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有些小品最后要煽情一下,不能搞笑到底吗?

陈永恩


煽情也应是小品、相声作品的包袱所在!如如无此煽情,亦导致文化水平低、心理素质差的人易将演戏当真,当成“反面教材”学习!好的作品必须有最后的煽情,避免美中不足!——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当时就缺少这最后这一煽情!


埋没明珠W


这是为了宣传的需要。现在都要求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和正能量,小品也不例外。一个优秀的小品,不是只让人快乐的,还必须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让人们在快乐中得到教育,就像今年春晚沈腾和马丽表演的小品巜走过场》,就非常好。《走过场》就非常应景,它对有些浮夸的形式主义通过进行模仿,最后也是对这种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很触动人。当然小品反映的是官场上的事情,但如果换作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真诚待人,脚踏做事,不要整些浮夸的事情,这样是会害人害己的。如今的社会就是提倡诚信和踏实,形式主义的东西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而这些就是小品《走过场》带来的启示,是不是很有深度,所以优秀的小品最后一定是要煽情的,也就是要把主题点明了。


妮子说娱乐


说到小品,就离不开一个人,就是小品的创始人陈佩斯。而小品的强行煽情也离不开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是陈佩斯老师的一句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并不是说陈佩斯老师的这句话有什么错误。比如最早的卓别林的《城市之光》,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大话西游》,舞台剧《驴得水》等等很多的影视剧作都在围绕的这句话进行创作。然而这些剧作的时长和篇幅一般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有充足的时间为喜剧向悲剧转换作铺垫,(划重点)而小品时长一般都在20分钟左右,很难有时间作铺垫,所以就有了最后强行扣眼煽情。而把这句话加入到小品之中的人,也是陈佩斯老师。(手动滑稽)虽然陈佩斯老师是小品这一艺术形态的创始人,却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在和朱时茂老师的最后一部小品《王爷与邮差》之后,就再也没有创作过小品了,而是转向了舞台剧。在《王爷与邮差》中能看出陈佩斯老师对于悲情喜剧小品的尝试与探索,一个邮差的民族情怀在面对外国列强所表现出的尴尬与无奈。如果陈佩斯老师没有离开小品舞台,而是继续创作的话,凭借着陈佩斯老师对于喜剧的天赋和探索,绝不会出现现在的强行扣眼煽情。有很多人尝试着悲情喜剧小品。像巩汉林和潘长江的《同桌的你》,黄宏的《打气儿》《回家》等等,但基本上是剧本扎实,演员演技在线的佳作。集中出现强行煽情的是《欢乐喜剧人》这奇葩的节目,一开始的欢乐喜剧人就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嘉宾创作也都很轻松,比赛评分也是看谁的包袱好,谁的演技好(划重点)到后来为了提升节目的艺术品质,提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不应该单纯的搞笑,应有警醒世人的教育意义,最后评分煽情要占很大一部分。但由于创作时间段,剧本不扎实,演变成了强行扣眼煽情的小品。这类小品比较符合现在的社会价值观,不再抨击评论时事,很容易过审,渐渐的变成了主流。


奶昔nx


这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主流文化吧,大多数小品结尾都十分煽情,让人泪目。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证明这个小品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还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小品就是一个小的剧情,它更要求剧情演绎的精炼,也更要求演员演技的卓越和带动全场气氛的能力。

既然今天的话题是小品,那我就拿一个近期我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品,谈一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对于贾玲,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胖胖的身材更加适合喜剧这条路,嘴角的小梨涡更是非常讨喜,她凭借自己的实力演技和恰恰讨喜的外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你好,李焕英》是贾玲为了怀念自己的母亲自导自演的小品,深情演绎出亲情的温暖,让人回味十足。小品中贾玲“穿越”到自己母亲李焕英年轻时的时代,与自己的母亲相识,见证了母亲的青春和爱情,小品有很多笑梗:张叔(陈赫饰)的腿、豆腐豆腐脑、广播台等等等等,笑料十足。可青春不再,母亲终究会老去,小品最后贾玲在一边看着自己爱笑善良的母亲,泣不成声,几度哽咽。

失去了,便只剩下怀念。小品最终传达的是 所有人都要珍惜当前,珍惜亲人在身边的时光,多一点陪伴和问候,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不在了,才回过头来发现还没有和他们好好聊聊天。

一个煽情的结尾,更有利于让观众在眼泪中明白,在眼泪反思,真正思考小品所传达的信息,如果一个小品,仅仅是从一而终的搞笑、娱乐和滑稽,观众很难会在说说笑笑中停下来,想着去思考什么,想着去获得什么。

这么一说,评价一个小品的标准,不仅仅是小品开头和中间环节有多搞笑,还是小品末尾有多煽情;不仅仅是小品赢得了观众多少笑语欢声,更是小品最终赚取了观众多少滚烫泪水。

我也希望,会有越来越多好的小品作品让我们泪目,让社会变得更好……





九久视频吖


这种风气早就有了,印象中是春晚小品带的头。

“煽情”用来形容小品,已经是贬义词,和“升华主题”是两码事。高明的升华手法,能让观众事后细细思量,忽然惊觉欢笑下的感动之处,而不是拿着喇叭大喊:哭!都给老子哭!

