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张作霖已是大元帅,见到退位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

蒋丽琴


要知道,张作霖能够从一介匪流蜕变成为“东北王”,倚靠的绝不仅仅只是谋略和胆量,除此之外,还有仁诚和道义。

(1)“东北王给末代皇帝”下跪的背景

第一阶段:直奉战争爆发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首领为吴佩孚,奉系首领为张作霖。双方之间引发战争的聚焦点主要就是抢夺北京政权(北京政权当时由直系所控制,张作霖为了争夺北京政权,于是便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众所周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最终胜利的果实是由奉系集团所摘取,但张作霖的这次获胜,如若不是危急关头军阀冯玉祥的“挺身而出”,究竟花落谁家,恐怕还是难有一番定论的!

此次直奉战争爆发前期,直奉双方打的不可开交,但由于张学良、郭松龄部队的迟迟未援,导致奉系军队前方战线十分吃力,损失极度惨重。与此同时,冯玉祥等军阀早已对吴佩孚所不满,于是便暗自密谋临时倒戈。北门口一战,直奉双方均损失惨重。冯玉祥却在双方打的十分胶着之时,于北京推翻了“曹锟政权”,将北京政权紧攥在手。

最终,吴佩孚部在张作霖部和冯玉祥部的联合夹击之下灰飞烟灭。直系军队主力全军覆没,只剩下可不到两千人,吴佩孚也仓皇逃窜。冯玉祥控制北京之后,张作霖违背了“奉军不入关”的承诺,随即由山海关挥师进入北京,将北京政权强行夺之。

第二阶段:冯玉祥驱逐溥仪

冯玉祥驱逐曹锟之后便控制住了北京,在此期间之内,冯玉祥第一时间便将紫禁城严密封锁,第一举动就是下令强行驱逐溥仪,将溥仪等人赶出紫禁城。

1924年,溥仪无奈被赶出紫禁城之后,于是便逃亡到了天津的外国租界居住。溥仪在天津居住的这个阶段,张作霖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地奔赴到此,下跪的故事就从此说起。

(2)张作霖为何下跪于溥仪

其一:溥仪曾有惠于张作霖

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张作霖能够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转变,考得不仅仅是谋略和胆识,还有情分和道义。那么有人会问了,张作霖和溥仪还有道义情分可讲?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随即席卷全国,革命党人的运动开始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起来。时任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的张作霖此时响应了朝廷的命令,开始血腥镇压革命党人,终因镇压有功,被溥仪任命为关外练兵大臣。也就是这素昧谋面的一次封官进爵,让张作霖对溥仪有了深刻印象。先不管溥仪对张作霖人生道路上的改变影响大与不大,但张作霖却因此深刻铭记了溥仪一辈子。因故,张作霖对于“下跪喊皇上”一事完全做得出来!

其二:唯恐天下哗变

想当初,袁世凯大总统可是同隆裕太后签订了《优待清室条约》的。溥仪宣布退位、封建社会宣告结束的前提是:中国民国(北洋政府)必须要优待皇室,保留清室在紫禁城居住生活的基本权利。袁世凯当初同隆裕太后签订这一协议一方面是为了让清帝全身而退、迎接共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间接地“麻痹和统治”国人。因为封建社会对于中国的影响8太过深刻了,如果不保留且优待清室的话,那么恐怕国人一时之间会难以接受,更深层次来讲,这一举措也能为新上台的民国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可是冯玉祥却全然没有顾及整个北洋政府的脸面,公然违背了当初袁世凯同清廷签订的优待协议。如此一来,岂不是变相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嘛!从这一层面入手,张作霖当时已经控制住了北京政权,他这一跪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为了挽回北洋政府脸面的因素。


亮郎才不尽


1925年,此时的清朝已经灭亡13年了,溥仪前往天津的曹家花园接见张作霖,当时张作霖已经是民国时期的大人物。

正当溥仪不知用什么仪式来对待这位大元帅的时候,张作霖毫不迟疑,扑通一声跪在了溥仪面前磕了一个响头,并说道:“皇上好”,溥仪有点受宠若惊,不过赶紧弯腰把张作霖扶起来,说道:“上将军好”。

当时的画面还是有点滑稽的,不过也让很多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晚年的张作霖已经是大元帅,见到已经退位多年的溥仪,为何依然选择下跪呢?

