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惡”,你認同嗎?

用戶3486437905


在這裡不想評論儒家的觀念,只想對人性談一點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兩種觀點:人性本善、人性本惡,我認為都不夠準確,人性本沒有善惡之分,但我如果說,生物要獲得生存首先要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這點想必大家沒有異議吧。生物越到高級階段,越重視團體及合作,因為他們會意識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贏,大家才能更好更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也就出現了利他意識,當然,大家的認識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更傾向於利己,有人則更重視利他,只要不是過分利己甚至為了利己而損害他人,就不能算壞人,大多數人是既不過分利己也不過分利他的人,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不好不壞的人。社會如果想發展,就應該認清生物利己的本性,既要重視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不能忽略個體的需要,因為個體是構成整個社會的基礎。另一個角度看,生物的利己本性是很難用教育改變的,因為這是生存的需要,社會體制應該限制過份的利己(自私),但也應該重視每個個體利益訴求,讓個體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同時也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個體發展了,國家社會可以通過稅收調節等手段,去幫助那些能力稍弱的人,讓整個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


風輕雨斜之藝旅


我不認同。儒家既沒有高估人性的善,也沒有低估人性的惡。

儒家倡導人性本善,不僅不是糟粕,應該稱為精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倡仁義禮智信,就在於體現人性善的一面,摒棄人性惡的一面。

當今提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與人性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由此看來,儒家精華人性善必將發揚光大,人性惡必將受到抑制。


英子1164


儒家最大糟粕之處是虛偽。官字是上下兩口。不做官時大罵,朝堂之上都是陳屍腐肉,做了官後,卻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話,不在其位,不謀其職。宣揚仁,卻提倡男尊女卑,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一方面忠君事君,堅貞報國,另一方欺君罔上,賣國求榮,收刮民脂民膏,欺壓百姓。一方面宣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另一方面知時務者為俊傑,做賣主求榮之事。儒家在曹劌論戰文章,利用曹劌大罵朝堂之上都是陳屍腐肉,在其位,不謀其政。借魏延投劉備,大罵魏延買主求榮,言而無信之人。在曹操大舉之至時,東吳儒士卻投降買主,稱大勢所趨,知時務為俊傑。儒家喜歡要求別人要君君臣臣之事,對自己上罰不過士大夫,以保全即得利益,保全子孫萬世福廕。明之所以滅,還不是儒家自私的所為,不懂得開倉放糧,救民於水火,拯救國家於危難,只懂得自傢俬利。疏不知,滿清過去,每家數以萬計的白銀,供手給滿清。我們可以知道,明軍投降滿清之後這麼能打的原因,天下財富都在儒家,另一個是破舊立新,儒家創立明代制度已滅亡,該換新的陳屍腐肉了。一歲一枯榮,這是儒家惡運。


手機用戶63568918896


為什麼總是會有一部分人喜歡拿中國的孔子和儒家的話題開涮呢,為什麼不拿地球其它地方的宗教,哲學和先哲去批判呢?

話回到主題:

一,唯物一點,人之初到世,一個孩童,無知無識,何來善惡之分。荀子還說人性惡,西方許多宗教和哲學也說人性惡呢。人性惡,不值得懷疑麼?

人無惡即為善。中國傳統更相信人性善,是對人性向善的認可和倡導,有錯嗎?人一見面,即懷疑之惡,這種人際和社會處世能讓人愉快合諧嗎?中國的人性善,是中國傳統看世界,與世界和諧相互處的一種胸懷,格局和智慧,有錯嗎?為什麼不批那一幫子說人性惡的信仰和論說呢?

二,敬畏先哲和民族傳統是做人的基本態度。這世界上還沒有見過哪個民族的人拿著自己的宗教,先哲天天批的體無完膚的。理性的繼承和反思是肯定的,但盲目踐踏自己民族傳統和信仰於個人有什麼好呢?你生活在被別人口號洗過腦的邏輯裡,曾不曾思考事情背後的真相?曾不曾認真看完相關原著做獨立判斷?

三,我們正在承受價值和信仰被摧毀後的後果。一些價值觀被顛倒,笑貧不笑娼,違法背德,居然還敢公然大行其事,不知羞恥,家庭裡少不知有長,為老不尊,婆媳不和,晚輩不孝,兄弟為財反目等,惹出多少糾紛?失序和失衡的背後,是對傳統價值和信仰的失憶和無知踐踏。構建一個完整人格,孔子和儒家要求人需要終身教育和學習,格物,致知,修身,齊家,孩子從小你教了嗎?你拿什麼教了呢?構建一個良序社會,孔子和儒家教你,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錯了麼,都做到了嗎?倡導幾幹年的價值和遵守被摧毀後,有什麼道德和信仰,可支撐起你的靈魂,家庭和社會呢?

