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族人那么多?


全球民族最多的是中国的汉族,还有印度的印地人,但是,印度的印地人因为宗教信仰已经少多了。中国的汉民族也是长期的民族融合的结果,也与中国历史上人口基数大有关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创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炎黄部落人口众多,可能达百万之众,到了周王朝时期的人口有五百万以上,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人口基数是两千万,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多的。一千年后的宋朝人口已经上升到一亿人口,清朝中期是两亿人口,民国时期已经是四亿人口,当时的汉族占百分之九十五多。

秦朝以后的两千年,汉族经过数次的大动荡,融合了北方的几波游牧民族和岭南的百越部落,形成了世界上民族最多的汉族,现在的汉族人口已经是十三亿 。


太兴真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家,在中国目前已知的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据人口达到92%,相对少数民族有绝对的人数优势,并且汉族在人口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为什么汉族人口会这么多呢?

一、汉族有强大的生存力,这是每个民族的共性。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但是汉族从未中断过,顽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汉族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各族人民一起生活。我们知道汉族经历过很多次少数民族的入侵,尤其是在五胡乱华的时期,但是中华民族有极大的包容性,所以很多民族最终走向了汉化,融入到汉人之中。到唐朝的时候,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就更加频繁,甚至是唐朝李家也融入了少数民族的血液。极强的包容性让汉族得以与很多民族和睦相处,也容易壮大发展。

三、汉族的家族文化,给了汉族极强的繁衍能力。家族文化很重要的事要保证家族的强大,这就需要有很强的人员作为补充,所以汉族特别重视传宗接代,也特别注重家族的强盛,儿子多 的家庭或者家族就对在当地很有威望。而家族融合在一起,又让人活下来的概率扩大,所以人员的增长比较快。

四、中华文化的自强不强和对自然的敬畏思想,使汉族会发奋图强。中华文化主要还是汉文化,而汉文化自强不息,面对自然灾害能奋力抗击,同时又相信“天人合一”敬畏大自然。自强不息让汉族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想到的是面对和解决,而不是逃避,这种方式就增加了汉族的生存力。

汉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从未断裂的民族,作为一名汉族人,我们为民族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为国家骄傲。


帝国烽火


汉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是一个拥有从未中断过的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如今全世界的汉族人口已接近14亿左右,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实汉族的族源血统并非单一,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历史,甚至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根据先秦文献的记载:汉族的远古先民主要以中原地区为活动范围,分布于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被视为是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汉民族兴起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可谓得天独厚——相比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种四周多沙漠和古希腊的多山地形而言:能与黄河、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这样大面积的冲击平原相提并论的只有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冲击平原,这两大冲击平原是当时难得的适宜农耕之地,因此孕育了大量人口。在持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时代我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风俗——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可谓根深蒂固。这种观念的形成和古代中国的国情密不可分:一个农业国家需要充足的壮劳力维持生产,只有多生育人口才能维持家庭生计,进而实现老有所依的目标,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多子多福的观念。与此同时朝廷的日常行政运作以及应对战事也必须消耗大量钱粮,因此朝廷会千方百计出台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人们生育:越王勾践对大龄男女的父母征收重税、秦献公嬴师隰废除活人殉葬制度无不是出于充实国家人口的目的。


这种地理结构和农业社会形态还使汉民族很早就催生出大一统思想意识。相比西方政治版图长期的四分五裂状态而言:中国在绝大部分时期都得以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中国人的这种大一统思维其实由来已久——尽管缔造中华大一统帝国的人是秦始皇嬴政,然而在此之前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所要解决的就是将天下定于一的问题。正因为大一统思想是华夏民族早就孕育出来的全民共识,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秦王朝在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缔造了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高度统一的共同体。秦朝之后的历代王朝在秦朝的疆域基础之上不断向四周扩张并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国版图。在秦朝建立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除魏晋南北朝以及五代两宋共计600多年时间之外这片土地都保持着统一的状态。相比欧洲长期以来的小国林立状态而言:我国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领土大国。尽管人口不一定和领土呈正比,但不能否认庞大的领土是孕育庞大人口规模的基础:没充足的土地资源作为依托就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当今世界的确有像加拿大这样的地广人稀的国家,可话说回来像科威特、卡塔尔这种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是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人口大国的。

