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颁奖词这样写道:“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正如颁奖词所言,《喧哗与骚动》中的文学绘色与意识流的写作形式创造性的刷新了当代的文学史。可对于福克纳而言,诺贝尔奖于他而言并不重要,以至于他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拒绝了这次象征着致高荣耀的奖项。好在有身边人不断的劝说下,福克纳才勉为其难的租了一套礼服去参加了颁奖,更令人唏嘘的是,领奖当天福克纳不但一身酒气上台演讲,并在第二天差点将奖牌丢失。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部被誉为意识流乃至现代派小说的巅峰之作至今仍是众多作家所垂涎的文学作品。《喧哗与骚动》体现的文学艺术以及创新的文学形式让众多伟大作家都为之感叹,如将福克纳视为自己师傅的余华。然而这部经典的长篇之作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色彩却鲜有人知。在这个视诺贝尔奖为“草芥”的伟大作者身上,他所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的仅仅是写作手法以及艺术特色?或许从他的经历、行为处事、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便可额外凑成一张完整且极富人性情感的美好、苦难、困厄的拼图。

《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南方地主康普生一家逐渐走向衰败的家族悲剧故事。康普生一家共有四个儿女以及一个黑人奴隶佣人,即大儿子昆丁、二女儿凯蒂、三儿子杰森、老四班吉以及佣人迪尔西。纵观整部小说,他们所代表的有着一个时代甚至是几个时代下的人性特点,有着封建、堕落、自私、世俗、功利,又有着善良、仁慈、无私以及高尚。

初读小说,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甚至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感受,但如果是怀着欣赏写作艺术在先,品读故事在后,那么这本小说可以说是让人欲罢不能。

《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01、时代苦难造就的时代悲剧——小说背景

美国南方,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方位,在美国取得独立之后,美国有且只有一次境内的内战,那便是20世纪60年代的南北战争。引发南北战争的根本因素便是由于南北两方从始至终都奉行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北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迅速发展成型并领先世界,而南方则奉行农业种植和黑人奴隶制,在南方的土地上有着数百万的黑人奴隶,随着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的矛盾不断抨击下,南北战争也由此引爆。

《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无疑是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而“南方情节”也成了战争的产物。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是贵族向往的地方,那里宁静、祥和,相比于喧嚣的城市,南方是贵族的首选玩乐和生活之地。但南北战争摧毁了一切,那些曾经依靠贩卖黑奴、收购种植园发家致富的名门望族沦为破落户。

相反,北方的资本主义者却称乱成为了社会中的主角,由此南方被赋予了孤独怀旧与怪诞梦魇的双重特点。而另一方面,南方人缅怀的昔日时光和田园牧歌,那里美丽富饶充满浪漫的情怀,这种建立在奴隶制度上的田园牧歌混杂着难以洗刷的血腥和罪孽,在宛如天堂的回忆中满是对道德的内疚和历史对人性的鞭策。

《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02、复杂的时代、人性、欲望环绕在每一个传统的人身上,无法解脱

小说的开头便是以小儿子班吉开场,33岁的他智力停留在了3岁。他只能用自己的哭笑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小说中班吉的人设实则是一面“人性道德镜子”,由于他不受任何虚伪、世俗的影响,由于他只能索取无法给予,由于他是白痴,不能开口讲话,人们认为他什么都不懂,所以人们在班吉面前是不需要伪装的,人性的丑恶、美好都将通过班吉一丝不挂的浮现出来。

康普生太太是个自视甚高的人,由于她出身高贵,在嫁给家道中落的康普生后让她倍感委屈,而实际上康普生太太的家族也早已没落,她无法跨越是对自己从高贵转为普通的巨大转变,她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因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个白痴便将其抛在一边,不管班吉的死活。

一家之主康普生则是个虚无主义者,性格软弱,一事无成,祖上留下家产殆尽后,他又给自己的子女灌输虚无主义精神,将现实生活的认作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就是这样一个缺乏正确精神引导的家庭导师,也使得家庭中的孩子们之后的价值观未能确立,每个子女都经历着各自的悲剧。

大儿子昆丁是个执着且传统的人,作为家中长子的他担负起了巨大的责任,家族的衰败让他在痛苦中艰难的维护荣耀,他考进哈佛大学却摆脱不了对家族曾经荣誉的痴迷。久而久之,昆丁的形象也渐渐浮出水面,那个曾经被当作是家中唯一希望的优秀长子也只是个被家族寄予厚望和期待捆绑的“可怜人”,当自己的妹妹凯蒂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一个标准淑女和做个有教养的淑女时,当自己所视死维护的家族荣誉被所谓的传统“女性失贞”毁灭时,他所坚守的理智也瞬间崩溃,最后选择了自杀解脱。

