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

你的無空


說實話,釣魚很多。自己不愛吃魚。

然後,廚師,做法口味很重要,勝過魚的種類。

海水深水魚最好,江魚其次。但對於吃魚沒研究,不太愛吃魚。

在北方,釣的最多的是鯽魚,鯉魚,鰱魚,草魚,和翹嘴,餐條。

自己家很少買魚,一來老婆不太會做飯,孩子也不太喜歡吃魚。

做菜一般都是我做,所以魚肉做的也少。

所以我釣的魚,小的一般放流。大的才帶回家。

小鯽魚一般不要。小鯉小草標準三斤一下一律不要。

偶爾,鯉魚二斤多的也拿回去,打發老婆這個吃貨。

餐條翹嘴我的最愛,喜歡吃炸酥魚。但也要稍大的。

草魚一般喜歡四五斤的。太小也不吃滴。別說我作,事實我不愛吃魚。

我認為最好吃的魚,是我自己釣到。自己做的炸酥魚,翹嘴,白條。

清理好的白條,用料酒,鹽,蔥花,十三香,老抽,生薑片醃製三十分鐘。

第一遍小火炸透,第二遍炸至金黃酥脆。撒上辣椒孜然粉,味道美極了。

小魚湯,直接就用第一遍炸好的小魚。清水下鍋,配一點香菜,香蔥,也是美味的很。

出鍋時香油兩滴,哈哈,你們餓不餓。

最好吃的魚,莫過於自己動手,乾淨鮮美的餐條兩吃。

勞累一天,配上二兩小酒,放鬆解乏,爽。

喜歡炸酥魚,喝兩杯的記得關注,點贊。交流哈哈😄、











戶外彬哥


我是從小生活在海邊的人,所以幾乎沒有我沒吃過的海魚,要說最好吃的、記憶最深的一次吃魚,還是我自己釣的魚。

高中剛畢業的時候,還沒有工作。所以成天“無所事事”,幾乎每天都扛著自制的魚竿,加上幾盤摔線。去海邊釣魚!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和同學去海邊釣魚。我們當地有個地方,號稱岸釣的聖地。就是地勢比較兇險,全是大的礁石和山溝。那天就是和同學們相約去那裡釣魚!這個地方在我們當地叫“老驢嘴子”,可見像驢嘴一樣的山溝和礁石,會有多麼難走。

我們幾個人先趁著退潮,挖了一些海蛆當魚餌。然後就趁著退潮往裡面的礁石走,因為離岸越遠的大礁石,底下的水也越深。魚也就自然多,還個頭大!

那天真的是魚獲滿滿,下鉤魚就咬。而且從來沒有釣到過的鴉片還有一條上鉤,基本能有二斤多沉。還有黃魚、黑魚、小嘴,而且個頭都可以。其中一個同學還釣了一個大螃蟹,給我們三個興奮的。忘了開始漲潮了!


等到水漲到腳底的時候才發現,回頭看來時的礁石路,基本都沒在水下了!一看情況不妙,就趕緊收拾魚具,挽起褲腿趟著水往回走。

因為腳底下坑窪不平,有時候踩不準凸起的礁石,走的磕磕絆絆的。一個夥伴用魚竿拄著礁石走,一不小心踩空了。直接掉水裡去了,海里的水看著不深,其實都能沒過頭。辛虧大家都是海邊長大的,都會水。就用魚竿拖著他,把他拖上來了!九月份天不冷,不過衣服溼透貼在身上也挺難受的。

等我們幾個好不容易捱到岸邊,幾乎各個衣服都溼透了!釣到的魚也因為在水裡東倒西歪的走,丟了不少!不過剩下的我們幾個“劃拉劃拉”也有個四五斤。

當時我和同學都是學烹飪專業的,自然燉魚和做魚是不在話下的。去了一個離海邊最近的同學家,把釣來的魚收拾收拾,加上一塊在海邊撿的新鮮海蜇。就那麼一鍋燉了!