中国的大一统政体不仅使国家得以保持庞大的疆域,同时也使国家在生产力上保持相对的高效率。在古代的农耕社会水利设施无疑是对农业生产极其重要的,而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就能充分体现大一统帝国与封建采邑制国家的效率差距。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使帝国得以供养更多人口。大一统帝国的高效率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在商业活动上同样能体现大一统帝国的高效:大一统的古代中国尽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然而却构建了庞大的商业贸易网——这一贸易网络不仅涵盖了帝国的疆域,甚至通过丝绸之路得以延伸到帝国疆域之外。反观欧洲和中东在统一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时代是可以参与丝绸之路贸易的,然而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采邑制国家显然就无法参与如此广袤范围内的贸易运作了。由此可见古代中国无论是在农业生产或是商业活动上都能创造出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利润,从而得以供养更为庞大规模的人口。中国这种高效的大一统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历史上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以其独特的开放包容特性使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相继被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这些民族的加入进一步充实了汉民族的人口。汉民族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在相当程度得益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当秦始皇混一华夏时如今的江南、岭南地区仍是山越民族出没的蛮荒之地,然而如今这些地区和其他地区都使用着同样的方块字。可以说历史上汉民族的几次大规模迁徙以及与当地民族的融合是汉民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的重要原因。

汉族的祖先是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大战与涿鹿,正是这一战奠定了以炎黄部族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战败的蚩尤部落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南迁徙成为今天苗族的祖先,另一部分在被华夏部落联盟征服后日渐同化。华夏部落又进一步吸收了以东夷为代表的周边部落,事实上汉族远古先民在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虞舜出自东夷,夏禹出自羌、戎等说法。华夏民族早期历史阶段的神话传说从侧面间接证明:汉民族是由来自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华夏民族在经历早期的三皇五帝时代后进入到世袭制王朝阶段:历经夏、商、周三代共计千余年的演变后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从内陆扩展到大海。事实上夏、商、周三代本身就出自于不同的始祖部落:夏王朝是大禹之后;商王朝的祖先出自东夷;周王朝自称其先民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夏、商、周三代的演变就像是摊大饼一样不断吸收融合周边的鬼方、东夷、淮夷、赤狄、白狄、鲜虞等诸多民族,就这样华夏民族的活动区域由最初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逐渐拓展到包括华北、东海、长江流域等地,然而广大的南方地区此时依然处于华夏文明覆盖范围之外:当时生活在今天江南、岭南等地的是百越民族,而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则生活着古蜀人、古巴人等远古民族,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地区如今早已成为以汉族人口居多的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在争霸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开拓了华夏文明所覆盖的版图:秦霸西戎、灭巴蜀;赵灭中山、征楼烦;楚伐三苗、平山越;燕伐东胡、征朝鲜......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拓展了华夏文明所覆盖的版图范围,而在此之后随着经济和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使这些新开拓的地区日渐同化于中原的华夏文明。随着战国七雄之间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已形成诸夏统一的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逐渐与华夏融化,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东方六国,随后秦王朝废分封行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至此在大一统政体之下诸夏开始形成为统一民族。当时在今天的江南、岭南地区生活的是古越民族,他们分布在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越族内部又分为于越、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等不同支系,合称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且绝大多数就是融合在了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的血脉基因之中,事实上广东省的简称粤在古汉语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广东显然是以汉族人口居多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因为中原人口的南迁;二则因为当地越族的汉化。公元214年秦始皇嬴政遣将任嚣征服了岭南地区的百越部族,随后秦王朝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从此以后岭南两广地区就成为中华版图的一部分,这其中的象郡所辖之地甚至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区。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地区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此后岭南地区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

