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煎餅果吇161094296


同樣是到了老年,每個人的心態卻不盡相同。“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謂是老人最理想的心態。

這句話出自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詩句,從詩名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酬答詩,樂天就是白居易。早年他們之間的唱和詩、酬答詩就很多,並稱”劉白“,而且他們還有專門的《劉白唱和集》。從他們詩歌藝術格調來看,劉禹錫的境界更高。


那一年,64歲劉禹錫退休了,而在他之前作為同齡人的白居易已經退休3年了,兩個都定居在東都洛陽,他們還是保持著詩文交流。由於年紀大了,白居易眼睛也不好,書也不能多看;人也變得慵散,頭也不想梳,鏡子也不想照;行動也不方便,大多閉門不出。從他寫給劉禹錫的這首詩來看,白居易當時有點消極悲觀的情緒,有了老態龍鍾的樣子。

詠老贈夢得

【唐】白居易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禹錫收到這首詩後,哈哈一笑,他也看出白居易的悲觀心態,為了鼓勵老友,他寫了這首詩作為酬答。

酬樂天詠老見示

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詩的大意是說,沒有哪個人不怕老,老了後就沒有人憐愛。身子一天比一天消瘦,褲帶一天天的收緊;由於頭髮越來越稀疏,帽子也戴不正了。現在不大看書了,只是因為愛惜眼睛,經常要艾炙,主要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疾病纏身。這前面三句跟白居易詩內容差不多,都是說的老年人實際狀況。但後面三句,劉禹錫話鋒一轉,整首詩馬上就鮮活起來。

後三句是說,人老了後,經歷的事多了,看人也就看的透徹了;仔細想想,人老了也有好處,想通了這個心情就豁然開朗了。不要說太陽到了桑榆二星中央時,天就快黑了;其實,它的霞光餘輝照樣能夠映紅整個天空。


劉禹錫最後這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謂是金句。寫的很有意境,也很有氣勢,經常用來勵志。其實人老並不可怕,關鍵心態要積極些。我們身邊例子很多,心態好的老人平時精神狀態好,人也更長壽。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比如,當年(2004年12月24日)82歲高齡的楊振寧娶了28歲的翁帆,這個驚世駭俗之舉,讓社會輿論炸開了鍋,甚至很多人用“一樹梨花壓海棠”來形容。

有的人認為翁帆是貪圖楊振寧的名譽與錢財,楊振寧是貪圖她的年輕與美貌,註定這場婚姻不會長久。但15年過去了,楊振寧已經97歲了,依然精神矍鑠,夫妻恩愛,走到哪都會手牽著手。當年,背後議論他們的人,很多人自己倒婚姻沒有持久。


所以,年齡不是問題,關鍵要有“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積極的心態。最後,我把最喜歡的一段有關青春的話跟大家分享:


無情歲月的流逝,留下了深深的皺紋,而熱忱的喪失,會在深處打下烙印。焦慮、恐懼、自卑,終會使心情沮喪,意志消亡。 60也罷,16也罷,每個人的心田都應保持著不泯的童心,去探索新鮮的事物,去追求人生樂趣。


窗外的白楊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最後兩句,這首詩是劉禹錫為了回應老友白居易的一首《詠老贈夢得》而作。

這兩首詩可以看成兩位老人,也是兩位老詩人之間的交流,一個是感嘆,另一個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嘆,劉禹錫是感慨。

劉禹錫的詩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讀了白居易的詩之後的有感而發,是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了一下什麼叫“夕陽紅”——別說太陽已經是“日薄西山”,它散發出來的光芒作為晚霞還是照滿了天際的。

那麼劉禹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我們還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嘆吧!

