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奧凱“藜麥精細降皁幹法加工”項目——小藜麥為農民帶來大收益

甘肅奧凱“藜麥精細降皂幹法加工”項目——小藜麥為農民帶來大收益

甘肅永昌萬畝藜麥

近年來,由於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價藜麥是“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和“全營養食品”,使得藜麥受到全球關注,藜麥產業也迅速發展起來。我省今年藜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總產量不斷增加,但是藜麥加工企業缺乏、加工技術落後,導致藜麥原糧不能完全加工利用,存在積壓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甘肅奧凱農產品乾燥裝備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藜麥精細降皂幹法加工成套設備集成應用與示範”項目應運而生。

如今人們的生活質量日漸提高,對食品的生理功能和營養價值產生極大的興趣,藜麥品種多樣,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多種開發利用潛力,因此藜麥是發展高營養低成本的優選作物。據甘肅省農科院統計,截至2018年甘肅省藜麥推廣種植面積9萬餘畝,其中天祝縣種植面積3.3萬畝,是全國藜麥集中種植面積最大的區域。

藜麥的種植不僅調整了乾旱山區農業種植業結構,改良了鹽鹼土質,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藜麥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永昌縣經營農家樂農民趙開得說:“每到九十月份,成熟藜麥長至一人多高,好似翻滾的紅色波濤,幾乎都是來看藜麥的遊客,2017年光是“十一黃金週”他掙了將近5萬元。藜麥的推廣種植也為推進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助力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甘肅省藜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總產量不斷增加,但是藜麥加工企業缺乏、加工技術落後,導致藜麥原糧不能完全加工利用,存在積壓現象。主要體現在藜麥的專用生產加工設備缺乏,從而導致從事藜麥生產加工的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品種類單一,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短、高附加值產品少等問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藜麥產品主要是以藜麥原糧經清選、脫皮和包裝後上市的藜麥米,加工方式均為作坊式加工點,在脫粒脫殼、分級篩選和除皂苷方面,都是套用或改裝穀子或其他作物生產使用的設備,設備之間無集成,有些環節進行人工操作,導致商品外觀和產品質量差,亟需研發優質藜麥加工的專業化智能化成套技術設備。“藜麥精細降皂幹法加工成套設備集成應用與示範”項目針對甘肅省的生態特點、生產實際和市場需求,甘肅省農科院的研究團隊將“隴藜1號”確定為適合甘肅省中西部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品種,在蘭州市(紅古、永登)、張掖市、臨夏州、甘南州、定西市等高海拔的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展示範推廣並提供兩種及全程技術服務,這些地區是發展藜麥產業的優勢產區,開規模化發展藜麥生產對發展區域經濟、推動全省精品特色農業以及精準扶貧都有獨特作用。具體來講,該項目產品生產率為1.5噸/小時,一個加工季為3個月,一條生產線可加工3000噸食品藜麥。2019年甘肅藜麥種植面積9萬畝,項目產品市場前景廣闊。通過建立示範推廣基地,項目完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550萬元,利稅93萬元。通過藜麥產業和鄉村旅遊業融合起來,永昌縣目前已經圍繞藜麥觀光產業已開辦400餘家農家樂,發展養生保健、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