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古代尖底瓶是做什么用的?

别酒流年


尖底瓶在打水时会非常方便,利用了“重力原理”。受水的浮力,瓶身会自动倾倒,水灌到一定的程度后,瓶身就可以立起来了。有些见底瓶上还带有双耳,方便提携。


但是,近年也出现了少数反对的声音。认为尖底瓶不是水器,而是先民们的一种礼器。因为通过对半坡类型的少数尖底瓶做汲水实验后发现,多数尖底瓶只能装半瓶水或是更少的水,这样在用绳子提携时瓶子才不会倾倒。否则,瓶身的水就会溢出。只有极少数的尖底瓶可以装满水正常使用。


所以,可以说如果尖底瓶真是汲水器。那么,要么是它的烧制技术不成熟,

只有少数才能烧制完美。要么它就是“不成熟”的发明。



但不管怎么说,尖底瓶都是仰韶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陶器。由于仰韶文化范围较广,其中又分多个不同的文化类型,所以各个文化类型中的尖底瓶的形制用途也有差异。如半坡类型是壶罐口尖底瓶、庙底沟是双唇口尖底瓶、西王村类型是敞口长颈尖底瓶、王湾和大河村类型是小口尖底瓶,还有喇叭形的尖底瓶等等。


虽有不同的形制,但大抵都是尖底,这样的外形使得它只能“躺着”,竖不起来。一般认为他们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汲水,是一种水器。当然,如前文所说,这也是推测来的。主要是通过对半坡遗址的地理环境分析,得出的结论。


此外,还有部分墓葬以尖底瓶为葬具,称为“瓮棺葬”。


著名的国宝【人面鱼纹彩陶盆】也是这类瓮棺葬的一部分,使用的方法如下面所示:



瓮棺葬属于仰韶文化先民们特殊的葬俗。应该是体现着他们的某种生死观、灵魂观吧。其实后世也有一种“魂瓶”,感觉与这有点类似。


  • 堆塑魂瓶


我是阿斗,喜欢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关注我!


文物考古聊历史


小口尖底瓶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半坡出土之后就成为学术争论的热点。最初考古学者将其定位为水器,“自动倾倒汲水”说则由七八十年代的物理学者参与到器物研究之后得出,目前该说已被实验所推翻,但是教材和大部分博物馆的说法尚未更新。

尤其是把小口尖底瓶和酒联系起来的说法仅仅是推测,并不确实。有人从裴李岗、河姆渡、磁山文化的粮食堆积和陶瓮推测当时有酿酒行为,但也仅仅是推测。何况,被认为的酒器的陶瓮和小口尖底瓶也并不能混为一谈。小结:使用小口尖底瓶的仰韶时代,没有发现这个时代有酒的确实证据。

比较确实的酿酒遗址,一是在大汶口出了一系列的酿酒、滤酒和发酵的陶器,一件陶缸上还有一副画被认为是酿酒图,所以推测其主人应该是酿酒师;一是舞阳贾湖遗址的陶器残片被美国学者分析之后认为有果酒的残余。学界的共识是龙山时代已经开始酿酒,但是细节并不清晰。

目前对小口尖底瓶的主要观点有:

1.小口尖底瓶能紧贴腰部适于搬运,应该是一种运输液体的工具

2.部分小口尖底瓶的外壁有泥土痕迹,可能是酿酒的时候把小口尖底瓶长时间的固定在一处发酵形成的,所以是酿酒器

3.部分小口尖底瓶花纹繁杂,口部繁缛,所以是礼器

4.有学者认为小口尖底瓶是一种魂瓶,是丧葬具

5.有学者认为小口尖底瓶是欹器,但是随即被否定。

6.有学者认为,小口尖底瓶出水量小,和原始的点播农业相适应,所以应该是灌溉用具。

如果仔细分型分类,小口尖底瓶可以分为以下三型

不同的类型可能有不同的用途,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小口尖底瓶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可以说在当时人类的生活中普遍使用,甚至就古代来说器具分工没有现代这么专业,一器多用也是可能的。

2017年,刘莉教授在《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一文中公布了对半坡和米家崖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内容物和口沿擦痕研究结果。内容物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残留物中包含有丰富的黍亚科、早熟禾亚科和根块植物的淀粉粒,以及来自黍和大麦颖壳的植硅体;其中淀粉粒具有经过发芽和酿造产生的形态变化特征,化学分析发现有草酸。证明这些陶器用于酿造谷芽酒,其成分包括黍、大麦、薏苡及若干根块植物;口沿擦痕研究结果显示,现有口沿擦痕与用芦苇摩擦陶片后留下的痕迹接近,推测小口尖底瓶有咂酒群饮的功能。据此判断,小口尖底瓶既是酿酒器、贮酒器,又是饮酒器。

