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行音乐不流行”?你认为问题的根源在哪儿?

吾常醉


这段时间,我回答过一些流行音乐的问题。

尤其是批评过一些没有传唱度的所谓一线歌手,认为这种状态是华语乐坛的一种严重不正常现象。

华语流行乐乐坛2010年以后的这近10年我们是不是在原地踏步?

因此,总是会有一些粉丝跑过来说。

他们的偶像做的东西很高级,音乐性很高。所以流行不起来。

你为什么要用流行性作为唯一的指标呢?

你看《学猫叫》《佛系少女》多流行,难道它们是好歌?

看上去说的是头头是道。

然而流行音乐,音乐前面不还挂着流行两个字。

没有流行,叫什么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可以不流行。

歌剧可以不流行。

美声可以不流行。

可是流行音乐,如果它不流行。那它又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历来那些为人称道的流行歌手,无不是拥有为数不少的传唱歌曲和巨量的听众群体。

迈克尔杰克逊出不出名。难道他的《Beat It》《You Are Not Alone》《Billie Jean》《We Are The World》在当时传唱度不广。

张学友,《吻别》《一路上有你》《一千个伤心的理由》《慢慢》

周杰伦《龙卷风》《双截棍》《七里香》《夜曲》《稻香》《东风破》

泰勒斯威夫特《Love Story》《You Belong with Me》《Shake It Off》《Blank Space》

这些流行乐坛的天王天后的地位的奠定,靠的正是一首首的流行歌曲。

如果一个歌手,从来没有大热单曲,那他(她)如何被称为流行歌手。

一个不流行的流行歌手,他又在是在哪里引导流行的。

就像邓丽君假如从来没有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引起了暴风般的收听狂潮,而仅仅是少数精英人士欣赏的作品。她如何会在今天会被那么多人怀念呢。

每次一说流行,就有一些人跳出来说。

你看《学猫叫》流不流行。《佛系少女》流不流行,《离人愁》流不流行。

然而历史上流行歌曲只有这些吗?

我们都不用看世界其他国家。只看华语乐坛,就会知道这种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光年之外》《年少有为》《天黑黑》《欧若拉》以及周杰伦大量歌曲,都说明流行歌曲的音乐性和流行性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

为什么这些粉丝不拿她们偶像的作品跟这些作品相比,却反而要跟《离人愁》《学猫叫》这些确实并没有太多音乐性的作品相比呢。似乎只要在音乐性上胜过它们,就可以作为流行性根本不重要的证据了。

恕我直言,这个道理,我并不是很懂。

在我看来,流行音乐的流行性和音乐性的关系,有点像你知识面和考试的关系。

一般来说,你知识面更广(音乐性更好),是可以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的(流行性好)。

可是如果你知识面很广,看上去无所不知。但是在关键的考试中,却每次都失败。(流行性差)

那这种知识面广泛就没有多少作用。

反映在流行音乐上就是无论你使用了多少音乐技术,用了多少高音、转音、发声技术,借鉴了多少新潮曲风。可是你做不来的东西总不流行。那你就是不及格。

相反,其他一个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广泛的知识面(音乐性不那么够)。并不知道很多冷门的小知识。

可是偏偏能够考出好成绩。

那他就是个优秀的学生。

现在那些如《学猫叫》《佛系少女》《离人愁》这些歌,就是知识面不广,刚刚够合格的学生。

而周陶王林,就是知识面广泛,同时能取得高分的好学生。

而某些流量歌手,就是知识面广泛(或者看上去广泛),可惜一考试就考砸的学生。



Seven音馆


2018年的台湾金曲奖颁奖,过去得无声无息。其他各类音乐奖颁奖,大概也是如此。 已经有好几年,评委会、专家或者媒体评出的“年度歌曲”“年度十大”,基本上没多少人听过;见到榜单,人们也再不像从前那样,没听过的想方设法寻来一听。 流行音乐不流行,大众流行歌曲不复存在。这样的状况,已经有好几年了。我们是慢慢走到这一步的。首先是价值多元化后,焦点的崩散。这个影响非常深远。不同领域、各行各业,都感受到这一巨变,整体不复存在,个性不断膨胀,聚合越来越难。 拿流行音乐打个比方,过去你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去持守某个热爱,否则你就会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你有一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不在话下的幻觉。 互联网带来了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传播,由此带来了深刻的演变。 发表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是作者,创作的高贵性崩散,作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几十亿分之一。 进一步的,作者的重要性,作品的重要性,艺术品的神圣性,崩散。 互联网广泛的共享、免费欣赏,导致珍贵感的降低,珍贵感的消散。 海量成就了多样性、丰富性,但海量也导致芜杂,驱逐精品,使精品的信号减弱,作用力降低。这导致卓越的人、物及其关注度的削弱、离散。 流行音乐不流行,优秀作品失去大众,卓越创作不再有无上荣光……以及这背后的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方向,这种状况并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在面对相同的问题。 如今这种现象、形势,并非完全负面,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不是永恒的。原因无他,只因为那些根本的東西从不改变:人生是有限的,现实感、真实感是健康存在的基本品质,社会虽然不断发展,但人性有恒,世界万物与人心中共有着那确实不虚的真、善和美,卓越性是优秀艺术最重要的品质。





