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臨死前下了兩道什麼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馮一玲1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訓,根據清朝形勢,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秘旨,讓乾隆穩坐江山60多年,確實令世人佩服。

辛勞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這3人中,雍正在位時間最短,然而他對穩固清朝統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個政權建立之初,大多數皇帝都是勤政愛民的,特別是雍正,經常批閱奏摺到夜深,有時索性睡在書房,這也許是導致他身體虛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經歷了“九龍奪嫡”,好不容易當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時,處理國務已是力不從心,以致國內存在巨大隱患,國庫處於虧空狀態。雍正上位後雷厲風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攤丁入戶,改土歸流等等。漸漸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穩定了社會秩序。其外,他還實行了密摺制度,使大臣們相互猜疑牽制,有力的加強了皇上的權力。

雍正臨死前留下的兩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開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秘密會議,並託付了2道遺旨。

第一道就是關於立弘曆(乾隆)為皇帝。


第二道則是要求在新皇帝登基後,將秘旨交到弘曆手上,裡面內容是雍正指明可重用及不可重用的大臣人選。

雍正認為張廷玉和鄂爾泰對統治政權的影響力,於是在第二道遺旨的名單裡特意把張廷玉的名字排在鄂爾泰之前面,因為當時漢人官不如滿人官高貴,這樣排位可引起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互相牽制,消除了一個隱患。這樣的秘旨顯示了雍正為了大清的統治之用心良苦。


雍正皇帝在康熙與乾隆之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沒有雍正,乾隆不可能輕易地掌握國家大局實現盛世,一直在位60幾年。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綠葉

單憑這兩道密旨,就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未免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雍正當了13年惡人,替乾隆扎穩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創造了豐功偉績,被世人所稱頌。



晚年的康熙,卻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只想著功成身退、順利交權即是成功,面對國庫空虛、官員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等積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給的爛攤子,這話只能憋在心裡,還不能說。



雍正登基後,一心想整頓吏治,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因為損害到了官僚、士紳貴族的利益,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這也是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惡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繼位時,只需坐享其成,做好兩件事:一是當個好人;二是花老子的鉅額存款。


波波戲說歷史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雍正劇照)

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秘密立儲法”。

(乾隆劇照)

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找,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劇照)

那麼,這道密旨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兇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這4位朝臣,大有讓他們4人做輔政大臣之意。

不過,那會兒,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而且,雍正為了籠絡張廷玉和鄂爾泰,曾拿出來給他二人過目,所以他們倆都知道這道密旨的存在。

張廷玉宣讀這道密旨後,繼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遺旨,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為輔政大臣。

當然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不知道張廷玉在經受這一切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參考史料:《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這道密旨被交於了四位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不僅是雍正帝的親信,更是在當年奪嫡之中幫助過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後,眾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而這四位大臣也同樣宣讀了密旨,這才保證乾隆皇帝順利登基。可以說正是雍正帝的先見之明才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

說起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來看看密旨中提到的兩個人,他們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他們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為雍正帝順利登基立下汗馬功勞。

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十分倚重這二人,並且將他們倆留給了乾隆皇帝,作為輔政大臣。

這第二道密旨是讓乾隆帝親自打開,密旨的內容是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輔政大臣。這份密旨看似平平無奇,不就是老皇帝為新皇帝選了輔佐的大臣嗎,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學家就不這麼認為了。這份密旨中雍正將張廷玉寫在了鄂爾泰前面,後人認為這顯示了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張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張廷玉是漢人,雍正帝此舉被看成安撫漢人。這麼說其實也沒錯,畢竟當時雖是滿人統治,但漢人畢竟在人數上佔優勢。拉攏漢人有利於民族的大團結,更有利於國家穩定。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雍正帝的這第二道密旨可以說對乾隆穩固江山有了極大的幫助。主要是因為在乾隆剛即位時,對於朝政並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帶著他一步一步成為成熟的君王。

鄂爾泰和張廷玉正是扮演著這樣的領路人。鄂爾泰輔政10年,張廷玉20年,為乾隆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雍正帝的這兩道密旨可以說十分關鍵,甚至嚴重的講沒有這兩道密旨就不會有康乾盛世了。

這第一道密旨確保乾隆順利登基,不至於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穩固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極大的保存了國力,使得國庫充盈。第二道密旨相當於推波助瀾,讓清王朝走得更遠,讓乾隆帝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由此說來,這倆道密旨讓乾隆帝坐穩63年江山是不為過的。


史之策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秘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秘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最後,張廷玉輔佐乾隆20年,鄂爾泰輔佐乾隆10年,兩位老臣走後,乾隆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說,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謂是“慧眼如炬”。

