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何事男儿不读书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很出名的兵变,一般来说,大部分时候的兵变都是因为粮饷不济、待遇不公、野心膨胀等类型的问题,以至于闹的士兵离心离德,从而发生问题。只有一个朝代兵变情况有点不太一样。那就是唐朝,与唐朝有关系的那种兵变往往都是唐朝各种各样的宫廷政变。

而此起彼伏的唐代宫廷政变名为兵变,实际上目的则与众不同。唐朝各种各样的宫廷政变主要是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唐朝为了夺取最高权力而造就的各种各样的兵变非常频繁。比如说唐初著名的玄武门兵变、武周时代的神龙政变...

我们先聊一聊玄武门兵变。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知名度非常的高,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李世民开了这个坏头,导致后世他的子孙一旦涉及到最高权力的交接时候,往往都剑走偏锋,效仿祖先。

当年李世民作为秦王,因为在建立唐朝的过程当中,立下了无人可比的赫赫战功,所以遭到当时的皇帝的特别对待,允许李世民拥有开衙建府的特殊权利。不过这也就埋下了李世民拥有可以与太子东宫一道争夺权力的势力伏笔。

李世民作为拥有开衙建府的权力的王,与他大哥也就是当时的大唐太子李建成所在东宫的职权其实是重合的——东宫一般情况下才允许开衙建府,拥有自己的班底。当时他们兄弟二人争夺已日趋白热化。秦王派因为李世民在军中高超的威望,所以有大量的军事力量作为可靠的支撑,而东宫一派势力也不可小觑,朝中文官大族乃至包括皇帝自己大多在政治角度上是支持太子东宫的。

关键时刻李世民先发制人,在唐朝皇帝李渊诏太子与秦王一同觐见的时候,在玄武门事先联络好守门官,埋伏在玄武门的周围,待太子一行来到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果断射杀大哥李建成,之后李世民追击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的爱将尉迟敬德很快加入一同追杀太子余党的队伍,亲手将齐王李元吉首级取下,交给李世民后,大势已定,就这样完成了抢班夺权的宏伟计划。

武周时代的神龙政变,过程也是和玄武门兵变一样,非常惊心动魄。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个女皇帝很有作为在位期间大权独揽,且数次兴起酷吏政治,几乎将李唐皇室斩杀殆尽,为了将属于自己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甚至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孙子弄死(毒杀长子,逼次子自杀、鞭死嫡长孙)。

这么一个女强人到了晚年却开始宠幸男宠,荒废政事,当时的男宠非常的得意,经常假借着女强人武则天的名义在外横行不法。别说被打压斩杀几乎殆尽的李唐皇室了,就连武则天的武氏一族也不放在眼里。

当时的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因为这两个得宠的男宠对他们以及当时的太子李显的生存存在严重的威胁——这两个得宠的男宠经常搬弄是非,而武则天晚年非常容易听信这两个男宠的话,动不动就将得罪了这两个男宠的达官贵族全部干掉。

文武百官当中于是就开始有人筹备干掉这些嚣张跋扈的男宠,而且还要借助这个机会将天下还回给李唐皇室。于是李显开始与外臣勾结,看的武则天生病卧床不起,两个极为受宠的男宠需要陪侍左右的天赐良机的时候,发动了兵变。

依旧是玄武门,羽林兵五百余人斩断了玄武门的门闩,浩浩荡荡杀入禁宫,在禁宫的走廊里恰好遇到了受宠的两位男宠,于是理所应当的将他们斩杀,斩杀这两个男宠之后,李显和外臣一同去面见武则天,当时武则天正在卧床休息,听到动静惊讶的从床上坐了起来,得知两位受宠男宠被斩杀之后,心里也明白大势已去,于第二天正式颁布诏书,任命李显作为监国而这个监国的重任李显并没有担多久,距离政变第三天,武则天就正式的宣布退位,将天下皇位还给了李家。


无笔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且最圆满的宫廷兵变除玄武门之变外别无其他,可谓是一个兵变的艺术和善后处理的典范。

唐太宗李世民在尚是秦王之时,南征北战,秦王府猛将谋臣众多,随着功劳增大,野心也逐步膨胀。作为嫡长子的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渊长安称帝之后,就被封为太子,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追随者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可调和,终将爆发。不过,李世民非凡人作风,而是步步为营,严密策划,不骄不躁,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了最优化的选择,最终夺得太子位,胁迫父亲退位做太上皇,自己顺利登基,成就了贞观之盛世。