柠檬ccc


流行音乐为什么不流行,我觉得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从我们的角度讲,以前听歌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现在听歌是为了各种刷数据、捧偶像。

从他们的角度讲,以前写歌、唱歌是为了生存、挣钱,竞争,赢取较高的地位;现在写歌仅仅是为了骗那些nc粉、刷数据,很少有专心写歌的了。

以前的歌手,写歌、唱歌是主业,演戏、综艺是副业;现在的歌手,颜值、偶像气质最重要,然后才能演戏、参加各种综艺节目——至于写歌、唱歌?呵呵^_^。

以前,是神仙打架;现在,是菜鸡互啄。明天……也许连菜鸡都愈发的少了。

另外补充一下,很多朋友对流行音乐的定义不清楚,可能存在误解,下面也顺便说明一下。

流行音乐这一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流行音乐指的是我们平常最经常接触的,诸如摇滚,民谣,嘻哈说唱等等都可以被归类到流行音乐,因为这些音乐往往具有商业性,以消遣娱乐为目的,所以称作流行音乐,对应英文是popular music。

而狭义的流行音乐则是指一种音乐流派,与之并列的是摇滚,爵士等其他流派。流行流派的音乐往往通俗易懂,吸收了其他许多流派的元素,流行于大众,所以被称作流行流派,其对应的英文是pop music。

还有一点很多人有误区,与广义的流行音乐并列的并不是古典音乐,而是严肃音乐。流行音乐并不是因为其诞生于现代才被叫做流行音乐,而是因为其商业性和娱乐性。


卡普西洛


一种认为流行音乐不流行了: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奖项“金曲奖”落幕得悄无声息,而就在同一晚,某选秀节目总决选却能引来全民狂欢,一支偶像女团应运而生。相比于“金曲奖”上拿下“最佳男歌手”、贡献过不少流行金曲的陈奕迅,粉丝似乎对自己真金白银票选出的“火箭少女101”更有兴趣。

  而另一种声音认为流行音乐还在流行,只是随着平台、风格与形态的多元,进而受众分化,形成相对稳定的圈层。回顾近两年的乐坛,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再不是几家唱片巨头垄断乐坛。不仅唱将张信哲、罗大佑等重出江湖;也不乏周深、张碧晨等“好声音”频频推出新歌;创作新秀汪苏泷、毛不易更是每隔一两个月,就有新歌问世。

  在业界看来,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 “流行”的衡量标准与影响力也在发生改变。互联网取代传统传播媒介,削弱了一首歌能存在于集体中的记忆周期和影响力,却也释放了音乐人多元化创作、爱乐者个性化收听的无限可能。基于这个意义来看,流行音乐不“流行”,也挺好。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一首流行歌的生命周期

  西方流行乐界有一种理论——当你觉得流行音乐变“糟”了,那是因为你成熟了。流行音乐消费主力军是青少年。回溯不同时代的人心目中的流行歌曲会发现,“70后”是Beyond的 《光辉岁月》、张学友的 《吻别》;“80后”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许巍的《曾经的你》,“90后”是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爱的就是你》……这些流行歌,无一不是在代际群体各自的青少年时期红极一时。

  只是,过去动辄能红上几年十几年、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的流行金曲,如今确实很少有了。这就显然不能以“成熟”一言蔽之。