雍正離世後,通過兩位老臣的大力輔佐,讓乾隆穩穩當當地帶著國家向前發展。但乾隆執政20年後的事情,雍正也實在幫不了什麼大忙。



雍正死後,留的兩道密旨,一道是“誰來當皇帝”,二道是“誰來輔佐新皇帝”,兩道密旨讓乾隆順利上位,前期得以穩定發展。


藍風破曉



想當年,康熙皇帝在晚年肆意玩弄權術,九子奪嫡的鬧劇給大清帝國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雍正繼位後面對空虛的國庫,除了頭痛之外,就是下定決心不能重複老爸這種騷套路了。

總而言之,雍正決心再不會讓九子奪嫡這種鬧劇重現,但又由於康熙皇帝當年直接把太子一位給廢了,所以雍正皇帝必須再另外想辦法,於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制度,那就是提前寫好秘旨藏在正大光明殿的匾額之中,這樣一來,就能從根本解決了繼承權問題了。在雍正突發疾病死後,這封密旨才被打開,原來指派的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雍正除了留有解決繼承權問題的秘旨還留有關於顧命大臣的安排旨意——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鄂爾泰均為顧命大臣,可以為年輕的乾隆皇帝披荊斬棘,穩坐皇位,這手安排也非常靠譜,乾隆皇帝前期正是因為這些顧命大臣的忠心輔佐而變得非常穩定。
同時對漢臣張廷玉的重用,也相當程度的緩解了當時尖銳的滿漢民族矛盾,為不熟悉政務的乾隆上了一課。所以,很多人都說,雍正的兩道密旨,不僅讓乾隆穩坐63年的江山,還為清朝續命100多年。


戴老師講歷史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秘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秘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然後,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又開始宣讀第二道秘製密旨,內容是康熙為乾隆安排了輔政大臣,讓他們盡力盡心為乾隆辦事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當中,雍正故意把漢人張延玉放在了鄂爾泰前面,因為在清朝當中滿人的地位比漢人要高,漢人做官再大,在滿人心裡面始終都是個奴才,


雍正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限制鄂爾泰的權力。真可謂用心良苦。


替鯨照顧海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後留下了兩道密旨,不過其中一道密旨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一、“秘密立儲”的傳位詔書。

雍正繼位後,有感於康熙年間諸位皇子因為儲君的位置而展開殘酷爭奪的事實,於是決定建立“秘密立儲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後,就秘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當時立儲的皇子是弘曆(將來的乾隆皇帝),不過在雍正施政過程中,大臣們早就已經看出弘曆就是未來的儲君,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清朝皇帝頭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儲君的詔書的地方)

雍正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皇子們為爭奪皇儲而爆發暗戰。不過事與願違,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時不甘心,仍然秘密積蓄力量企圖登上皇位。1727年,弘時居然被雍正皇帝過繼給政敵允禩(老八)做繼子,後削去宗籍,轟出了紫禁城。乾隆繼位後,也採取了“秘密立儲制度”,立永璉為儲君,不過他9歲就去世了,秘密立儲制度受到打擊,以後,乾隆採取反覆觀察和考察選擇儲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間也爆發了皇儲爭奪戰。(乾隆劇照)

無疑秘密立儲制度是失敗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為自己的兒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遺產,主要是顧命輔佐大臣。密詔也是早就擬好的,裡面有這樣的內容: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懷抱純全,忠厚供職,每年遵旨鈔繕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平易近察吏,綏靖內地,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萬年以後,二臣著配享太廟。

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擬好的密詔,裡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沒有改動。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他們都不肯做顧命大臣,以總理事務大臣任職。(張廷玉劇照)

在這封密詔中,雍正皇帝特別推薦了漢臣張廷玉,居於滿人大臣鄂爾泰之上,這裡面有特殊的政治含義。康熙雍正時期,漢人官員的地位比較低,而滿族貴族的地位很高,同樣級別的官員漢人官員要低於滿蒙官員,這樣的安排就是讓乾隆將來滿漢大臣並用,互相制衡,不能讓一頭做大,對皇帝和國家的將來很不利。(鄂爾泰像)

再者,張廷玉和鄂爾泰被雍正和乾隆同時重用,他們兩個共事十幾年,有時候兩個人一天一句話也不交流,一旦鄂爾泰有差錯,張廷玉必然說話諷刺,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差,可見雍正乾隆用人厲害之處。


乾隆繼位後,任命張廷玉教導皇子,重用張廷玉。每次乾隆皇帝出行,張廷玉和總理事務王大臣共同主持京都事務,並且允許夜宿紫禁城。不過上了歲數的張廷玉特別固執,愛激動,惹得乾隆皇帝不高興,晚景坎坷,不過最終乾隆皇帝還是遵照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這兩道密詔是否能讓乾隆穩坐皇位63年?