秦王朝的国祚实在过于短促,而在秦朝之后的汉朝前后历经四百余年且国力强盛:在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南越的过程中,在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通过丝绸之路与安息、罗马等国的贸易文化交往中,汉朝之名逐渐被他族用作称呼华夏民族之名。汉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历经了魏晋南北朝持续三百余年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五胡涌入中原,同时大批汉族百姓迁徙到南方。南迁后的汉族百姓与长江及珠江流域的蛮、俚、僚等南方民族日渐融合,由此促成了江南、岭南等地的汉化,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已基本以汉族为主。南迁的汉人与南方民族的融合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汉化,而北方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代进行了全面的汉化改革,尽管在后来的北齐和北周统治时期主张恢复鲜卑旧俗的声音压制了主张汉化的声音,但在隋唐之后鲜卑民族还是几乎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之中。事实上隋、唐两代的皇室均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的母亲就是出自鲜卑独孤氏的亲姐妹,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后改汉姓窦氏),唐高宗李治的母亲出自鲜卑长孙氏。

李唐开国之初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太宗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于自己。然而就在他即位刚十二天的时候东突厥十万大军由颉利可汗亲率一直进击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下饮马渭水。这时的李世民选择了忍辱负重——拿出国库所有积蓄贿赂颉利可汗,与此同时自己亲赴突厥大营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时他也依然坚持绝不放弃长安城。尽管是前来求和,但当他单枪匹马步入突厥营帐和颉利面对面谈判时颉利被震慑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视为国耻牢牢铭记。仅仅只过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联合反对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发起全面的战略报复:唐军深入突厥腹地俘虏颉利可汗灭东突厥。唐太宗李世民灭东突厥后保存其部落风俗,此后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事实上在唐朝获得重用的外族名臣不只有突厥人,还有铁勒人契必何力、靺鞨人李多祚、高句丽人高仙芝、百济人黑齿常之、突骑施人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弼、沙陀人李克用、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波斯人李元谅、天竺人瞿昙悉达等等。长安城中汇聚着突厥人、波斯人、吐蕃人、新罗人、日本人,甚至还有皮肤黝黑的昆仑奴,这些人中不乏在中国定居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也融入到汉族血脉中。

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两次变乱再次导致大量中原人口南迁,这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汉化程度。同时南迁汉人还形成了汉族内部的一个族群分支——客家人。由南迁汉人形成的客家人群体进一步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名为下南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成为了海外华人中一个重要群体。目前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的 180多个市县,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广东的三大方言就是粤语、潮汕语和客家话。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梅州、深圳、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誉为“客家四州”。当客家人活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之时北宋王朝从晚唐五代的废墟之上崛起,然而终结了晚唐五代乱局的宋王朝执行守内虚外的国策,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并于宋朝对峙,而在宋朝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的战争中又一次导致大规模的中原百姓南迁。建立后把治下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这一划分标准之下那些久居中原汉化已深的契丹人、女真人逐渐被视为汉人的一部分。

1624年生于福建海澄县(今厦门海沧青礁村)的海商颜思齐率船队在笨港(今台湾北港)靠岸。台湾岛地肥水美、大片荒野等待开垦。颜思齐决意在此干一番事业:他先率领大家伐木辟土,构筑寮寨,同时对岛上的少数民族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大局初定后颜思齐派下属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后到台超三千人。颜思齐将垦民分成十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开始了台湾最早的大规模拓垦活动。垦荒需要资金投入,于是颜思齐挑选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漳、泉人士,以原有的十三艘大船,利用海上交通之便开展和大陆的海上贸易;同时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以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的物质需要。1625年台湾粮食大丰收,兴奋的颜思齐拉着弟兄们进入诸罗山中打猎。归来后的颜思齐一病不起,数日后病逝,时年37岁。颜思齐的一生仿佛一颗流星,然而他的壮举开启了台湾一个新的时代。从那时起大规模的移民高潮到来:每年都有大批百姓跨越海峡进入台湾岛,在岛上屯垦耕种、繁衍生息。这些奔赴台湾的大陆汉族先民们以坚忍不拔、荜路蓝缕、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优秀族性,以辛勤血汗为后代子孙开拓美丽的宝岛台湾,从而开创了300多年以来“唐山过台湾”的历史……近代著名的爱国史志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自序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大约与”过台湾“同一时期闯关东、走西口等人口迁徙活动也逐渐进入高潮时期。

