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者,可补天地之不足---抻筋拔骨之秘

站桩者,可补天地之不足---抻筋拔骨之秘

桩者

桩者,它深深的插在地底,所以它能立的稳稳,无论风吹雨打,它能岿然不动!朗朗天地,浩浩乾坤,独来独往,傲视苍穹!顶天立地,天地如有缺,可补天地之不足!


站桩是让全身的气脉充分舒展的方法,它可以让精气神回流到骨髓里面去,经常站桩的人,筋骨很强壮,筋骨强壮的标准是:这个人看上去不胖,但体重却不轻,这就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有些人看上去很胖,但都是虚胖、很多肉,放到秤上去秤,还挺轻的,实际上这就是骨骼里面精华外散的表现。


误解

站桩为什么能把骨髓练得充实,把身体练健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抻筋拔骨之秘!在传统武术的“抻筋拔骨”练功方法可分为外练法和内练法,其中内练的抻筋拔骨为秘传,这是很多习武人梦寐以求的上乘武功,但又没人能真正完全理解抻筋拔骨的内涵。


在武术界,关于抻筋拔骨的描述有的错得离奇,但也有挨得着边的描述,比如:“肌肤骨节,处处开张”“筋骨胀开”“像拧毛巾—样对拉”“在桩功的状态下,使筋膨胀骨撑起”“半撑开”的雨伞,“筋似龙骨,骨如伞把,肉像雨布,骨拔筋撑”……这些描述也还形象,但还是差很远。


站桩者,可补天地之不足---抻筋拔骨之秘

究竟什么是“抻筋拔骨”?其实是隐晦地描述站桩的姿势和动作,特定姿势要求其实就是传统武术中的“抻筋”。科学的站桩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静态站桩的要领是在特定的姿势基础上,用小力保持一种微小的交替动作,在此基础上做大动作训练。这用传统武术的形容就叫“抻筋拔骨”。


如在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时,拿一组肩肘手姿势动作做解释。肩部撑起、腋窝张开,肘关节始终在肩腕连线之下,呈90°左右;前手与前足尖垂直,后手回拉置于腹,后手与前手有对拔之劲。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微小交替动作,前后轻轻对拔等等,随即用小一点的力、稍快往前后一撑。这也叫就是所谓的“抻筋拔骨”。姿势和微小动作保证肩肌,大臂肌充分伸展,保证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可以有效地通过关节和肌腱敏感地牵拉到肌梭。在此基础上做沉肩坠肘的大动作和震颤动作,对大臂肌和肩肌的感受器肌梭施加强烈的牵拉刺激。这就对大臂肌和肩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牵拉刺激训练。


站桩者,可补天地之不足---抻筋拔骨之秘

“抻筋拔骨”就是撑开筋肉和拉筋,牵拉肌腱(抻筋)就会牵拉刺激到附着在肌腱上的肌梭和腱器官感受器。现代医学中的肌腱,在古代中医称为“筋”。现代医学证明,与肌腱(筋)附着的就是肌肉的本体感受器腱器官和肌梭。当肌肉受到牵拉时,肌梭同时受到牵拉刺激。而传入冲动增多,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长期的牵拉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就可建立一个弹力条件反射。这弹力条件反射可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这是一门高级的发力技术,为形意拳、八卦、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核心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