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独家粗糙


无字碑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武则天的一生。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不仅七岁的时候写了一篇《咏鹅》,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时,骆宾王曾代他过一篇檄文,檄文中罗列了武则天的罪状,层层揭露,字字如玑,连武则天看了,都禁不住叫好,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本名武珝,后改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父亲武士彟,是一个木材商人,因资助李渊反隋的有功,被封为应国公,公元635年去世,他去世时,武则天12岁。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因长相俊美,被选入宫中,但一直没得到李世民的宠幸,和她一起入宫的才女徐惠,虽然比她小3岁,却早早被唐太宗宠幸,被封为从容(八级嫔)。

为了爬上龙床,武则天故意向徐惠示好,并和她结拜成干姐妹,在徐惠的推荐下,李世民才两次宠幸她,并把她封为才人,获赐号“武媚”,但因为一个驯马的建议,李世民又远离了她。


李世民有一匹马,名曰狮子骢,无人能够驯服,武则称她有办法驯服,但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再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李世民虽久经沙场,但听了她的建议,也禁不住胆寒,心里就没底,她这么狠辣,又善于抓问题的关键,万一心里真有怨恨,若打上他的主意,那可就要了他的老命了,所以后来就不再召见她。

武则天因此做了十二年的才人,李世民其实多虑了,因为武则天真正看上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江山,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就盯上了一个潜力股,暗中和太子李治好上了,李治比她小四岁。

武则天尚在襁褓中之时,唐朝第一算命先生袁天罡,曾为她算过一卦,当时其母杨氏故意说她是个男娃,袁天罡当即指出,若是女娃,将贵为天子。

钦天监李淳风,也对李世民说了一个预言:“帝传三世,武代李兴”,因为这句话,李世民还错杀了武官李君羡,直到武则天称帝后,才为李君羡平反,李世民也怀疑过武则天,但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就没拿她当回事。



公元649年,李世民死后,25岁的武则天因为没有子嗣,依例被送进感业寺做了为尼姑,唐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似乎也忘了她的存在,但武则天哪会甘心如此,于是她写了一首诗: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意思是告诉李治,她想他想得,都变成红绿色盲了,眼泪流了多了,看看那个石榴裙就知道了,李治看到这首诗,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于是就顶着被骂成隋炀帝的压力,与她私会,并与651年将她召回宫。

经过宫斗,武则天成功当上皇后,公元660年,李治风疾发作,开始让武则天代其处理朝政,公元683年12月,李治死后,武则天之子李显继位,公元684年2月,李显因破例要给韦皇后的父亲封官,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

徐敬业于684年的8月起兵,要为李显讨回公道,徐敬业是隋唐演义中,军师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也随之消失,可能被乱军所杀。

武则天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在她掌权后,哪些曾对她不好的人,都被她一一收拾了,其中就包括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婉儿也因此被迫在宫中为奴,武则天因为其有才能,削其奴籍,神龙政变以后,李显恢复大唐,上官婉儿鼓动韦皇后,欲学武则天称帝,韦后和安乐公主合伙将李显毒死,李隆基抓住这个机会,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将上官婉儿韦后等人杀死,后来又杀了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开创了开元盛世。

武则天的一生,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但因为历代文人,看女人当皇帝,心里都很不爽,所以骂声较多。

之所以立无字碑,从武则天的角度考虑,她要表达意思,不过是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定。

从其他人的角度讲,无论是李显、韦皇后,还是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皆有怨恨,因此即使有能力去写碑文,也不愿为之,特别是李显,武则天毕竟是她母亲,写好不愿意、写坏又不合适,所以不如干脆什么也不写,所以最终成就了武则天的无字碑,要表达意思,无非就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历来现实


无字碑其实是有“字”的,只不过这些字不是当时写的,而是后世文人骚客乱涂乱画上去的。

当然,诸如“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某某爱某某”之类的肯定也有,古代又没有文物保护机构,总会有那么一小撮不尊重历史喜欢舞文弄墨的狂士,喜欢到处题字,喜欢到处刷存在感。

无字碑成了涂鸦墙,前人刚刚题了字,后人又将前面的盖下去,于是无字碑变得模糊一片,鸡零狗碎。

其中最完整最清晰的当属《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这是在1135年用女真文字雕刻的,当时此地被金国统治,南宋则偏安江南。历史留下来的女真文字本来就少,所以这些文字成为了研究女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历史开了个有趣的玩笑。闲言少叙,回归正题!

