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常說的“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響水大米


農村老人常說的“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讓我想起另外的一句農村老俗話,叫做“千里背鹹鹽”。說的意思也好理解,全國各地哪裡沒有賣鹽的商店的呢?把家裡的食鹽背到千里之外的遠方,不是自己找罪受的嗎?因此,對於農村老話“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也很好的理解了。


生活在山林地區的農民,家中自然是有燒不完的柴火,也就是“靠山吃山”了。那麼說來,每家每戶都有柴火,你想靠賣柴火賺錢,自然是門都沒有,沒有人會掏錢買你的柴火吧?不過話又說回來,也不能太絕對,很多山區的農家,也有沒有柴火可燒的,也會買人柴火。有的富人家或者懶的人家,就是不會自己去上山拾柴火,等著別人送到家門口就好了,反正也不貴。貨在路上,錢也在路上,只有倒騰,再能賺錢,越倒騰,利潤越高。

“靠水吃水”。對於生活在湖邊的人家,自然也是不缺魚肉吃的,自己想吃下水捉魚就是了。但是不一定家家戶戶都分有魚塘,也會有人買的。八百里洞庭湖,看養魚為生的,也不是絕大數,因此還是有銷量有市場的。這樣說來,農村老話,也不過是一種說法罷了,太絕對化了。老話說的“林中”“湖上”,特指有豐富資源的環境,也不一定是僅僅說山林裡,湖邊上,有些東西也是被人家承包租賃的,也不是誰都可以進山砍柴,下湖摸魚。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家裡窮。父親就想著種幾畝甜瓜來,到時候賣錢可以補貼家用,夠我們上學的花銷。誰知道甜瓜豐收了以後,在本地根本就賣不動,賣的價錢還很低,已經摳到骨頭縫裡面了,因為村裡種甜瓜的太多了,競爭壓價的厲害。這也和“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一樣,最後沒辦法了我和父親就用架子車拉著甜瓜去很遠的“南港”去賣,天很熱,人很累,結果一車甜瓜才賣了幾塊錢,真的讓人傷心難過。

不過也說明了一件事兒,在本地先不動的東西,最好及早的轉移地盤,但別的稀缺的地方去賣,肯定能打開銷路,也不用在當地和別的商家打價格戰了。但本地市場也不是一無是處,如果能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還是可以的。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想起了《賣炭翁》的故事,難道觸類旁通,其中也有某種因果聯繫?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人常說的“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的字面意思是指人們不能在樹林裡賣柴,不可在湖泊的船上賣魚!

其實對於這句老話,小應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從現代商品的屬性來說,這句“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也正好和商品的供求關係所呼應。一個地方,如果某個商品的數量很多,供大於求,那麼商品就會很普遍,價格就很便宜;如果某個商品數量很少,需求大於供求,那麼商品就很稀缺,價格就會很貴!“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的意思在這裡就可以這麼理解,在一片諾大的森林裡你還會發愁弄不來木柴嗎?在一望無際的湖上你還會擔心捕不到魚嗎?顯然不會!如果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你在林中賣柴,湖邊賣魚就是個錯誤的選擇,是一個愚昧的做法!


關於這句老話,小應又想起在一本雜誌書上看到過的這麼個傳說…

傳言,從前有個水龍王到所管轄區域的的各大湖泊去視察水中魚類的狀況,正好來到一個小鎮上的胡上,發現這個地方的漁民打上來很多手指大的“魚苗”,而且在湖邊做起了賣魚的買賣.水龍王感覺這些魚還很小,被殺了太可惜,公然在湖邊買賣魚也是對魚類家族的大不敬!於是變化作一個普通農夫來勸說這些漁民放掉那些“魚苗”,結果漁民不但沒有聽勸,反而被漁民臭罵了一頓多管閒事!這下,可把水龍王惹火了,立刻下令所有湖泊的地方龍王,以後再有漁民敢在湖邊做魚買賣交易,且大量捕撈小魚,就讓當地的漁民以後再無魚可捕…後來,湖邊附近的漁民得知了水龍王的這個命令,就再也不敢捕撈小魚,不敢再在湖邊買賣魚了……



當然,傳說即是傳說,沒有什麼真正的現實依據。但深思“林中不賣薪,湖上不賣魚”這句話,又能體會到它闡明的另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需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去做出正確的抉擇,否則即是萬般努力也終究是徒勞無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