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損陽壽”?

既無忘


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火燒藤甲兵相比起其他的火攻,真的是太殘忍了,有違人道。二是因為這一次的火攻,不是為了征服,而是為了讓孟獲歸順。我們從諸葛亮5次使用火攻一一來說。


第一次,火燒博望坡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博望坡一戰,就是諸葛亮上任之後第一把火,憑藉著這把火,諸葛亮成功征服了關羽、張飛等輕視他的人。

彼時,曹操平定河北,決意南征,而劉備呢,還處於顛沛流離,四處逃亡的地步。

這一次如果劉備戰敗,基本上就嗝屁了,於劉氏集團來說,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第二次,火燒新野

上次在博望坡,曹操被劉備燒得一點脾氣也沒有。這時候的劉備,終於有了新野彈丸之地容身。但是曹操肯定不會忘記一燒之恥,於是他親領大軍,出兵新野。

劉備有什麼辦法呢,他只能棄城逃亡,曹操一看這大耳賊真是個膽小鬼哦,帶著兵馬大搖大擺進城慶功了。

殊不知,棄城是諸葛亮的計策,曹軍駐紮當天夜裡,諸葛亮的第二把火燒了起來。又一次把曹阿瞞燒得媽都不認識。

這一站如果劉備戰敗,一切又要回到起點,繼續過著顛沛流離,四處逃亡的生活,對於劉氏集團來說,這是一場自保戰。

第三次,火燒赤壁

赤壁一戰,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對於劉備、孫權兩家來說,是聯盟的希望,如果戰敗,更是滅頂之災。對於曹操來說呢,已經統一北方,此戰一旦勝利,則天下盡收囊中。

諸葛亮在此戰中,充分使用“妖術”,借來東風,一把火燒得曹操元氣大傷,統一天下的計劃基本落空。

第五次,火燒上方谷

我們先跳過第四把火,直接來到第五次火燒上方谷。

這一次是諸葛亮用計把司馬懿引到上方谷困住,準備用一把火把曹軍全殲於上方谷中。哪知道,正當這把火燒得猛烈,曹軍大敗虧輸的時候,老天爺下了一場雨,把司馬懿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這也許是天意吧。

我們看這4次火攻,有一個共同點——對付曹軍。也就是說,這4詞用火,都是對付敵人,都是征服與被征服的戰爭,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但是火燒藤甲兵則不一樣,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一把火,是“對內”戰爭。

火燒藤甲兵

對外戰爭的目的是,征服你的人民和土地,收為我用。對內戰爭的目的是,你不聽話,我教訓你一下,但你終究是自己人。

蠻難孟獲對於蜀漢政權來說,算得上是內部集團,只是不聽話叛變了而已,那麼孟獲方的軍士、百姓,實際上都是屬於蜀漢政權的人。

打仗,首先收服的是民心,其次才是土地,諸葛亮這一把火,燒的是自己國家的人民啊!

有憤青說,我們用核武器把某國炸成一片焦土,他們的國土不就是我們的了嗎?這就是典型的腦子不好,一片焦土,你拿來有什麼用?還得花大錢去重建,還得讓本國百姓背井離鄉,移民過去。這顯然是不划算的。

用武力征服,永遠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征服,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要七擒孟獲,因為他要收的是心,他要的不是征服,而是要孟獲服服帖帖歸順自己,不再叛變,穩定後方。

藤甲兵

藤甲兵是個什麼兵種,且看《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其藤生於山澗之中,盤於石壁之上;國人採取,浸於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乾復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因此號為‘藤甲軍’。

這樣一支特種部隊,帶給了諸葛亮慘痛的教訓,因為刀槍不入,怎麼打也沒用。孟獲方面準備了3萬藤甲兵,要知道,整個南蠻地區本來人口就不多,3萬成年男性,基本上就是整個族群的全部人了。

面對這樣的一支部隊,諸葛亮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火燒,因為藤甲是用油反覆浸泡的,雖然刀槍不入,但是易燃。

