代表性!

這類相聲是“小孩兒哏”,主要是訓練捧逗演員之間的配合與默契程度,也算是一種基本功吧。

王長友,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因為嗓音屬於“雲遮月”,素有“相聲麒麟童”的美稱。

聽過一種說法,北京相聲界有兩位“相聲倉庫”,其中一位就是王長友,另一位是劉寶瑞。

王世臣,說起這位“小迷糊”來,那真是不得了,早期的錄音作品中就《焦贊打嚴嵩》一段,就無人能比,還有《失街亭》、《學四省》、《釣魚》等,均是錄音珍品!


寒假相聲推薦單

《禮儀漫談》《滿腹經綸》苗阜 王聲

《天下第一針》《解放戰爭中的一幕》王自健 陳朔

《大保鏢》《報菜名》《白事會》馬志明 黃族民


馬志明 黃族民

《論相聲五十年之現狀》郭德綱 張文順

《西征夢》《四大名著》《拴娃娃》郭德綱 于謙

《黃半仙》《官場鬥》《山東鬥法》劉寶瑞

傳統相聲術語及經典名段推薦

劉寶瑞

《找堂會》馬季 劉寶瑞

《關公戰秦瓊》《空城計》《夜行記》侯寶林 郭啟儒

《捉放曹》侯寶林 郭全寶

《白事會》《十點鐘開始》《誇住宅》馬三立 王鳳山

傳統相聲術語及經典名段推薦

馬三立 王鳳山

《對春聯》《三字經》馬三立 趙佩茹

《文章會》《批三國》蘇文茂 趙世忠

《八扇屏》《學四省》《大保鏢》趙振鐸 趙世忠


傳統相聲術語及經典名段推薦

趙振鐸 趙世忠

《學電臺》高峰 欒雲平

《黃鶴樓》《汾河灣》《洪洋洞》王自健 陳朔或張伯鑫

《黃鶴樓》《洪洋洞》羅榮壽 李桂山

《打牌論》郭榮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