第一: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我先给大家说几个小故事 ,可能就能体会当时张作霖对溥仪态度的原因了:

一直到共和国时期,溥仪特赦回到北京,在溥仪的家里,还有很多满清遗老和前清官员以及旗人给溥仪行跪拜大礼,到了溥仪跟前就下跪口称皇上。

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以后,跑到天津,住在了昔日湖北提督张彪的家里,这位张大人还每天毕恭毕敬请安,并且这位张大人每天早上拿个大扫把在溥仪院子门口扫地,还美名其曰是执古代臣子侍奉皇帝之礼。

以上说的是清朝遗老,那我们接着说一位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胡适,1922年紫禁城装了电话,17岁的溥仪为了好玩,打电话让胡适去皇宫聊聊天,当时胡适进宫前很激动,还事前向很多人询问,见了溥仪要不要磕头,可见就连新派人物胡适都暂时摆脱不了等级观念。

以上人物对溥仪的态度虽然夸张了点,不过说明当时即使溥仪退位多年,已经是民国,但很多人对“皇帝”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人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张作霖给溥仪下跪也显得很合情合理了。

第二:溥仪对张作霖有知遇之恩

张作霖跪拜溥仪,其实不仅仅是等级观念,还因为溥仪对他有知遇提携之恩,张作霖最初还是个小人物的时候,拉起一帮绿林好汉搞政权,活不下去了选择投靠朝廷,接受招抚之后,张作霖多次剿匪,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溥仪升张作霖为洮南镇守使,才有了后来张作霖的发迹,因此他从内心感念溥仪对他的知遇和提携之恩,这一跪拜表达了自己的感恩。

第三:收买人心

张作霖当时是“东北王”,东方地区很多满人和八旗贵族,张作霖这样做是收买人心,在满清遗老以及其他人心中留下“忠孝”的名声,更有利于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综上所述,已经是大元帅的张作霖不论是从自身原因还是政治因素考虑,都会选择对这位已经退位的皇帝溥仪下跪,


小聪历史客栈


1959年溥仪被特赦,53岁的他刚在北京落户还没就业,提亲的就上门了,据说还有满族遗老把自己十几岁的孙女辈要嫁给皇上,正式相亲就七八回。

溥仪1922年大婚,自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起,没有不随份子的,东北的张作霖送来了红包。送礼名单里还有黎元洪,吴佩孚,冯玉祥,送亲进宫时,沿途上千军警开路护送,还有军乐队奏乐。




后来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跑到天津,住在昔日湖北提督张彪的家里,张大人每天早上拿个扫把在溥仪院子门口扫地,据说是执古代臣子侍奉天子之礼。而冯玉祥呢?更是被一顿好骂。



1922年紫禁城装了电话,17岁溥仪为了好玩,打电话叫胡适去宫里聊聊,胡适当时是十分的激动,甚至还特地打听了溥仪的喜好,要不要行礼之类的,之后兴致冲冲的赶了过去。


溥仪在天津当寓公的时候,张作霖也曾求见。见到立马就给溥仪跪下,喊皇上万岁。溥仪连声说:上将军请起。这个人是有传统的忠义孝道在里的。



溥仪虽然是一个亡国的皇帝。但是清朝之后也没有再建立一个封建王朝,而皇帝也不曾再有过,尤其是在清王朝还刚灭亡的时候,总有人怀缅前朝,故而对前朝皇帝行大礼,也是不足为奇的,更何况溥仪还是最后一位皇帝。


围知历史


张作霖的作为民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军阀,其心里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在他的眼里根本没看上过谁,就连日本人他都不害怕,一个溥仪,还是一个娃娃,手里也没有实权了,张作霖为什么还会给溥仪下跪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溥仪。最初登基的时候,溥仪就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登基大典的时候还十分的哭闹,面对着大清王朝,他根本不懂治理。