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是寫給“夢得”也就是劉禹錫的,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有著幾十年的友誼,兩個人經常用詩詞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對自己的“老態龍鍾”頗有傷感,寫了首詩給老哥們劉禹錫,詩中這樣寫到: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並不難懂,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情緒,一種感嘆,當然是略顯悲觀。白居易對劉老哥們兒說(算是訴苦吧):咱倆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麼樣了嗎?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早上起來都懶得梳頭,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就在家待著,偶爾住著柺杖到外面走走,幹什麼都沒興趣,就連新磨好的鏡子都懶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寫的書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憶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時候的的事越來越回憶不起來了。最大的樂趣就是閒聊,想著還有時間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嘆的確是傷感了些,也消極了些,但是,卻道出了晚年的無奈。作為老朋友的劉禹錫看到白居易寫給他的這首感嘆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無可奈何的詩句,自然要寬慰一番,所以,劉禹錫的“回信”寫的比較平和,用對於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對和樂觀心態給老朋友白居易“寬寬心”。這首詩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詩是這樣寫的: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是啊,有同感!人生誰能不老啊!老了之後有誰可憐呢?人老了越來越乾巴,衣帶越來越短,頭髮快要掉光了連束冠都扎不緊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書了,經常針灸就為了多活幾年,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觀了,咱們有優勢啊!經歷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輩子閱人無數已經讓我們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樣一目瞭然。仔細想想不也很有收穫嗎?往好處想,不就坦然了嗎?

這首詩最後兩句,其實算是“用典”,因為在白居易劉禹錫之前有人已經做過了“桑榆”之論: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閣序》當中有“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劉禹錫顯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啟發,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們從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非常著名的的詩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之後對於晚境的不同感受,這種感受,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苗頭。

年輕的時候,白居易的詩多數都是比較悲觀的,包括《琵琶行》,《長恨歌》。但是劉禹錫得詩就顯得要豪放的多: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個境界到了晚年,必然會變成“魔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步武堂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字面意思說,不要說太陽已近桑榆,即日暮黃昏了,此時仍舊漫天彩霞。比喻為不要說自己年紀大了就不思進取了,老當益壯,何時都不能停止努力。

01

人的際遇本就不同,一時兩時的失意,又能耐自己何?有的人早早就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卻只能贏得身後名,便是如此又如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不要輕言放棄努力。

就像吳承恩,少時意氣風發卻家道貧瘠,科舉屢次失敗,44歲才補了貢生,50來歲又被官場所棄,72歲才寫成《西遊記》。一路跌跌撞撞,坎坷叢生,若是以年紀大了為藉口而停筆,世間哪會多了那隻神通廣大、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叱吒風雲、勇往直前的猴子。

02

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所以只要有心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

人盡遲暮又如何?年齡只是歲月的饋贈,所代表的只是自己這一生,而自己的這一生在歷史的長河裡,甚至連一粒塵埃都算不上。

那便不要執著於歲月的枷鎖吧,不放棄思考,不放棄開始,不放棄努力,餘生處處都有光和熱。


本尊非白,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關注我,歡迎一起向上生長。



本尊非白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劉禹錫了,兩人相伴相親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憐,這詩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處

《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沒有誰會可憐。身形消瘦,衣帶常常收緊,頭髮稀疏,發冠歪斜一邊。因眼神不濟,書也不看了,隨時隨地地艾灸。經歷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細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開了,不要說太陽已照在桑樹梢了,晚霞正好,映紅了天。

酬:詩詞唱和互答的一種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寫了一首給劉禹錫,

《詠老贈夢得》 (唐)白居易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樣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沒黑就上床了,早起懶得梳髮了,出門拄柺杖了,甚至閉門不出了,不照鏡子了,不看小字書了,越來越覺故友重要,不記得年輕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還能聊幾次呢!

836年,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管洛陽,時年64歲,等同退出了政治舞臺,而同齡的白居易因為生病留任洛陽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覺年老孤弱,形單影隻。同在洛陽,飲酒作樂,作詩互贈,兩首詩便創作於此。二十多年的友誼,讓兩位老者互訴衷腸,一問一答,相互激勵!842年劉禹錫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並親寫墓誌,846年,白居易也病逝於洛陽。

2 詩的理解

白居易的詩是在訴苦,寫自己年老的種種不如意,同樣,劉禹錫也承認真的老了,這是在回應白居易詩中的“自問老何如”。然而,可貴的是,劉禹錫寫自己的老態卻帶著自我調侃的味道,頗有趣味,也頗為苦澀。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來越大了,頭髮也掉了,連帽子都不自覺地歪倒在一邊,書也看不清了,隨時艾灸了...這顯然是在調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樣子,是不得不面對的年老體衰的苦澀,甚至能夠讀出歲月滄桑,飽嘗風雨的悽楚!