实际上,在李世民决意与太子李建成撕破脸的时候,心里也有狐疑,不能确定是否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派出心腹到自己的大本营洛阳做好部署,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然后,经营贿赂后宫妃嫔太监,作为内应,遮蔽李渊耳目。同时,下了最关键的一步棋,就是收买玄武门禁军守卫常何,派出间谍到太子府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府,形成策应之布局。除此之外,暗自重金打造了几百军中死士,培植势力与党羽,活动于朝野,争取支持。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开启了兵变步骤。公元626年7月2日,当李建成李元吉策马到达玄武门之后,发现了局势不对,想要返回找救兵,已经迟了,李世民不会给他们机会,当机立断射杀了两人,并砍下头颅震慑东宫齐王府旧部,让尉迟恭进内廷逼迫李渊下诏赋予自己兵权,宣布李建成等人谋反。

为了斩草除根,杀死了自己11个侄子,防止变量出现。之后,李世民开始了登基策划。先是让李渊封自己为太子,自己的谋臣武将控制了唐朝廷核心部门。两个月后,李世民就登基了。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计划周详,协作能力可谓惊天之举,而最终毕其功于一役,如愿以偿,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走向了人生的征程。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王耀武,国民党阵营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将领,不仅能征善战、领兵有方,而且还精通为人处世之道,自己领悟出来的关系学一路逢山开山、遇水塔桥,从一个杂牌补充旅旅长抗战八年时间逐渐挤进了国民党权力中枢,官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年仅40岁,颖悟绝伦呀。但英明一世的王耀武也有看走眼的时候,1948年9月16日爆发的济南战役,大战第三天曾寄予厚望和委以重任的96军军长兼整编84师师长的吴化文突然兵变,致使济南城四面楚歌,王耀武打死也不相信身披累累血债的吴化文会临阵倒戈,最终兵败被俘,王耀武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杂牌军根本靠不住。

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冯玉祥一生多次易帜,人称“倒戈将军”,而吴化文的老上级正是冯玉祥,常年在冯部下任职并被送入北洋军阀开办的陆军大学深造。中原大战冯玉祥兵败出走后,老吴深得老上级冯玉祥的“真传”开始一路“摇摆”。先是到“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复渠下任职,官至济南警备司令。抗战期间一直游离在国民党和汪伪政府间,1939年日本进军山东韩复渠为保存实力、不战而逃被蒋介石枪毙后,吴化文投了蒋介石部并成为了蒋在山东的嫡系部队。1943年抗战进入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刻,老吴经不住诱惑(说是奉老蒋密令)投了汪伪政府孙良诚部任第三方面军司令,曾参与了日军大扫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改编了吴化文部为整编第84师,加入到了国民党王牌部队邱清泉第五军。

解放战争初期,吴化文到上海拜访了老上级冯玉祥,由于长年寄人篱下、任人摆布,希望为其指点迷津,老上级多年的军旅生涯经验为老吴总结了四个字,就是“保存实力”,老吴因此铭记于心,1948年的豫东战役,华野陈唐兵团兵临城下开封时,整编84师师长吴化文奉命跟随邱清泉兵团火速增援开封,为保存实力,老吴一路走走停停,等黄花菜已经凉了才到达开封郊外;支援兖州被围困的第十绥靖区李延年时也漫不经心,兖州被攻克时大部队才赶到泰安。但也曾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1945年底,蒋介石命令在安徽吴化文第五路军增援被围困的第19集团军徐良部时,老吴为自保按兵不动、贻误了战机,蒋介石密令王耀武将吴化文召只济南并就地处决,由于好友的何思源告密吴化文拒不赴济才免了杀身之祸,也为三年后的济南兵败埋下了伏笔。

豫东战役结束后,粟裕的华野几乎控制了大半个山东,蒋介石由全面防御被迫转入了重点防御,要求第二绥靖战区司令王耀武务必死守济南,为了争取更多的兵力守卫济南城,王耀武力荐驻扎在山东兖州一带的吴化文担任整编96军军长兼整编84师长,由于老吴底子不干净,参加过围剿、日伪军大扫荡等血债累累,王耀武认定老吴没有反水的可能性,委以了重任,负责济南西郊一带的防卫任务,并把王耀武最后的逃生路济南机场也交给了老吴守备。除此之外,为了让老吴安心作战,王耀武拨给了两个旅让其指挥,还准备了大礼让其部队吃好喝好。