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事实上早在清王朝入关前辽东地区已有中原内地迁徙去的汉族移民定居了,清军入关前的汉军八旗主要就由这些土生土长的辽东汉人组成。《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出身就是中华先民闯关东的见证:曹家本是汉人,世居辽宁铁岭,后金立国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早在明代就在东北设有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而中原百姓也不断有出关谋生者,那时东北各民族就已开始了早期的融合,共同开拓着中华文明的东北边陲。清王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山海关外的白山黑水视为自家保留地,因此禁止关内汉人向东北迁徙。这其实是为了以备有朝一日被中原人民推翻后还能返回东北老家落脚,为此从顺治朝开始旨在阻止中原汉人进入东北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开始动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贫积弱,东北日渐沦为俄、日两国争夺的对象,眼看自家老巢有陷落于俄、日之手的风险,加之此时满族也已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中华文明,于是禁止中原汉人移民东北的限制被逐渐放宽。这一时期黄河下游连年遭灾,一时间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迫于生计掀起了大规模向东北迁徙的浪潮。这时朝廷只是放宽了对中原汉人移民东北的限制,但并未完全取消禁令,然而求生意志最终战胜了朝廷的禁令:一批又一批中原内地百姓冲破朝廷的禁令出关讨生活。1897年清政府在”闯关东“的浪潮冲击下完全放开中原内地百姓移民关外的禁令,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来自关内的河北、山东等地的汉族移民从老家带来了诸多习俗,这些习俗和关东本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东北独特的人文风貌。

独特的地理结构、农业社会、人口迁徙、民族融合以及延续上千年的大一统政体为汉族的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而历朝历代的战争则成为了汉族人口增长的制约因素: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伐匈奴、两汉之交的战乱、汉末三国混战、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隋末暴政、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变......在这一次次战乱中人口大量凋敝:秦末汉初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70%;汉武帝伐匈奴的战争导致人口减少50%;两汉之交的战争造成了65%的人口损失率;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战争更是使人口损失率达到了95%,一时间中华大地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了38%的人口损失率;五胡乱华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割据混战造成了60%的人口损失率;隋末的战乱使中国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少到公元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高达73%;安史之乱使中国人口由公元755年的5292万人口减少到760年的1699万,损失率高达68%。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动乱之所以动辄使人口减少过半除了直接死亡的人口之外还有就是有相当多的人口成为了脱离国家户籍统计的流民。在经历一次次动乱之后中国人口在明代首次突破1亿:明初人口约为6500万~8000万人之间,然而到万历年间就已增长到1.97亿,即使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仍有上亿人口。进入清代以后中国人口的增速进一步加快,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全国人口已达到5.83亿,这还是在经历了惨烈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的数字。当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过汉族无疑占了总人口中相当一部分。