不燒可以嗎?不可以,因為不燒的話,就沒辦法破敵,就沒法穩定後方。燒的話,太慘烈,其他幾次火攻,被燒的人還有機會存活,但是藤甲一旦被燒,整個人就直接變成一個火球,一點活下來的希望都沒有。

其狀可怖,原文中寫道:

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

3萬壯年男性啊,與其說是一場戰爭,不如說是一次滅族行動啊,所以諸葛亮會垂淚嘆息道:

“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後來諸葛亮班師回國的時候,軍至瀘水,人不能過,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神,諸葛亮說,戰事已定,不可再妄殺一人。於是和麵做成人頭的模樣,裡面放上牛羊肉,替代真人,名曰“饅頭”,用以祭祀。

大概也是諸葛亮自知前次火燒藤甲兵罪孽太深,以此贖罪吧。



也可自話


【我是小咖筆記,我來回答】

三國中有一種兵種,叫藤甲兵。這藤甲兵身上的鎧甲,是一種以野生藤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甲,桐油為輔料,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炮製而成。其特點是輕便,防禦性強,所以被三國精英部隊使用。今天小編講的這個三國故事,就和藤甲兵有關。

一套藤甲的製作可不簡單,它得花上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是的採集好藤甲的原料,編製成甲,用桐油浸泡,桐油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堅韌。浸泡後的藤甲還得用火烤乾,再曬上兩個月。然後在用桐油浸泡,如此反覆三次,做出來的藤甲才能刀槍不入,才敢讓士兵穿上戰場。

藤甲兵的一次大規模出擊,是在諸葛亮南征之時。那是諸葛亮第七次擒拿孟獲,孟獲請來了外援,兀突骨。兀突骨訓練了一批藤甲兵,讓諸葛亮吃盡了苦頭。這藤甲兵不僅陸上對戰身輕如燕,水上對戰也不賴,有的甚至游泳遊累了,直接把藤甲脫下來,坐在上面,順流而下,快到決戰場地,再把藤甲穿上。

諸葛亮用計謀將藤甲兵全部引誘到盤蛇嶺,利用地形,加上一句“亮有一計”,開始了諸葛亮生平的第四次火攻。

諸葛亮一生用了五次火攻,前四次都得勝而歸第一次是火燒夏侯惇,第二次是火燒新野,第三次是火燒赤壁,第四次就是這次的火燒藤甲兵。只有第五次火燒司馬懿父子,諸葛亮失敗了。

結局大家都很清楚了,兀突骨怎能和諸葛亮比,諸葛亮一把火下去,所有藤甲兵都被燒成灰燼。

這次雖然成功了,不過諸葛亮並不高興。他說“折壽了,折壽了”

為何諸葛亮這般苦惱呢?還說折了自己陽壽呢?

當年火燒赤壁時,曹操是進攻方,諸葛亮是防守方,曹操是侵略者,諸葛亮是反侵略者。而收服南蠻的時候,劉備已經是蜀國稱帝了,火燒赤壁是符合天時的。

南蠻是西蜀的領地,火燒南蠻時,被燒死的3萬藤甲兵,可都是西蜀的子民呀。

諸葛亮後期太心急了,做出了這不符合天時的事情,所有他說:“折壽了,折壽了”。他知道自己會控制不住得想起這3萬無辜的西蜀士兵,悲傷多了,就會傷身。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不周之處歡迎評論關注,你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


峰少史說


孔明是個很講究的人,這也不怪他,誰讓他懂得那麼多呢?

一般的人,實在分辨不出“同為火燒死的”到底有何不同,正如現代普通人實在分辨不出兩張100元人民幣到底哪裡不同。

但孔明卻看得很清,並告訴周圍的人,火燒藤甲兵“必損陽壽”,這是為什麼呢?