  举个例子。任贤齐的一首《心太软》先是在1996年凭借同名唱片发行而走红港台地区。1998年的春晚舞台,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功夫令》中,赵丽蓉改编其经典副歌,令其通过这个观众以亿计算的平台迅速传播。进而红遍内地,成为此后任贤齐演唱会、商业演出的“必唱曲”。从实体唱片发行,到电台电视通过节目、晚会的二次传播,再到演唱会、大街小巷的大众传播,这一周期延续好多年,其反复、集中的出现也加深了音乐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互联网时代为流行音乐带来了不一样的迭代逻辑。乐评人李皖认为,实体转化为信息带来的一个关键变化就是稀缺性的消失。在流行音乐领域,过去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生怕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让受众有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的幻觉。

  因而,一首歌的流行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同类型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薛之谦凭借《演员》《丑八怪》等歌曲翻红,歌词“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成为网络流行语。

  不到一年,他担任导师的综艺选秀中, “徒弟”毛不易就凭借 《消愁》一战成名,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两人作品无论歌词意境与曲风都有相似之处。而更有意思的是,作为薛之谦这些热门歌曲背后的创作推手如李荣浩、郭顶,他们本人也有歌手身份,累积了 《模特》 《李白》 《水星记》等热门作品。

  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教师郭昕说,音乐创作理念在升级,制作在进步,这些作品与二十年前的 “流行金曲”作比较,未必会败下阵来。可快节奏的生活和庞杂的信息流,却无法给一首好歌留下在听众心底回味沉淀的空间。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互联网时代、泛娱乐环境下其传播轨迹、生命周期,甚至创作逻辑发生了改变。

  单一化被消解,多元化创作和个性化选择崛起

  无可否认,基于这样的时代与环境,一些伴随并见证着华语流行乐蓬勃发展的产物正在式微。

  比如音乐奖项。流行乐的黄金时期,仅香港一地就有 “叱咤乐坛流行榜” “十大中文金曲” “十大劲歌金曲” “新城劲爆颁奖礼”四大音乐奖。今年, “十大中文金曲”办到第40届,索性连电视直播和现场演唱环节省去,选择在下午时段的高校礼堂 “悄无声息”地颁出了奖项,现场只有李克勤一位知名获奖歌手独撑场面。

  不过另一边,各大音乐平台的新歌榜、热歌榜、个性化电台应运而生,权威专业的选择被个性化推送和社交分享所取代。不管是基于更广泛的网络收听数据 “算”出的热歌榜,还是基于每个用户个人听歌习惯 “算”出的私人歌单,都给受众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再比如产业规模。无可否认,一度因为互联网而元气大伤的音乐产业,尚未建立起支撑流行音乐大步迈进的新业态;而动辄数千万的网络收听次数所能带来的收益,其实也很难与过去同量级的唱片销售收入相当。

  然而,产业的蛋糕虽然小了,但在郭昕看来,音乐人的创作空间却大了。要知道,唱片时代那些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未必是创作者、演唱者的心头好,更多的是商业包装下,迎合大众口味的。最初拿到 《至少还有你》的小样时,林忆莲是拒绝的,认为有些“土”。范晓萱以 《我爱洗澡》 《健康歌》这些口水歌树立起来的 “小魔女”形象,也是公司硬塞给她的。相比之下,如今的年轻音乐人更有自我颠覆和持续创作的条件。因为今日的流行乐坛,不再只有过去 “爱情”一个主题;同一时期流行的,也不只有一种风格:民谣 《成都》是都市人对闲适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国风的 《悟空》是对西游经典形象的再解读,而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等从争议中走出的选秀歌手,已然勇敢向电音、哥特、EDM等前卫音乐趋势探索。

  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流行音乐不复往日的流行 “盛景”,或可视为流行音乐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一种 “代价”;不过往好的方向看,多元参差的样态未尝不是在为超越 “流行”的 “经典”积蓄能量。


猎奇62


一种认为流行音乐不流行了:华语乐坛最有影响力的流行音乐奖项“金曲奖”落幕得悄无声息,而就在同一晚,某选秀节目总决选却能引来全民狂欢,一支偶像女团应运而生。相比于“金曲奖”上拿下“最佳男歌手”、贡献过不少流行金曲的陈奕迅,粉丝似乎对自己真金白银票选出的“火箭少女101”更有兴趣。

  而另一种声音认为流行音乐还在流行,只是随着平台、风格与形态的多元,进而受众分化,形成相对稳定的圈层。回顾近两年的乐坛,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再不是几家唱片巨头垄断乐坛。不仅唱将张信哲、罗大佑等重出江湖;也不乏周深、张碧晨等“好声音”频频推出新歌;创作新秀汪苏泷、毛不易更是每隔一两个月,就有新歌问世。