接下來筆峰卻隨之一轉,詩出現了亮色。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老了,不光經歷太多事,還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還看清太多人。這便是人老的好處,年齡即閱歷,閱歷即人生。

這句話有出處,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詩人似乎在年華老去的無能為力中又很滿意自己年老的狀態,能夠看透世事,能夠看清人情。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為名利而作為,不必擔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慣的一切,不必應付官場小人,與真正清流的人交往。這兩句裡,有詩人暫時的寬慰,時間的饋贈,來得有點遲,卻異常的珍貴與不易!這是詩人的多年感悟與收穫,也是在開導消極的白居易。

“諳”:熟悉。似乎有能夠洞察世事的驕傲感,詩的格調一下昂揚許多,前四句是在與白居易一樣的認老服老,這一句則是樂觀地笑談年老也並非一無是處。

3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桑榆:指日落時,光只能照在桑榆樹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覽》:“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這也是詩詞常見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贈白馬王彪》:“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這兩句很美,誰說太陽已經照在桑榆的梢頭,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紅,映滿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時光仍在繼續!這句是全詩的精神所在,是一種暮年達觀的人生態度!尤其是經歷過風雨,坎坷曲折大半輩子的文人對於暮年的歲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於陶淵明的避世隱居的自得其樂,也不同於蘇軾的看透人生,無畏無懼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種老之將至的加倍珍惜!

(1) 認老而不服老的樂觀與自信!

劉白二人是認老的,甚至有點兒措手不及,無能為力,消極而不得不面對的苦澀與失落,身體不行了,眼神不濟了,連閱讀都不得不擱置了,白居易的詩完全是一個老者心聲的流露,劉禹錫的詩也承認年老體衰的事實,然而這一句卻一下子反轉,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陽無限好,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蘇軾《浣溪紗》“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達灑脫。

劉禹錫是比較唯物與上進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參與永貞革新,前後被貶長達二十來年,被貶南方時,所作的竹枝詞反而清新可愛,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正如他自己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記載:“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閒廢,與綠野、香山諸老優遊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說,休提,劉禹錫不服老的,“為露尚滿天”,晚霞還滿天呢,有什麼好沮喪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絢爛,這種灑脫與超脫,真的很難得,何況是一位大半輩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從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積極作為,矢志報國。

然而,劉禹錫的“為霞尚滿天”的積極樂觀卻不能這麼理解,相反的應是,從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劉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雖也下放過,失意過,坎坷過,但一直在官途,劉禹錫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後閒居洛陽,白居易歷任侍郎,員外郎,中書舍人,各地刺史,晚年還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陽,官場幾十年,閱歷豐富,生活優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劉禹錫閒居洛陽時,基本上不問政事了,據說與白居易\t、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極其閒適,《舊唐書》上說,“禹錫晚年與少傅自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一首詩描述飲酒作樂的場景,《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劉禹錫也和了一首,《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雲尋入仕,蕭條白髮且飛觴。”可見,少年喝酒,老來飛觴,好友常聚,隨心任性的生活還是很自在快樂的。

白居易,自從貶謫江州後,思想就已傾向“獨善其身”了,晚年篤信佛教,在洛陽置有別墅,甚至養有歌伎,有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為霞尚滿天”,是夕陽晚景無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無限,是與仕途的告別,從容瀟灑的好好享受晚年的樂趣,飲酒作樂,吟詩作對,認真優雅而充實的老去。這樣一想,還有什麼可抱怨與遺憾的!

年輕時的不能隨心所欲,年老時就加倍地過好每一天!