但王耀武千算万算也没想到,吴化文早在抗战胜利后与新四军有过多次接触,由于局势尚未明朗而且蒋介石给予装备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老吴一直心存芥蒂并没有挑明与新四军的关系,直到解放军大军压境、炮轰济南西郊阵地后,老吴经不住打击才率部宣布通电起义。而吴化文的兵变王耀武第二天清晨才知晓,但为时已晚,西郊和西南郊的沦陷济南城无险可守,机场的丢失王耀武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十几万大军不是被俘就是被歼,一代抗日名将的军旅生涯就此结束。


赛门之略


济南战役胜利后,毛主席对许世友将军说:“这场战役之快,天下恐怕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毛主席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老蒋接到济南失守的电报后,打死都不相信,直到亲自乘飞机到济南上空观察后,才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

济南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民国时期又是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汇处,及华北、华东的连接处,所以济南的得失,对国共双方意义都非常重大。

当华东解放军准备发动济南战役时,老蒋急调3个兵团救援,同时准备将战斗力较强的74整编师空投济南城。

负责攻城的解放军兵力有14万人,而守城的王耀武部有近11万人,济南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对我军来说,攻城的任务非常艰巨。

要解放济南除了要打好攻坚战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必须先占领机场,阻止74师进入济南城。

其次,要能迟缓徐州的3个兵团援敌,当时负责阻援的华野兵力并不充分,所以济南城能坚守的时间,对双方来说至关重要。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敌我双方在外围据点争夺很激烈,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就在这时九纵司令员聂凤智很着急,毕竟只有10天的攻城时间,于是他决定化助攻为主攻,尽快打开局面。

随着九纵加入战斗,一下子打乱了王耀武的部署,他不得不抽调驻守机场的预备队,增防茂岭山、砚池山高地。

而王耀武兵力一调动,让我军十纵找到了攻占机场的机会。不过虽然机场兵力空虚,但附近的国军96军吴化文部却不得不防,如果96军及时增援会给我军造成很大的阻碍。

吴化文原本是伪第一师师长,抗战胜利后被蒋收编,虽然有个96军军长的头衔,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虽然手下有2万多人,但军需补给经常跟不上,吴化文对此非常不满,所以平常与我军互动频繁。

不过当时局势不明朗,吴化文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现在正值济南战役关键时刻,如果此时吴化文部起义,无疑会大大缩短攻城时间,同时能给我军创造更多的主动权。

9月18日,国民党空军已经开始空投74师,十纵一边炮轰机场,一边给吴化文施加压力,让他撤出机场南部阵地。

吴化文一直犹豫不决,他想观察一下形势再做决定,不过增援机场的事他也不敢干。

74师空降失败后,吴化文还没有明确态度,十纵首长决定双管齐下,一边派人加紧沟通,一边给吴化文施加军事压力。

18日夜,我军对96军151旅发动攻击,仅20分钟就消灭了敌军一个营。吴化文顿时慌了神,请求给点时间,他和各级军官商量一下。

19日晚,吴化文在军部召开团级以上军官会议,经过2个小时的讨论,96军全体同意起义。

会议结束后,吴化文部迅速撤离各阵地,到我军制定地点集结。当96军起义的消息一传开,立马引起了济南城守军的慌乱。

王耀武感到大势已去,紧急向老蒋发报要求突围。但老蒋一口拒绝了王耀武的请求,要求王部坚守待援,并给予了具体防守指示。

不过此时济南城人心已散,失守已是必然结果。为了不给敌军喘息的机会,我军于19日凌晨发动全面攻城。

经过7天的苦战,我军取得了济南战役的胜利。这是我军在山东的最大胜利,极大震动了国民党。数天后,山东境内的国军纷纷弃城而逃,至此山东大部被解放。

济南战役胜利后,毛亲自给吴化文发来电报,对其起义大加赞赏。随后96军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35军,并参加了淮海战役。



