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己的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

在爸媽眼裡,孩子永遠還是那個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需要照顧的小寶貝兒。

01

前段時間在一個綜藝節目裡,看到了一位實力寵女兒的父親。他有兩個女兒,從出生直到孩子7歲,父親都要堅持為孩子刷牙、洗臉、穿衣服、餵飯、洗澡。

他說:孩子一天天長大,尤其是女孩子,很多事情我都做不了了。只是在她們長大之前,我想更充分地愛她們,並且我也樂在其中。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當時主持人問:你認為孩子幾歲可以自己吃飯了?

父親答道:我們家孩子用筷子很早,在吃飯技能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她們現在可能是在享受爸爸餵飯的這種感覺,我也在享受而已。

02

而變形計中的主人公劉思琪已經16歲了,一樣像一個寶寶一樣需要家人幫忙穿衣,吃飯。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她要變形開始的前一天,一家人都在為她忙著收拾行李,而她卻在玩手機。媽媽說,這都是小事,反正我有精力去喂她。

03

這樣的愛是傷害!

有時候父母很難意識到,對孩子這樣的愛,其實是極其自私的。

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父親一樣,他強調在這個過程中,他是很享受的。劉思琪的媽媽又何嘗不是呢?

作為全職母親的她,確實是很有時間的。她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而實質上這種愛的方式,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一直強調,父母要認清三種需要:父母的需要,孩子的需要和成長的需要。

當父母要判斷是否要管孩子和幫助孩子時,就要去思考究竟在背後是誰的需要。

父母這樣的寵孩子,其實違背了孩子成長的需要,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只有讓孩子如此地依賴她們,她們才能感受到,孩子是需要自己的。他們很害怕孩子的長大和獨立,因為那樣就同時證明,孩子不需要她們了。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而這樣的愛,卻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的需要。學會自立,是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

但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要長大,她們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就很難體會在成長過程中,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喜悅。

小時候我們需要體會自己學會用筷子的樂趣,自己去幫爸媽做事的樂趣,自己學做家務後,得到父母認可的成就感。

而什麼都不用做的孩子,不僅失去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喪失了責任感和同理心。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當真的需要自己去面對生活的時候,她們往往手足無措,當她們面對真實世界的時候,看到別的孩子有這個能力,那個能力,自己很多能力都缺乏的時候。那時候她們內心的自卑和無力才是更真實的。

劉思琪的快樂看起來單一,但那並不是真正強大的快樂。她只有用金錢來購買快樂的能力,換了其他方式,她沒有能力去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

這樣的快樂只能停留在表面,時間久了,她會發現她並沒有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自尊。用錢購買的,只是脆弱的自尊。

04

劉思琪的快樂看起來單一,但那並不是真正強大的快樂。她只有用金錢來購買快樂的能力,換了其他方式,她沒有能力去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

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人生是一個艱難的路程,有時會遭遇困難,有時會遇到挑戰,這時真正能夠幫助孩子的只有他自己。

我們總有一天要離開孩子,不能護她周全,伴她左右。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孩子越早獨立越好!不要因為這些小事把孩子寵成“巨嬰”

如果此時沒有打好心理基礎,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非常敏感、脆弱。

很多時候,並非是父母做錯了什麼,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科學愛孩子。因為,好父母從來都不是天生的,是學來的。

所以,我也希望父母們能通過學習,創造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而不是盲目的愛孩子。

事實上,教育孩子沒有範本

更沒有標準,只要用心

相信大家都可以

和孩子一起成長,

讓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