孔明看來,火燒的初衷不同

看起來,都是為了打勝仗而進行的火攻,實際上卻大大不同。火燒魏軍,屬於自救,不火燒魏軍,可能自己一方會丟了性命。這就如同正當防衛,不是我要殺你,是面對你的“惡意”,我採取的自我防衛而已。這種防衛,在諸葛亮看來,上天是會原諒的。


而火燒藤甲兵,卻是因為侵略別人,而產生的火攻。這是一種主動的出擊,不火攻行不行?也行,只要退出就可以。但為了達到自己方的侵略意圖,強行採取的行動。

在諸葛亮看來,這種因為主動侵略別人而產生的火攻,上天是不會原諒的,所以在他看來因為此事“陽壽必減”。

在孔明看來,藤甲兵被燒得太慘

火燒魏軍,雖然讓對方損失慘重,但很多人可以自救,反應快、方法得當的士兵可以通過努力取得性命,這給了生命以機會。


但是,火燒藤甲兵時,那個藤甲是油浸過的,不怕水,但怕火。而且這藤甲一旦著火,士兵再無脫身機會,必死無疑。

大家想一想,其他被火燒的人還有生機,而穿了藤甲的人,火一旦著了,人彷彿就成了油鍋裡的“牛排”了,油著了後,溫度非常高,人的痛苦會成倍增加。

這是對生命地完全收割,完全摧殘,沒有一絲一線的生機,而始作俑者就是孔明。

看到藤甲兵痛不欲生的慘狀,諸葛亮發出自己“陽壽必減”的感嘆。

但為了主公的大業實現,諸葛亮卻又無可奈何。

所以,在諸葛亮看來,火燒藤甲兵會減壽命,主要是因為自己方是侵略行為,而且火災讓敵方士兵無法逃生,忍受了無盡痛楚。


藍風破曉


無論是評書演義還是有關漢末三國的正史,孔明善於用火攻是最為出名的人物沒有之一。據統計孔明的火攻歷史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燒赤壁中孔明是策劃者,周瑜是實施者,細算起來孔明有四次半用火。

除去火燒藤甲兵,其他四次無一不是與曹魏有關。同樣是火攻,孔明的態度截然相反。

火燒魏軍是大國間的正常較量,更是使命使然

以孔明為智囊的蜀漢政權一直以來都是以“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為己任。自打董卓這個逆臣賊子被除掉以後,曹操鑽空而來,開始把持漢朝的國祚,堂而皇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居然恬不知恥,毫無羞愧之色。曹操的奸雄面目已是天下共知,種種僭越的行為早已引起天下有識之士的不滿,只是各方英雄豪傑都苦於自己勢力太小,不足以與曹操抗拒。

身為皇叔的劉備,眼看著自己的皇帝侄子被曹賊挾持架空,逃出賊營開始招兵買馬,將曹操的罪行和漢獻帝的苦衷昭告天下,開始“奉天子以討不臣”的艱苦之路。

由此可見,孔明作為蜀漢討賊集團的智囊,孔明身負巨大的時代使命,蜀漢此時此刻就是一支正義之師,曹魏軍團便是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以王道消滅霸道是正義的行為,即使30萬曹軍可能是無辜的人,但是選擇站在曹魏一方,就等於選擇站在正義的對面,即使被火燒死也是被正義的熊熊烈火消滅,所以不足以憐惜。

火燒藤甲兵是一場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屠戮

火燒藤甲兵是孔明七擒孟獲的過程中,孔明此次南下平亂首要目標是孟獲,況且孟獲手裡的人馬已經被普遍消滅,此三萬藤甲兵是孟獲請來的援兵,原則上與蜀漢沒有直接的衝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藤甲兵有點懵懂又無辜。

藤甲兵是烏戈國,烏戈國此前是蜀漢政權下的一個小部落。全國上下就沒有多少人口,3萬藤甲兵幾乎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成年男性全部的總和,結果烏戈國稀裡糊塗被孟獲忽悠而來,被諸葛亮一把火全部燒死,無意間等於是滅掉自己的一個附屬國。