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西北乾陵。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墓前立着两块碑,西侧是“述圣碑”,上面写满了歌功颂德的碑文;东侧是“无字碑”,没有碑文。



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是刻意为之呢,还是迫不得已呢?民间流传有四种说法:

一是说武则天自认为功劳德大,用文字已无法描述。这个有点狂了。

二是说武则天自认为罪孽深重,如果写歌功颂德之类的碑文,怕遭后人唾骂。

三是说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故意不写碑文,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四是说武则天本来已经拟好了碑文,但在她死后,唐中宗李显并未将碑文刻上去。



在我看来,第四种猜测最为可靠。

因为陕西历史研究所发现,无字碑上上下下刻满了方格子,格子长四厘米,宽五厘米,排列的整整齐齐,显然准备用来篆刻文字的。

据历史学家推测,武则天生前其实起草好了碑文,碑文内容无非是歌颂功绩之类的话,正面的大书特书,负面的一笔带过。

武则天临死前将碑文交给了继承人李显,但李显却故意没将碑文刻上去。为什么呢?

因为他恨武则天。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为了达到目标,不讲亲情,不讲原则,无所不用其极。她曾亲手掐死几个月的女儿,以扳倒劲敌王皇后。

后来,她又逼死太子李贤。

李显比李贤运气好一点,没被害死。但继位之前的日子过得如同地狱,他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时刻都有性命之忧,像是待宰羔羊。

李显见到武则天,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他感受不到一丝母爱,只能感受到冰冷和恐惧。



后来,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李显成了皇帝。

李显拿着武则天书写的碑文,感慨万千。他既不想对武则天歌功颂德,那样太违心了,又不能将武则天搞臭,那样太不孝了。

于是,他给武则天留下了无字碑。是功是过,留给后人评说吧!


一半秋色


关于乾陵无字碑的几种新说。

一.中宗立碑而又因多种原因未刻字。

持这种观点的不赞成无字碑由武则天所立,推断是中宗李显所为。他为其母立碑,是“颂德”还是“述恶”,实在太难了。立碑而不刻一字,恐怕是中宗左右为难的一个万全之策了。

二.武三思诣乾陵祈雨后唐中宗下令刊刻《圣感颂》的碑石

据《新唐书.武三思传》记载:景龙元年(707年)春,大旱,武三思诣乾陵祈雨后唐中宗下令刊刻《圣感领》于碑石。但问题是,碑石立在哪里?有人推断说:中宗既因武三思等雨在乾陵祈雨而感‘悦’,令刻郑氏所撰《圣感须》于石,则此石理当立于乾陵。但从后来的情况看,乾陵并没有一块刻有《圣感颂》的碑石,而只有一个高大雄伟的“无字碑”。因此,这块“无字碑”很可能就是中宗下令刊刻的《圣感颂》的碑石。

但中宗令刻《圣感颂》,而这块石碑上却没有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目前尚未发现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

三.无字碑是中宗所立并已命人撰文,因向反对者让步而不刻文字。

提出这一新说的作者自己概括说:武则天生前曾有过死后同高宗合葬乾陵并为自已在陵前立碑的欲念,但从未有过立“无字碑”的设想和遗制。如今屹立在乾陵陵园的无字碑,是武则天的儿子嗣帝中宗李显所立,立碑前已选诏时任秘书员外少监的韦承庆制撰了《则天皇后纪圣文》,并已按碑文的字数,在碑上刻制了3300个方格,后因对“归陵”出现激烈的争议,中宗李显为既保证母亲遗制的实观,又不影响自己皇权统治,以同意不镌刻碑文对反对者做了让步,才留下了这块不书一字的巨碑。

乾陵的这块碑到底何时所立?为何立碑而不刻一字,至今人们猜测不已,各有评说,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千形万象


公元705年,活了82岁的武则天去世,她并没有新建陵墓,反而是死后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中。在陵前,一块武则天生前立无字的石碑。而树碑立传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惯例,历代帝王更是不乏于此,然而武则天却是一个例外。

世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最后大致汇集成了三种意见:一是武则天太自负,认为自己功高不可评说;二是相反的意见,认为武则天晚年幡然悔悟,自感罪孽深重,无颜立传;三是综合了两方面的看法,折中而论,认为武则天知道天下人对自己看法不一,非议会很多,干脆立个无字碑“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按现代方式理解,就是一句话: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不解释。

