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文|西紅柿媽媽

溺愛是摧毀孩子的第一步,家長為孩子包辦一切的行為不僅會剝奪他們的成長空間,還會讓他們養成一種只知道索取的習慣,所以才會出現被稱為“巨嬰”的成年人。

巨嬰是一種常個體現象,巨嬰的出現也預示著家庭教育的失敗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在車來車往的街頭,一個身材高大健壯的年輕人一把將走在前面的老婦人推倒在地,嘴裡還咒罵個不停。看著他一臉憤怒的神情,很多路人都上前勸阻,老婦人也沒有表現出太多反抗,只是一臉的傷心絕望。

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位年輕人是老婦人的親生兒子,從小被家裡人寵慣了。她兒子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成年之後仍然改不掉這些壞毛病,不僅吃穿用度花銷很大,而且還三番四次地問母親要錢。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這幾天因為還不上銀行的貸款,他伸手向母親要兩萬塊錢,但是年邁的母親已經完全拿不出這兩萬塊錢了。他便開始胡攪蠻纏,想方設法的逼迫母親,甚至在大街上三番四次對著母親出手拳腳相向,這讓很多陌生人都看不下去了,只能找來民警出手相助。即便如此,母親在警察面前還是努力地為自己的孩子開脫,怕他承擔任何責任。

溺愛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無形的殺手,它會剝奪孩子的感恩之心,讓孩子只著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變得自私、冷血、貪婪、任性。一旦自己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怨恨甚至報復的心理。

那麼巨嬰類型的成年人究竟有哪些特徵呢?

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巨嬰型成年人從小被父母溺愛慣了,已經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所以即使成年仍然負擔不起自己的生活。不僅改不掉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一旦遇到任何問題,第一反應仍然是向父母求助,一旦父母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便會惹來無限的責罵和怨懟。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二、內心極度自負

父母的愛是孩子心理建設的第一步,但是過多的愛就會變成溺愛,讓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形成偏差,認為自己說的都是對的,所有人都要聽自己的命令和指揮。在家裡可能人人都讓著孩子,但是出了社會,這樣的習慣就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三、不求上進,不思進取

為什麼社會上仍然會出現問年邁的父母要退休金養老金,來維持自己生活的年輕人呢?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無憂無慮的生活,不願意自己去努力承擔生活的壓力,只能啃食父母,絲毫沒有感恩之心以及孝敬父母的責任感。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這三種家庭容易把孩子養成“巨嬰”,娃長大後不僅沒出息,還會不孝順

一、對孩子事事包辦,什麼都不讓孩子插手的家庭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作品,如何塑造孩子與家庭教育的方法息息相關。有的父母一心想要孩子成才,所以只要求孩子認真學習,一切跟學習無關的事情都不准他插手。

這樣孩子在無形之中便會喪失生活能力,再加上已經習慣了父母的事無鉅細的安排,等到成年之後,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能力。孩子長大後再高的智商,也註定成不了大器,還會不孝順。

二、過度溺愛,一切要求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家庭

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霸王,因為父母長輩的溺愛和無條件的寵愛讓他們養成了霸道蠻橫、無法無天的個性,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想要的可以輕鬆得到一切。

漸漸地,他們便養成了一味索取、不懂感恩的個性,一旦孩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激發他們的暴戾乖張情緒,久而久之便成了巨嬰,這樣會沒出息,更會有不孝的行為。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三、過度保護孩子的家庭

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的環節當中都忽略了放手的重要性,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區別,家長們都有保護珍惜孩子的天然反應,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會給予他無限的關懷和關心。再加上現在社會比較複雜,對孩子產生威脅的安全隱患也比較多,所以很多家長便會過度保護孩子。

比如說有的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一步,不肯放手讓孩子參與同齡人的社交生活,甚至一味想掌控孩子的全部。家長不給他任何的私人空間,不願意讓他獨自發展,一旦孩子受到了挫折,家長不是積極引導,而是更加消極地讓孩子逃避挫折,不用去面對,一切交給父母承擔。

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在無形之中導致孩子養成了依賴心理,在成年之後一旦遭遇挫折和壓力他們便會呈現出劇烈的反抗情緒,不願意面對,不會解決,最後只能自嘗苦果。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以上三種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不想把娃養成“巨嬰”,父母就不要有這些行為,不然只能自嘗苦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