1912年,清帝退位,溥仪不再是皇帝,但是民国政府许诺他们可以在故宫里居住,每年给皇家提供400万大洋的花销,其实,溥仪在故宫里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他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他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公民,再也享受不到什么优待条件,于是溥仪搬去了天津。

其次,我们再来说一下张作霖。众所周知,这位张大帅是土匪头子出身,本来是死罪的他却被当时的清朝收编,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而张作霖也是在清军里混的风生水起,到了清帝退位之前,张作霖已经做到了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可以说,他的崛起与大清王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25年,张作霖第一次见到这个曾经的小皇帝,他不是用民国的礼节,而是选择用古代君臣的礼法,直接跪下了。要知道,当时张大帅已经是东北王了,可以说跺一脚全国都要颤一颤。

其实,张作霖之所以给溥仪下跪,主要还是感念清朝对他的恩情,毕竟老张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清朝对他有恩,面对清朝皇上,他自然要下跪,身为清朝旧臣,老张这样做也无可挑剔。

还有一点,我觉得老张可能还有一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虽然这可能是臆测,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此时溥仪已经退位,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有的,否则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就不会拉着他建立伪满洲国了。

所以说,张作霖给溥仪下跪,既是有感而发,也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毕竟像张作霖这样老谋深算的军阀,做出什么事来都不为过。


历史还有哪些事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先还原一下张作霖见溥仪的场景和背景及时间。时间为1925年,此时大清已经亡了十几

年了,溥仪早就成一个刚刚在上的皇帝变身为一个在天津闲居的散人了,而这个时候的

张作霖已经成为东北王,可谓名震一方的诸侯,手上是要钱有钱,有人有人,要枪有

枪。

但是让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时候,张作霖主动拜访了溥仪,两人相见后,溥仪有点不知所措,他是在不知道用什么礼节和这位已经牛过半边天的大人物应付,之间说话间,张作霖就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咣的就是一个响头,嘴里还念念有词道:皇上万福,皇上好。

这个时候溥仪也惊了,他打死也想不到老张竟然还用这老礼,慌忙的弯腰扶起张作霖,边扶边说,上将军好,上将军好。

晚年张作霖跪溥仪其实是有原因的听说在以前溥仪在位的时候,曾经就夸奖过张作

霖,而且还给予他很高的赞赏,送给他很多东西,其中就送给了他一件非常珍贵的蟒

袍。虽然现在溥仪已经退位了,而且张作霖已经是大帅,但是不管他是不是皇帝,毕竟

在以前赏识过他,所以就对溥仪进行了跪拜,并且在跪拜的时候还高呼万岁万岁!

张作霖这个人是非常有思想一个人,自从他加入绿林之后,他的势力就开始慢慢崛起。

清朝政府对他也是很重用,张作霖也没有让朝廷失望,他能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实

力也很是强大。鑫海革命结束以后,清朝政府就直接崩溃了,在这段时间,张作霖还一

直在保护溥仪。

所以说,张作霖向溥仪下跪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大概是很特别的情感吧。

在说个事儿,张作霖是个老传统这个不用在多言了,就连当时标榜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

物胡适,按理说他要是见到退位的皇帝不应该有什么意外了吧。

但是,真相还真就让你惊掉下巴,那是在1922年,溥仪一个电话邀请胡适来故宫喝茶

(要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民国11年了,溥仪早就下台了),胡适接到邀请后,屁颠屁颠

的就来到了故宫。


在去之前,他还曾经打电话问庄士敦,见到皇帝要不要磕头呀?所以你看,这种等级观

念,就连所谓的新派也都无法避免,因为有些事儿,真的深入骨髓,深入膝盖了......

欢迎关注江水趣谈,与您一起去解读经典中的奥秘!