花木童说史


解放军海军的建立,一开始主要是由国民党海军兵变起义形成的。我国海军建立的历史中最有名的三次起义分别是郑道济起义,邓兆祥起义和林遵起义。

没错,这三次兵变起义的名字就是用领导起义的三个爱国将领名字命名的。

听我给你一一介绍

1,郑道济起义。

郑道济山东烟台人,曾任职于国民党军,因对上司不满而改投汪伪海军,成为汪伪海军刘公岛练兵营卫兵队少尉队长。1944年11月5日,郑道济带领官兵600人发动兵变,击毙日军17名,伪军官上校1名,中校2名,少校1名,尉官和个别反动老兵10余人,成功投奔八路军山东胶东军区,成为胶东军区海军支队。

郑道济起义的意义在于,他让一穷二白的八路军第一次拥有了一支海军支队,这个海军支队虽然只有“同春”号运输舰、“日生利”号交通艇、“东海”号、23号舰等舰只,却运来了八路军奇缺的大量枪炮弹药。

郑道济起义的传奇之处在于,这场兵变起义战士和家属总共有600多人,战斗中无一人伤亡。这与郑道济和连城、毕昆山等起义组织者的认真组织密不可分。

郑道济起义后形成的海军支队,后来极大支援了山东军区挺进东北的渡海行动。部分海军支队战士参加了东北剿匪,成为小说《林海雪原》的故事原型。

2,邓兆祥起义。

邓兆祥是广东肇庆人,1914年入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习,后来又先后转入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海军鱼雷枪炮学校学习。1930年到1934年,邓兆祥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四年,回国后成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的重要干部。

1948年5月,邓兆祥升任重庆号巡洋舰上校舰长。重庆号1948年5月才从英国启程8月回国,是英国为了赔偿香港战役被日军炸沉的6搜中国军舰而给的,同行的还有“灵甫”号护卫驱逐舰(没错就是为了纪念张灵甫)。

重庆号回国后,一下子成为国军海军的最大舰船,蒋介石曾在船上召开东北方面高级军事会议。锦州战役中,重庆号受命用巨炮轰击解放军塔山阻击阵地,给我军造成巨大伤亡。不过,塔山最终还是守住了,原因你想不到,因为重庆号的舰炮炮弹太贵了。

1949年2月,重庆号部署在长江上,想要成为阻挡解放军渡江作战统一全中国的大业。2月25日,邓兆祥在上海吴淞口举行“重庆舰起义”。从凌晨1:30开始起义5:30启航,重庆号以24节的航速驶向解放区烟台港。25小时后,重庆舰到达烟台,加入了解放军。

重庆舰起义让蒋介石大为恼火,海军总司令桂永清被免职。3月18日19日两天时间,重庆舰遭遇国军空军的狂轰滥炸。按照中央指示,重庆舰拆除设备,自沉于葫芦岛。两年后重庆舰打捞起来,经过十年的修复,重庆舰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60年代重庆舰被拆解,只有船钟收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

邓兆祥起义后,先后担任了安东海军学校、快艇学校校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少将军衔。

3,林遵起义。

林遵是福建福州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侄孙。林遵父亲曾担任清朝的海军艇长和海军电雷学校学监,所以林遵出身在一个海军世家。林遵先后在马尾船校和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成为国军海军的重要干部。

抗日战争中,林遵担任第五游击布雷少校大队长,在长江上布置大量水雷,给日本海军造成很大麻烦。抗日战争胜利后,林遵率领太平号等战舰组成的舰队远赴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宣示南海主权,并命名了太平道、中业岛、中建岛等岛屿。

解放战争中,林遵担任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驻防长江下游江面。他不忍炮轰同胞,最终决定战场起义。1949年4月23日,林遵在渡江战役的战场上起义,调转炮口,给解放军很大支援。

林遵起义比前两次起义规模要大得多,这次起义包含了1200名官兵和23艘舰艇。这些舰艇也没有逃过蒋介石空军的狂轰滥炸,海军官兵只好弃船上岸,保证人员安全。

林遵起义的时间是1949年4月23日,林遵起义的队伍成为了解放军第一支成规模的舰队,所以这个时间被定为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起义队伍后改编为华东军区海军、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林遵担任第一副司令,由张爱萍上将担任司令兼政委。

1955年,林遵被授予少将军衔,感觉有点低了,你觉得呢?