但是小口尖底瓶数量巨大、类型多变,刘莉教授研究的小口尖底瓶属于较大的类型,较小的小口尖底瓶是否也有这样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毕竟小口尖底瓶是现代人根据形状所取的名称,很可能不同类型的小口尖底瓶用途并不相同;以及还有一些小口尖底瓶内容无物,刘莉教授的研究可以证明小口尖底瓶可以用于酿酒、运输和共享,但也许还有其他用途,即小口尖底瓶未必是酒类的专器。以及,刘莉教授研究的小口尖底瓶是否是其最原始的功能,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看云起云涌


我认为是煮酒、温酒器。口细小便于倒酒不外溢,颈底细小便于一人倒酒时左手抓持,底尖也是便于右抓底,双耳便于肩扛时抓持或穿绳直立时固定或提拉,底尖适合插入其它装热水的陶罐或加热陶鼎中,可装更多的热水,热水不易外溢,热效率高。古人每个设计都是有道理的,肯定是最适应他们当时生活需要的,不会无缘无故做个尖底,装水、酿酒平底不是更实用吗!

古埃及壁画就有美酒加美女图和盛大的送酒场景。我们的三国演义也有煮酒论英雄!




lzj9999


首先,从题主的附图的器形来看,叫它尖底瓶是不准确的。因为它上面口部小,中间部分大,底部是尖的。汉字能准确反映“小-大-小”这一形态的是“尜”字,音gá。所以最好称之为尜瓶


那么尜瓶是做什么用的?它不是用于汲水的,而是用于酒的酿造、制作、分配和饮用。它的取酒和分酒过程特别有趣,是自动或半自动的倒酒器。

下面首先说明它不是汲水之用。

第一,从原理上看,最主要的原因是重心过高,甚至会高过它的双耳。所以很容易倾覆。为了便于类比理解,可以看看形态相似的欹(qī)器。它是一种盛水容器,非常容易倾斜颠覆。在《荀子·宥坐》篇中,也记载了孔子师徒关于“宥坐之器”即欹器的对话: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另外一种常见的欹器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即老式沟槽式公厕的翻斗式冲水箱。它可以蓄满水之后翻转过来,起到定时冲洗的作用。

还有一种户外常见的欹器叫惊鹿。很好玩。

这些欹器的原理都是一样的,特点都是很容易倾覆。而尜瓶系上两耳后,它的特点便与欹器相同,所以从原理上看,它也容易倾覆而不利于汲水。

第二,已经有很多专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尜瓶取水是不合适的。例如:

早在1988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孙霄与赵建刚通过实验证实了尖底瓶取水的谬误。因为,他们发现尖底瓶入水后,无论是在静水还是在河水中都不会很快地沉入水中,入水量一般不到瓶容积的1/3,且由于瓶耳过低,绝大部分尖底瓶在盛水后都因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

还有专家从古人制作尜瓶方式加以论证:

半坡人制作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双耳是后捏塑成型的。这种手工制造陶器的方法是有很多局限性的:首先,它不能保证瓶身四壁均匀,四壁不均匀,重心就不在中轴线上。其次,手工捏塑双耳也保证不了双耳分布的对称,如果双耳不对称,就会使陶器重心偏离一方。双耳位置如果偏下,那么陶瓶就会倾翻。”西安半坡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丽娜说。

总结上述两点,我们可以从原理上和实验上认识到,尜瓶不是用于汲水的。


尜瓶真正的用途与酒有关。我们可以从汉字的形态演变、考古的实证,酿酒的原理和传统酿酒、饮酒的风俗来加以理解和推测。

首先看甲骨文的“酒”字,即水+酉,酉字均显示为尜瓶的形状。很容易理解,古人想告诉我们,尜瓶中流出来或存放的液体就是酒。

其次,考古学家也已经证实,古代尜瓶中含有酿酒原料:

刘莉、王佳静等2018年1月发表于《农业考古》2018年第一期的《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中通过对包括尖口瓶在内的五件陶器的植物残留物分析,发现了酿酒原料包括黍、薏苡、小麦族、稻米、栝楼根、芡实,另外还有其他块根等附加植物原料,首次证实了漏斗和尖底瓶是酿造谷芽酒的配套器物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王佳静还是一位90后考古姑娘

见文章《5000年前的啤酒是啥味道:专访90后考古姑娘王佳静》http://art.people.com.cn/n1/2016/0602/c206244-28407424.html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羌族人喝咂酒的传统习俗来加深对尜瓶作用的理解。

先看咂酒怎么做的:

酒料晾温后拌上酒曲,装入一人高的坛子里,用麦草和泥封住坛口,置于一旁。。。过一段时间后。。。老人继续焚香祈祷,向人神、祖神、酒神祈祷,保佑酿酒成功,经过许愿开坛时请众神享用。

再看咂酒是怎么喝的。要注意以下关键细节:

1、咂酒是用吸管,而不是用酒杯喝的。

2、注意到右边的人手持一个杯子,那是往酒坛注水用的。这是因为咂酒是粮食酒,酒含于粮食酒料之中,须加热水稀释后饮用。喝咂酒不能只顾喝,而要边喝边掺开水,通过开水的温度使谷物颗粒内的酒精成分充分浸透出来。

关键就在这里:酒坛里是没有液体的,倒出来的是高粱等酿酒原料!所以需要兑水才能饮用。从酒坛倒出来的原料类似下图:

至此材料已经齐备,我们可以对尜瓶在制酒中的真正用途作出猜想了。这是本文的核心。

我们之前已经知道:(1)尜瓶可以当作欹器用,(2)尜瓶里面是没有水的,(3)喝咂酒时需要往尜瓶中注水。

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出:欹器注水后很容易倾倒,那么尜瓶注水后也会很容易倾倒,倒出来的液体就成了酒,此酒可以用杯子,瓶子之类接了喝。从这里我们推测出,古人与现在羌族人喝咂酒的区别:没注水时尜瓶是立着的,喝尜瓶酒大概不用吸管,而是先注水,水满后让它像惊鹿一样自动倾倒出来,因为它身长口小,大概高粱等酿酒原料还会保留在瓶内。酒倾倒完了,尜瓶自动立起,再注水,再倾倒。如此反复,直到变淡为止。概括其具体过程,就像自动倒酒机。大家可以再看一次惊鹿动态图加以想像。

3、酒坛虽然不像尜瓶一样尖底,而是平坦的底部。这点也反映出古代人喝尜瓶酒与现代羌族人喝咂酒风俗的区别。

总之,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白了,尜瓶真正的用途不是汲水,而是酿酒、取酒、分酒和喝酒的工具。其取酒、分酒的过程就像惊鹿一样自动化,特别有趣。


玉在田


原始先人的尖底贯耳瓶干什么用的,老实说,考古界与文博界对之仍是谜?都未有人说得清。好好的瓶子,做成尖底,打水之后不能直立放置。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今人对原始先人的生活缺乏理解所致。原始先人用火并非象现代人,有火柴、打火机,想点随时就点。原始人在费了很大劲,钻木取到火种后,火就一直保持不灭的。这种尖底瓶与罐,上半身彩绘,下半身不绘。其原因是尖底瓶与罐,在烧水与煮食物时,下半部埋在炭堆里的。所以下部是尖的,容易插入火红的炭堆中。陶器下部因为埋在火炭堆中,所以绘彩只绘上半身,埋入部分就免绘了。


随心所欲不系舟


说到小口尖底瓶,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夹砂罐、彩陶盆以及钵和蒜头壶等构成仰韶文化的典型组合。那么这些器物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要看一个器物的用途,首先要看其质地及其出土的地点。质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器物的作用,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夹砂的器物多数是用来作为炊煮器的,因为夹砂器物更耐高温。因此,这里面的夹砂罐应该是作为当时社会中用来煮食物的器类。而泥质陶则因其质地细泥,多数是用作盛储器、水器使用的。我们一般认为彩陶盆、钵和壶则是作为盛放物品和液体使用的。而不同的出土地点也代表了这些器物的主要用途。就比如我们现在买了两个相同材质的盆,一个放在厨房、一个放在了卫生间,那个一个则作为洗菜等用途使用,一个可能是洗脚使用了。因此,出土地点的不同,则会对我们判断这件器物是作何用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口尖底瓶的质地及出土地点如何?


下图为夹砂陶,多数是罐、鼎的质地,作为炊煮器使用

小口尖底瓶,顾名思义,口小,底尖,这也就使其不能像罐、钵、壶一样直立放置在地面上,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其作用有了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既然前面提到要观察器物的质地来判断其作用,我们看一下姜寨遗址中对于小口尖底瓶的描述: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较多,细泥红陶次之,夹砂红陶较少。

通过如上描述,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中泥质陶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更具一般常规推断,小口尖底瓶首先是作为盛储器使用的,并非炊煮器。再者,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小口尖底瓶在住址及墓葬中均有发现,姜寨遗址则主要在墓葬中发现,这样对于我们判断其作用似乎用途不大。