江水趣谈


张作霖跪拜前任皇帝溥仪是奴性十足的表现,哪怕他贵为东三省的大元帅,在皇权面前也腿软。

这事发生在1925年,也就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次年。

当时冯玉祥命令溥仪限时搬出紫禁城,溥仪无奈只好躲进了天津日本人的租界里。

当消息传到张作霖的耳朵里时,他致信溥仪:“你跑到日本租界让日本人保护你,难道我堂堂的「东北王」张作霖就保护不了你吗?这样吧,我去天津拜见你,不过我不去日本人的租界”。



张作霖前往天津,在曹家花园密见到了溥仪。

当时溥仪正为用什么仪式对待这个曾经的手下、现是民国大人物犯难的时候。张作霖却毫不迟疑地走到溥仪的面前,趴在地上磕了一个响头,毕恭毕敬的地问道,“皇上万福”。

溥仪做梦也没想到张作霖会给他磕头,受宠若惊急忙弯腰扶起张作霖,忙不迭地说道“上将军好,上将军万福”。

这就是张作霖给溥仪磕头的经过。



张作霖密见溥仪还另有目的,他顺道到北京想把故宫的宝物偷着运出一些占有。

张作霖密见溥仪后,偷偷调动了数百辆军车,准备把故宫的宝物挑着一些贵重的运往沈阳。

当时交通银行的经理叶恭绰往见张作霖,说:“人们一向造冯玉祥的谣,说冯逼宫是为了盗宝,但无确凿证据,说说而已,如今大帅调用数百辆军车公然进故宫搬运宝物,将来人们就会说盗宝的是张大帅而非冯玉祥。”

张作霖听闻恍然大悟,连声说“我几乎上了大当,快把军车撤去。”

张作霖给退位的溥仪下跪除了奴性之外,还有感恩的意思。

民国时期的人身上,都有被奴役留下来的后遗症,说难听点就是奴性十足,贱骨头。

溥仪在1912年退位,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当时民国规定必须剪掉辫子,就连溥仪自己都剪了辫子(如图)



然而当时有一部分老百姓誓死不剪辫子,比如前清辫子军首领张勋。他就是标准的保皇派。

不剪辫子不算,还在1917年再次拥立11岁的溥仪复辟。不过到最后溥仪只做了12天的皇帝而再次退位。在段祺瑞护国军的攻打下,张勋仓皇逃走。

当时虽然溥仪再次退位了,但跪拜溥仪的人不在少数。

1924年,冯玉祥在直奉大战期间,为防止溥仪再次死灰复燃,在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老百姓称其为“逼宫”。冯玉祥干脆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这时出于政治目的,张作霖臭骂冯玉祥,表现出了对溥仪的同情。当时有人提醒张作霖,不要和帝制走太近,对其影响不好。



但老张是个守旧人物,一方面支持民国政府,一方面留恋皇权,说来说去还是千万年来皇权对人统治的结果。

张作霖向溥仪磕头有感恩的意思。

张作霖最初是土匪出身,到后来被清廷诏安做了巡防队长,再后来一步步高升,直至做了“东北王”。

张作霖上位时,虽然溥仪还很小,主政的都是他父亲摄政王载沣,但是签署任命书的都是皇帝的大印,也就是最后溥仪拍板,尽管是名义上的。

张作霖能有以后的成就也多多少少沾了溥仪的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张作霖向溥仪磕头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张作霖是个老狐狸,磕头归磕头,要想让他像张勋那样辅佐溥仪是不可能的事,张作霖不过是在溥仪面前做样子而已,东三省是他张作霖的一亩三分地,张作霖不傻,不可能找个太上皇压在自己头上。你觉得不是这个理吗?


秉烛读春秋


晚年张作霖先生已是大帅,见退位的清宣统皇帝溥仪时,依旧跪拜叩首。其实不单是张大帅如此,很多前清官吏亦是如此。

清末民初,社会上层依然秉承华夏传统道德,坚守仁义礼智信,为人记人恩德,注重信义。

张大帅是在清朝末年,由清政府授与的官爵。并且由此开启了张大帅的辉煌人生。张大帅不但没反清,也没背叛过袁世凯大总统。张大帅是个记恩德、守信义的人,所以他一生不叛国,不当卖国贼。

张大帅见退位清帝溥仪,行叩拜之礼,是因为他不忘清廷的提携知遇之恩。这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一致的。