這頓魚是我一直記憶猶新的最好吃的魚,基本沒有添加什麼佐料,用新鮮的海蜇當水。把黑魚、黃魚、鴉片收拾乾淨,直接鋪在海蜇上。燉到湯汁濃稠時,撒上蔥花香菜就開吃。還喝了同學爸爸泡的散白酒,晾乾了衣服才回的家。

過去了這麼多年,吃過無數次魚,再也沒吃出那年自己釣的魚的那個味!所以我覺得最好吃的魚,一定是自己“千辛萬苦”釣來的新鮮魚。


73神牛


我已75歲了,5O多年前下放到皖南山區,下放前我是蕪湖市長大的。蕪湖在長江邊,最有名的當是長江鰣魚!小時侯媽媽燒過兩次,當時也是名貴的,每斤3元以上(當時父親每月工資三十多元,全家六口人生活)其他魚類每斤只有幾角錢。到七十年代有次回家探親我自己去菜市場買菜,正好碰到在賣鰣魚,已漲到4元/斤,一條3斤多重的己佔我當月'1/3工資了,這美味抗拒不了,毅然買下了,由母親燒成的這美味也成了我四十多年來的夢中最懷念的佳餚。


老李小學


我吃過最好吃的魚是長江刀魚。

刀魚和鮰魚,鰣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鮮”,這三種魚中,最鮮美的就是刀魚。

刀魚平時生活在海里,每年的2到3月份由海入江,游到淡水區產卵,清明節前的刀魚,因為生活在海水與江水的交匯處,餌料豐富,肉質既細嫩又肥美,用我們當地的話說:連刺都能吃。所以這個時候的刀魚最貴。

過了清明節,繁殖期結束,刀魚喪失了大量的養分,肉質變老,刺也變硬,所以有“清明前骨軟如棉,清明後骨硬如鐵”的說法。這時刀魚的價格也下來了。

但是再降價咱老百姓也吃不起,清明前的刀魚賣到了七八千一斤,清明後也要四五千,能吃得起的都是土豪。

我記得刀魚以前沒那麼貴,七八年前菜場也就賣一百多一斤,買回來不用去鱗,把木筷子從魚嘴那戳進去,再一轉一拉,魚腸子就被拉出來了,魚卻還是完整的。我們這都這麼處理刀魚。

刀魚的做法挺簡單,要麼紅燒要麼清蒸,雖然清蒸能保持原汁原味,但本地人更喜歡紅燒的做法。把魚和蔥姜料酒一起下鍋煎一煎,再放點醬油,加水稍燉即可。

吃的時候拎起魚尾巴,用筷子輕輕一擼,細嫩的魚肉就被從骨架上擼下來了,然後大家一起分享魚肉。

我最愛用紅燒刀魚的湯汁泡飯,鮮味全在湯裡,湯泡飯妥妥能吃三大碗。

吃過各種各樣的魚,有沒刺的淡水魚,也有鮮活的海魚,都挺鮮美的,和刀魚的區別在於,別的魚吃的時候也覺得好吃,但吃完也就吃完了,沒啥念想。

吃過刀魚後,久久不忘那個味道,每年到上市的季節,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又該吃刀魚了,然後腦海裡就會浮現出一盤紅燒刀魚,就跟條件反射似的。於是就去菜場看看有沒有便宜點的小刀魚,少買點回來解解饞。

現在刀魚的數量越來越少,價格節節攀升,看新聞上播的,漁民在長江上忙碌一天,也捕不到一條刀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刀魚只能出現在課本里了。