这就是解放军海军诞生过程中的三次兵变,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历史知事


🌹写出历史上三次兵变,共同分享!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局面。960年,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在河南封丘的陈桥驿发动了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三拜九叩,山呼万岁……拥戴赵匡胤做皇上。

📔赵匡胤就这样轻松地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取代了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后来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图片①)

📔长春六十军起义:国民党60军以云南人为主,军长曾泽生中将在抗战中,率军远征赴缅作战。抗战后回国驻守东北的长春。辽沈战役关键时刻,由于地下党的多年工作,在1948年10月中旬,曾泽生率60军在长春东线起义。10月19日守城司令长官郑洞国宣布投诚,长春解放。60军起义,是解放战争中,第一次争取成功的国民党整军起义,对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拍成电影——《兵临城下》(图片②)

📒《佩剑将军》贾旺起义:淮海战役打响后,长期深入国民党军队的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两位将军,奉组织命令,于1948年11月,率国民党第77军和59军两万余人,在贾旺、台儿庄地区起义,促成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碾庄战役的胜利,为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朱德,于12月10日向在“淮海战役中举行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发出贺电,祝贺他们起义成功”。

📒这类事件很多,列写至此,以后有机会再叙!





笑看东篱


曹操一生有三大错误:错杀一神、强占一妇、少杀一人。而强占一妇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历史有名兵变---宛城兵变。而导致这场兵变的最直接原因竟然是曹操贪恋美色引起的。

东汉末年,三国群雄并起,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以雄霸之态扫视各路诸侯。

其中有冀州袁绍、徐州吕布、荆州张绣、凉州马腾等,而这些战力中,袁绍四世三公,手下谋臣大将居多,势力也是最强的,西凉马腾和韩遂关中混战,无暇威胁曹操,只有东边吕布和南边张绣是最适合的征战对象,然而吕布之名响彻三国,之威勇冠群雄,曾经有三英战吕布而不落下风,更何况现在,只好曹操把对象定在了离自己不远,且依附荆州刘表后勤保障的张绣身上。

公元196年,骠骑大将军张济挥师关中,打算占取荆州,立足此地,于是其侄张绣跟随大军一起作战,不料两军交战之时,张济负伤而死。后来张绣继承军队,听取军师贾诩建议,依附荆州刘表,定军南阳,与刘表和平共处。

依照贾诩想法,荆州常年安定,不受战争困扰,百姓富庶,而又文风强烈,人才齐聚,况且刘表其人野望颇小,招贤纳士容忍有度,张绣依附刘表,百利而无一害。

公元197年,曹操以汉献帝之名,起兵南征,宛城战张绣。

由于双方势力悬殊,张绣听取贾诩建议,举白旗投降,打开城门,欢迎曹操率军进城。

“太祖南征,军清水,绣等举众投降”

曹阿瞒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收取宛城,收服张绣,大感心悦,志得意满,于是晚上大摆宴席,犒劳文武班底,庆祝入城,然而酒后的曹操还是得意忘形了。

古来风华配雪月,美酒配佳人,于是下令宛城之中寻找姿色美人,然而,曹操侄子曹安民递上言语,说宛城内有一女子,姿色艳丽,身材窈窕,曹操心痒,派兵士虏了来,后来知道此人就是年轻守寡的张绣之婶婶,张济妻子邹氏。

曹操色欲心起,不管三七二十一,拖入房中,强行行欢,此事后来被张绣知晓,感到愤怒同时更是有愧于叔父张济,奇耻大辱,于是张绣负气而行,率军反叛曹操,出其不意,致使曹军军士死伤严重,迫使曹操也是落荒而逃。

宛城兵变,曹操保安队长典韦为保护他安全,身死沙场,而作为继承人培养的其子曹昂也是战死,曹军损失惨重,此时,青州军军纪大乱,肆意劫掠百姓,曹营混乱不堪,之后于禁率军赶到,才稳定住了局面,打退张绣追兵。

不过这场因为自己贪恋美色引起的兵变,曹操却是拒不承认过错,说是第一时间没有囚禁张绣家人作为保证,才会导致如今的局面。真是死鸭子嘴硬啊。

这场三国出名的宛城兵变,因曹操强占一妇引起,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出名至今。

关于这次兵变,大家对曹操怎么看?不妨评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春朝青牛


在明朝末年有几次近乎影响国运的兵变,如祖大寿在京师城下东溃、刘兴祚弟弟刘兴治的东江兵变、孔有德的吴桥兵变。还有一些小的,如崇祯初年宁远、锦州兵变,蓟镇中协兵变,龙武营水师兵变,己巳之变中蓟镇中协再次兵变。我选择其中大的几次来说吧。