火燒藤甲兵屬於孔明火攻當中最毒狠的兩次之一。在孔明的火攻歷史中,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和火燒盤蛇谷(藤甲兵)是兩次不留活口的計策,兵家講究“圍三開一”目的是網開一面給對方不想打仗的士兵留出活路,也是為了防止對方絕地反擊。但是上方谷和盤蛇谷根本沒有留出活口,屬於一條毒計。只是上方谷的司馬懿比較幸運,天降大雨得以活命。

所以,孔明火燒30萬魏軍面無懼色,因為魏蜀原本就是兩個中原實力對等政權進行的較量,這種情況下再狠的計策都不足未過,哪怕稍微有一絲仁慈就是對己方軍士的殘忍。然而藤甲兵是一個落後的文明,如果不是後期急於速戰,完全可以慢慢想辦法解決,而非唯一的計策。孔明正是出於這樣的心態才感慨出“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鄧海春


看過三國演義的的我們對於諸葛亮火燒藤甲兵這個故事耳熟能詳,都知道藤甲兵所穿的藤甲是刀槍不入,給蜀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最後不得已用了火攻的辦法,在戰鬥勝利以後,諸葛亮說出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這就給我們留下很多的疑問,諸葛亮對付曹操用了幾次大火,消滅了那麼多曹操的士兵都沒說過,這次燒死了三萬的藤甲兵為何反而那麼的惆悵呢?

分析諸葛亮從茅廬三分天下開始到魂斷五丈原,這幾十年的時間了為了劉備匡扶漢室的事業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一個軍事家來講利用了一切天時地利的方便,擅長火攻的諸葛亮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一共使用了五次,除了最後一次的上方谷沒有成功以外,諸葛亮成功的使用了四次火攻。下面筆者給大家分析一下火燒藤甲兵和火燒魏軍的不同之處。

第一次火燒博望坡

,這是在曹操平定了北方袁紹以後,赤壁之戰的前端戰爭,曹操之所以先拿當時的劉備開刀,那是因為劉備也是衣帶詔的參與者,曹操便欲除之而後快。劉備在三顧茅廬以後請得諸葛亮下山,諸葛亮的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這一戰的效果是夏侯惇全線指揮的軍隊全部潰敗,不服氣諸葛亮的關羽張飛等人都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曹操大怒親率大軍來討伐劉備的新野。

第二次火燒新野,曹操在第一次失敗以後惱羞成怒,親率大軍五十萬欲一舉拿下劉備。當時劉備駐紮的新野城,在現在河南省南陽市的新野縣,一個彈丸之地怎麼會經得起曹操大軍的折騰。便進行戰略轉移,留下了一座空城給曹操。曹操大軍在城中過夜的時候,觸動了城中佈置的機關,大火蔓延了整個城市,不計其數的士兵在大火中喪生。

第三次是火燒赤壁,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決定這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就是諸葛亮借來的東風,一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深刻的證明當時的那一場東風對於孫劉聯合抗曹的重要性。說是諸葛亮借來的東風,那是古代的人迷信所致,其實是諸葛亮看準了有異於常理的天氣變化,看準了時機的周瑜發動了準確的攻擊,導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烈的失敗。

第四次是南征孟獲火燒藤甲兵,火燒藤甲兵是在七擒孟獲中的最後一戰。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以後,曹丕動用五路人馬來對付虛弱的蜀漢,諸葛亮也用平安居路回應了曹丕的陰謀。唯獨南王孟獲諸葛亮要親征,原因就是南王孟獲本來就是蜀漢的屬地,在受到蠱惑之後才發生了叛亂,西南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有限,親征的目的是要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南問題。

孟獲在多次失敗並且丟失了根據地的孟獲求得烏戈國王幫忙,烏戈國王起全國三萬藤甲兵來幫助孟獲,因為藤甲兵的藤甲是油浸特製的,不但刀槍不入而且可以當做木筏使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那是黑科技,魏延帶領的蜀軍被殺的大敗。

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把藤甲兵引誘到盤蛇谷後使用了火攻,再熊熊大火之下,三萬藤甲兵瞬間在大火之下成為一片焦炭,其狀甚慘。

