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一,躬脊兒

從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這是春節前的序曲,殺雞宰羊備年貨,燉肉過油貼春聯,八天的準備,只為過好一年一度的”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從正月初一開始,時長一般為五天,也就是到正月初五,是為”過年“。農諺道:”三天戲,五天年“,說明”年“何其短也!但對有些人來說,過年的時間可能會相對較長一些,從初六、初七甚至到初十,還在走親串友,交流感情,共謀發展,能趕上正月十五一起過”元霄節“了。這些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年“戀戀不捨的一種親情和粘度。那麼南陽人在正月初一,有什麼樣的風俗呢?

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開始,形式上,算是正式進入過年的氛圍。這一天,月球和太陽黃經相等,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在地球上的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所以月亮此時為朔,那麼初一就稱為朔日。這是老祖宗們觀察天體,約定俗成的結論。新年伊始,一元復始,中國的老百姓就趁著月亮被地球和太陽“吃掉”的這幾天,舉行盛大的活動慶祝新年的降臨,黃曆上稱之為”春節“,民間俗稱”過年“。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一,躬脊兒

南陽人過去過年的氛圍比較濃厚,因為經濟不發達,人們對年的渴望和參與是相對珍惜,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也許那時候的過年感覺才是最幸福的。從清晨五六點鐘,甚至更早,已有人在院子裡”噼噼啪啪“地放鞭炮,聲音傳到十里之外,聯成一片,如同雷動,這就是過年的氛圍。那害人的年獸,想來禍害於民,已屬不可能。我家以鄰的小夥伴,早已爬起來,用力拍打著咱家的大門,”XX,快起來拾炮去“。於是你慌里慌張地穿新衣戴新帽,迅速地融入拾炮大軍,挨家挨戶去撿炮了。南陽俗語:”慌裡跟拾炮的似的“就是從這裡得來的。

那時候的鞭炮,並沒有現在這麼高級,瞎火率高,燃放後,地面上會掉一層沒”捻兒“的瞎火炮,有的僥倖有”捻兒“,但不太長,再次燃放是很危險的,有小夥伴仍然會執意玩火!當然,撿得最多的是那些沒”捻兒“的瞎火炮,八九點鐘,等鞭炮聲熄滅之後,每人兜裡都會攢下一大堆,大家圍在村場上的碾盤上,一拆兩半,架上帶捻兒的紙炮,火柴一點,連呲花帶爆炸,場面甚是壯觀。當然也有呲得一臉烏黑、手指炸腫的小夥伴,來年還是不汲教訓,依舊滿大街搶著拾炮,忙得不亦樂乎!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一,躬脊兒

爆竹聲後,碎紅撲地,燦若雲錦,滿街瑞氣,稱為“滿堂紅”。表達一種過年時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只是一個噱頭,真正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應從”躬脊兒“開始。”躬脊兒“是南陽土話,即”大拜年“的意思。過去,人們彼此相見,會抱拳、作揖兒,以示禮貌。那麼到了過年,就更不用說了,晚輩見長輩,要麼下硊磕頭,要麼鞠躬作揖兒,然後客套寒喧,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送上”新年好,大吉大利“等梯氣話,表達辭舊迎新的美好祝願,這就是”大拜年“的禮俗。虔誠與否,主要看你的身體彎曲的程度,一般脊柱與地面成鈍角,最高是直角。長輩們若高興,會略表心意,派發”利是“,也就是壓歲錢。小晚輩們,有時為了討得爺奶等的壓歲錢,趴在地上磕幾個響頭,實秤點,也不為過,往往還頗得長輩們的歡心!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然後是叔伯兄弟嬸嫂們,各家都要去串個門,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南陽規矩,如果是新婚的晚輩,一般都會在家人的帶領下,到本家各家各戶去拜年,一則認認門,二則新人進門,相互間要關心和照顧,以後日子長著呢!所以大家不免討個吉利,沾點新婚新年的喜氣。長輩們在接受”躬脊兒“禮時,未免也要”出出血“,準備兩個大紅包,分給新人”壓歲“。不過只此一回,以後就不再是新人了,過了今年,以後照樣要拜年,但不再有”壓歲錢“了!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一,躬脊兒

自己一家親戚間拜完,也會在鄰里村裡間進行拜年,互祝吉祥,新年大好。當然了,如若在路上遇見好友、同窗等,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躬脊兒“禮就不必了,點點頭,客氣一番,互祝”新年好“,也算是拜年了!有情味氣投的,可以相約在某家飲酒吃飯,禮尚往來。不過,正月初一,親一家人,一定會在拜完年後,中午回到父母家,與最親的人在一起,擺上八大碗,拾掇幾個下酒菜,吃一頓年味十足,又極豐盛的團圓飯,無論新人舊人,長輩晚輩,團坐一起,尊老護幼,觥籌交措,把酒問盞,其樂融融!

但是,在正月初一,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拜年,謂之“忌門”。本家的閨女出嫁後,一般也不在正月初一回孃家,想拜年,只能等到正月初二正式回孃家後,再行”躬脊兒“禮。而其他家庭,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待在家裡守家,等過了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這應該是一種封建陋俗,如今男女平等了,過去那種種男尊女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男女老少可以攜伴出門,互道新年好!而相互拜年活動相對會延續很長時間,有的甚至延續到正月十五。多種情況表明,南陽人”大拜年“,不分先後,心中只要掂記著對方,那麼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遇見,都可以循例行拜年禮,民間把這種情況謂之 “拜晚年” 。

南陽過年民俗:正月初一,躬脊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