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在東漢時期,雖然“生在蘇杭”還沒有成為人們嚮往的目標,但“死葬北邙”已經成了眾多貴族們追求的目標。邙山位於洛陽之北,黃河南岸,綿延近百公里。邙山與其說是山,不如說是嶺,平均海拔250米左右。經常會有遊人來到邙山之上追問邙山在哪裡呢?邙山很少有石頭,基本都是細密的黃土堆積而成。地勢高而且乾燥,往往被古人認為是埋葬先人的理想之所。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性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如今站在邙山上放眼望去,壘壘荒冢散佈於邙山上的角角落落,邙山上一度號稱無臥牛之地。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東漢定都洛陽近二百年,除了帝王以外,大量的王侯將相都葬於北邙之上。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東漢初年的諸侯王都居住在洛陽,他們薨逝以後往往葬在北邙之上,比如淮陽王、濟陰王、千盛王等。東漢長期出現外戚專權,眾多外戚死後很少歸葬原籍,往往葬於北邙。比如外戚梁商去世後,漢順帝親自到宣陽亭送葬。在洛陽城中任職的公卿百官去世後也有不少葬在洛陽。班超晚年從西域回到洛陽,出任射聲校尉,不久就在洛陽去世。孟津縣有一大冢,當地百姓世代稱之為“班冢”。文革時期,大冢東北方出土一方北魏墓誌,志載:西南方距射聲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從而證明“班冢”是定遠侯班超之墓。班超墓位於孟津縣朝陽鎮張陽村西北約750米處,冢高6米,周長120米,為夯土平丘狀墓冢。不過,大多數王公貴族都沒有班超這麼幸運,他們的埋骨之所已經無從查證了。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洛陽北邙之上,方圓數百平方公里之內分佈著數十萬計的古墓葬,僅地面可見的大型封土冢就有九百七十多座。邙山陵墓群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佈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已經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東漢一朝,雖然皇帝號召簡葬,但事實上皇家也沒有能完全做到,至於公卿貴族往往為厚葬不惜代價。王符在《潛夫論》中說道:“其後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nòu)梓、豫章楩(pián)楠,邊遠下土,亦競相仿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遠,又乃生於深山窮谷,經歷山岑,立千丈之髙,百丈之溪,傾倚險阻,崎嶇不便,求之連日然後見之,伐斫連月然後訖,會眾然後能動擔,牛列然後能致水,油潰入海,連淮逆河,行數千裡然後到雒。工匠雕治,積累日月,計一棺之成,功將千萬!”(《潛夫論箋校正》第134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多藏厚亡,自古皆然。漢桓帝時漢順帝憲陵中的陪葬品就出現在了洛陽的市場上。董卓之亂中,東漢帝陵都遭到洗劫,邙山之上的公卿墓也未能倖免。後世,洛陽一直是盜墓的重災區。如今重要的考古工具洛陽鏟就是由洛陽的盜墓賊最先發明的。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建國後,考古部門對部分邙山漢代古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往往有驚人的重大發現,比如西漢卜千秋之墓。1976年初的一天,洛陽一家麵粉廠正在修建防空洞。但見挖掘機、推土機轟鳴,水塔的地基眼看就要挖好,突然,挖掘機碰到了堅硬的石板,人們似乎意識到,又一座古墓葬被發現了。廠領導得到消息後,馬上下令停止施工,並立即報告了洛陽市文物部門。同年6月,考古人員經過深入發掘,一座珍貴的西漢墓葬呈現在人們眼前。卜千秋墓包括墓道、主室、左右耳室三部分。墓道長25米,古樸大方,地面全部由漢代磚石鋪成。主室面積約90平方米,呈橢圓形。墓室中央並列兩口木棺,已朽。墓主人是一對夫妻,從墓室規模和墓室中的陪葬品來看,生前應該是達官顯貴。卜千秋墓最為重要的發現就是壁畫,在此墓的門內上額、頂脊、後壁山牆正中等處皆繪有壁畫。卜千秋墓壁畫保存完整,內容新奇,繪畫技藝高超,是研究漢朝歷史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在中國和世界美術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比較重要的還有東漢車騎圖壁畫墓等。 ,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之37:洛陽周圍古陵墓前

相對於貴族墓葬陪葬品的琳琅滿目,普通民眾的墓葬就寒酸多了。為了修建洛陽城,或者為洛陽城中的皇親國戚提供勞役,東漢政府不斷從全國徵發大量刑徒來洛陽。這些刑徒承擔著繁重的勞作任務,生活待遇不能得到保證,過著犬馬不如的生活,往往被折磨致死。這些刑徒去世後,往往被政府統一集中安葬。建國後,在洛陽城南偃師境內發現過多處東漢刑徒墓地。僅1964年就在西大郊村附近,即東漢洛陽城南郊,發掘刑徒墓五百二十二座,據墓磚紀年,在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至永寧二年(121年)年初。刑徒墓都是極窄小的長方形豎穴土坑,排葬密集。每排間隔約0.5~1米,墓與墓的間隔20~40釐米,最密集處僅相隔10~15釐米。薄棺裝殮,很少隨葬品,一般在棺上扔置青磚一兩塊,磚上鐫刻死者姓名、刑名、輸作前的郡縣獄所,以及死亡日期等。 v�^\u001cd"}Mv�v>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