第五次是火燒上方谷,是諸葛亮設計引誘司馬懿到了上方谷,前後圍堵準備用大火燒死司馬懿,不料下起大雨火攻計劃失敗,也是天不滅司馬,諸葛亮後來遂病死在五丈原。這次火攻沒有成功,就不再過多贅述。

在闡述了諸葛亮的以火為兵的作戰經歷以後,再回到問題上來。前三次諸葛亮使用火攻同樣也是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不管是處於什麼樣的政治關係,總歸是天下的生靈,諸葛亮對於之前對曹操集團的三次作戰沒有感覺自己做的不對,筆者認為又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曹操是劉備集團的政治死敵,政治鬥爭是最殘酷的鬥爭之一,政治鬥爭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有效的消滅政治敵人的一切有生力量,政治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太過仁慈也是帶領不好軍隊。

第二、從當時的主管道義和倫理綱常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是當時的孫劉聯盟都很憤慨的對象。面對這曹操大軍的攻打,等於說是進行的防禦戰,抵抗侵入的敵人,用有效的方式大量地消滅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就不考慮方式是否正確合理了,也不會考慮到人性不人性的問題了。

第三、當時的劉備是很弱小的,東吳的軍隊在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時候,也是很多人主張投降,在實力上有很大懸殊的情況下,周瑜和諸葛亮的想法是一樣的,只有用火攻才能大量的消滅來犯之敵,保衛自己的家園。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來講,

在自身力量薄弱,敵方勢力強大的時候,為求勝利運用天時地利的條件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這都是無可厚非的。

通過這幾點,恐怕就知道諸葛亮為什麼火燒魏軍三十萬而面無懼色,大家也會了然於胸了吧。那麼諸葛亮在火燒藤甲兵以後說必損陽壽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也要一點一點的分析:

第一、政治目的不一樣,諸葛亮南征孟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征服和殺戮,而是收服孟獲讓孟獲歸順不再受人唆使而再次叛亂。

在戰鬥中獲得的俘虜都放回家去,沒有收編沒有殺害,目的是為了好好的管理這片土地,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好好生活安居樂業,火燒致使藤甲兵全軍覆沒,違背了諸葛亮南征的意圖。

第二、南征孟獲是蜀國的內部矛盾,孟獲帶來和諸葛亮打仗的所有人都是蜀國的子民,諸葛亮其實發動的就是一場鎮壓邊疆叛亂的戰爭。藤甲兵身穿藤甲,遇火既燃在峽谷中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身經百戰的諸葛亮看到自己是用如此殘忍的方式來教化子民,必損陽壽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做了傷天害理的虧心事,老天也會懲罰我的。

第三、這是一次消滅種族的戰鬥,因為在以前的戰鬥中,陣亡的魏國士兵都是漢族的,漢族人口眾多諸葛亮也不會考慮很多。而這次在盤蛇谷全軍覆沒的藤甲兵,應該來說是烏戈國全國的青壯年,當時的邊疆少數民族都是全民皆兵。當時如果一個部落國家的青壯年大量死亡,很容易就被其他部族所吞併甚至是就會消失。諸葛亮認為自己的軍事行動導致了一個小國家的隕落,他是很自責的,所以後來在慶功宴上說了那樣的一句話:“

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綜上所述:諸葛亮火燒魏軍三十萬都坦然面對,火燒藤甲軍就心裡不舒服。那是因為面對的敵人不一樣,敵人的性質不一樣,戰略目的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才造成了諸葛亮在同樣的戰果面前有了不一樣的心情。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周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謝謝。


蔡公子講歷史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劉秀運氣不差,“召喚”隕石,流星雨相助。憑實力開掛。而幾百年後,三國的諸葛亮也厲害。但盡在《三國演義》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智近乎於妖。不知道發現規律沒,曹操愛斷糧草,周瑜愛反間計。諸葛亮擅長的卻是火攻。而他也多次的用。

如博望坡火退夏侯惇,新野一把火燒得曹操夠嗆;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差點兒讓曹操葬身於此;處理蜀國內亂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敗孟獲,收服蠻人,平定南亂。

多次火攻,遙想博望新野前後二十多萬兵,赤壁之戰更是有八十三萬。這麼多兵,火燒起來諸葛亮都毫無懼色,但唯獨火燒藤甲兵時,卻露怯。感慨道“必損陽壽”。這是什麼原因?



