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最后定都邯郸?

舆地铲史官


提起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赵国的都城是邯郸,但是赵国最初的都城并不是邯郸,是赵国经过充分考虑才最终迁移到邯郸的,那么为什么赵国要迁都到邯郸呢?


首先,赵国最初的都城是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从赵国国君还是晋国卿的时候就开始经营晋阳,把他作为自己发展的大本营。依靠这个大本营,赵氏才能在关键时刻联合魏氏和韩氏干掉当时最强的智氏。

从地理位置看,晋阳虽然易于防守,但是其远离中原,靠近其他邻国。且随着魏国的建立,其距离强大的魏又非常近,安全保障上需要赵国分去许多兵力。由诸侯的“卿”升为诸侯的“国君”后,赵氏的战略眼光比以前更高,为了逐鹿中原,也为了避开强大魏国的锋芒。同时一场偶然的内讧,让赵国完成迁都。

其次,家族内斗,引发赵国选择中原腹地的中牟为都城。在“三家分晋”后,赵氏家族内部发生了内斗,国君为了摆脱旧宗族势力的干扰,决定把都城迁移到中牟。这里的中牟不是北宋至今天的中牟,那个中牟在今天开封附近,这里的中牟据考证在今天鹤壁附近。

这个位置距离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洛阳地区已经很近了,对于战国七雄来讲中原就是天下的中心,当中原的主人周王室已经不能守住的时候,都想分一杯羹,赵氏自然也不例外,一个偶然事件给我赵国通盘全局,争夺中原的机会。但是又说一个偶然事件,让赵国最终定都邯郸,直到被秦国灭掉。

第三.内乱破坏了都城,赵国被迫迁都邯郸。迁都中牟后,赵国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在与七雄中比较强大的齐国打了两次仗,并且都取得大胜,赵国的声望也得到了尊重。具有象征意义的周王室正式承认其为诸侯。因为赵国是后起来的诸侯,其国君位置的继承很乱,时常出现公子出来争夺国君的位子,到赵敬侯时,因为叛乱使中牟破坏严重,不能再作为都城了。于是敬候下定决心迁都相对稳定的始建于商代的城市,历史名城邯郸。

最后,赵国定都邯郸直到被秦国军队攻破城池灭亡,期间出现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和事件。邯郸周边物产丰富,有利于赵国的持续经营,安全形势也比之前的都城要好。从公元前386年迁都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掉),邯郸在150多年里作为赵国的都城,逐步发展为当时整个黄河以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当时邯郸的冶炼业、商贸非常发达,也吸引了许多大思想家在邯郸定居,比如荀子。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取得对付的信任,纷纷把自己的公子放到其他国家做人质,秦始皇的父亲嬴子楚就是以人质的身份留在赵国。在此期间被大商人吕不韦看重,吕把自己的爱姬送给了子楚,并帮助他成功返回秦国当上国君,千古第一帝嬴政就是在邯郸出生的。战国后期,赵国的实力明显不敌秦国,最终邯郸被攻破,赵国灭亡。

作为3000年未改变城市名字的古都,邯郸因赵国内部的叛乱和国家形势的通盘考虑成为都城150余年,经历过赵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诞生过许多历史名人,比如秦始皇嬴政。现在的邯郸积淀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邯郸的明天会更好。


无笔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国都在哪?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河北邯郸。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就出生于邯郸。实际上,赵国国都一开始并不是邯郸,邯郸是赵国第三个国都,也是最后一个。赵国的两次迁都,其中都包含着重要的战略考虑。

赵国的第一个国都晋阳,也就是山西省会太原,别称龙城。赵国与晋阳的关系,要从晋国末年说起。春秋后期,晋国国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赵氏、韩氏六卿控制。当时的赵氏当家人,就是著名的赵简子赵鞅。

赵简子非常有战略眼光,他认为赵氏要在六卿争霸中存活下来,必须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本营。而且,这座大本营要占据地理上的优势。赵简子选来选去,最终选定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晋阳,约在太原市西南。

从军事地理上看,晋阳西有吕梁山脉、东有系舟山、太行山脉,南有太岳山脉。晋阳正好处在这些山脉中间的汾河谷地(太原盆地)中。晋阳以北,通过云中山与系舟山之间狭长的谷地,与忻州盆地相接。太原盆地面积相对较大,晋阳则位于太原盆地的最北部,汾水以西。这就意味着:建都于晋阳,赵氏就可以在太原盆地占据居高临下之势。

而从农业上讲,太原盆地适宜耕种,加上汾河南北贯穿整个太原盆地,农业用水相对充足。在古代,一个王朝(诸侯或割据势力)强大与否,有多少耕地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

赵简子定都于晋阳,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晋阳打造成赵国向北扩张的基地。六卿争晋,多集中于晋阳以南,晋阳以北存在大量空白地域。赵氏就看中了这里,如果控制晋北,则赵国的战略纵深将会变得非常大,在之后的诸侯竞争中会占据一个相对有利的态势。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之子赵襄子灭掉了割据于山西大同附近的代国。赵能灭代,没有晋阳作为北进的基地,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到了公元前425年,也就是赵襄子去世的这一年,赵国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中牟。《三国演义》里,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抓到了被董卓画图通缉的曹操。中牟位于现在郑州以东、开封以西。但是,赵国迁都的中牟,和现在的中牟不是一个地方。赵国的中牟,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西郊,淇水以北。中牟(以下皆指赵国的中牟)西北,有一个著名城市——林州,以那条著名的人造水渠红旗渠而闻名世界。

