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隔离时,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

这次疫情让我想到了学习标兵——牛顿。

1665年1月,牛顿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授予学士学位,成为三一学院当年25名毕业生中的一员,时年22岁。

然而,没高兴多久,这年夏天,伦敦爆发鼠疫。

为了防疫工作,学校暂时放假、遣散学生,牛顿也恋恋不舍回村,暂避在母亲那里。

之所以说恋恋不舍,是因为牛顿知道,自己不是种田的料,回到村里,会耽误自己的“正业”。

但事实证明,只要你愿意,在哪儿都一样。

回乡后,牛顿自己盖了一间书房,又做了几个书架,将书和笔记本整整齐齐摆放在书架上,继续他的学习与研究事业。

微积分

大约从1664年春开始,牛顿已对微积分(牛顿称之为流数术)产生浓厚兴趣,且1665年5月20日的手稿中,就已出现“流数术”的相关记载。

而在村里隔离的18个月间,牛顿正好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沉下心来,继续思考并研究微积分的相关问题。

在牛顿生活的时代,数学界有几个难题,比如,

• 如何作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

• 如何计算曲线下方,与x轴围成的面积?

牛顿在乡下,结合笛卡尔等前辈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天体运行

同时,牛顿也思考了天体物理的相关问题。

在牛顿那个时代,人们已普遍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个模型的观点是:

1. 行星轨道是完美的圆。

2. 太阳位于圆心。

3. 一颗行星的运行速度是恒定不变的。

后来,开普勒(比牛顿大72岁,当时已去世)对日心说模型进行了修正,使之更符合观测:

1. 每个行星的轨道不是圆,

而是椭圆,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

牛顿隔离时,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

2. 一颗行星的速度并不保持恒定,真正保持恒定的是“面积速度”,即:

在相等时间内,一颗行星和太阳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牛顿隔离时,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

3. 行星的轨道离太阳越远,转一圈所耗时间越长,但周期与轨道半长轴a有一恒定的规律:

各个行星轨道的半长轴a的立方,除以绕太阳转一圈所耗时间T的平方,结果是常数。

牛顿隔离时,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

即:

牛顿隔离时,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

这三条,就是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而这些新结论,也更符合当时的、现代的实际观测。

但是,虽然人们发现了这个更精确的规律,但却不知道是什么神秘力量,驱使行星们遵守了这些定律。

因此,一些科学家也尝试作出解释,比如,笛卡尔认为:

行星间弥漫着一种叫“以太”的物质,而以太做涡旋运动,驱使行星运动。

这就是笛卡尔的“涡旋说”。

另一位科学家博雷利(Borelli)认为,

太阳吸引着这些行星。

博雷利对牛顿影响可能较大,因为牛顿手头有他的书。

在乡下隔离的这段时间,牛顿研究了这些说法,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苹果之所以落回地面,应该是地球对苹果有拉力。

同时:

地球对月球也应该有拉力,这和地球拉苹果是一样的。

但是:

为什么苹果会落回地面,可月亮没有砸向地球?

后来,牛顿想到了伽利略的一个观点:

物体具有惯性。

换句话说,

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因此,可能是月球拥有一个初速度,并一直运动下去。

但月球是绕地球作曲线运动,并不是直线运动啊。

然后,牛顿又想到了伽利略的另一个理论:

平抛运动有两个独立的运动趋势,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两者结合,就形成了轨迹为曲线的平抛运动。

这样,牛顿认为:

月亮一方面具有初速度,有着向水平方向飞出的趋势;

另一方面,月球又有砸向地球的趋势。

这两者结合,形成了“圆周运动”,而且,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同样适用于月亮。

这样一来,物理规律在天上和地面,和谐统一了。

这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雏形。

然后,牛顿开始着手计算所谓的“引力”。

但有趣的是,牛顿将地球的每一维度的长度111.2公里,记成了96.56公里。这使得计算结果并不很好地符合实际观测。

在这之后,牛顿的心情不佳,写道:

适量的饮酒可使人感觉美妙,暴饮暴食则令人产生幻想,而过度的研究会使人疯狂。

有时,一家人正在吃饭,牛顿会突然会冒出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他妈和弟弟妹妹觉得,这人可能是疯了吧。

显然,牛顿已经意识到,过度的科研也会有损健康。

总结

牛顿曾说:

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他这还真不完全是谦虚,这是事实,因为:

科学的发展是连贯的。

任何科学进步,并不是由一个天才科学家依靠“突发奇想憋出来”的,而是无数科学家,通过勤奋的思考,在前人种的树上,再长出新的枝干和花朵,并形成参天大树。

当我们无所事事时,我们永远要保持警惕,因为,

比我们更聪明的人,从未停止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