历来史论科考,没有超出这三种意见范畴的。但是如果仔细考量,这三种见解都不能尽释疑团,根本解释不通。说武则天自负,那是一定的,她饱经磨难,在政治舞台站稳,一直到君临天下,没有超出一般自信的东西是不可能的。但要说在封建社会里自认功超三皇五帝、老子孔子圣贤之流,武则天一生也没表现出这种白痴般的自负。

别的不说,就是太宗李世民这关都过不去,若是自认功绩高过太宗李世民,就不会安然还权李唐了,李氏后人也断不会将她的地位置于太宗之上。第二点说她自感罪孽深重,那更是笑话,哪个有作为的帝王没点龌蹉事?以武则天敢作敢为、长袖善舞的性格和能力,即便后悔也不会用这种方式,诟病于后世。

第三种解读好像挺靠谱,但是也不尽然。因为武则天做事最重效果,不太在意别人非议,否则她就不是这个人生轨迹的女皇了,很可能到死还是那个“才人”或比丘尼。既然如此果敢决绝的性格,又何必任你们评说?

在她心里,谁又有资格来评说于她呢?






亲爱的王小米


无字碑真的和人们说的那样没有字吗?



神龙元年,武则天离开人世。



刚刚复辟的李唐大臣们就立马宣布了所谓的武则天遗诏,或许不能称为“遗诏”,叫“遗制”更为贴切!

大家好,我是骚史君(历史领域原创作者)每天都有历史故事。幽默的让大家了解历史,历史并不枯燥。欢迎您的关注!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一起学习!欢迎关注!



其一:自己重申去掉自己的帝号,自愿做回“则天大圣皇后”;其二:将自己的牌位放到李唐皇室宗庙里(你说说,她该在谁旁边啊?)其



三:“归陵”武则天主动要求和唐高宗李治合葬。 于是按照武则天的遗诏,就将她葬到了乾陵。



整个陵园仿照长安城建造。而让今人着迷的就数唉——无字碑! 无字碑通长7.53米宽2.10米厚1.49米。总重量大概有100吨。刻有《狮马图》,雕刻精细,高大渾雄。 无字碑,因为无字而著名。



千年来,由于风雨侵蚀加上人为破坏,使得字迹斑驳脱落。原有题词42段,从北宋,到明。明代以后石碑倒朴,直到1957年才有人扶起来,从哪以后再也没人题词!



一个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女皇,自己迷信文字,却在自己的碑上没留一个字!到底是为何?有这么几种说法。



1.武则天自知自己“罪孽深重”所以不想写下,以免被后世喷。

2.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劳巨大,文字不能表达出自己的伟大,所以决定不在碑文刻字。

3.武则天一生有功有过,自己不好评论,想留给后世人来评论。(公道自在人心啊。这个做法聪明!不愧是一代女皇。)



4.武则天儿子非常恨自己,于是不让在武则天的碑上刻字。

5.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是由于时局动荡,个各党派,意见不一样,就没有刻字。

6.武则天迷信,怕自己在自立为帝后,被李唐的前几代皇帝知道。不打算刻字记录自己的一生。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现在网上关于武则天无字碑的说法,基本都是胡扯:



1、武则天觉得自己的功德太大了,用文字是无法解释的,是一种低调的炫耀;

2、武则天晚年觉得自己做了太多坏事,不想让后世人唾骂,所以不写碑文;

3、武则天故意不写碑文,功过由后人评说。



这些说法都很有故事性,但不合逻辑,我请问大家,你会在生前给自己立碑并撰写碑文吗?

武则天又不是傻子,况且一个当过帝王的人,她的碑文一定要由后世帝王来撰写,中国人说的盖棺定论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无字碑没有碑文最大的可能是,她的儿子没给她写。



但去过乾陵的人都知道,无字碑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小方块,看来是计划好要写点啥,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几个:



第一、她去世后,碑文本来该由唐中宗李显来书写,但李显实在过于懦弱。他即位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相当激烈,不但有武氏家族干政,而且还有武则天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另外皇后韦氏还要干预朝政,而自己的弟弟妹妹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在关于武则天的谥号、庙号以及评价上,大家始终达不成一致意见。武氏族人为了壮大自己利益,肯定是要恢复武则天周天子的封号;而韦氏一直讨厌武则天,还想自立为帝,所以会大加贬低武则天。

