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遺存日偽大倉庫,侵華文物,留守保護文物裡的真實百姓生活


雞西滴道礦三大日本侵華時期的集中住宅區之一,便是圖中的被稱作“西山畜牧場”的片區,這裡地廣人稀,枕著牤牛河,遠眺四平山,耕種和放牧面積巨大,當時,小日本在這兒蓋了規模巨大的畜牧場,飼養牛羊馬等,還僱當地人種了很多莊稼,把這片區域作為部隊補給的大後方,圖為遺留下來的日本大房子。

之所以叫大房子,因為這些建築又高又寬又長,比普通東北趟房民居要巨大得多,而且顏色是灰的,從體量到外觀再到佈局,一打眼兒就能看出這些建築群的與眾不同,它們共有四大片區:飼養區、居住區、倉儲區、配套區……圖為倉儲區的一座大倉庫,解放後被兼併成十幾戶人家,如今外牆已脫落,地基下沉,絕大多數居民被迫遷離。

倉庫原本是一個南北有門的大盒子,兼併時,將中間通道留給各家做倉房使用,東西兩趟居民屋背靠背排列,每戶面積不等,大的老少屋40平左右,小的一屋一廚20多平,圖為一戶仍在住人的老少屋,一進屋是外地通過狹長的過道後,左邊是大屋,右邊是小屋。


因為房間只有大小屋各一個窗戶,所以為了採光,外屋地設計了頂天棚的大窗戶,門也箱了玻璃,即便如此,白天依舊得開燈照明。居民石姐說:“俺家從來都比外頭先黑天,革屋子裡看不見了吧,一出門,還能亮堂會兒……”

石姐家搬過來有年頭了,最初房子還沒這麼老,這片區域人也多,一抬腳就能串門兒,每趟房都有嗚嗷亂喊的孩子們瘋跑打鬧,老人們端著煙笸籮坐門口扎堆嘮嗑,小媳婦兒結伴坐誰家大炕上集體包餃子凍餃子……如今熱鬧不再,老房子爐子越發不好燒了,屋子裡也就將將溫乎。

房子已經80多歲了,多處開裂,當年兼併施工時,也沒料到一住就是這麼多年吧,從歪歪曲曲的牆角線來看,這建築水準最多算對付。隨著地基下沉,牆體多處開裂,別看房子外頭貼上了“保護建築”,但紅牌子並沒有任何護體作用。


90年代時興的組合傢俱,仍在服役,大衣櫃的門瓢得關不上了,大概歲數太大它也變得脾氣古怪,每次打開都要發出難聽的吱扭聲,本來滴點油就能解決的小問題,卻一直沒人真想動手,這就是破窗理論吧。桌上成堆的各種藥像書籍一樣碼地整整齊齊,低訴著這個家庭的無奈。

這片保護建築裡,只剩下了辛姐和石姐兩家住戶,雖名為保護建築,但未見任何保護措施,房子有壽命,就算當初質量再堅挺,它也到了退休的時候,好在兩位大姐還有個伴兒,方圓幾里地沒鄰居,也就她們能說說話。

石姐的小黑狗很聽話,被養在炕洞子邊兒上,那兒最暖和,小傢伙老斜楞個眼睛看人,大概也是因為平時很少見著生人,姐說:“俺們歲數還沒到退休,但是身體提前就完犢子了,樓也買不起,老爺們革外頭打工掙點兒餬口錢……”

我問辛姐,去年來,這煙囪也這樣了麼?嗯呢,它們原來的皮都已經酥了,直往下掉渣子和水泥塊,怕砸著人,乾脆把它扒下來了,是啊,當保護建築開始威脅人的生命時,如果沒人採取保護措施,它只能給人讓路。

戴帽子的大哥是前趟房裡的居民,那趟房也只有他們一家了,他家的房子是用日偽時期的灰色畜牧場扒下來的灰色長條厚磚砌成的,大哥說,那種磚它厚實,抗造,比紅磚結實得多。

兩位姐家的老房子都有漏風的痛點,一個是牆體開裂,一個是後院通道狹長灌風,大哥帶我們繞到房子後面,來看這個大通道,就是原日偽大倉庫的中軸走廊,這是南面入口,別看房子大而寬,入口非常小,這也是易守難攻的設計,棉門簾子是辛姐掛上去的,堵嚴實點兒,能降低家裡的風速。

撩開門簾子,裡頭是這樣的,雖然住戶都搬走了, 但一些雜物都還堆放在這兒,有的人家春夏會把養趕回來當羊圈,還有的再這兒儲存一些捨不得扔的平房破爛兒,挺寬個走廊,被堆得滿滿登登,不開燈的話,啥也看不見,一眼看不見頭兒……


這幾戶仍留守這片大房子的老百姓,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日子好像停在了十年前,走的時候大哥特地出來送,說:“要是能有人幫俺們拆遷就好了,唉……”我懂他眼裡的期盼,但又無能為力,我很羞愧,心疼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