尽管汉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民族,然而在明清以来的六百余年间其人口增长超过了此前数千年的积累。在这六百余年间明末清初的战乱、清末的动乱、惨烈的抗日战争均曾导致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人口的大规模减少,那么为什么在经历一系列动乱后汉族人口仍在这六百余年间呈现如此急速的增长呢?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推动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尽管此后中国的明、清两朝日益走向闭关锁国,但中国还是在大航海时代中有所收获。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来自美洲新大陆的农作物的引入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这也恰恰是导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南瓜、番茄等近30种作物都是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至清末之间传入我国的。玉米、番薯、马铃薯都是耐旱、耐贫瘠的高产作物,于是这些作物就在一般的粮食作物难以生存的贫瘠土壤上大量种植。高产作物的引进使单位面积的耕地实现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足以供养相对更多的人口。进入清代以后随着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就使这些高产作物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清朝的疆域是不是比此前的朝代大的问题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些争议,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清朝对边疆领土的控制力度是超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确不是清朝最早纳入版图的,但在此之前的历代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如何呢?事实上在清军入关之前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几乎处于未开发状态,随着清代的闯关东、走西口、过台湾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使原来很多未开垦的荒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发。雍正继位后甚至把开荒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因此清代的耕地面积比起此前的朝代其实是有较大规模的扩张的。


如果说明清时代是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人口急速增长的一个高峰,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则是又一个高峰:明清以来六百余年的人口增长超过了此前数千年的积累,而在这六百余年中绝大多数人口增长又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为5.3亿人,而如今的中国人口比这翻了可不止一倍。这首先是因为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长期的动乱,而和平安定的环境恰恰是人口增长的基础。事实上清朝的人口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增长到4亿——这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所谓“四万万同胞”这一说法的出处。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四万万同胞的说法就没变过,当然由于长期的战乱实际上无法确切统计人口,所谓四万万同胞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根据新中国在195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万万同胞这一估计其实差得并不算离谱。这么说来长达百余年的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没什么人口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动乱使人口大量死亡从而抵销掉了增长的部分,所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后所创造的安定和平环境的出现就使中国人口开始呈加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稳步提升也使婴儿夭折的现象越来越少,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在一起促成了人口的大增长。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为什么汉族人那么多?

据1978年的统计资料,全世界约有42.6亿人,分别属于2000多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其中,既有人口在一亿以上的大民族,也有不到千人、百人甚至数十人的小民族。

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而后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民族杂居情况和各种原因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移民,从而不断出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人口兴旺”政策成为促进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50 多年来, 少数民族与汉族和谐、团结、稳定发展,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迅速增加。根据建国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规模由 1953 年的 3401.38 万人上升到 2000 年的 10449.07 万人, 人口数量增长到原来的 3 倍。相应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53 年的 5.89%提高到 2000 年的 8.41%。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主体民族。关于汉族族称的源流问题,李一氓、贾敬颜、陈述、陈连开等先生都曾有过研究1,并发表过一些很好的见解。但他们主要关注于“汉人”一词的考释,忽视了先秦时期和清末以来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段,从而无法系统地准确地反映汉族族称起源与流变的整个过程。此外,某些观点也有商榷、发挥之余地。因此,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汉族族称的源流,仍然很有必要。

一、奠基期(先秦时期)

提起汉族族称的来源,人们自然会想到强盛的汉王朝。吕思勉先生认为“汉族之称,起于刘邦有天下之后。”吕振羽先生则称:“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说“汉”这个族称源自汉朝是对的,但还应注意到早在汉代以前汉族之实体就已存在,并且已经拥有自己的名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民族的得名必须先有民族实体的存在,并不是得了名才成为一个民族实体的。”“汉族这个名称不能早于汉代,但其形成则必须早于汉代。”又如林惠祥先生所说:“汉族之名肇自汉代,非初起之名。”因此,要想搞清汉民族及其族称的起源,就必须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更为久远的先秦时期,从大规模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的炎黄时代说起。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后的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大门开启、曙光初现的时期。上个世纪20年代以前,大多数人对炎黄的真实性笃信不疑。随后出现的疑古派认为炎黄是“层累地造史”的产物,纯属子虚乌有,影响颇大。近年来学术界主张“超越疑古”,综合文献、考古、民俗等资料证明炎黄时代是存在的,炎帝、黄帝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集合体。炎黄时代按考古学的分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说划分属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民族开始萌芽的时期。