李显实在没有能力平衡各方面利益,所以写碑文一事就落下了,直到5年后去世也没有完成。



第二、李显去世后,写碑文的事就交给了唐睿宗李旦。但李旦即位后,忙着排除异己,取消了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复称“天后”,极力打击了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此外,他对中宗年间祸乱朝纲的韦氏乱党进行追究清算。他追废韦皇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安乐公主为庶人,对依附韦后的大臣逐一罢免。按理来说,朝廷上下一致认可武则天皇后的身份了,但他

当皇帝只有两年,此后让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主动当了太上皇,根本没时间给武则天写碑文。



第三、到了唐玄宗即位,武则天已经去世8年,这8年,王朝爆发了七次政变。各个政治派系对武则天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光是尊号就换了若干次,就更别提武则天的碑文了。唐玄宗因此也放弃了给武则天写碑文,任由后人评说。



有一个记载能帮我们梳理一下无字碑的思路,文章出自《唐会要》。开元二年,唐玄宗让舅舅窦希瓘为靖陵树碑,靖陵的墓主人是昭成皇后窦氏,李隆基的母亲。但在立碑之前遭到了大臣苏颋的反对。苏颋说:皇帝、皇后墓前立碑本来就不符合礼制,武则天给高宗立碑,算是一种创新,但武则天依然不敢写某某皇帝之碑,而是刻了《述圣记》,记载高宗生前过失的。武则天已经违法礼制,但她仍然不敢把神道碑放在墓中间,而是在神道西侧放置了述圣纪碑,在东侧放置了无字碑。

由此可见,写碑文不合礼制,所以后代皇帝就放弃了给武则天选写碑文。


刘忙观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他的无字碑也是众多陵碑中,独一无二的一块,堪称一绝。

无字碑,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50公里的乾陵内。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墓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称“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上有5000多字的碑文,根据记载,是由武则天亲自撰写的。东侧的一块正反两面及周身都无一字,它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无字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是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碑额未有碑名,只有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清淅,筋骨分明,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的两侧,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上还有狮马相戏图,其马屈碲俯首,温顺可爱,雄狮昂首怒目,凶猛威严。

无字碑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石碑上为何无字,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武则天立“无字碑”,表示其功绩和德业太大,非文字所能表述。

武则天是个富有政治才能和理想的人,她统治期间,重视科举制度,选拔新人进入政治舞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奖励农桑,使国家经济不断上升,人口稳步增长。承接“贞观之治”推动社会发展,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自知罪孽太重,不好意思撰写。

武则天统治期间,大肆屠杀皇室宗亲,培植奸党,消灭异己。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召幸男宠,有伤风化。军事上,丧失安西四镇,使国家丢疆失土。

三,武则天有自知之明,不想给自己立传。

武则天当政期间,有功也有过,功过分明,又都十分突出。功虽高,过也重,自己无法给后人一个明确的认知,干脆什么都不写,功过是非,留待后人去评说。(我是比较认可这一种说法的)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武则天的陵碑为什么无字?只有武则天自己最清楚。

不过也好,“无字碑”作为特别的碑,专留给特别的武则天。



段辉时


在讲武则天的无字碑之前先将帝陵立碑一事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陵前竖碑自周开始,那时的墓碑基本都是无字碑,之所以为无字碑是因为其用途只是为了标记墓葬,并没有其他作用,而到了秦始皇,立碑歌功颂德才正式开始,因为秦始皇的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秦始皇陵前的墓碑就由丞相李斯大写特写,自秦起便有了陵前立碑歌功颂德的历史。



再来说武则天的无字碑,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陵前有两块石碑,一侧是述圣碑一侧是无字碑,述圣碑是为唐高宗立的碑,是由武则天亲自为其撰写,足足有5000余字。而另一侧的无字碑却空空如也,于是无字碑的玄机便引起了大家的揣测,直至今日都让人琢磨不透,毕竟古人鲜有妄自揣摩圣意的人。

那么无字碑到底为何无字,想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1、武则天自诩功高,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那是她还不知道历史上就他一个),建立了武周王朝,没有人能够比得了。也无法用言语来呈现她的丰功伟业,凡文俗字压根看不上,所以只立碑不刻字;

2、武则天自知自己有违天道行大逆不道之事,以女性的身份篡夺皇位还改朝换代,必将遭千夫所指,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难免失偏颇,所以只立碑未敢言表;

3、武则天对自己的功过是非也是很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干脆立无字碑任由世人评说;