這次事件得回顧到《三國演義》第九十回。孟獲六次敗諸葛後,有人給他出了個注意。往東南七百里,找烏戈國國王兀突骨借他的藤甲兵。該兵以藤甲為鎧甲,刀箭不入,遇水不溼。渡江不沉,又輕又堅,所向無敵。

孟獲欣然前去,並破蜀兵。魏延大敗,諸葛亮命趙雲助魏延守寨。他第二天去找平蠻之策。土人引路,諸葛亮遍觀地理,找到一形如長蛇的山谷,名字為盤蛇谷。諸葛亮大喜:

此乃天賜吾成功於此也

據此,諸葛亮佈下計策——請君入甕。讓魏延且戰且走,引蠻兵入盤蛇谷。蠻兵連贏十五陣,一路高歌,絲毫不知中計。順利入盤蛇谷。



於是,諸葛亮即刻讓士兵亂丟火把,點燃谷中黑油櫃中的地雷,又令趙雲焚燒谷口車上的草。此時,滿谷火光亂舞,而藤甲兵的藤甲乃油浸之物,遇火必然。盤蛇谷內的藤甲兵無有不著的,燒得那是互相擁抱,伸拳舒腿。

藤甲兵皆是死於山谷,臭不可聞。諸葛亮垂淚嘆息道:

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之所以這樣說,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論是博望之火,還是新野之火、赤壁之火,這些火都是燒之不盡絕。然盤蛇谷之火則燒之盡絕,讓烏戈國不留種,不是很殘酷?這不是大罪嗎?



第二,前面幾把火,燒的是曹軍。曹操乃漢賊,諸葛亮這是在匡扶漢室,火是正義之火。但,火燒藤甲兵,屬於蜀國內戰,燒死的卻是蜀國之人(歸附,即為蜀人)。總體而言,符合《三國演義》所表現的主旨。

第三,火燒藤甲兵,實屬大罪,大罪大損陰德,必損陽壽。而諸葛亮為何隕落在五丈原?羅貫中在這裡埋下伏筆。

第四,襯托諸葛亮的個人形象,所以待諸葛亮向眾將和盤托出自己剛剛的計謀時,諸將拜伏,皆道:

丞相天機,鬼神莫測也

諸葛亮之所以出此計謀,都是為了社稷,這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嗎?



網絡上有大神動用自己的洪荒之力,藉助化學原理來闡釋原因:油泡過的藤甲在燃燒時,產生的大量二噁英,被諸葛亮吸入身體。進而,損壞了身體。

不過,不得不說成也火攻,敗也火攻。諸葛亮最後以火攻失敗退場。

每天帶來精彩歷史內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史小二記


只因這是一場滅種之戰!

諸葛亮南征平亂,南蠻王孟獲為抵擋蜀軍,相繼求助於南方諸多部落,時烏戈國舉全國之力前來相助孟獲!由國王兀突骨親率三萬藤甲軍前來支援!然諸葛亮一場大火,將烏戈國三萬藤甲軍連同國王燒的灰飛煙滅!這對烏戈國來說,無疑是個致命的打擊!



所謂優勝略汰,適者生存,這在古時的部落之間尤為明顯!可是對於諸葛亮來說,儘管此戰大勝了,也難有一絲喜悅之情,而是陷入了悲痛和無限的自責之中!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扼殺了一個國家的希望,磨滅了一個部落的火種!