  在业界看来,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 “流行”的衡量标准与影响力也在发生改变。互联网取代传统传播媒介,削弱了一首歌能存在于集体中的记忆周期和影响力,却也释放了音乐人多元化创作、爱乐者个性化收听的无限可能。基于这个意义来看,流行音乐不“流行”,也挺好。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一首流行歌的生命周期

  西方流行乐界有一种理论——当你觉得流行音乐变“糟”了,那是因为你成熟了。流行音乐消费主力军是青少年。回溯不同时代的人心目中的流行歌曲会发现,“70后”是Beyond的 《光辉岁月》、张学友的 《吻别》;“80后”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许巍的《曾经的你》,“90后”是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爱的就是你》……这些流行歌,无一不是在代际群体各自的青少年时期红极一时。

  只是,过去动辄能红上几年十几年、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的流行金曲,如今确实很少有了。这就显然不能以“成熟”一言蔽之。

  举个例子。任贤齐的一首《心太软》先是在1996年凭借同名唱片发行而走红港台地区。1998年的春晚舞台,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功夫令》中,赵丽蓉改编其经典副歌,令其通过这个观众以亿计算的平台迅速传播。进而红遍内地,成为此后任贤齐演唱会、商业演出的“必唱曲”。从实体唱片发行,到电台电视通过节目、晚会的二次传播,再到演唱会、大街小巷的大众传播,这一周期延续好多年,其反复、集中的出现也加深了音乐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互联网时代为流行音乐带来了不一样的迭代逻辑。乐评人李皖认为,实体转化为信息带来的一个关键变化就是稀缺性的消失。在流行音乐领域,过去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生怕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让受众有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的幻觉。

  因而,一首歌的流行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同类型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薛之谦凭借《演员》《丑八怪》等歌曲翻红,歌词“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成为网络流行语。

  不到一年,他担任导师的综艺选秀中, “徒弟”毛不易就凭借 《消愁》一战成名,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守着我的善良,催着我成长,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两人作品无论歌词意境与曲风都有相似之处。而更有意思的是,作为薛之谦这些热门歌曲背后的创作推手如李荣浩、郭顶,他们本人也有歌手身份,累积了 《模特》 《李白》 《水星记》等热门作品。

  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教师郭昕说,音乐创作理念在升级,制作在进步,这些作品与二十年前的 “流行金曲”作比较,未必会败下阵来。可快节奏的生活和庞杂的信息流,却无法给一首好歌留下在听众心底回味沉淀的空间。与其说是流行音乐不再流行,不如说是互联网时代、泛娱乐环境下其传播轨迹、生命周期,甚至创作逻辑发生了改变。

  单一化被消解,多元化创作和个性化选择崛起

  无可否认,基于这样的时代与环境,一些伴随并见证着华语流行乐蓬勃发展的产物正在式微。

  比如音乐奖项。流行乐的黄金时期,仅香港一地就有 “叱咤乐坛流行榜” “十大中文金曲” “十大劲歌金曲” “新城劲爆颁奖礼”四大音乐奖。今年, “十大中文金曲”办到第40届,索性连电视直播和现场演唱环节省去,选择在下午时段的高校礼堂 “悄无声息”地颁出了奖项,现场只有李克勤一位知名获奖歌手独撑场面。

  不过另一边,各大音乐平台的新歌榜、热歌榜、个性化电台应运而生,权威专业的选择被个性化推送和社交分享所取代。不管是基于更广泛的网络收听数据 “算”出的热歌榜,还是基于每个用户个人听歌习惯 “算”出的私人歌单,都给受众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

  再比如产业规模。无可否认,一度因为互联网而元气大伤的音乐产业,尚未建立起支撑流行音乐大步迈进的新业态;而动辄数千万的网络收听次数所能带来的收益,其实也很难与过去同量级的唱片销售收入相当。

  然而,产业的蛋糕虽然小了,但在郭昕看来,音乐人的创作空间却大了。要知道,唱片时代那些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未必是创作者、演唱者的心头好,更多的是商业包装下,迎合大众口味的。最初拿到 《至少还有你》的小样时,林忆莲是拒绝的,认为有些“土”。范晓萱以 《我爱洗澡》 《健康歌》这些口水歌树立起来的 “小魔女”形象,也是公司硬塞给她的。相比之下,如今的年轻音乐人更有自我颠覆和持续创作的条件。因为今日的流行乐坛,不再只有过去 “爱情”一个主题;同一时期流行的,也不只有一种风格:民谣 《成都》是都市人对闲适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国风的 《悟空》是对西游经典形象的再解读,而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等从争议中走出的选秀歌手,已然勇敢向电音、哥特、EDM等前卫音乐趋势探索。

