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到底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还是闻郎江上唱歌声?

江山画图


昨天《中国诗词大会》中出了一道选择题,划去两句诗的错误选项:a.闻郎江上唱歌声,

b.闻郎江上踏歌声。

选手划去b选择“……踏歌声”,龙洋宣布:答题正确。场上两位嘉宾康震杨雨均未有反应。

其实,“唱歌声”和“踏歌声”两个选项都是对的。也就是说,是两个版本,有的书上是“唱歌声”有的书上是“踏歌声”;但“踏歌声”出现的版本要多一些。

“唱歌声”就是单独唱歌,“踏歌声”的踏是脚踩着歌的节拍做出一些动作的意思,也就是脚踩点,嘴唱歌,当然脚的动作不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版本的情况呢?因为古代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要经过手抄,抄来抄去,就出现了个别字不一样,但基本意思一样的情况。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举杯欲饮无管弦”,“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是两个版本都有。还有“门前冷落鞍马稀”,“门前冷落车马稀”,也是都有的。还有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等也是两个版本。就这首诗中的“道是无晴还有晴”,”道是无晴却有晴”也是两个版本。这种情况还有较多,不再多举。

当然,还有的学者认为情郎在江里划船用“踏歌声”不妥,因为船上不稳,只能唱的说法。但无论如何,的的确确两种版本都是存在的。

可惜的是,现场的两位重量级的嘉宾毫无反应,我们只能表示遗憾。

另外,我们也希望出题组在出题的时候,一定要严谨,因为这毕竟是全球华人瞩目的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典。








风逐月影3


愚认为诗词大会的答案是错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本就原自民间,其体裁和现在的山歌体差不多,不太讲究格律而是适合百姓的即兴演唱。而当时的老百姓尤其喜欢踏歌~一种边唱边舞的形式,和现在的歌庄差不多。而用唱字,虽然也有版本,但是不符合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在船上也是能够手舞足蹈的,只不过动作幅度小一点而已。我们不能够认为在船上只能唱不能有动作,这是错误的,再说我从小课本上教的就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睛”。




甘棠诗韵


昨天晚上央视一套节目,播出了《中国好诗词》第五季的第五场,在其中一个划去错误项的题目中,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中的一句。在“闻郎江上踏歌声”和“闻郎江上唱歌声”两句中划去错误项,最后给出的答案是“闻郎江上踏歌声”是错误的。对于这个答案有些争议,有些人觉得“闻郎江上踏歌声”是正确的,并以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为证。到底是“唱”正确呢,还是“踏”正确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尊重原作,有的网友说这两种用法的版本都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再从去从诗词的格律中看看,用哪个字合适。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平水韵中押庚韵。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平仄平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平仄平平平仄平,中平平仄仄平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由以上分析看,无论是用“踏”或“唱”,都不违律,因为这俩个字都是仄韵。那么到底是哪个字正确呢?虽然“踏”字比较生动,但我觉得还是用“唱”字比较好一些。李白在“忽闻岸上踏歌声”用的是踏字,因为前提是,汪伦是在岸上,可以载歌载舞。而“闻郎江上唱歌声”的的前提是在“江上”,拟或是一只小船上,就不可能是像岸上那样放纵的也唱也跳了。由此说用“唱”比较贴切。





笑看古今来往客


这是把刘禹锡的诗和李白的诗搞混了造成的。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昨天晚上看诗词大会,起初我也以为“闻郎江上踏歌声”是正确的,后来主持人宣布错误,我才反应过来。

踏歌,又唱又舞蹈,载歌载舞,用于送别,真的热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上,如果指的是江中,那可不适合踏歌。如果指的江岸,则勉强说得过去。

江岸上唱歌和江中唱歌,哪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优美?

忽闻与踏歌声搭配,天造地设。

闻与唱歌声搭配,天经地义。


大悔忆智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被称为最美情诗,出自重庆奉节县,也是现在的“诗城”。

踏歌,中国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在很多诗句里面都有踏歌的场景,比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壹的酒


《竹枝词》这首诗流传到今天,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闻郎江上唱歌声”,一个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这两个版本是通用的。但是,从我们前面了解的“踏歌”来看,“踏歌”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除非这里的“郎”不是一个人。而且,“踏歌”也不可能在江上进行。如果是“唱歌”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所见到的分析文章,分析到这儿,都不自觉地用了“唱歌”,而不是“踏歌”。所以,这里如果不是当时刘禹锡用词失误,就是在流传过程中出了错误。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古人是非常讲究炼字的,“诗词中每一个词的使用都不是随意的,都是作者斟酌再三、苦心积虑的结果。“忽闻岸上踏歌声”中,“踏歌”与“唱歌”不但意义不同,而且所表达的感情有天壤之别,主持人董卿曾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送别的诗,情感一定要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才能表达人们那种深情厚谊、恋恋不舍。所以,这里只能是“踏歌”,而不是“唱歌”。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青裁桃鸢


"闻郎江上踏歌声",是错句。"江上″怎能"踏歌声呢?"岸上″可以"踏歌声",一边跳舞、一边唱歌。所以,明显的错句。


凡心若梦66292


我认为,还是“踏”歌声最形象,最贴切。虽然“专家”有自己的观点,但也不能否定踏歌声的准确性。唐宋诗词很受百姓喜爱,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正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的版本也就多样化了。除非有人拿出了真迹,否则,谁也不能肯定哪一个字是准确的。


大汉子民14


我认为是踏,宣布正确是唱!


用户3558241844435


其实大家的纠结主要体现在第五届诗词大会上关于“踏歌”和“唱歌”的选项,并且提出的正确答案是“唱歌”。而在我所学过的这首诗词记忆中的正确答案是踏歌,这首诗词和“白云深处(生出)有人家”一样,可能是两个版本,也反映出诗词大会的不严谨,也没有嘉宾评说。唯一靠谱的解释是李白踏歌而行是在岸上,可以手舞足蹈,而刘禹锡的《竹枝词》发生在船上,所以是唱歌声,踏歌的话不说小舟安全不安全,歌者怕是也会范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