炎黄时代农产品已相当丰富,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比较充分,战争频繁发生,人口流动加剧,规模较小且散布各地的部落开始融汇、重组成规模较大的部族集团。炎黄时代究竟有多少部族集团,已无法确计,就其大者而言,傅斯年先生认为有夷和夏两大系统;蒙文通先生认为有江汉、河洛、海岱三大民族;徐旭生先生认为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尽管诸说有异,但在各个部族集团后来以炎黄集团为核心聚合成华夏族这一点上并无分歧。

华夏族实体形成于夏朝建立以前,而华夏族得名则在夏朝建立以后。《尔雅·释诂》云:“夏,大也。”《尚书正义》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称:“中国有礼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苏秉琦先生推测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形成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商灭夏后,商人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周人灭商后,周人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夏人、商人、周人共同构成了从炎黄部族发展而来的华夏族的主体,并不断融合蛮、夷、戎、狄等“四夷”之人,至周代时已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礼乐文化为纽带,自称“华夏”、“诸夏”、“中国”的民族共同体。《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以服事诸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左传·定公十年》:“商不谋夏,夷不乱华”。夷夏并称,“华夏”既是他称,又是自称,说明其确已成为族称,而蛮、夷、戎、狄等实际上就是华夏族以外其它各种民族共同体的名称。 当时与“华夏”含义相近的还有“中国”。“中国”在今天是一个含义十分明确的专有名词,特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古代,其含义却是多重的、复杂的,各种含义之间的界限有时并不分明。先秦时期“中国”一词大概有以下四种含义:其一为地理概念,指中间的区域,即“天下之中”,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原”;其二指京师,即“天子居住之地”;其三为国家概念,指控制着中土的城邦,即“中央之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一词的多种含义,除“京师”之义外,都是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其四为民族和文化概念,指与“四夷”相区别的华夏族和华夏文化,《说文》曰:“夏,中国之人也。”正是在这层含义上,“中国”与“华夏”是相通的,中国人就是华夏族人。 先秦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到了秦汉时期演进为汉族。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雏形和前身,“华夏”是汉族最早的族称。“华夏”最终被“汉族”所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起着汉族别称的作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汉献帝传载诏曰:“华夏遗民,含气之伦,莫不蒙焉。”《晋书·食货志》称汉中“杂有獠户,富室者愿参夏人为婚,衣服、居处、语言殆与华人无别。”《魏书·高昌传》称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周书·异域列传》谓獠“与华民杂居”,稽胡“与华民错居”。《隋书·食货志》载:“华人之勇力绝伦者,谓之勇士,以备边要。”《旧唐书·尉迟敬德传》称“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旧五代史·桑维翰传》云:“不畏风霜,不顾饥渴,皆华人之所不能。”《明史·李钺传》言:“倭恃华人为耳目,华人借倭为爪牙。”直至今日,我们还在使用“华夏儿女”、“华夏子孙”、“海外华人”等词语,可见作为汉族最早族称之“华夏”影响之深远。二、萌生期(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各家虽因理念不同而相互辩难,但却普遍表现出对大一统的向往。《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云:“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成公十五年云:“王者欲一乎天下”;《论语·颜渊》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梁惠王上》云:天下“定于一”;《荀子·议兵》曰:“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致士》曰:“隆一而治”;《吕览·审分》曰:“一则治,异则乱”。大一统观念的产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统一,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各部族之间交往频繁不断融合的产物,同时又加速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华夏族过渡发展到汉族,“汉”取代“华夏”成为汉民族族称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由于强大的秦王朝威名远播,所以周边各族、各国都称中国人为“秦人”,直到汉代时仍有“秦人”之称11。但秦毕竟短祚,比不上代之而起的汉王朝统治绵长,故而“秦人”实际上只是从“华夏”到“汉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最终成为汉族族称的不是“秦”而是“汉”。