  任何事物都有一体两面。流行音乐不复往日的流行 “盛景”,或可视为流行音乐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一种 “代价”;不过往好的方向看,多元参差的样态未尝不是在为超越 “流行”的 “经典”积蓄能量。


0孤月痕0


当你觉得流行音乐变“糟”了,那是因为你成熟了。流行音乐消费主力军是青少年。回溯不同时代的人心目中的流行歌曲会发现,“70后”是Beyond的 《光辉岁月》、张学友的 《吻别》;“80后”是朴树的《那些花儿》、许巍的《曾经的你》,“90后”是周杰伦的《双截棍》、王力宏的《爱的就是你》……这些流行歌,无一不是在代际群体各自的青少年时期红极一时。

  只是,过去动辄能红上几年十几年、男女老少都能哼上两句的流行金曲,如今确实很少有了。这就显然不能以“成熟”一言蔽之。

  举个例子。任贤齐的一首《心太软》先是在1996年凭借同名唱片发行而走红港台地区。1998年的春晚舞台,赵丽蓉与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功夫令》中,赵丽蓉改编其经典副歌,令其通过这个观众以亿计算的平台迅速传播。进而红遍内地,成为此后任贤齐演唱会、商业演出的“必唱曲”。从实体唱片发行,到电台电视通过节目、晚会的二次传播,再到演唱会、大街小巷的大众传播,这一周期延续好多年,其反复、集中的出现也加深了音乐在大众心中的印象。

  互联网时代为流行音乐带来了不一样的迭代逻辑。乐评人李皖认为,实体转化为信息带来的一个关键变化就是稀缺性的消失。在流行音乐领域,过去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生怕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让受众有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的幻觉。

  因而,一首歌的流行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同类型歌手与作品层出不穷。




三哥笛子葫芦丝教学


流行音乐不流行。大众流行歌曲不复存在。今天,最大的流行歌手、最大的流行歌曲,无论多大,也不过只在小部分歌迷中流行,顶多算是小众流行歌曲。这样的状况,也已经有好几年。

流行音乐为什么不流行了?这个现象背后,有着时代的某些变化。变化的绝不仅是流行音乐,也不只是各类艺术作品的失焦、失势、失去大众性,变化的是人,是我们的人生以及精神生活的状态。

我们是慢慢走到这一步的。首先是价值多元化后,焦点的崩散。

这个影响非常深远。不同领域、各行各业,都感受到这一巨变,这巨变笼罩下无所不在的支配、瓦解、再造力量。不同领域用不同的名字去称呼它,有时跟它强相关,有时跟它弱相关,有时跟它看似不相关却还是相关,实质内核却只有一个:分众市场、分众传播、自媒体、定制服务、小而美、去中心、独立制作、自我发行、微信公号、代沟、“70后”“80后”“90后”“00后”、部落格、朋友圈、网格、群……这些不同名称、不同称谓的现象内部,是价值、审美、趣味、道德、生活方式、消费生活的分化。整体不复存在,个性不断膨胀,共性不断摊薄,聚合越来越难。

互联网成为一种载体,唯一的载体,最后整个人类都被其载乘。本来人类被天地、被时空、被城乡载乘,但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的演变——门户网、搜索引擎、客户端、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天眼……整个人类,整个人类所处的时空,变成了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巨大镜像,映射一切,载乘一切。

值得往深里看一看,往广处看一看,看一看这互联网的本性,才有可能真正知道,发生了什么。

所有的信息,消失了实体。所有的实体,转化成了信息。衣食,客店,交通,路况,山水,博物馆,人工智能……你的脸、你的行踪……信息化一方面提供各种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使虚拟现实、虚拟生活,越来越具有真实现实、现实生活的品质——人其实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在信息中获得了生活的感觉和实质,网络游戏、VR、AI机器人,都不断地在这个方向上提供着新的例证、新的体验、新的感悟。

好像扯远了。不远。我们撤回来,继续说流行音乐。撤回来看这些东西与流行音乐的关联,与创作与艺术与艺术生活的关联,将有助于让你醒悟: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跟一切的变化或都有关系,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关系。

