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只认虎符不认人?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吗?

五分音


说起虎符,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秦军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抵挡不住,便向魏国求救。魏王本打算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援,但因为秦王的威胁,魏王变得犹豫不决。

眼看赵国形势危机,信陵君就找魏王最宠爱的妃子如姬帮忙,偷偷盗出了虎符。然后信陵君拿着虎符来到军中,要求晋鄙出兵。晋鄙合了虎符,验证无误,但心里还是有些怀疑,这时信陵君就直接当场将晋鄙击杀,随后接管他的军队。

在这个故事中,很多人觉得信陵君能够控制晋鄙的军队,是因为他拿到传说中的虎符。

但其实呢,信陵君能够控制晋鄙的军队,最重要的原因是,信陵君是魏王最信任的亲弟弟,也是魏国权力最大的王族公子。



在这种背景下,信陵君拿着虎符,才能成功接管晋鄙的军队。

但即便如此,晋鄙对信陵君仍抱有些许怀疑。试想,如果信陵君没有这层显赫身份在这里,恐怕当场就被晋鄙给逮捕起来。要是再换作是普通人,恐怕当场就会被以盗窃虎符之罪杀死。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只认虎符不认人,就是禁不起推敲的。至于任何人拿着虎符都可以调兵,就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虎符想要发挥作用,是需要建立在对等的权力和地位之上的。

最简单而言,拿着虎符来调兵的这个人,他得先是军方或政界中非常有威信的高级官员,这样他拿来虎符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否则,就需要皇帝专门派人拿着圣旨到军队中,然后把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们都叫过来,再以宣读圣旨或登台拜将的形式任命某个人接管军队,这样才具备合法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政权统一且稳定的国家来说,真实的调兵遣将远比这还要复杂。

比如,据史书上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将权力集中,他规定凡是调兵都需要用虎符,将军需要将自己的虎符和皇帝的虎符一起使用,同时还需要加盖玉玺印的诏书,诏书里明确规定谁统领兵马、调兵多少、做什么、期限多少等都写得非常详细。

另外,对于小规模的调兵,虎符的作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

比如,一个团长想调遣他自己麾下的这个团时,他根本就不需要出示虎符,只需要向他的上级打份报告,等到他上级批准后他就可以行动,他团里面的士兵和将领,基本没有人会怀疑其行动的合法性。

从这层意义上说,虎符的作用,主要是应用于上层军官将领们的大规模调兵遣将,但问题是,在这种行动中,虎符通常只是一个辅佐的工具,并不能起到调兵的决定作用。

至于中下层士兵,那都是一级管一级,比如军长官师长,师长管旅长,旅长管团长等,他们之间的调遣,人比虎符更管用。


我是赵帅锅


军队是国家的,是君主的,如果军队只认随军统帅,或者各自将领,那这军队是谁的呢?人心思变,就算统兵将军是帝王亲信,但天高皇帝远,手握兵权久了,他还会像往常一样听从帝王么?

前车之鉴,大约在武王伐纣时期,姜子牙发明了“兵符”

所谓“兵符”,就是调兵信物,通常用玉或者铜做成,上面有铭文,工艺复杂不易仿制,然后一剖两半,左半发到地方军驻地作为统军凭证,另一半留在京师。需要调动军队时,京师会把右半兵符送到地方,两符合一,军队就可以调动,等征战结束,半边虎符归还京师……

因为虎为百兽之王,又表征伐,所以兵符大部分做成虎状,又叫“虎符”。姜子牙在发明虎符同时,也把凭符调兵理念传递军中,从那时候开始,军队调动只认“虎符”不认人

但,就算留在京师的半边虎符保护的再严实,也有被偷的几率,就像当年的信陵君,不就是派人偷了魏王的虎符嘛,叫什么窃符救赵

亦是前车之鉴,或者叫经验总结,后来对军队管理又做了改进,调兵虎符不变,但在虎符基础上,增加了圣旨环节,需要调动军队时,随右半虎符送去的还有相关圣旨诏书,三者合一,军队才可以调动