別懷疑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你教他什麼,他知道遵守什麼。也別懷疑和開涮孔子和儒家了,它對這個民族和東方世界,厥功甚偉。將來,也離不開它,它是這群黃皮膚人自己看世界的鑰匙。

不要再拿孔子和儒家說事了。

該靜下來想一想問題了。


美旅智庫


不請自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面,我們先看看部分且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對人性的主張。

一、儒家人性善惡論“簡史”

1、孔子:主張中庸思想,人性是中性的,但是不同人之間的人性卻是相近的;

2、孟子:主張人性向善,人之本性呈現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不否認為人性中惡的存在。

3、荀子:主張人性有惡,依據“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爭奪”。認為“禮以定倫,法能定分”,同時“禮高於法,禮為法之大本。”

4、程朱理學: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程顥和程頤)等張載(北宋理學家)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對人性論述較具代表的是張載。主張人性二元論,認為先天之性本源是至善至清至潔的,出生後受不同的身體因素、生理特徵及環境環境等外在因素,與先天之性結合、交互、影響而後的形成後天之性,即“氣質之性”。其中中有善有惡,有清有濁,便決定了人性中的千差萬別。

5、王陽明:陽明心學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二、為什麼說人性的“惡”平時很難發現的?一旦失去制約會放大呢?

其實這個問題荀子已經明確地論述過,大概意思是:“禮治”是“道德之威”,“法治”“暴察之威”,如果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一有機會仍會作亂;禮義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們愛好禮義,其行為就會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

三、儒家說“人性本善”,是不是就說明它放鬆了對人性的戒備……,成為法制發展的阻礙……?

單純儒家人性本善方面說,答案是否定的,儒家思想歷代中沒有明確反對過法治(當然酷吏不算),側重的是個人從通過教育、自我修養等方式提升道德水平以維護社會秩序。當然,放眼整個儒家思想,在一些觀點上與現代法治思想存在違背,比如儒家推崇的仁義倫理的誠信與法治的契約精神。

四、提倡“人性善論”,是不是也更有利於統治者放鬆對自己的戒備……?

這個問題有歧義,是“統治者放鬆對儒家的戒備”還是別的?

今天,我們仍然重視德育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同時也在積極運用法律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意象說


不是高估低估的問題,儒家思想是在封建社會產生的思想體系。諸子百家為何就用儒家思想來統治人民,這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面吧,儒家思想,告訴你我,一切都的在仁,義,禮,智,信下規範自己,可是,封建統治階級,那個對老百姓能做到這樣啊,拿出這些東西來讓百姓遵從他們的說法,規規矩矩的服從統治階級,甘願被壓迫,用這些東西從精神上麻痺人民。是統治階級的精神鴉片。毛澤東是第一個打破這樣思想的人,站出來批判這封建思想的人,同時喚醒了老百姓,真正的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現在有很多人從提這些封建思想,現代人能接受了嗎?一切的文明,規範,都的建立在法律的框架內,以道德來規範人,那是不可能的,那樣只能是好人沒好,壞人千年的結果。現在的人,接受教育,通過教育規範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只有法律才能做到人人平等。所以,儒家思想,不能放到現在社會來用。儒家思想只是中國歷史中,曾經有過的思想體系。


願天下好人都吉祥


人人罪汙,不合實際。

試試看,人類家書真理《聖經》全面寫入各年級教科書,能翻動中華的五千年厚積的土壤,完全的改良成為豐美厚土,長出聖靈的善果。讓儒家驕傲的良善,成為警醒的敬虔。


用戶谷中的百合花


所謂人性之“惡”,不是“本性”本來,而是“群體”之“習”,其“惡”不僅必然,而且還會隨“群體”的不同變化而“累積”至極,最終將“人性之善”掩於遁形,罪大惡極也。

人於“獨處”,何“惡”之為?不僅無“用”,而且無“需”,更是無“心”…

獨處必然“心靜”,心靜必然“迴歸”,迴歸必然“超凡”,超凡必然“昇天”…

一覽眾山小,無處惹塵埃!


馬統思語


儒家最大的糟粕不是高估了人類的善和低估了人類的惡,而是貪天之功為已有。例如,女人生孩子原本就是自然規律的地道,這一現象一到儒家手裡就成了“啊!女人多麼偉大呀!……”。女人們一聽就來勁了,認為儒家思想講得很好,但她人卻不知道這只是陰謀的第一步,既然你相信我了那就好辦,接下來就是如何誘導女人進入儒家思想設計的圈套了。此類現象在中國社會展現得淋漓盡致,虛偽、好面子便成了中國人的本性,忠言便成了逆耳的東西。


在謊言的世界裡


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善惡之別。存在決定意識。善惡是受環境,外部因素與內在因素所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