4;重登大位的唐中宗示意,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不刻碑文,总而言之,立碑是后来者的事,而不是遗诏,也就是说前三种都是揣测武则天的心理,最终主持立碑的是继任者,继任者按自己的意思立碑也是顺理成章的。民间也流传着其他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都是猜测,都没有具体的论证。或许有朝一日,乾陵开发了能从中找到端倪。


軒轅逍遙


首先要澄清一点,立无字碑并非武则天的意思。所以说,要问武则天想借此表达什么意思,问题本身就错了。

无字碑是立在乾陵前面的一块石碑。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寝。

乾陵前,并不只有这块无字碑,还有一块“述圣纪碑”。“述圣纪碑”上面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全是对唐高宗歌功颂德的。这篇文字的作者,正是武则天。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武则天在建好的乾陵前立了两块石碑,一块是歌颂她老公李治的,另一块是打算歌颂自己的。李治的那块,她可以写一篇文章刻上去;她自己那块,她好意思自己写一篇文章刻上去吗?或者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命令别人写一篇文章刻上去吗?

歌功颂德这种事,必须让别人去做啊。自己歌颂自己,要脸不?

所以,武则天立下这块无字碑,是留给她的继位者使用的。

武则天的继位者是谁呢?是她的亲儿子——唐中宗李显。

武则天传位于李显,纯粹是一念之间的事儿。要不是狄仁杰极力劝说,武则天本来是打算传位给娘家侄子的。也就是说,老李家的江山差点永远姓了武。

对于这样一位母亲,李显很显然不愿意为她歌功颂德。

怎么歌颂呢?

本来,李显继承了父亲李治的皇位,当皇帝当得好好的,武则天突然就把他撤了,换上了李旦。李旦当了两年,武则天又把李旦撤了,换上了自己。

这是啥?这是篡位啊。母亲篡了儿子的位。

虽然后来武则天又把皇位还给了李家,可篡位的事实是无法更改的。

就算李显想为她歌功颂德,应该怎么称呼她呢?先皇,还是母后?咋歌颂啊?歌颂她英明神武、夺了李家的江山吗?

麻烦太多。于是李显干脆化繁为简:别歌颂了,空着吧。


趣谈国史


碑文是对一个皇帝的一生最后的总结,所谓“盖棺论定”正是如此。所以说,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把自己身后事看得十分重要,从皇陵的寻址,建设,装潢到棺椁的选材、制作、安放都十分细致考究。而碑文更是重中之重,有的皇帝甚至生前自己撰写碑文交给子孙。可是,身为一代帝王的武则天却立了一块无字之碑,引发了后人近千年的猜测。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如下:

1,武则天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还未入宫时就已经接触佛法,她的母亲荣国夫人杨氏就非常笃信佛教思想。武则天在进入感业寺后更是确确实实成为了一名佛家弟子。在她回到宫廷,实际掌权后也大力的发展佛教,提升佛家弟子的政治地位。甚至佛家还为武则天的登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著作——《大云经》,所以说武则天的思想中有深刻的佛学烙印。佛家的理论中,凡俗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虚空,包括宇宙在内都是如梦幻泡影一般的存在。《金刚经》中也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句子,所以武则天很可能是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她认为语言也是相的一种,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放下对于碑文本身的执着,才可以真正顿悟。因而她立下一块无字之碑,作为自己佛家修养的集中体现。

2,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不是武则天本人所立,而是他的后人中宗李显所立。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夺权,幽禁了武则天,灭亡了武周朝廷,恢复李唐天下。可武则天的身份就尴尬了。武则天既是周朝的开国之君,也是周朝的亡国之君,武周只有她一代君王。但是她的江山却又实实在在的传给了儿子,是当今皇帝的母亲。所以,李显在位时期对于母亲的地位和待遇上着实是费了一番脑筋,她虽然退位,仍保留了她皇帝的尊荣。

武则天在临终时要求废黜皇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这也是给了李显一个难题,毕竟是两位皇帝同处一陵,但是两位皇帝却不是一个朝代。如果按照帝王的礼仪安葬立碑,碑文上无法避开武则天灭唐称帝一节,与高宗的碑文相映十分尴尬。如果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武则天,就不能立帝王碑,这就无法缓解李显对于神龙政变后他对于母亲的愧疚(李显在神龙政变后一直对于武则天含羞带愧,多次伏地大哭还重用了大批武氏族人担任要职)。所以,李显干脆就立了一块无字之碑,上面龙飞凤舞用天子规格,但是却没有文字,省去了很多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