看小明


作為土生土長的長江邊人,長江三鮮所指為刀魚,鰣魚,河豚。由於大量捕撈,長江中的鰣魚已經基本絕跡,而刀魚的產量也急劇下降,價格頗為昂貴。河豚,天生含有劇毒,被冠以最危險的美食之稱。長江流域還有一種我們靖江人稱為沙塌皮的魚類,味道非常鮮美,適合燒長江雜魚。刀魚在兒時的記憶中印象模糊,是因為魚肉太少了,都不怎麼吃。那時清明後十幾塊錢一斤,清明前也不是太貴。鰣魚從我十幾歲開始就很少了,在我二十歲的時候吃過一條野生長江鰣魚,親戚在江邊與內河的閘管所工作,魚是被套網套住的,大約有三斤多一些,可惜姐姐的廚藝不是太好,所以成品也沒怎麼消耗。河豚我是每年都要吃好幾次,我們靖江人一般都是紅燒多一些,放豬油,燒茭白或金花菜。那個湯的鮮味真的是無法形容,不吃河豚不知魚味,吃過河豚百魚無味。河豚的皮整個吞下,對胃黏膜有很好的修復作用,論最好吃的魚,我首推河豚。








白粉牆西14號


印象中最好吃的魚是我釣的小雜魚(青稍,餐魚,黃尾)。

十多年前,與朋友相約去一個大湖釣大青魚,並且準備了幾十斤螺螄大窩。

釣了一個上午,一條大青魚都沒有釣到。我就等不及了,乾脆釣小魚吧。後來我準備了一根4米5長的手竿,專釣小魚。釣小魚本來用3米6的或2米7的是最好。但是呢,我沒有帶。只有用4米5的啦。

結果一個下午我釣了10多斤小雜魚,我一起去的另外兩個朋友一條魚都沒有釣到,因為他們的釣具釣餌,不適合釣小魚,大魚又碰不到。收了竿,在回家路上,與朋友商量了一下,晚上到了一個朋友的魚具店去聊聊天,喝喝酒。

到了漁具店以後,把這些小雜魚交給一個開酒店的釣友。讓他在他自己的酒店裡把小雜魚加工了一下。另外又炒了幾個菜。

這個酒店的手藝相當好,把我那些小雜魚做的非常的好吃。我到現在一直還忘不了。

大家喝酒聊天,好開心。


鱈鯡2000


中國地大物博,魚🐟的種類也多,魚🐟的做法也是萬萬千,至於說什麼魚🐟最好吃,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印象中最好吃的魚,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其實呢,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

如今的我也都三十好幾了,我印象中最深刻,回味無窮的魚的味道,那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們這邊發了洪水,那以前我們每家每戶都有自己養魚,都有一口小魚塘,都是放養給自己家吃的,逢年過節的都會抓一條上來吃。不知怎麼地,一天三斤多的魚,跳出池塘,逃到水溝裡,被抓回來了,然後……你懂的

沒錯,那就媽媽煮的魚,媽媽的味道,就是最深遠的,最回味無窮的,也是一輩子都想念的。

媽媽煮的魚就是吃過最好吃,記憶最深遠的魚🐟🐟🐟


鄉村老獸醫


第一次在魚塘邊釣魚。居然釣到了,大約有7,8條鯽魚。那一年是86年春,我上初一。

然後老媽晚上把那幾條魚燒了,紅燒,剛好一碗。絕對的真是鮮啊。

可能和那個時候農村還沒有開始搞養殖有關,都是野生的,乾淨,鮮。又或者和那時候吃魚次數少有關。方正現在怎麼也吃不到那個味了。

老家安徽的。


safeteczhao


我先後生活在大湖邊,海邊,長江邊,黃河邊。我本人非常喜歡吃魚,我三歲時候就能自己吃魚吐刺,還是鯽魚。不客氣地說,做魚我算半個行家,吃魚我應該算行家。我會很多種做魚的方法,我吃過的魚,無論種類還是數量,都要比絕大多數人要多,內地的人海魚沒我吃的多,沿海的人淡水魚沒我吃的多。[大笑]其實只要是水裡的食物我都愛吃,無刺的帶刺的,軟殼的硬殼的,海帶紫菜海白菜,湖裡的雜草,蓮蓬菱角藕芡實我都愛吃。就魚類來說,野生的比養殖的好吃,活水的比死水的好吃,深水的比淺水的好吃,冷水的比溫水的好吃。要說那種最好吃,這得看各人的口味,更得看廚師的做法,還得看食客當時的心情。