当然,在信息传递龟速的古代,如果干巴巴的等虎符到来,说不定黄花菜都凉了,正所谓军情如火,所以,军队调动上也有特殊情况,这一点在虎符铭文中有说明

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也

意思是说,军情紧急,见到了烽火狼烟,就发兵吧,不必等两符合一


灵石蕴珠宝


  由此看见虎符作用之大,为什么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防止乱臣贼子反叛作乱,所以制造兵符。加上古代通讯不发达,很多的小兵可能一生都不会见到元帅和皇帝,空口无凭说是某某大将军,士兵怎么会听命令去卖命。但虎符是皇帝授权给元帅的,代表能行驶最高军事权的象征,是调兵遣将的重要凭证。所以某个高级将领想调兵,首先要先让人相信他确实是某个将领,因为很多人可能没见过他,其次也要得到皇帝的允许才能调兵。军队在训练的时候就被灌输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观念,会让士兵见到虎符的实物或者图形。



  虎符一分为二,一半在将领手里,而另一半是在皇帝手中。只有两块虎符合并,军队才可以调动,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这个词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皇帝对虎符是有授权的,但是对人是没有授权的,所以小兵不认。



兵符令箭

窃符救赵,就是偷取兵符调兵的故事

美国总统可以在不经国会批准的情况下,直接调动海军陆战队;动用军队,需要经过国会批准,由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实施调动部队。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相当于我们的中央军事委员会


运河陶山


不不不,一般还有类似于圣旨一类的文书才行。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 ,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 ,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 ,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古代时,很多军人没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所以调动军队只认上级,如果越级则需看到授印。虎符是两片合并的一枚高等级军印,分两个领导一人一半,如遇大的军事调动,需两个人一致通过都盖上大印才能有效。这样有效的避免了一个人独断专行,也能有效的防止因某一个人想造反而调兵。

虎符是一套非常严谨严密的一种军事调兵流程,并非是影视小说中手拿一块虎状的玉器信物就能调动千军万马,虎符要和圣旨一起才有效。你拿着虎符去兵营,先验真伪,然后在请出圣旨,一般上面都会写明何日何时提多少兵,谁带领,领多少,去哪里,干什么等一系列的话。单凭一个物件是不能够调动军队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信陵君为了救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只有通过偷得方式获得另外一半虎符,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主将见到虎符还是不不肯发兵,询问之下得知这个不仅需要整块虎符,还需要皇上的诏书,无奈之下只有杀了主将赵国才得以解围。


长安城不良人


虎符只是调动军队的“军令”之一。我将你的“虎符”理解成古代军队的调动和指挥机制。古代军队的调动有一套严谨完善的机制。描述详细的可以参考戚继光的

“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兵看各营把总的,把总看中军的。”

再看下不听号令者的处罚:

"凡行列不齐,行走错乱,擅离队伍,点鼓不行,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兴,开旗不接,得令不传,传令不明,道路挤塞,言语喧哗者,俱治军法(斩首)。"


请看“旗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口说也不许依从。


再具体到'虎符',“虎符”指挥的是“主将”。显然“主将”是必须遵守这套调动和指挥机制。非要抬杠的话,不遵也可以,想想普通士兵不守号令的结果。


可以看出冷兵器时代军队简单粗暴而又高效率的调兵和指挥机制。


昆州黑米


虎符是出现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调兵遣将的凭证,也叫“兵符”,大多数为铜制品,也有金子的,其形状是一只卧着的老虎,长宽高尺寸基本在10厘米,4厘米,6厘米之内。整体造型圆润、敦实,代表了2200多年前青铜时代末期,人们所遵循的那种凝重浑厚的审美趣味。

当然也有袖珍型虎符,比如,陕西凤翔曾出土过秦国早期的金虎符,长宽高都在5厘米之内,造型比较夸张、写意,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金虎符代表。

实际上,虎符的雏形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大约在周朝初年,国家领土不断增大后,君王把许多地方交于其他兄弟,或者有功之臣来管理。但为了控制地方管理者手中兵权逐渐扩大后对朝廷造成威胁,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可以调动地方兵将的信物,它代表着朝廷的绝对权威。

据传,这个信物是周朝开国军师姜子牙发明。那时,信物是一节刻上字符的竹片或木片,或者是一块有字符的甲壳。到后来,姜子牙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自带威严,就把老虎刻在了竹片、木片或龟壳上,再到后来,就逐渐演变成用金属铸造成老虎形状的信物,俗称“虎符”。

制作好的虎符沿着老虎脊梁从中间劈开,右半边保管在君王手中,左半边由将帅或者地方长官保存。若要去下属地方调兵遣将,必须拿到君王手中的右半边虎符,跟地方长官的另一半虎符能完整地配套在一起,虎符的作用方可生效,才能搬得动兵将。