最主要的是,這次戰爭追根溯源,源頭是蜀漢的連年征戰的壓迫下致使的南中地區的叛亂!南蠻王孟獲不是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南方諸多部落亦是!為了在諸葛亮的蜀漢大軍的夾縫中求生存,各部落才推舉孟獲進行抗爭。雖然最後諸葛亮獲勝了,但南中百姓卻是死傷慘重,火山藤甲軍就是實實在在的案例,諸葛亮對於滅殺一個部落的愧疚,在懺悔中發出感慨,“吾必折壽也。”




何為藤甲軍?

藤甲是當時烏戈國部落用油浸泡山間藤條,再在陽光下暴曬,如此反覆十幾遍製成的!而藤甲軍就是充分利用資源,然後舉國之力建立的軍隊!

而這種山間藤條是西南邊陲所生的一種特殊野藤,因其生長環境而顯得堅韌無比!在用其製作藤甲過程中,藤條必須選用“青藤”的時候,然後編織成藤甲的模樣,用“桐油”浸泡數天,最後再拿到太陽下暴曬!這道工序往往要持續五次以上!待藤甲大功告成往往需要一年之久!



這種藤甲刀槍不入,不懼強勁,弓弩也傷不了絲毫!更神奇之處在於,過河還能當船筏使用!行軍作戰時,這種藤甲一般保護士兵頭部以及身體重要部位,當然,藤甲軍還會再搭配利刃和藤牌,最終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時如有神助,簡直“一甲在手,天下我有”!

諸葛亮的世界觀!

諸葛亮從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一直鞠躬盡瘁輔佐劉備,欲恢復漢室!在與曹魏、孫吳征戰的歲月裡,算上火燒藤甲軍這次,諸葛亮共使用火攻五次!只有火山藤甲軍讓諸葛亮耿耿於懷!



這源於戰役的發生過程!與藤甲軍作戰類似於侵略戰爭,而諸葛亮處於侵略者一方!作為正義化身的諸葛亮,看到自己所造的孽,心中只有愧疚與深深的無力感!

其餘四次則不相同!在諸葛亮眼裡,與曹魏、孫吳爭鬥,自己是處於恢復漢室的做法,其餘兩者皆是反動派,自己無論使出何種手段,都是正義在消滅邪惡!

總結:火山藤甲軍,諸葛亮雖有功於社稷,然而卻埋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他是戰亂髮起者,又慘無人道的火燒三萬人,做那滅種之戰,自然“必損陽壽”!


瀚海說史


《三國演義》第九十回“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就記錄了這件事。

諸葛亮平定南蠻,此時已經六次擒獲孟獲,然而孟獲還是不服氣,決定向烏戈國國主兀突顏借藤甲兵,據記載,藤甲兵刀槍不入,魏延率軍與之對抗,無計可施,大敗一場,諸葛亮為了破藤甲兵,讓魏延連續詐敗15次,這才將藤甲兵引入山谷,最後一把火將3萬藤甲兵燒成了灰燼,然而此事時的諸葛亮並沒有流入出勝利的喜悅,反而表情凝重,流淚道:“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然會折損陽壽。”

諸葛亮一生用火攻5次,就連火燒曹魏士兵30萬人都面無懼色,為何此次卻有這樣的感慨?

諸葛亮曾火燒博望坡,夏侯惇敗逃回許都;火燒新野,曹仁損失慘重;火燒赤壁,不過這個主要功勞應該是周瑜的,此火攻直接讓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給打破;火燒藤甲軍就是第四次,最後一次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差點喪命於此。

以上來看,諸葛亮火燒魏軍何止30萬,但是唯獨第四次火燒藤甲兵時心中自責,說折損陽壽,這主要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首先:藤甲軍最無辜

縱觀這五次用火,唯獨藤甲兵這3萬人是非常無辜的,這些藤甲兵本就和蜀漢無關,只是孟獲搬來的救兵,就和孫悟空搬來的天兵天將被吸走了兵器一樣,然而魏延對這些藤甲兵無計可施,諸葛亮才出此下策,其實諸葛亮的本意只是降服他們就行,南征也只是為了平叛孟獲,可謂是傷及無辜,而火燒魏軍則不同,諸葛亮認為燒魏軍是替天行道,魏軍是強敵,只有殺得越多越好。