三儿子杰生是一个被家族从小无视的存在,睡觉被孤立、家中变卖田地供大哥读大学和为凯蒂结婚却从不曾给予杰生任何温暖。这导致了长大后的杰生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道德沦丧的存在。不断报复家中的每一位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成员。

凯蒂在小说中通过班吉这面“镜子”的折射可以看出从小便是个纯洁、善良充满正义的女孩,然而青春期渴爱情的她,却也被束缚在了家族荣誉之上。

纯真的爱情被摧毁,家庭的名声和所有人期待她保持的圣女形象无时无刻不在督促她负起那无谓的责任,而太多的责任最终也导致了她不负责任。于是她与人私会,怀下孩子,家族为掩盖这种耻辱,匆匆为她找寻结婚对象试图维护家族名声,可最终的结果是东窗事发,凯蒂被无情抛弃,家中的每个人对她失望透顶。最后凯蒂留下自己的私生女(也叫昆丁)独自出走并沦入风尘,而自己的女儿也因为家族的影响也走上了与她一样的风尘道路。

《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03、引人深思的时代主题

事实上,康普生一家三代人的悲剧都是迭代产生的。在我看来这部伟大且难懂的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形象都可做为一个主题去探索思考。

(1)家庭关爱的缺失导致子女无法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兄弟姐妹的他们不仅没有养成团结互助的精神,反而导致了每个子女都在痛苦中成长最后酿成悲剧,如康普生夫妇的。

(2)传统对女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南方的传统对女性的摧残是毁灭性的,无论是康普生太太虚荣的自命不凡,还是对凯蒂的束缚导致凯蒂最终的失贞和沦落,都深层体现美国南方社会的混乱与堕落。而福克纳所向世人展现的,却不仅仅是对美国南方对女性”失落的天真”传统主题,甚至在当下,世界各地依稀有着类似的传统情怀。

(3)加缪曾经说过:“福克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远鲜活的主题:盲人在他的命运与他的责任之间跌跌撞撞朝前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悲剧主题”。

而这一主题的鲜活代表便是自杀的昆丁,步履维艰的他,固执的怀着南方人的眷恋之情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苦苦追索那些早已烟消云散的家族荣耀、封建且伤人的纯洁淑女观和含情脉脉的家族关系,然而殊不知,他所竭力追求却是他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他注定是失败的人,注定要承受厄运的侵蚀。集希望、荣誉、传统、矛盾一体的他是作家对现代的感受,更是给后世留有更多反面与正面间思考获取价值标准的空间。

(4)人性的真实往往体现在对无知的人身上,这是福克纳通过班吉所表现另一人性良心上的种种问题。这是一个长盛不衰且无法得到根治的主题,令人动容的真实人性,是照亮良知的有效方式。

《喧哗与骚动》:文学艺术只是形式,多样的情感主线饱含世间冷暖


04、当负面影响充斥着时代下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时,做个温暖善良的人却可不受任何影响

小说中身份最为低下的佣人迪尔西婆婆是一股清流,迪尔西作为当时的黑奴佣人并没有因为南北战争而立即得到解放。即使康普生家族没落,她依旧尽职尽责履行着自己本没有义务去承担的责任,她待痴呆的班吉如亲生儿子,三十三年如一日,为班吉弥补上了她从小缺失的关爱,即便班吉无法感知。她敢于直面邪恶,直斥杰生的无情。当将视角完全转向迪尔西的时候,仿佛小说中每个人也会被迪尔西的美好人格同化,她代表着勇敢、豪爽、温厚、诚实,更代表着未来。

在感受过迪尔西的人格魅力后,不禁会发现,即使康普生家中的孩子看似都有着人格上的缺陷,但他们的潜意识中都藏着善意,就连最为邪恶的杰生实际上却也是家族中最后的支柱,家中最有希望重振家业的大哥自杀、姐姐出走、弟弟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白痴以及整日在床上的母亲,这些都是杰生所需要照顾的。

无奈最后的杰生无法抗住命运带来的冲击,作为家族中最后的主人,他选择了解放家族,辞退迪尔西、将弟弟送进疯人院、到母亲死后杰生依然未娶,孤独终老。

莫言曾经说过《喧哗与骚动》是“难啃”的。确实,这部集世间冷暖于一体的伟大小说,难懂却在每一次反复阅读之下都能够让人有新的感知,它充满悲剧色彩,将丑恶的人性不断揭示,又用温情滋润每一个读者以及时代下存有困扰的人们。

回归情感主线,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怎样的苦难,无论是人格上遭遇怎样的缺陷困扰,小说中的迪尔西给了我们最好的借鉴,身份卑微并不代表人格卑微,欲望和荣誉只是虚无,内心的自我充实、正直无私、仁慈高尚才是一个人在任何苦难困厄下游刃有余在乱世生存下去活出自我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