如果世人,口口声声只强调个人权益、个人面子丶个人情感、个人尊严,但是却淡化人情世故、不记恩德、不讲信义。到头来为了金钱丶个人欲望…不择手段,没有底线。最终会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旦社会风气变坏,人人都得承担后果,无人能得已幸免。

回过头来再看张大帅叩拜前清帝溥仪一事,就可以看出,张大帅不仅是铭记清朝的提携之恩,而且是以社会上层人士的身份,在坚守社会道德,在给民国初年的民众作出表率。希望以身作则,希望上行下效,希望安定乱世之中的天下人心。


鬼影147951010


从很多资料上来看,张作霖和溥仪的确见过,而且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当然,这种不一般并不是指有多么铁,而是因为在一段时间内,张作霖充当了溥仪的支持者和保护神,而溥仪则在同样时间段内,成了张作霖的道德制高点。

在1925年的时候,张作霖见到了已经不是皇帝的溥仪,这一年,张作霖五十岁,已经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和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但这个土皇帝,见到了已经不是皇帝的溥仪,却做出了令人不解的行为,使用前清最隆重的跪拜礼来见溥仪。

张作霖为什么要怎么做,从张作霖性格看,这个人是一个聪明的粗人。绿林出身的张作霖,匪气十足,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于一些礼节礼仪方面,向来是嗤之以鼻。但和普通土匪不一样之处在于,张作霖在原则问题上,相当不差事儿。

张作霖面临的问题

如果从1925年,张作霖面临的复杂局势看,张作霖这一跪,的确有他的精明算计。

1925年,这是中原大战几乎要结束的时候,围绕着北京以及北洋政府归属,直系、奉系、皖系三大派系以及其他小势力,打成了一片,最后居然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而张作霖身在东北,志在中原,趁着中原大战之时,一举囊括了河北,山东一带,势力达到了顶峰。但很快,遭到了其他军阀的合力围剿,再次退回东北。

中原大战虽然张作霖稍稍占据上风,但最终也只是惨淡收场而已。问鼎中原的梦想破灭之后,张作霖内部也 出现了裂痕,这才有了1925年11月的郭松龄兵变。而这场兵变,早在1924年,就已经有了苗头。只是张作霖虽然精明,却也无法做到算无遗策。

中原大战没有占到便宜,内部又出现裂痕,而第三方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这方势力就是日本人的势力。

日本人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就开始渗透东北,势力一天比一天大。张作霖经营东北三省,非常小心的平衡着各方势力,以张作霖外粗里细,精明圆滑的个性,让日本人着实有些头疼,在张作霖统治东北这些年间,他和日本人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

大巧似拙的计谋

奉系的内忧外患,恰好是日本人的机会,面对日本人咄咄逼人,张作霖也展现出精明狡诈的一面,也下了一招绝妙的棋,这颗棋子就是溥仪。

溥仪很是无辜,但绝非无用,在1924年中原大战接近尾声,溥仪被接进日本领事馆,同年,日本人开始大肆宣传同情溥仪言论。日本人的小九九,无非就是想要扶植一个傀儡而已。所以向全世界放出了这样一个信号,日本人站在溥仪这边。

张作霖敏锐洞察到这个关键点,于是下了一招绝妙的反客为主的棋。当他见到溥仪,立刻用臣子大礼下跪,和日本人一样,张作霖的做法,也放出了一个信号,自己也站在溥仪这里。与其说是 做给溥仪看的,倒不如说是做给日本人看的。

仔细想想,就知道张作霖这招乾坤大挪移的厉害之处。张作霖明白日本人的野心,但也需要日本人的帮助,因此,他明白什么时候应该精明,什么时候应该装糊涂。下跪溥仪就是在装糊涂。

于是,日本人悲哀的发现,他们和张作霖之间多了一个溥仪。换而言之,日本人和张作霖,都成了一个战线上的战友,这样一来,日本人被张作霖死死的堵住了嘴。总不至于在这个节骨眼上和张作霖翻脸吧?