汉族族称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智慧,作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起着凝聚核心作用的主体民族,汉族必将同55个兄弟民族一起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博而化易


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以华夏为主体,正统汉人,就是东周列国人(战国七雄的人,是正统汉人,例:刘邦是魏国人后代,张良是韩国人后代等等……)

汉民族派系:

洛河系(以居黄河、洛河的人,今闽赣粤桂等地汉人即是洛河南下之人)、

中原系(不单指河南人,还包括中部平原地区的汉人,多以两广、湖南、江西为主,最早是秦始皇征服百越,把中原政治犯、犯人往南迁移,后来这些人与当地女子结合,到了汉朝,成为最早的南方汉族中原系)、

巴蜀系(这一支,在满清入关,被屠过一次,损失惨重)、秦陇系(以古代陕甘汉人为主的汉民系,五胡乱华,几百万汉人逃往甘肃,到北魏冯太后主政时期,甘肃汉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冯太后就是汉人,执政期间重用汉人,而她自己即燕西系的,随着北胡文化的融入,什么胡服、胡床、胡椅、胡食的交融,影响当时秦陇系汉人,很多人就以为甘肃、陕西汉人就一定是胡人,这个说法不对,难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一口咬定赵国人都是胡人)、

北族系(含括鲜卑、东胡、匈奴、沙陀、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人加入,自成的一派汉系,金日磾后人、宇文、慕容、完颜等等姓就出自这一系,广东慕容氏,就属汉族中的支派北族系)、

燕西系(河北、山西、辽宁西南部的汉人)、

西北系(西羌、氐、义渠、回、番等西北少数民族人加入的汉系,例明洪熙大将李英,就是番人,这个番人李英可能就是藏族人)、

燕东系(即山东、河北南部,东北汉人又以山东汉人为主体,东北大部汉人应属燕东系)、

江南中土系(就是江南少数民族的加入自成一系,例如粟裕大将,由侗族改入的汉族)

客家系、广府系、岭南系(俚族、百越一些少数民族的加入自成一汉系)、

江淮系(即长江上下流域、淮河流域的汉民系),云南汉人多以江淮系为主。

对于北方汉民系支派名称,我大概标注分配一下,因为北方不谈民系支派的。

汉族除了江南中土系、西北系、北族系、岭南系,其余都属正统华夏人。

随着民族融合,派系林立,汉族出现很多支派。

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解决,以后南京大屠杀、广州黑人、日本侵华问题,都会被借用汉族学说来搞乱中国人的思想,正统汉人接受外族人的加入,但你们是汉族的加入者,绝不可以用你们外族加入的的身份,搞乱汉人的思想,自华夏开族,就注定华夏是一族了,就是正统汉人,而二千年后你们再加入,你们不能称华夏人,你们没资格,你们只能称汉人,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到了宗族社会,后来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开端,国与国的国人族人就不是同一个,按某些傻屌的话,难道满清入关,就是民族融合,满人是汉人了,日本人要是赢了,是亡国,还是日本人是汉人呢?


岳神通


民族概念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从日本引进的,日本师法西方列国。梁启超发明中华民族之说。袁世凯推动五族共和。解放之后,才确定采用汉族名称,进行民族辨别,申请为民族的有四百多个,最后确认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没有少数民族身份的全部归类为汉族,因此汉族人口多。汉族分七大方言,上千种方言,各种方言之间难以沟通,分明是个大杂烩。按照西方的标准,语言是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难以沟通的就是不同的民族。