其次,我们来观察一下小口尖底瓶器物本身。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可以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比较圆润,另外一种则有小细腰。不同的形状,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口小的器物,在使用时有利于内部的液体不容易洒落。并且,在器物的肩部均有两个穿孔的耳,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些耳的存在一定有其意义,答主认为穿绳然后将小口尖底瓶放置河水中或背在背上均为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小口尖底瓶多数有细绳纹,绳纹不仅仅是作为纹饰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固器身,这样能够更加有益于远距离运输。


左侧为圆润型的,右侧为瘦腰型的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仰韶文化,尤为著名的是彩陶人面鱼纹盆,并且我们从仰韶文化的区域范围内发现的彩陶纹饰,多数为鱼纹,或者鱼纹的演变。我们不妨猜测,当时人们多食鱼或者是鱼作为其图腾存在。不论是哪种设想,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一定有大量的水源,并且里面有鱼。那么,人们经常去河边取水也解释的通了。


答主有幸在半坡遗址史前工场做过这样的小实验,将小口尖底瓶的双耳套置绳索,后置于水中,在下沉的过程中,小口尖底瓶中可装满水,但是在上提的过程中,会出现水流出的现象,但是在最终提上来之后,会发现小口尖底瓶中还是会有半瓶甚至多半瓶水在里面。因此,答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为小口尖底瓶应该是作为汲水器存在的。

当然,现在关于小口尖底的用处研究的更多,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小口尖底瓶是作为酿酒器,答主保留自己的看法。


北大炉炉


我认为尖底陶器是插在柴火堆里烧水、烧汤用的器具。



葫芦一笑1


这种尖底瓶的正式名字叫双耳瓶(amphora)。最早的尖底瓶在克鲁吉亚出土,八千年前的东西,巨大无比,没有耳,有一人高,埋在地下用来酿酒,现在还在使用。带耳的双耳瓶最早在半坡出土,六千八百年前的东西。主要用于装酒和装水。地中海沉船里发现大量双耳瓶,最早的去到两千七百年前。双耳瓶里装的东西有葡萄酒,橄榄油,葡萄,橄榄,小麦,鱼。

双耳瓶的用处有两个。一个是便于长途运输。两块木板,一大一小两个洞,就能把双耳瓶固定在车上或船上,路上的颠簸,海上的风浪,都不容易让双耳瓶破碎。

双耳瓶的另外一个用处是聚集沉积物。酒,橄榄油,水都有沉积物。尖底结构一个能最大限度避免提取到沉积物,另外一个双耳瓶侧倒出液体的时候沉积物不会在瓶底翻滚而混合到液体里,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使液体与沉积物分离。

在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早期,也就是双耳瓶大量使用的时期,人类社会已经有严格的阶级分层,而酒是上层社会的钢需,祭祀要用,宴会要用,平时生活也要用。为什么酒是好东西?因为直接喝生水容易得病,会死人,用喝酒代替喝水不容易得病。有酒的需求就有安全运输的需求,这也是双耳瓶得以工业化大量生产的需求。

在古罗马,喝葡萄酒不参水就和现代人吃酸奶不舔瓶盖一样,是真正的土豪才干的事。水浒里的梁山好汉到了店里,坐下就要两斤牛肉,然后投诉店小二往加了水。古人出门在外,喝水是一定要参酒的,不然三天两头就会拉肚子拉得脚软。长途跋涉,身上皮囊装的也只能是酒不是水。


user2835796467020


仰韶文化中的尖底陶器,

首先说说仰韶和韶乐,

韶乐是陶器音乐,而陶韶音乐起源于用陶罐接水,接滴答滴答的水,

仰韶文化就是以接水崇拜为核心的文化,

所以称为仰韶文化。韶乐就是淘瓦罐接水滴时产生的音乐效果。

问题清楚了,

再说接水陶罐,这东西很科学,重心在中间,水满后会倾转,

另外,这种山林水,会有泥沙,尖底便于沉淀泥沙,使水净化。






星辉650


天干地支里酉的甲骨文写法就是这个尖底瓶的准确刻画。

我对地支的全面解释是:12种获取食物的部落群体。

酉最先代表着将谷物放在陶瓶里发酵后,插入河里。用发酵后浓厚的味道吸引鲶鱼、泥鳅等动物。并以此获得食物。

现在很多诱鱼的也多采用酒精成分。

酉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十位。比较靠后。属于比较下等的获取食物方式。

早期可能会使用禽类粪便,中后期以禽类的食囊为媒介诱鱼。成熟后以谷类食品发酵。这个时候酒是伴生产品。

以此为食物来源,人类应该发现很早。不断地提高水平。

尖底可以较好的固定在河床淤泥中。当时应该插的比较深。过段时间里面会装满鱼。

在当时调料较少,这些食物并不是最佳选择。后期的酒成为重要的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