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向脸两边开”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瑶瑶菲菲贺贺


“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句七言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采莲曲》中的一句。全诗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芙蓉向脸两边开”(网络图片)

“芙蓉向脸两边开”描绘的是一幅自然美的图画:这句诗“芙蓉”,指的是采莲的美女们。她们的脸颊,遮掩着却映照在盛开的荷花之中。看上去好象那艳丽的荷花正朝着美女,们的脸庞开放。美女的花瓣似的脸则与鲜亮的荷花相照互映,真是人花难辨。让人感觉,这些采莲的美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荷花的精灵!

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就是在歌颂美丽漂亮的女人,不仅仅是外表美,内心更美,似芙蓉花出污泥而不染!不得不令人赞叹!

这就是诗人创作的意境,以诗意来表达对美女赏心悦目的情感。

《采莲曲》(网络图片)

对于这句“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我们也可以多方面地去理解,除了外表美之外,还有内在美。在这诗句中把美女比作芙蓉即芙蓉花,虽然诗人在这里没有出现美女两字,用芙蓉一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词指的就是美女。美女就是芙蓉,芙蓉就是美女,美女与芙蓉一样纯洁,一尘不染,在生活中坚守贞操。

很明显,“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纯是在写景,而是在描绘,在刻画,把美女们那纯真心灵镶嵌在一幅美丽的图景之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芙蓉向脸两边开”诗理解成一幅优美的爱情故事图画。“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唐代诗人崔国辅《小长干曲》)。

《采莲曲》作者唐代诗人王昌龄(网络图片)

总之,“芙蓉向脸两边开”是描写与赞美贞洁美女的。但是,我们要多角度地去理解诗人,为什么赞美贞女,在诗中却没出现一个“女”字,而用了“芙蓉”两字呢?其实,这是诗人刻意这么去写的,用芙蓉比拟美女再恰当不过了!


言者青青


这句诗取出王昌龄的《采莲曲》,全诗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创作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的夏天,王昌龄时任龙标尉,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于是作成采莲曲。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裙子与荷叶混成一色,难以分辨,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花也盛开,人也盛开,相互映照,都很美丽。

采莲女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来过。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本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云舒庭美文


“芙蓉向脸两边开”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芙蓉向脸两边开”是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第二句诗。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在答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诗的作者。

王昌龄(公元698年至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开原15年进士,’《全唐诗》存诗百八十余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以擅长七绝而名噪一时。著名的有《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七言绝句。

这首《采莲曲》

借写景挥发抒情,平铺直叙,从简单对景物的描写,却藏隐逸其中深挚婉曲的感情。

“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来到芙蓉中间,芙蓉笑脸相映,借着水流涌动向两边分开花儿礼貌的腾出通道。

来一个更有意思的古诗新解;

现今社会美女如林,

千人千面赛芙蓉,

青春靓丽似桃花,

这是咱社会优越性,价值观决定的。由高到低一切职场职位里面,哪里都存在如花似玉的风景线。

少女,女性,妇女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美!中国范!就存在于她们的芙蓉面里!关注,敬畏,赞许的目光永远存在。

🌹🌹🌹🌹🌹🍃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夏日的龙标城炎热非常,若说有什么好去处,无非是城外的东溪。

王昌龄信步闲游,只见荷叶田田,连绵不尽,亭亭莲花,株株净直,微风吹来像是卷起无边碧波。安静幽谧中传来一阵清越的歌声,细细分辨才发现原来有采莲女隐没在荷叶莲花间撑着小舟缓缓行来。

采莲女的罗裙是荷叶一样的碧色,容貌竟也美丽非常,像是枝蔓上并蒂而开的另一朵莲花,又似乎所有的莲花都在向着女子的面庞开放。

人如花,景如画,这样美丽的邂逅足以消解暑日的炎热。王昌龄因此写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短短二十八个字道出了无穷余韵。

全诗充满了活泼灵动、诗情画意与生活情趣,读之只觉得安适、恬静、惬意,令人意外的是王昌龄此刻正遭逢贬谪。

李白都为王昌龄的处境忧心,曾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诗句勉励他。可在王昌龄自己的诗歌中却完全看不到被贬的忧愁、郁愤,只有对生活的美的感受。

这也正是王昌龄人格的体现:凛然有傲骨,不以得失为意。真正的豁达与旷达。


胡椒王


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唐-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意思是: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赣快讯


芙蓉向脸两边开是什么意思?

“芙蓉向脸两边开”意思是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这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中的第二首。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该诗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她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脸两边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追梦小卒


“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句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做的采莲曲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对这诗的赏析,很多文章都把“芙蓉向脸两边开”解析为采莲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丛中,鲜艳的荷花就像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一般,形容少女像荷花一样美丽,其实根本理解错了作者的原意。

全诗的本意其实是这样的:穿着菏叶罗裙的采莲女撑着采莲舟穿行入如人高一般的荷花丛中,船头荡开一条水线,迎面而来的荷花纷纷从采莲女的脸颊旁划过退去,莲舟没入荷塘深处,宛若消失不见,只有听到采莲女的歌声,才知道已有人行舟近前。


不为何足道哉


“芙蓉向脸两边开”是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芙蓉向脸两边开”,“芙蓉”即荷花,将少女红润艳丽的脸庞比作荷花并不算新鲜,但它又不仅仅是比喻,而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放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艳丽的荷花真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二者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秀丽的一部分。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混入杂人。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难以分辨,稍一分神,采莲少女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描写了伫立凝望者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变化莫测的惊奇与惆怅。 就在惆怅之际,莲塘中飘起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仍然在这片荷塘间。这一细腻的描写,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诗境的蕴藉。

诗人用平白洗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采莲图:初夏时节,荷叶田田,采莲女们提着小竹篮采莲其间,嬉笑放歌。有声有色,整个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欢乐,读之叫人如临其境。

试题为采莲,全诗围绕着采莲少女们展开,可诗人却没对少女们进行任何正面描摹,而是始终将她们置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间,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自己去想象采莲者们的风姿以及她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其艺术构思十分巧妙,让人读之余味无穷。


易道玄明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芙蓉向脸两边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一燕不成夏


“芙蓉向脸两边开”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中描写了江南少女采莲的生活场景和青春的欢乐。虽然写采莲少女,但并不从正正面描写,而是用罗裙与荷叶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虽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又不只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两边开放。与上句“荷叶罗裙一色裁"中描写的情景相对应,让人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与满塘荷叶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采莲女子仿佛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就是荷花的精灵。这样的描写真切自然,纯净美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