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河北承德传统葬俗,通常由停尸、入殓、出殡、埋葬、圆坟、做七等流程构成。实行火葬后,传统葬俗得到简化,只有部分区域依然盛行,接下来随小编一起看一下,古城承德传统葬俗。

停尸:老人病危时,家属应先给穿寿衣,然后置于室内的门板上。老人咽气后,要把生前用的被褥扔到房上。晚辈赴五道庙烧“断气纸”,并派人到亲戚家报丧。

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入殓:入殓一般在室内停尸一天后进行,即择时把尸体放入灵棚下木棺内。棺前要点“万年灯”、放“香水罐”。灵桌上摆放祭品、香炉,灵桌下置烧纸瓦罐(俗称“丧盆子”)。

成服:死者子女要披麻戴孝,亲属按与死者关系远近,分别着不同的孝服,守灵柩痛哭。吊唁时间为一到两天,期间有吹鼓手奏乐助哀。

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接三:第三天傍晚,晚辈赴五道庙烧“纸扎”,送“亡魂”赴“西天”,称之“接三”。夜晚(即出殡前夜),孝子、孝妇为亡人上祭、行礼,闺女、侄女装“金库”“银库”,吹鼓手奏乐致哀,谓之“送盘缠”。

出殡。出殡前,亲人最后探视尸体,封棺钉盖,全家举哀。死者晚辈蝉联致祭、行礼,谓之“堂祭”。按照习俗出殡时间多在清早不出红日前。亲众将灵棺抬起时,长子摔丧盆子,执“引魂幡”,其他孝子依次在灵棺前由亲友相扶,佝偻前行,号啕大哭。其他亲属也手执“孝棍”,号哭于棺后。

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出殡队伍由“撒路钱”者引路,最前摆列纸扎、孝幛,随后是吹鼓手奏乐前进。抬至村外停灵柩,送灵亲友向灵棺行祭礼(称“路祭”),祭奠完毕,亲友散去,由孝子在前面执引魂幡将灵柩抬至坟穴。

埋葬:木棺人墓时,棺下摆“七星钱”,棺前放“万年灯”,灯旁置“香水罐”,棺上放“引魂幡”。就绪后,填土掩埋。坟前放平面石一块,称“祭台石”。

圆坟:埋葬第三天日出后,近亲晚辈随孝子、孝妇赴墓地“圆坟”,在坟上插三根折成门形的秫秸,比如盖房上梁,成为永住的房舍。再将祭品在墓前致祭,祈祷老人安息于九泉。

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烧七:从亡人逝世之日起,每七天烧纸一次,至“七七”为止,是谓“烧七”。老人故去一年后,子女在老人逝世之日办“周年”。

解放后殡葬仪礼剔繁就简,但主要程序尚存。当地满族人将咽气时,家属要给其穿寿衣。死后,抬至东屋灵床也有西屋的。头朝里、脚朝外、用白布蒙脸。同时将死者被褥扔于房上,枕头放在大门口外待出灵前烧掉。老人去世,后辈人男子腰系白带,女子戴白布包头。

报丧、接三、堂祭,感受河北承德传统葬俗

过去由于贫富不同,停灵期一般为三至四十九天。其间有吹打、扎彩(扎纸人、纸马等)和亲友守灵、哭丧之俗。出殡时,孝子在前打红白纸灵幡,其余亲属在后,吹吹打打送灵柩于坟地。之后有“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悼念活动。

旧时满族实行土葬,并有丰富随葬品。近些年逐渐改土葬为火葬,仪式较前也有省简。但在偏远山区仍有实行土葬的,除停灵期改为至三天外,其他传统葬俗均未做大的更改。(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