所以,這句詩,與其理解為一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如說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瀟灑一回。

清代學者何焯評這首詩:“四語中極起伏之勢。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


一綠浮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出自唐代劉禹錫所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全文如下 :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翻譯為: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此後兩句通俗來說意思為 :太陽從剛升起時的輝煌乃至到達傍晚時的沒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齡或許50或許60,覺得還是一事無成,認為自己這一生也就這樣了,現實當中我們許多人也是如此,其實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君不見菸草大王褚時健褚老爺子一生起起伏伏 ,到了80多歲依舊在奮鬥,按說70古來稀、絕大多數人都了此年齡段都已頤養天年,可是褚老爺不怨天尤人,從而又成功創造出褚橙這一文曉全國的著名品牌。不正是霞光在傍晚時也可以照耀出輝煌的一片天地的應景麼?有人會說有幾人能像他那樣的,確實全中國只有一個褚時健,但是他的精神,不服輸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們學習借鑑麼?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詩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襯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清揚影視


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

有句俗話“失之東隅,得之桑榆”,東隅是日出的地方。太陽從東邊升出來,好像不見了,其實太陽慢慢向西,在西邊就看到了。這個俗語意思是在某處有所失就在某處有所得。

好比一個人創業失敗了,不必灰心,你獲得了經驗、閱歷。

所以“桑榆”本身就有了日落、遲暮、逝去的意思。

不必感嘆太陽西沉,一天又過去了,人到暮年也快走完了,可你看那晚霞非常的絢爛,人可以發揮餘熱,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態度很積極,心態很年輕。正所謂“我年輕過,你們卻沒老過!”

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意思相反的一句詩: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話就消極了,悲觀了,“花無千日好”,好看的東西都不長久,終將逝去,很惋惜,很感嘆!

後人將其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只要曾經擁有,何必天長地久,在美好的事物上盡情揮灑,不必“杞人憂天”式的患得患失。

蘇東坡有句詩“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水一般往東流,你看門前的流水,即使快要東流進大海,百轉千回,也還可以向西掙扎,人老了也不要光感嘆著時日無多,只要現在行動,永遠不會晚。

唐代劉禹錫有首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天肅殺,天地蕭瑟,人感秋而悲涼,但劉禹錫能在一片悲涼之中,刨出一種積極的精氣神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劉禹錫不僅自己有這種精神,他還把這種精神感染朋友。

《詩經》有句“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說的就是劉公之輩,自己是積極的,這種精神會感染朋友,會體現在心態、性格上,做事業就不會悲觀,國家就會興旺!

壯哉!劉禹錫同志!


右手累了




此乃唐朝詩人劉禹錫六十四歲所作名句。唐文宗開成二年,身為太子賓客的劉禹錫受到當時朝廷內部權勢之爭的影響,離開了唐文宗,從此退出政治舞臺,去了洛陽。



劉禹錫一生為情所困,深深愛著峨眉派掌門桃花神尼。劉禹錫25歲以科甲第二名,被譽為當世才子。春風得意的劉禹錫閒遊峨眉山,遇峨眉派新任掌門20歲的楊小環。



當年楊貴妃並沒死在馬嵬坡,唐玄宗密令太監把一個幾分相似楊貴妃的宮女,冒充楊貴妃,吊死在梨花樹下。把楊玉環扮成太監,送往峨眉山玄都觀。逃過一劫,楊玉環化名長恨神尼,成了峨眉道士。



離開唐明皇的楊玉環已經懷上皇上的孩子,這也是楊貴妃與皇上十多年來的首孕,由於這個原因,唐明皇才放了楊玉環,畢竟孩子是無辜的。峨眉山上,楊玉環含淚生下一個女嬰,起名楊小環。與楊玉環一起出逃的24名宮女,也成了峨眉派道姑。



楊小環在峨眉山長成亭亭玉立的美女,美豔猶勝其母楊玉環。19歲那年,在峨眉山偶遇玉樹臨風的劉禹錫,二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從此禹錫不早起。看到如痴如醉的女兒,楊玉環憂心忡忡,她是受過傷的人,明白一個女人的幸福,不是因為自己有多美麗。



楊貴妃害怕女兒此情綿綿無絕期,痛苦一生。在日已高時,叫醒劉禹錫說【若娶小環,必是蓋世英雄,踏著七彩祥雲來娶她】。劉禹錫睡眼惺忪,囈語般道【滾,死尼姑,唧唧歪歪,吵死人了,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並不知道長恨神尼就是楊貴妃,也不知道楊小環是她和唐明皇的女兒。