這兩道密旨傳承下來的第一個是清朝的立儲制度,以後清朝儲君即位詔書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成為了固定的規矩。

第二個是先皇顧命大臣制度,這個制度後世清朝皇帝一般也遵循。雍正第二道密旨傳達的治國理念是滿漢並用,以確保大清的千偉業,這個理念,貫穿清王朝始終,清朝才得以享國這麼久。

至於說這兩道密詔讓乾隆穩坐帝位63年,應該擴大其詞了,關鍵是後世的君主能按照正確的治國理念走才能保證帝位的穩固。

康熙皇帝基本將清朝版圖穩定,雍正皇帝治理國家內政,國庫盈餘眾多,乾隆的祖父、父親為他打下了良好的執政基礎,這才使得乾隆皇帝能夠穩坐江山,此外乾隆皇帝的執政能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康熙皇帝為雍正留下了800萬兩左右的國庫盈餘,雍正13年為乾隆留下了6000萬兩左右白銀國庫盈餘,是清朝皇帝為兒子留下錢財最多的皇帝。乾隆雖然後期將國庫揮霍一空,不過為嘉慶皇帝留下了和珅,俗話說: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穿越再現彼岸


雍正臨死前下了兩個密旨。第一個便是密匣傳儲,定弘曆為繼承人。第二個,便是指定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鄂爾泰四人為輔政大臣。

密匣傳儲,是雍正皇帝的首創,保證了弘曆繼位,避免了康熙朝兄弟爭位的事件發生。指定輔政大臣,歷代都是如此,一點也不新鮮。只有一點是雍正匠心獨運,就是把漢臣張廷玉之名排在了滿臣鄂爾泰之前。使卓有才華的張廷玉能充分發揮作用,不致於受制於滿臣。

這兩條密旨肯定對乾隆順利繼位發生了重大作用。但說保障了乾隆60餘年的帝位,未免言過其實。

乾隆之所以穩做了60年的皇帝,首先得益於其祖父輩的鋪墊。其次是他個人的努力。

清朝的天下,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這三代打下來的。清朝在中原的基業,則主要是康熙和雍正這二代奠定的。康熙奠定了清朝的版圖。雍正奠定了清朝的經濟基礎。

但儘管如此,如果乾隆是隋煬帝,或者是咸豐,同治那樣的皇帝,他也很難60年穩坐天下。

乾隆在位60年,完成了康雍乾盛世,是與乾隆本人的努力分不開的。乾隆晚年做的不夠好,使經濟下滑,給他的兒子嘉慶留下了隱患。但他的前期和中期,做的是相當不錯的。這是他穩做60年皇帝的主要原因。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雍正在臨死前留下兩道密旨,直接讓乾隆皇帝穩坐六十年的江山,先來簡介一下雍正皇帝。慕容認為: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是一位極其偉大的君王,儘管康乾盛世中沒有他的名稱,不過他是必不可少的。康乾盛世的強大完全就是一個假象,如若中間沒有雍正調和內政的話,大清王朝絕對沒有所謂曠世奇世。

雍正在位期間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努力為大清國攢錢。康熙爺死後雍正繼位後大清的國庫是空空蕩蕩,他在政治上實行改土歸流,大力實施攤丁入畝, 大大的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軍政上:在1727年,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儼然是一位勤於政事的明君,在雍正七年他曾留下一道密詔,並且告訴漢臣張廷玉在自己死後一定要告訴貼身太監將這道密詔取出,加上金鑾寶殿上的詔書一共有兩道最起碼可保大清三十年太平天下。乾隆皇帝後肆意消費完全是靠雍正,雍正一生都在為大清攢錢,一生都在為大清做貢獻。


接下來我為大家揭秘這是那兩道密詔:

1、金鑾寶殿後密詔

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說的很清楚,直接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疑問。雍正的皇位一直有人說來路不正,慕容認為雍正篡位的事件可能率為0,不論是篡改傳位詔書以及逼死康熙這些都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


雍正這樣做能免去很多麻煩,弘曆能夠平穩的繼位與雍正的關係還是非常大的。因此這道金鑾殿後的密詔必不可少,這道詔書能讓乾隆穩坐皇位30年,當然這種情況是乾隆的壽命足夠的情況下,這也是慕容自己的分析。

2、雍正七年留下的密詔

張廷玉、鄂爾泰為輔政大臣,死後配享太廟

雍正這一招可謂是空前絕後,鄂爾泰是滿人,張廷玉是漢人。遺詔明確指出張廷玉是首輔大臣,鄂爾泰排次。這相當於直接告訴了乾隆要重要漢人,他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清王朝想要延續下去還是要依靠漢人。


滿人畢竟是關外民族,通過不斷努力打入了北京城建國稱帝。滿人在華夏大地上還是佔少數的,漢人才是建國的根本。因此雍正在排列首輔的時候直接將張廷玉排在了鄂爾泰的頭上。


雍正上位做了十三年的壞人,最終讓乾隆皇帝坐享其成,實則是享受了六十三年。花光了雍正攢下的錢,便讓和珅去生錢。乾隆皇帝才是中國最會享受的皇帝,不過他有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爺爺,和勤於政治的好父親。

總結:雍正留下的兩道密旨直接告訴了乾隆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想要大清長存下去必須要依靠漢人,切不可繼續打壓漢人,雖然這樣會傷害到貴族的利益,但能夠俘獲漢人的心,這才是治國的根本。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