在古代“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时候,见到皇上手中的虎符,如同见到皇上本人,因此,地方统帅必须乖乖交出兵权,听令于皇上派来的调兵遣将者。若有不从,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比如,见虎符如见皇上,不用皇上亲自赶到目的地来下达命令,很好地争取了出兵时机。又如,在攻城战中,如果有敌方的兵符,就能顺顺当当让守城人投降,可以避免双方由于针锋相对,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依靠兵符的魔力,轻松收取了南郡、荆州和襄阳三座城池。“窃符救赵”的故事也属于此类。

但并不是任何人拿出虎符都可以调动兵马,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拥有右半边兵符也未必能调动地方兵马,还需要皇上的圣旨做另外的凭证。

尤其在军阀混战时期,势力庞大的地方大军阀,对朝廷一副爱理不理的姿态,皇上派来的使者即使亮出兵符,信服力依然不够,若没有看到皇上的亲笔诏书,这些大军阀往往是按兵不动的。


鸿鹄迎罡


虎符只是古代用于军事用途的符节之一,但并不是唯一,这个问题所问古代调兵的时候难道真得只认兵符不人吗?下面来说说。

符的意义

先来说说符的意义,什么是符?《说文》:“符,信也”。所谓“人言为信”,最开始统治范围不大的时候的确不需要器物来证明信用,只需自己或者传令之人张嘴即可,随着统治范围的逐渐扩大,统治的人口也增多,统治者也越来越深居简出,“人言为信”的这一套显然就已经不再适合,于是就用器物来当信用之物,这样器物也就和政治挂上了钩。《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亦言赴也,执以赴君命也。”就很好的诠释了“符”的意义。

那么要怎样才能完成一次符节的使用呢?所谓“分而相合”是也。古人很聪明,知道把一件完整的东西分割两部分或者多个部分或者成组的部件相合之性质,然后在行使信用之前把两个部件拼合,若是完美拼合,那么就代表是真,可以行使此次的“信用”。符节的作用很广,比如传讯、外交、通关、货贸、道路、军事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都可以符节。不同作用的符节样式也会不一样,比如有虎形、鹰形、雁形等,其中伏虎形的符节用于军事用途较多,楚国的一些虎符还可以用来传讯等。到了唐代之后,调兵的兵符变成了鱼符,而不再是虎符,之后还有龟符。



只认符不认人吗?

不少人听过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当时魏无忌即使令如姬偷到了兵符,然而那兵符去调兵的时候被统兵将领晋鄙阻拦,毕竟是借调他麾下的大军,他有怀疑的选择,最终朱亥出其不意用铁锥砸死了晋鄙才得以调兵十万大军成功。这个故事说明只拥有兵符去调兵显然不是百分百能成功,若魏无忌不是魏国的公子,即使砸死了晋鄙也不见得能调动大军,可见调兵的时候还得有个身份,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无法调动大军的,而且有时候还会有密码认证。所以在调兵的时候不仅要认符还得认人,可能还要认证密码,并不是任何人拿着兵符就能调兵的。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仿制兵符还是有一定的难道,但就算这样,在调兵的时候还是会有双保险或者多重保险,比如看人或者对口令、看密信等。总之古代若是任何人拿着个兵符就能调兵的话,那么不知道会增加多少场战事。所以该问题所问的只认虎符不认人的说法就是错的,兵符只是调兵时候一个重要的信用凭证罢了,但并不是唯一凭证。


淡看天上月


在古代只要除了天子之外的人掌握了对部队的绝对控制权的话,就意味着对天子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以是天子都不喜好部队中将领和士兵太甚密切熟悉,如许部队就容易成将领私家的了。天子最想看到的便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是只要士兵了解虎符的话,就能很方便天子掌管、变更部队。

虎符,也称做兵符,虎符最早的纪录出如今年龄战国时期,用青铜大概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因此叫做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代表帝王付与部属兵权和变更部队所用的凭据,以是虎符在古代但是除了玉玺之外最重要的东西了。那大概就有人想既然这个虎符这么厉害,那要是被人偷偷地拿走,那岂不是可以刹时起兵?大概两军对阵的时间被仇人偷了不就调不动雄师啦?