于是,日本人虽然获得了很多好处,却始终没有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张作霖顺利平定郭松龄兵变,甚至当上了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因祸得福,权力达到了最高点。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内在原因,尤其是像张作霖这种级别的人物。绝对要足够精明,足够圆滑,足够冷静,足够理智,才能在一团乱麻中找到那根不起眼的线头,从而做活全局。


参考资料:《乱世枭雄》、《张作霖传》等


小小嬴政


1912年,历经12位帝王,传了近300年的清朝灭亡了,溥仪作为末代君王后来也被赶出了紫禁城。

1925年,溥仪与当时手握重兵的张作霖见面。此时的溥仪就是一个普通人了,无权无势,溥仪原以为张作霖会很傲慢,没想到张作霖竟然主动向溥仪下跪,叫溥仪皇上。

张作霖原本是土匪出身,后来被清朝收编,和溥仪并没有太多交集,那么为什么张作霖会在清朝灭亡13年后,还向溥仪下跪呢?

张作霖跪的不是溥仪,而是满清贵族,他为的不是别人,正是为了自己。

清朝历经200多年,清朝后期掌权者,大多是满清的八旗贵族,这些人世世代代富贵,在清朝灭亡13年后,依然是有势力的。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满清200多年的积蓄,断断不会在13年之间就荡然无存。

张作霖向溥仪下跪,其实是在告诉满清贵族,在溥仪亡国之后,在满清不复存在之后,他张张作霖心里还是有清朝的,如果还有人心想清朝,那么就应该与他张作霖联合在一起,张作霖这是在拉拢人心,在壮大自己的势力。

当然,拉拢人心,只是张作霖跪拜溥仪的原因之一,其实还有其他原因的。


张作霖的一跪,让他的人品更加高尚了,让更多人信服他了。

张作霖是白手起家,从土匪做起的,他这样的人往往会依赖一些异姓兄弟。比如三国时刘备白手起家,就是依赖自己的两位结义兄弟。张作霖起初也有7位结义兄弟,这些人在张作霖称霸东北的过程中,都有汗马功劳。

异姓兄弟毕竟不是亲兄弟,在权势面前很容易出问题。作为领头人,张作霖需要让他的7位兄弟感觉到自己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这样他的兄弟们才会安心替他卖命。

溥仪毕竟曾经是张作霖的君主,张作霖在清朝灭亡13年后,依然叫他皇帝,向他下跪,说明张作霖是个念旧情,重情义的人。张作霖的做法让他在军中威望更加高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品。


不是张作霖愿意跪拜,如果他不跪拜,那么有人就会拿他说事。

溥仪在《我的前半身》一书中写到:“吴佩孚曾向我称臣,张作霖向我磕过头,段祺瑞主动地请我和他见过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溥仪虽然不是皇帝了,但是当时的军阀表面还是很敬重他的。

此时如果张作霖见了溥仪显得十分傲慢,那么其他人就可以借口张作霖对皇帝无礼来针对张作霖。如果是单个军阀对抗,张作霖不怕,但是如果其他军阀联手,张作霖也是有所忌惮的。

再者,别人跪了,只有他张作霖不跪,这不仅是在羞辱溥仪,也是在羞辱那些对溥仪称臣的人。张作霖是个聪明人,他才不会给自己拉仇恨。

张作霖是个有智慧的军人,他拜溥仪,自然是因为这一拜能带给他,他想要的利益。


斯幽说历史


首先,在清王朝被推翻后,虽然辫子剪了,但几千年来,君王思想在普通百姓甚至是地方官员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就像《末代皇帝》里无论太监们多么想扬眉吐气,但面对同为阶下囚的溥仪,还是忍不住跪下来去服侍他,也许行为上的站起来并不能代表心里也站了起来,当时的张作霖作为一个很底层的人爬到这个位置,不能不说有很大的机缘,但个人心里对皇帝的一种近乎迷信的尊敬我想和普通人没有多大区分,要知道,气场这种东西,很难说清的,民国总统有很多,张作霖未必心里服气,但君王只有这一位,即便这位是末代君王,那也是万里挑一的,也许张作霖在没见到溥仪之前有一万种考虑,但见到的一霎那,失去了原有的矜持,也才会出现杂乱甚至失态的表现!这个其实不奇怪。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原因,我想也只有张大帅自己知道。您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