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妙趣动物园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老乡,他是50年代去东北的,他媳妇是东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东口音,但到了他孙子辈,完全就是东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给东北人,现在已经一口的东北口音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来说,相比于当地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生存环境,自带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东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大槐树的老家传说。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经过了几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经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中再也寻不到山西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强弱问题。

满清入关,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终不同样被同化了吗?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词汇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但主体仍为汉语言系统。主要是在东北,汉族仍然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东北人口中,河北,山东,河南的移民汉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东北的卫所,依然是汉语体系,各种语言交相融合最终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山东味儿


我是八零年出生的,我的姥姥姥爷故乡是山东泗水,爷爷奶奶故乡是山东安丘。其实我根本弄不明白这两个地方分别都在山东的什么位置。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建国前就从山东到沈阳谋生了,我父母那一代都没回过山东老家。爷奶和姥姥姥爷一直到老说话都有山东口音,小时候我个别词听不太懂。到了父母这一代就已经是辽宁口音了,但其实辽宁口音我觉得和山东话有点儿像。


含苞菡萏


我发现一个问题,黑龙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东人,而我们吉林德惠这边,闯关东也都发生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

比如我家家谱记载。我家祖上来自山东河间府的李家庄。名字叫李发

我已经是第七代人了,而周边90岁老人也都说的东北话。

是不是黑龙江闯关东比吉林晚?


东北味道


闯关东的大多数都是建国前的事,随说解放以后也没有担是岁数都八九十岁了,现在的原籍山东人都是第二代了,他们语言自然容和到当地了,在说他是在东北这上学,学的就是普通话……

在过三十年怕是一句山东话也不会说了,我五十多岁了有时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东话……比如俺家,俺这一块,妈妈,叫娘,吃大煎饼,卷葱,吃酱,喝玉米面粥,这些都保留下来的山东人的习惯……


公证25324572混蛋


马未都说过这个事,就是东北话是什么话,东北话是说垮了的山东话。东北以前没方言,那地方满族人不开放,后来开放了,开始闯关东,山东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样,去了以后综合了各种口音包括当地的口音,这才有了东北话。而且东北好多地方还有很正宗的山东话,就是没说垮的山东话,可以说山东话对于东北话的影响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东方言了。


杰135934666


做为一个东北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东北从开禁以来,每年以五十万的人口数量递增,到了三十年代,人数已达三千余万。其中,山东人及其后裔占绝对主力,据民国十九年人丁文献记载,山东籍移民约2千万余。其他的有东北原生人(五代以上居东北人士),山西移民,冀北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之所以占绝对主力的山东话没有得到保留,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人到东北后,饮当地的水,食当地的粮,不免生理上有些变化。再说,新生代在生活中遇见未知的事,未知的物,必然要问当地人,这样有些东北土语变在脑海中扎下根来。二是当时的东北,移民一般都从事农耕,贩卖,手工等低级行业,而政府机关,关口驿站多为当地人把持,你想要办事麻溜,就必须会说一些东北话,久而久之,东北话就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语种。三,当时的东北虽然山东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杂居,特别是在城里,你想啊,各种方言交流起来多费劲。统一成山东话吧,人家山西人不干。就是山东人之间交流也成问题(方言太多),这样显然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最后,大家都欣然接受东北话进行交流,既有归属感,又不伤和气。后来,全国确定普通话标准后,由于东北最接近普通话,所以新生代的学习热情更是高涨,时间长了反而忘记了家乡话。





当年春水


山东人闯关东:

口音有一个地区没变,只是都是老年人了。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江平原,农业部下属的国营农场。2012年有幸去那采访,退休的老人清一色山东话,新生代东北话不标准,普通话却非常标准,得益于那的知青多(河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哈尔滨,北京,上海),来自五湖西海的人多。普通话就成了大家沟通的标准。

敢于挑战的山东人个性:

这部分人其实山西人居多,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天下红雪,长红苍蝇,瘟疫盛行!不得已,移民山东,活下的,个性极其坚韧,一旦活不下去就去当“响马,绿林”。清朝末年,私自穿越“柳编墙”去关东谋生。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打仗,日本胜利后,朝鲜族就偷渡东北靠着日本人关系(日本朝鲜合并—见中国近现代史),暗中想占领东北。清朝就开禁东北,几千万山东人疯狂涌入东北,保住了边疆,这是山东人一大功劳!

东北方言:

东北人并不是客家人,自古就走汉族在那生存,个性很强,不服输,好斗狠。看《三国志》,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再看《史记》商朝纣王的叔叔箕子带领商族人建立 朝鲜,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这部分人和当地土著结合,一会变成匈奴,一会鲜卑,一会蒙古族满族等等。 东北话就是博众彩之长,在黑土地和严寒的哺育下,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方言。


阎大嘴


去过东北的人会发现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方言差别很大,辽宁方言有明显的东北味,而吉林黑龙江方言不明显,感觉就是有点垮的普通话。这可能跟人口迁移有关,黑龙江绝大多数人都是吉林迁过去的,而吉林绝大多数都是闯关东的各个地区人。辽宁本土性则延续很好,有很多世代居住的人口。小时候同学有不少山东人,都是太爷爷辈迁过去的,近年来黑龙江经济萧条,很多人又回山东老家了。


我是能吃的瘦子


不是啊!

山东方言在东北保留的很好啊!不说大连话基本就是烟台话,就是辽吉黑加内蒙东部,到处也能听到山东方言啊!东北民间的好多方言土语,只有东北人和山东人能听懂。比如胶东人的口头语biang,东北人都会说。还有如“鼓拥”、“扎古”等等等等,实在是很多很多。其实东北文化就是土著(以满人为主)文化与齐鲁文化的结合。包括东北菜其实也就是山东菜在东北的变异而已。


喃哗经


大连丹东说的什么口音?从大连往北,山东口音逐渐减轻。你仔细辨别,辽宁的各地方口音其实有差别。黑龙江最接近普通话,吉林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