还真别说,汗青上真有产生过这种事。在战国的时间,秦国跟赵国打战,秦兵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包围住了,其时赵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姊姊,于是就向魏王及信陵君求援,魏王派宿将晋鄙领导部队前去救济赵国,但是晋鄙畏惧秦国的壮大,就驻军张望,不计划上去干。魏国令郎信陵君无忌就跟魏王夫人如姬谋害,让如姬把放在魏王寝室内的虎符给偷了,用这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领导部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既然虎符有利但是也存在这么大的毛病,咋办?古人只用了这么两个小措施就完善的办理了浩繁题目:第一个是昔人将虎形分成左右两半,留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在中间那边放着,也便是天子手里,左符则在将帅手里。天子要是想变更部队去干架,就得派人带上右符去往部队中,与将领手中的左符验合,左右相合,军将才会服从举措。固然,要是天子本人亲身前去部队中调兵遣将,那这个左右符不验也是可以的,终究天子可以刷脸啊。

别的一个措施便是虎符有“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的限定,也就说一个虎符只能变更一个地方驻扎着的部队。靠一个虎符变更的部队想干出点大事掀起大浪是不大概!

固然对虎符加设了重重保障,惋惜的是只要是有人到场的,就肯定会有凌驾规矩、不平从规矩的事。在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兵变的人没有持有完备虎符而乐成兴兵的环境,好比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华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兵变等等。

如今部队不再认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了历史的见证了!


慧达讲故事



在古代,特别是和平时期,许多的士兵都没有见过皇帝,都是一级服从一级,而调动军队也只认上一级。如果越级调动军队,则需要让被调动的军队看到授印,而虎符就是最高等级的授印,是皇帝调动军队的符印。

虎符由黄金或青铜制成,呈伏虎状,故名为虎符。之所以选用虎形,主要就是“四神”中虎与龙相随,虎代表西方,属金,色白,亦称白虎,白虎是战神和杀伐之神,把调动军队的符印做成虎形,有辟邪及杀伐等神力。

虎符分左右两半,右半符放在皇帝这里,左半符交给屯住在外的军队将领。

为什么古代只认虎符不认人呢?

其原因还得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虎符出现之前,各地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并且诸侯能随意调动军队,而周天子的兵权基本是被架空的。秦朝则吸取了该教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采用虎符调兵的方式。

而且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拿着虎符调兵,因为虎符是和盖了御玺的诏书配套使用的,诏书里面写明了用多少兵,由谁统领,调动军队去做什么以及需要用多长时间等等。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使用虎符调动军队的同时,还有其他配套的服务,比如士兵吃饭的粮草、打仗使用的武器装备等,有时候还需要战马、衣物。虎符能调兵,但调动不了这些。所以,虎符需要和竹使配套使用,竹使就是管士兵的粮饷、后勤的。

竹使同样有竹使符、皇帝给的诏书,虎符负责调动军队,而竹使则拿着符印和诏书去找管理粮食、冬衣、马匹和草料的官员。有了竹使,虎符调动的军队才有了后勤保障。

而古代虎符造假非常难,以至于历史上还没有靠伪造虎符成功调动军队的故事。总而言之,古代军队只认虎符而不认人,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统治。

那么,是不是谁拿着虎符都能调兵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能调兵的不是虎符,是皇帝,虎符只是皇帝调兵的一种信物。所以只要皇帝派出的使者拿着虎符去调兵,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某个地方的将领长期拥有一支军队,或者这支军队本来就是他的私兵,那么虎符能否调兵,则直接取决于地方将领的意思。

所以虎符和玉玺一样,拿着虎符的人能不能调兵,直接取决于皇帝有没有权力。


金兔历史


古代刚开始确实是认符不认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史上才会出现有人偷君王手中的虎符私自调兵的事。

最著名的偷虎符案例,当属战国时期的“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258年,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围困赵国的国都邯郸,故而赵国求助于魏王及公子信陵君。

但是,魏王畏惧秦国的强大,只是让军队观望而不出征,而信陵君则想要救赵国,于是便与魏王的宠姬如姬合作,由如姬从魏王身边窃取虎符,得到了出兵的权力。

就这样,魏国出兵大破秦兵,拯救了赵国。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时,只要有虎符就有兵权。大家都是认符不认人。

古代偷虎符调兵能成功,主要与一个原因有关:讯息。

古代是个讯息闭塞的社会,朝廷中央与地方沟通不畅,所以才要用虎符这类东西作为政令的凭据。

因此,如果沟通越是顺畅,讯息手段越是发达,偷盗虎符就越是没有意义,虎符也就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像是在现代社会,国家有什么军事行动,完全就不是古代的那个套路。

总而言之,由于沟通不顺畅,所以才要使用虎符作为验证;正是由于沟通不顺畅,所以才有人能通过盗取虎符而调兵遣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