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老戏楼

安康老戏楼

文 图:李 道 平

陕西安康老戏楼


黑龙洞戏楼(汉阴铁佛镇)

戏楼,俗称“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样式、特点及建造规模。戏楼是从最原始的简陋的广场、厅堂、露台等演出场所演变而来,其规模从小到大,档次从低到高,数量从少到多,种类从简到繁。进而有宫廷戏楼、会馆戏楼、祠堂戏楼、寺庙乐楼、宅第戏楼、街市戏楼等。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曲观演场所。因而,中国戏曲也可称为“戏楼文化”。

旧时,安康的戏楼很多,尤其是在清代中晚期,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有或大或小、或繁或简的戏楼建筑。其种类多以会馆戏楼和寺庙乐楼为主,祠堂戏楼、宅第戏楼次之。

会馆戏楼:清中晚期,安康商贸繁荣,各地商邦纷纷在此建立会馆,戏楼是会馆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会馆都建有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不等的戏楼,为各路商旅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同时也为商贸洽谈、交易提供了平台。

陕西安康老戏楼


鸣盛楼(旬阳)(黄州会馆戏楼)

陕西安康老戏楼


杨泗庙乐楼(旬阳)(会馆戏楼类)

寺庙戏楼(也称乐楼):戏楼是一些较大型寺庙必不可少的建筑,也是衡量一座寺庙规模大小,知名度高低,香火是否旺盛的重要标志。过去安康一些较大型的庙宇都有戏楼建筑,有的建在山门前方,有的与山门为一体,其规模、档次、样式各有不同。寺庙戏楼主要用于庙会演出,娱人娱神。在举办庙会期间,主办者或求神还愿者请来戏班进行少则三天,多则数天的大型演出,各路艺人云集庙会尽展其才。庙会既是信众的大集会,也是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农民、摊贩把农副特产、手工制品、特色小吃、日用小商品带到庙会进行交易。既能看戏娱乐又促进了商贸流通。

陕西安康老戏楼


泰山庙乐楼(汉滨)

陕西安康老戏楼


修复后的西药王庙戏楼(汉滨)

祠堂戏楼:祠堂是一个宗族祭拜祖宗、聚会理事的地方,族里有较大的红、白喜事和祭祀活动都要在宗祠举行,要请戏曲班社演出助兴,增加气氛。因而,有些祠堂也修建了专门的戏楼建筑。

宅第戏楼:是建在家庭宅院内的小型演出场所,主要是一些大户人家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和接待贵重宾客时把班社请到家中唱堂会。建造宅第戏楼需要有一定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因而在安康较为少见。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宅第戏楼随着时代变迁和居住需要均被改作他用或拆毁。

陕西安康老戏楼


太山庙戏楼(宁陕)(街市戏楼类)

安康的古戏楼建筑面积大小不等,大者百余平方,小者四五十平方。建筑样式多为双幢前凸式和双幢竖联式 ,其布局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道具存放、演员化妆、候场区。前后台之间有板壁、砖壁或槅扇隔断,隔断的作用:一是前后台划分,把与表演无关的后台杂事加以隐蔽,起净化舞台的作用;二是便于悬挂台帐,又称“堂幕”“台幔”,即舞台布景,起到美化舞台的作用。隔断两边各辟一门,供演员上场下场,故称“鬼门道”,后讹唤为“鼓门道”“古门道”等。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构栏中戏房出入之所,谓之鬼门道。鬼者,其所扮者皆已往昔人。愚俗无知,因置鼓于门,讹唤为‘鼓门道’,于理无宜。亦曰‘古门道’,非也。东坡诗云:‘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正谓此也。”(见百度网《戏楼》一文)。

陕西安康老戏楼


石泉戏楼(石泉)(双幢前凸式)

陕西安康老戏楼


洞河戏楼(紫阳)(双幢前凸式)

陕西安康老戏楼


桥亭戏楼(汉滨)(双幢竖联式)

陕西安康老戏楼


北五省会馆戏楼(紫阳)(双幢竖联式)

上下场门上挂锦缎绣花门帘,与大帐呼应,称“门帘台帐”,也叫“守旧”。上场和下场门帘各绣“出将”、“入相”二字,因而也称上下场门为“出将”“入相”。其所以称上下场门为“出将”“入相”,是因为传统戏曲基本是以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为题材,主要角色多为文臣、武将、王侯或君主,把演员比为将相,有讨个好口彩和奉承之意,听起来既文雅又气派,更有文化内涵。

悬挂门帘台帐有一定的讲究,针对不同的演出场合和演出主题,悬挂不同含义的门帘台账。如:在戏园演出,均以绸缎料为底,多为粉、橙、橘红、绿色。刺绣图案以花鸟居多,有“丹凤朝阳”“百花斗艳”“百鸟朝凤”等。演堂会时,门帘台帐内容含义要随主家邀请演出的意图而定,长者祝寿则选用“八仙庆寿”,洗三或满月则选用“莲笙贵子”“麒麟送子”,升迁则选用“加官进禄”等吉祥图案。

安康古戏楼的台面有三面观和单面观两种。三面观就是台面两边敞开,观众可从正面和两侧观看表演。使戏楼的空间处理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广场、厅堂、厢房、回廊等均可融入观演空间。单面观是台面两侧用砖或木板封闭,观众只能从正面观看,观演空间有一定的局限。

安康古戏楼的建造均为卯榫结构。屋架抬梁式、插梁式巧妙结合。屋顶多为歇山顶、硬山顶并用。戏楼的建造集中国古代建造技艺之精华,斗拱飞檐,翘首龙脊,丹楹刻桷,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灵动豪气。

古戏楼的建造选址和坐向也很讲究,戏楼要面对主体而建,坐向均为坐南向北或东西向,因为在中国民间视北为正位,南是下位,所以戏楼是不可居正位而建的。

戏楼虽小,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是当年风光占尽的舞台人生的无言诉说,它是昔日辉煌演艺活动的凝固华章。它见证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沉浮,为世人留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它集中国古建之精华,充分彰显了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是中国建筑文化自信的根基。做好古戏楼的保护传承,就是延续中国民族文化命脉。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下,安康古戏楼现存无几。笔者将陆续向大家介绍安康仅存的,保持原貌的12座老戏楼,与大家共同探讨安康的戏楼文化。

(参考资料:《戏楼》《中国古戏楼研究》等)

李道平 撰文 /摄影

陕西安康老戏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