其次:藤甲兵屬於蜀漢子民

烏戈國本就是蜀漢地區的一個不落,舉國人數有限,3萬藤甲兵本就是他們舉國國力,現如今被諸葛亮一把火給燒死,間接的害了一個小國,況且這個烏戈國的藤甲軍同樣是蜀漢子民,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妥。

其三:諸葛亮親眼所見

其實諸葛亮用火攻,雖說親臨戰場,但是很少目睹士兵被燒死的過程,即使被火燒也都有出路可逃,唯獨上方谷和燒藤甲兵類似,是個谷口,出路被堵死,但是上方谷火還沒燒旺就下了一場大雨,藤甲兵則不同。

《三國演義》原文記載:“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也就是說這些藤甲兵在谷內,出口被堵住,蜀軍往下方倒油放火,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火燒的手腳亂跳,很多士兵又被石頭砸的頭破血流,有的向逃亡出口又被斬殺,最後全部死於谷內,散發出的焦味著實難聞。諸葛亮親眼看見這些藤甲兵被燒死,心中難免自責,雖說自己不信天命,但是洞察天意的諸葛亮總認為這樣操作是折損陽壽的。

最後:赤壁之戰的影響

赤壁之戰沒多久,周瑜就去世,諸葛亮認為周瑜這把火燒的太旺,曹操軍說有八十多萬軍隊,精銳悉數被燒死,然而周瑜卻在這之後去世,肯定是此舉損了他多年的陽壽,諸葛亮心有餘悸,這才發出感嘆。


貓眼觀史


只見山上兩邊亂丟火把,火把到處,地中藥線皆著,就地飛起鐵炮。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著。將兀突骨並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有道是: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一線’不僅是留給敵人的,也是留給自己的。

不管是火燒博望坡,亦或是火燒新野,甚至來說火燒赤壁,目的是擊潰敵軍,並不追求殺傷率,都給了敵人逃脫的空間,可以說真正死於火燒的士卒並不多。

而火燒藤甲兵卻在山谷兩頭設堵,絲毫沒有給敵人逃脫的空間,加上藤甲本就易燃,三萬藤甲兵無一倖免,殘忍程度更甚於其餘三次。所以諸葛亮才會感嘆。


青衫有淚


因為殘忍,實在是太殘忍了,我們常說水火無情,無論人們死於這兩者中的哪一種都是極其殘忍的。


諸葛亮一生打仗火攻用了很多次,比如火燒赤壁,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等。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漢朝四百年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大漢雖弱但沒亡,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必將人人得而誅之。是天下的敵人,所以我諸葛亮對你用兵,並且擊敗你,是正義的,是得人心的,是天下蒼生所期盼的。所以只有把你消滅了,社會才能迴歸正常,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子才能重掌大權。因為殺了再多的人都是天下的敵人,正義在我們的一方,所以殺三十萬魏兵面無懼色。


而火燒藤甲兵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首先是諸葛亮南征孟獲,孟獲不敵,才請來烏戈國的藤甲兵協助作戰,這裡的烏戈國與蜀國並無恩怨,他們只是來幫孟獲一把,其實目的也就是怕諸葛亮今後把它吃掉。你說你來就來吧,還穿這麼高級的鎧甲。據說藤甲的製作首先編好藤甲,再用桐油浸泡48小時,(唉!用油浸泡,用火燒豈能不敗)然後拿出來曬乾至少要兩個月,這樣反覆五次,一套藤甲才算製作完成。只要士兵們穿上它,刀槍不入,還很輕便,過河的時候還能當小船,諸葛亮剛開始與之交戰,吃了大虧。後來不得已把藤甲軍引進盤蛇谷,放火燒之,其慘烈程度,不能言也,以至於發出“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諸葛亮似乎預料到了這一點,因為火燒藤甲兵基本上把當時烏戈國的成年男子全部葬送了,雖說兩軍交戰有傷亡是難免的,但這樣取勝實在是太殘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