在虎皮看来,结尾滥用煽情手法,多是以下几个原因:

想通过小品教育观众

像一些家庭题材的小品,父母子女闹了一通后重归于好,之前的争吵就像是没发生过一样,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十分生硬。

其实观众既然抱着看小品的心态进来,就不会把舞台表演当成现实。想通过小品教育观众才是不现实的,能起到一点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不错了。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创作者,你懂我意思吧。

想让观众鼓掌,又怕前面不够好笑

现场小品需要实时控场,促使观众参与。节目结束时的鼓掌环节,更是评价节目好坏的重要标准。

但有些创作者功力不足,前面抛老梗、说套话,又怕反响不好,只好玩道德绑架:我都快哭了,你就不能感动一下吗?!

过度追求剧情完整,本末倒置

小品作为一类文艺作品,是有一定结构要求的。但另一方面,它的根本目的是逗观众开心,只要观众被吸引了,就会自动脑补剧情,不需要来龙去脉一一展现。

事实上,很多优秀小品都把剧情当作笑点之间的过渡,而不是像喜剧电影那样从剧情萌生笑点。

也许某些创作者是中了电影的毒,非要凑齐5WHE。这个End不好写,那就煽煽情咯,哭,都给我哭!


虎皮青猫的小窝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煽情是悲剧情节而不是悲剧

侠客来了

从卓别林到周星驰都很好诠释了这句话,为什么我们把他们称为喜剧大师,因为笑过之后还能有回味,周星驰的电影里往往表现的是一个小人物面对时代的无奈,好笑的同时也很可悲。

小品不一定要煽情

小品王赵本山说过“小品想要教育人就完了”。早期赵本山的小品多是以批判为主的,在小品《三鞭子》之后,老赵开始走上了煽情的路子,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直到《卖拐》不在煽情了,观众的笑声就又起来了。

但是这些小品有没有悲剧的内核呢?确实有的,无论是屡屡受骗的范伟,还是一个老实人的转变都让人唏嘘。

所以小品不一定要煽情,煽不到点子上反而狗尾续貂。

煽情也不一定就不好

2005年春晚小品《浪漫的事》就是很典型的煽情小品,郭达、蔡明、韩影、于恒四人正值艺术巅峰期,无论从表演还是台词上都把观众的情绪不自觉的带动了起来,反响很热烈。

所以不是不可以煽情,本来作为一种表达手段就是为了辅助演员表达情感的。但要用好让人感觉自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若果非要强行煽情,也就适得其反。

让人笑、让人哭都是好作品

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关键是要建立审美的意义,给观众带来情感冲击和体验。我们所说的煽情,是为了树立一些价值导向,不是必须的,没必要生搬硬搞,如果感情到了,自然而然就达到了煽情的效果。


侠客


“回去改一副担架,来年还卖他”。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结尾,卖拐三部曲第二部,没见到任何煽情。

第一部的结尾是这样的:

赵本山:瞅啥呀?你咋的心疼了咋的?走,换个地方!

高秀敏:还干啥去呀?

赵本山:找个腿脚不好的把自行车卖他!

第三部是一个对联:

拐一年摇一年缘分

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啊!

横批:自学成才。

喜剧就是让人笑的,喜剧都不搞笑了,那就真搞笑了。

作为一个结尾来说,煽情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很多演员演技差,或者剧本烂,煽情戏出的太刻意。这就让人很难受了,仿佛把观众都当成毫无鉴赏能力的小学生。

刻意煽情可能是编剧的功底不行,写一个煽情的结尾很容易,但写一个短促有力又呼应全篇的结尾就难了很多。

另外可能是上面的大人们喜欢,这种剧本更容易过审吧。


不会剪辑的酸菜君


让人记住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人痛,这里的痛,就是能刺激到绝大多数观众的某根神经,包含爱、恨、厌、惋惜、遗憾、可怜、同情、认同、共鸣等因素,正所谓“打动人”。

凡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小品,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主题突出、寓教于乐,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百看不厌;相反,某些小品和脱口秀,仅仅是堆砌笑料、一笑而过,当场笑得前仰后合,过后越品越恶心、不想再见第二遍。

煽情,是凸显和升华主题思想常用、惯用、管用和实用的方法,只有打动人心,作品才有味道,才更容易让人记住、让人走心。


曙光送走黎明


现在很多喜剧人都想觉得喜剧要有内涵,才能真的被反复观看,被人记住\r

坦白讲我觉得这是好现象,\r

不过一来很多人的功力不够,二来就是太多人做的时候反而觉得无趣!三来就是现在生活那么悲哀,我就想简单笑笑,这种感觉的人也变多!\r

最后就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过于单一后,都是无趣\r

我一直很喜欢赵丽蓉的,哪怕有内涵,但是也内涵的搞笑\r

也喜欢赵本山的,就简单的搞笑,快乐的搞笑,内涵少但是精\r

还有好多


光之螺旋


赵本山,陈佩斯以前的作品好像从来就没有煽情这么一说。

赵本山的拜年,马大叔提干,红高粱模特队,把讽刺演绎到极致了

后来卖拐卖车系列也都是纯纯的夸张讽刺加搞笑,不玩情怀;

像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这些会有一些煽情部分,但都是马上就用段子给带过去,从来不会消费感情,只是作为剧情的推动。

还是现在有的演员,他写不出来了,他丰富不了自身,没有经历和沉淀,他也只能用煽情来对现在的人们产生一种共鸣,而这种共鸣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真诚和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