識字清風2


您好,我是瀾饞食記,美食領域青雲計劃獲得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呢?我覺得這沒法決定。小時候第1次吃到紅燒鯉魚的時候,覺得紅燒鯉魚就是最好吃的魚。



長大一點到了崑山外婆家,發現小黃魚和剝皮魚,又便宜又好吃。特別是剝皮魚,剝下來的皮在夜裡瑩瑩發亮,跟鬼火一樣。但剝皮魚的肉真的好吃,又沒什麼刺,吃起來方便。

鰣魚,神話傳說中龍王的小女兒。



大約我七八歲的時候,舅舅拿回來一條魚,它其貌不揚,但是魚鱗特別的細。這種魚不用刮鱗就可以直接清蒸,每一個鱗片都是一個小油星。它的肉細膩,鮮美至極。這就是張恨水筆下恨它多刺的鰣魚。

鰣魚不光鮮美細膩,而且整條都散發著一股奇異的香氣。外婆說那叫胭脂香,相傳鰣魚是龍王的小女兒,不喜歡待在家裡,喜歡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有著大家閨秀的氣質。



鰣魚在清明前後是最鮮美的,人們會把它整條清蒸。以前大戶人家,會把鰣魚的鱗一片片的拔下來,再用線穿成一串串的,擺在鰣魚身上清蒸。這道菜有個專門的名字叫珍珠卷玉簾。慢慢的到了七月份,鰣魚的骨頭和魚鱗越變越硬,這時候還不刮鱗的話反倒成外行了。

小時候刀魚非常便宜,鰣魚要貴過它的。現在鰣魚基本已經滅絕了,而刀魚動輒上萬一斤。對我來說刀魚真的沒什麼吃頭,現在它只是代表了一種奢侈品的象徵。若論到鮮美,它真的差鰣魚很遠很遠。

(這是鯡魚)

現在市面上又有了鰣魚,但是很多都是拿美國西鯡冒充鰣魚。記憶中鰣魚的味道永遠都不會回來,我也希望這位龍王的小女兒在長江中自由的遊弋,永遠都不要被人類發現。

真鯛,海中第一鮮。



第一次吃野生真鯛,不是在國內,也不是在日本四島,而是在韓國。這種在長達一千年當中都被日本人稱之為海中第一魚的珍品,的確是鮮美到了極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拖網漁船在東海來回遊弋,就是為了抓野生真鯛。當時的真鯛已經很稀少了,而大黃魚,剝皮魚,小黃魚,帶魚等魚類資源還非常豐富。



直到五六十年代,野生真鯛資源徹底枯竭,日本人才開始抓大黃魚,等幾種魚類賣給中國。因為對於他們國內吃慣了真鯛的口味,大黃魚真的一點市場也沒有。

早在日本江戶時期,真鯛就被奉為“日本一”,也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排名第一的魚。野生真鯛肉質鮮美,毫無腥味,回味清甜,即使冷凍再化凍口感絲毫不減。



我在韓國吃的那一條就是野生的,真的和養殖的真鯛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養殖的真鯛腥味重,肉質鬆散,口感粗糙不說後味還發苦。那條魚真的吃得我陶醉,沒想到真的要可以好吃到如此地步。

聽當地人說前些年還能達到重10多斤的真鯛,這些年真鯛基本已經滅絕了,這條將近三磅的真鯛已經算大個。而且並不是任何真鯛品種都好吃,有的種類非常難吃,所以長得再大也賣得非常便宜。而且就算好吃的真鯛品種,一年四季的價格也差的非常大,所以要緊跟時令。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正確答案。我唯一能告訴大家的就是,碰到野生的魚就不要放過。隨著海洋中的資源越來越少,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所有的魚都會變成奢侈品。

據統計,現在全球已經有80%的魚類資源枯竭了,到了2048年,整個海洋都會被掏空,真的是嗚呼哀哉。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筆者長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現在關注我,可以使您成為餐桌上的靈魂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