失去实体带来的变化,有很多。其中一个变化很关键,就是边界的消失。书、专辑,都是一种边界阅读。边界阅读是有限的、容易聚拢心神的阅读。

实体转化为信息带来的变化,也有很多。其中一个变化也很关键,就是稀缺性的消失。拿流行音乐打个比方,过去你要守着电台、等着电视,去持守某个热爱,否则你就会错过。现在,你要听、你要看的,都留存为一个地址,你随时可以去访问,去“宠幸”,你有一种无限拥有、尽在掌握、不在话下的幻觉。

互联网带来了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传播,虽然这中间有种种社会、商业、人为力量干预,可以降低、消减、阻断这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传播,但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传播,是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本性,深蕴着传播及其背面——获知和欣赏,加速向着“四无”方向发展。由此带来了以下这些广泛而深刻的演变:

——发表门槛降低后,人人都可发声,人人都是作者,创作的高贵性崩散,作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几十亿分之一。

——进一步的,作者的重要性,作品的重要性,艺术品的神圣性,崩散。

——互联网广泛的共享、免费欣赏,导致珍贵感的降低,珍贵感的消散。

——海量导致芜杂,成就了多样性、丰富性;但海量也驱逐精品,使精品的信号减弱,作用力降低。这导致卓越的人、物及其关注度的削弱、离散。

——整个信息环境的变化,大众性的崩散,导致持有为大众歌唱信念、为人类写作志向的艺术家,不复存在。

我们回过头去,放眼去看,流行音乐旧有唱片体系的瓦解,客观上彻底阻断了大流行、大歌手创作路向的那种变化,不过是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巨变中的一个小小幻影。惟因如此,它也不可能再一时恢复。而回到作品的基本单元——创作、发表、艺术选择权——去观察:前网络时代,是一个艺术的权威体系,选择权由专业渠道筛选,最后选出凤毛麟角进入大众管道;网络时代,是艺术的草野体系,选择权由每个人做出,导致了选择分散、标准丧失、时间浪费、赝品横行,优秀的、卓越的、高迈的、超拔的,凝聚着普遍、崇高、美与智慧的东西,反而被淹没其中,难以得到普遍的、一致的肯定。

流行音乐不流行,优秀作品失去大众,卓越创作不再有无上荣光……以及这背后的无边界、无门槛、无差别、无中心的方向,这种状况并非中国独有,全世界的、整个人类,都在面对相同的问题。

如今这种现象、形势,并非完全负面,当然也绝非完全正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它不是永恒的。永恒的还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常情。历史确实深蕴着来回摆动、自我反动、自我修正的力量。原因无他,只因为那些根本的东西从不改变:人生是有限的,现实感、真实感是健康存在的基本品质,社会虽然不断发展但人性有恒,世界万物与人心中共有着那确实不虚的真、善和美,卓越性是优秀艺术最重要的品质,这才是艺术世界、人类历史为什么变动不居却又如此稳固,像一条从古至今滔滔不断的大河。今天的似乎颠覆了我们的这巨变,无论多巨大,无论多天翻地覆,确实,只会是一个小插曲。




小兜芽


现在的流行歌曲总的来说按韩红的话讲就不像歌,跟本就没有悦耳的旋律听了使人乱马七糟。像韩红的天路,腾格尔的天堂,还有酒醉的蝴蝶都有自己的悦耳的旋律,使人听一遍还想听。有的歌曲我只能听半句因不知道他唱的是啥词听不懂声调也不吸引人这样的歌就失去了意义。


苏姗7820sf


首先我认为流行音乐不流行是因为大众审美的疲劳,现有现在歌手对大众的过度消费,还有有些歌手获得名气之后为了延续热度必须要不断的出新歌,但新歌没有经过好的沉淀打磨,出来的歌反而是烂歌!一些经典的歌往往过了很多年依旧好听让人怀念,是因为歌真的好,而不是为了赚钱才写的一个商品!流行音乐不在流行,因为商品社会再腐蚀歌手的精神与情怀,他们往往为了挣钱而唱歌,不是为了打动大众的耳朵而唱歌!


吹牛不打草稿哥


流行流行,就是一阵风,刮来时很猛,刮过去就消声匿迹了!就象浪波一波一波的。但不可否认,也有诸多好的流行音乐作品,能打动人心、能引发共鸣的流行音乐作品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快节奏的今天,不知还有多少创作者在创作时能细斟慢酌地,象老一辈创作者那样静下心来那么真情投入创作的?好在,我们有流传下来的百年经典歌曲,好在,我们的百年经典还深受诸多轻年人的喜爱和传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