劉禹錫在峨眉山住了183天,離開後,與小環約定三月後來娶她。楊小環每日苦盼,劉禹錫一別無音。無奈生下一子,寄養在峨眉山下無兒無女的趙氏夫妻家中。長大後隨了趙姓,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爺爺。



八年後劉禹錫重上峨眉山,見遍山挑花,一座孤墳葬於其中,碑文寫著【峨眉楊小環】碑文留詩【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劉禹錫觸景傷情情,哭死三七二十一回,在碑上刻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仰天大罵自己不是人,喪盡天良,道德惡劣,作風敗壞…………。



劉禹錫忽然聽到一聲冷笑,見長恨神尼美若天仙立在古松下,一身白裙,隨風飄揚。劉禹錫跪下磕了三個響頭【娘,我想撞個天婚……】。長恨神尼道【呸,死不要臉,劉家有子啥東東?忘恩負義非人種……】。



劉禹錫後來與白居易為友,白居易更是個沒人品的,七十歲家中養美女幾十人,過著夜夜笙歌的日子。劉禹錫與白居易一丘之貉,聽到劉禹錫的峨眉戀,白居易又添油加醋地造謠楊貴妃。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劉禹錫諷刺白居易,【不要說自己年齡大,看你如此年輕態,夜夜美女簇擁,金槍不倒,你多盼著再活五百年啊】


白這個顏色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說的是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中國古代詩歌能夠千古流傳,其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悲傷或有趣,令人著迷,卻很有價值,這首詩的背後同樣有一個故事。

在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那個大唐盛世,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年齡相同,又是老鄉,而且都是詩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當官之後,他倆同樣有被貶的命運。同樣的命運和經歷,讓兩個人更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寫詩來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尤其是在劉禹錫去世之後,白居易還寫詩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

白居易有詩魔之稱,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就在他倆64歲的時候,一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表達自己對衰老的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的這首詩表達人老之後的處境和心態。據說到了晚年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童患眼疾和足疾。看書和行動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為如此,同病相憐。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的這首詩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

劉禹錫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後,為了規勸自己的好朋友,劉禹錫馬上也寫了一首詩《酬樂天詠老見示》給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達了自己對老的看法。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面對衰老劉禹錫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紅霞。這兩句詩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的淡然和篤定,劉禹錫通過這首詩寬慰鼓勵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當時白居易是會受到啟發的。

白居易和劉禹錫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彼此的欣賞。造成這樣不同的看法,也許和他們個人的不同經歷有關。

白居易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刻苦讀書,更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十幾歲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詩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詩傳遞現實生活,生活上知足常樂。

有“詩魔”之稱。同時,他還是一位勤政的官員。有自己的事業和進取心。這一切都是白居易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的家風的傳承。

劉禹錫同樣也非常有才華。在詩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詩篇,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陋室銘》等,都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有“詩豪”美譽。劉禹錫還是一個性格剛直倔強,為官清廉,雖歷盡仕途的風波與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舊不改年少時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夠有一番作為。這種執著豪邁,灑脫,樂觀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他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

劉禹錫的這種不服輸,不畏老去,豁達樂觀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值得今人學習。其實每一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美。坦然面對就好。

歷史是一對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蹣跚拽步舞,搖擺晃自然!

耳聾無人罵,眼花瞪不煩,

蚊叮膚難查,浴風笑溢甜。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裡的桑榆是喑喻年老的內含,為霞尚滿天,也是借晚霞舒情懷,意指我們要學習晚霞,霞紅能鍍滿天彩潤,我們同樣發揮餘熱,把最美一面,用正能餘力染彩紅塵傾刻不是嗎…

有好的心境,才能藉助自然,發現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滄海茫茫,人生苦短。消極也是一生, 積極亦是一世,何不把最美的一面留下呢?


蒼海拾貝35


莫道桑榆晩,為霞尚滿天。首推劉禹錫,榜富在頭天。需晚年滿霞,成社會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