1、祖大寿兵变

1629年,皇太极潜师入关,在攻克中协边口后,迅速西进京师。明军各路大军纷纷云集京师城下,援军的主力就是辽东关宁军,并在11月20日与清军大战。

(己巳之变)

12月1日袁崇焕下狱。三天后,祖大寿率所部关宁军脱离战场,回向辽东,算上新到的两个步兵营,接近一万五千人。

这次兵变造成两个后果:一、主力部队脱离战场,让战局急转直下,京师一度陷入非常危急中。

二、关宁军和朝廷离心离德,祖大寿等一干将领不再令行禁止,只是听调不听宣。

(祖大寿)

2、刘兴治的兵变

己巳之变中,孙承宗到了关门安抚了祖大寿,一方面准备进军关内,击败清军;一方面准备东江牵制,袭扰后方。

(皮岛)

刚开局就遇到了龙武营水师兵变,周文郁好不容易安顿好了。知道哥哥战死与深陷东江矛盾的刘兴治兵变了。周文郁又去慢慢安抚。

这次兵变也造成了两个后果:一、东江内部的斗争公开化,血雨腥风再难停止。

二、孙承宗的战略牵制计划完全失败,明军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3、吴桥兵变

大凌河之战就是明军的凡尔登,消耗了明军太多鲜血。本来是袭扰清军后方的登莱军,在孙元化的指挥下一事无成,最后决定派孔有德从陆地上往援辽东。

(东江诸将)

在到达吴桥,因为军纪与地方行间供给的问题,孔部兵变,并杀回登州。之后占据登州,围困莱州,前后与明军边军作战一年有余。

此次兵变造成三个后果:一、明军东江系统开始逐步倒向清朝;二、清军的装备、战术水平实现了更新换代;三、皇太极的王朝越来越像一个联合政权。

(孙元化)

这几次兵变在根子上瓦解着明朝,明清战争此消彼长就是在这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西安事变是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的时刻,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一次爱国主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携手,共同抗击日寇。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讲过:“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中解放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事变的领导者,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中共一直怀着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东北,张学良一枪未放,东三省沦陷,他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蒋介石调张学良围剿陕北红军,张学良年轻气盛,积极剿共,几仗下来,屡战屡败,损兵折将。蒋介石不但不给补给兵员,还取消了战败部队的番号,张学良锐气大减,思想彷徨。

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越来越大,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通过秘密渠道,先后做张学良、杨虎城的工作,达成了共识。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临西安,督促围剿红军,张学良屡次陈谏,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历训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压了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中央及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亲临西安,经过与张、杨二位将军,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协商谈判,达成了协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以人格担保,同意协议的意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宣言:"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国共两党再度携手,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被蒋家父子软禁了54年,后来,张学良去了美国。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美国檀香山,享年101岁。

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囚禁长达12年。解放前夕,他被杀害在重庆歌乐山戴公祠,终年56岁。2009年,杨虎城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zj史海拾贝


西安事变

全国抗日爆发前夕,蒋介石不顾军民要求联合中共抗日的一致请求,命令张学良向中央苏区所在地延安发动总进攻,企图消灭我党。

张学良等人向蒋介石请命,要以大局为重,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

蒋介石的回复是“攘外必先安内”并且亲自由南京到达西安,指挥向延安进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了政变,扣押了蒋介石,这次政变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因为是发生在12月12日,也被称为是双十二事变。

正是西安事变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达成了全民的诉求,国共两党开始联合抗日。

结果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迎来了属于全民抗日的胜利。

玄武门事变

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刺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且逼迫父皇李渊退位。

此次事变最终导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直接被灭族。

李世民由秦王晋升为皇帝,并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沙丘政变

秦始皇第五次全国大游行的时候,走到沙丘病故了。


秦始皇驾崩前,写下诏书让公子扶苏赶紧回咸阳城料理自己的后世,登基当皇帝。

但是,这个诏书最终并没有发出去,而是被赵高扣押了下来。

赵高说服胡亥,李斯篡改了遗照,把立扶苏为帝,改成了立胡亥为帝。并且刺死了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

结果导致了秦朝在秦始皇去世后,仅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就灭亡了。

陈桥事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正是在陈桥。

在陈桥穿上黄袍的赵匡胤回到开封就宣布称帝了,他开创的王朝就是大宋王朝。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没有经过流血事件的。

他也是中国历史最为伟大的一代帝王。

赵匡胤在当皇帝的期间除了北方的契丹和北汉,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