山青水秀人家


东亚和南亚是文化发发地区。不仅仅汉族人口多,别的民族人口也不少。

不信的话,看看日本1.3亿,韩国和朝鲜0.7亿,印度13亿,越南0.9亿,菲律宾1亿,孟加拉国1.8亿,巴基斯坦2.2亿,泰国0.6亿,印尼2.2亿…

这些国家的人口稠密众多,并不是我国才特有的。人家的人口密度还比我们要大。

其实中国一点也不特别。

这个世界上的白人数量更多,只是因为不能统一而分成了许多国家和民族。其实你仔细看看,如果以西方民族划分标准,汉族可以分成好多民族,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文化差异和身高体重就有很大不同,只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祖先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仅此而已。

而我们华人不能占领庞大的土地,也是因我我们近代落后了,我们的土地和人口都远不及西方白人。

所以,别再说我们人口过多了,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慧读古典


一再强调汉地十八省是别有用心的人,是西方势力豢养的专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13987228610


这本身就是个扯蛋的命题,汉族只是一种自我认同,中华民族5000年融合,你中有我我种有你,少数民族中野流淌着其他民族的血脉,汉族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是最准确的诠释。

我是汉族,但我从来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汉族,既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无论宗教信仰,民族差异,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这是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








徒步狼行


现代民族主义的盛行实际上要到五四运动之后了,在之前中国人是没有什么民族主义的,我们今天所称呼的“汉族”其实就已经有了现代民族主义。


从文化来说,汉族已经绵延很久了,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但是从现代民族主义上来说,汉族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民族。


我举个例子吧:



这是1899年《知新报》第93期,23-24页里面所登出来的,标题就是《日人论中国人素质》。

日人,就是日本人。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翻译,翻译自日本的《东邦协会报》,其余文字我不说了,我就说里面的核心文字,是这么写的:


支那人民古来之习惯风俗于君臣大义冷淡太甚,其爱国的思想亦极缺乏焉,盖起不拘泥于华夷之辨也久矣,今有外来之人焉能使支那人苟免目前之虐政盗难贫民等事,有以生活只安堵之则不问此外来施治之人其所来何自,华也,夷也,汉也,满也,固将奉以为君,英也,美也,俄也,法也,德也,亦将欣戴欢迎之,而不区分其实何种族矣,呜呼,固不知爱其国,只求存其身,是非支那人民之常习哉?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想必大家也看得懂,当然这会还没有后来的抗日战争,这时候的日本还曾经想和中国搞联合,清末时期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极多。

这个叫东邦协会的,后来还搞过所谓的“清国改造运动”


这篇文言文并不复杂,说的是中国人不爱国,也没有所谓的君臣大义,只要外来民族让中国人过的好,不管什么民族,华夷满汉,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德国人,都可以“奉以为君”。

然后日本人批评中国人“不知爱其国,只求存其身”。


很讽刺是吧,当年的日本人责怪中国人不够民族主义,不够爱国主义,日本人说的是不是事实呢?在当年确实是,清朝军队和外国打仗,老百姓趴在墙头看热闹,当年就是这样的。


儒家文化,汉族文化确实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同化了,或者驱赶了,或者消灭了很多很多异民族,匈奴,东胡,乌桓,鲜卑,契丹,突厥,回鹘,党项等等之类的异民族已经不见史书了,汉族文化的兼收并蓄让喜欢汉族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大,就形成了现在的汉族的基本盘。


但是有基本盘,不代表这些人就成为现代民族,我们都知道韩国人,越南人古代是采用汉字,使用汉族习惯的国家,但是后来纷纷独立了,如果纯粹的按照文化习惯,这两个国家本不该存在的。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汉族,是在清末一步一步被催化的,被淬炼出来的,是通过历次战争把整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


建国以后,又通过扫盲,又通过推行普通话,把整个汉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中国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纸上少数民族”,因为这些人除了一个身份证上写的是少数民族以外,和汉族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这些人都不会说本民族的话,写本民族的字。


通过战争的淬炼团结,又通过建国以后的文化统一,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族,现代汉族带着鲜明的民族主义,这与古代汉族那种纯粹以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的民族是截然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