赵国为何要从晋阳迁都到中牟,要知道中牟位于晋阳东南四百多公里,这要从赵国当时所面临的形势说起。公元前425年,虽然晋国名义上还在,但已被赵、魏、韩三家实际瓜分。三家分晋,赵国分到了晋国北部,韩国分到了晋国中南部,也就是山西临汾、河南洛阳周边区域,剩下的为魏国。魏国的地形非常特殊,主体位于东部,既河南开封(魏都大梁)、许昌、新乡、焦作、安阳、濮阳、山东菏泽附近。在焦作以北,魏国在韩国与赵国之间开了一条“圆滚滚”的通道,然后向西北伸去,再折向西南。占据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市附近,甚至还占据陕西的河西(黄河以西)部分地区。

魏国的这种特殊地形,对赵国来说有一个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将赵国阻挡在中原之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的中心,一般被认为是在河南,至少东周国都位于河南。韩国与魏国瓜分河南,赵国基本上被排斥出河南,赵国当然不愿意。赵国也有向中原扩张的雄心,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赵国的大国地位。赵国迁都至中牟,就是有意逐鹿中原。暂时有魏国阻挡?这都不要紧,赵国可以等天时,但至少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当然,赵国还要做一件事:在赵国暂时无力逐鹿河南的情况下,要防止魏国北上占据河北,这是赵国的地盘。赵国定都于中牟,实际上就是打造一座铁门,把魏国隔离出河北。定都中牟,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可以集中在中牟,防止魏国北上。

赵国定都中牟,还有一个考虑——防止北方的中山国南下。三家分晋时,魏国实力最强,赵国则强于韩国,问题在于赵国的北方无险可守。看地图,赵国的北部不过柏人(河北邢台北),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赵国当时已控制邯郸,但邯郸位于平原地带,防守起来较为吃力。中牟就不一样了,中牟位于太行山区,地形非常复杂,易守难攻。赵国定都在中牟,向南可图中原并阻止魏国北上,向北可防止国都被人端掉。

而赵国迁都于邯郸,是在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在位时。魏国与赵国隔漳水对峙,中牟在漳水以南,赵国本土基本上都在漳水以北。国都放在中牟,对赵王对全国发号施令非常不便。而且,中牟三面都是魏国地盘,距离魏国边界仅一步之遥。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赵国定都于中牟,已不合时宜了。

邯郸位于漳水以北,西边是太行山,东面是华北平原,物产丰富,足以为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魏国灭掉了赵国以北的中山国。这对赵国来说是好事吗?确实是好事,因为魏国是跨过赵国灭中山国的。仅凭这一点,赵国上下就断定魏国是不可能永远隔着赵国统治中山国的,中山国早晚必为赵国控制。赵国控制下的中山国,势必不能再对邯郸产生军事威胁。

经过综合研判,赵国决定迁都邯郸。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战国初期,赵国的政治中心位于山西太原,占据着汾水谷地的精华地带,坐拥着后世的龙脉所在。然而,随着战国诸雄的争霸战争持续进行,赵国毅然放弃了太原,将都城东移,最后定鼎邯郸。这究竟是为何呢?

太原到中牟

赵献侯迁都于中牟是赵国政治中心的重大转移,此前的赵国以晋北为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应对晋国故土上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虽然赵国早已占有了晋国“东阳”之地,但为了巩固其核心根据地与祖先崇奉之地,并在晋国的覆亡中捞取最大的政治军事利益,所以始终坚持以晋阳为都。


而至于献侯之时,三家分晋之势已成,晋国的故有领土被三国瓜分完毕,则此时的赵国为了逐鹿中原,提高自己的政治军事地位,则必须将政治中心离开边鄙的西北之地,转入中原地区,所以赵献侯的此次迁都是赵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定鼎邯郸

至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于邯郸,这次迁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并没有第一次迁都的地理跨度巨大,但是其原因却值得讨论。首先,春秋中期以来赵国小宗邯郸氏即以邯郸为采邑,且拥有精锐的“东阳”之师,可见邯郸拥有较好的军事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这也是赵国迁都于此的原因。

图/今天的赵王城遗址


而之所以迁离中牟,则可能与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的强势扩张对赵国南部疆域造成的战略压力有直接关系。《史记•赵世家》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公子击守之” ,《赵国策》有“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则此时魏国对于赵国形成了完全的战略压制,甚至越过了赵国国境占领中山,即于赵国的腹心之地插入一把利刃,使得赵国如芒刺在背。


而据《史记》载“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则此时的魏国疆域已经隔漳河与赵对峙,如果此时赵国继续将政治中心放置在距魏国极近且朝夕不保的中牟。则随时面临被魏国南北夹击且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因此这次迁都更应该说是赵国面对魏国咄咄逼人攻势的一次战略收缩,稳固了它在漳河以北的固有势力范围。

赵国都城迁徙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赵国的战略扩张方向以及地缘环境权衡,能够最好的统御全境是都城选择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1.资治通鉴


历史研习社


国家都城的选址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权衡利弊后的结果,而不是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原则。

邯郸从赵敬侯元年(前386年)作为赵国都城,到赵王迁八年(前228年),共历经八代王侯,延迟时间长达158年之久。战国后期,邯郸发展为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著名都市之一,与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齐名。

赵敬侯迁都邯郸,主要出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邯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邯郸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邯郸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这里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三,邯郸含有丰富的矿产。

第四,邯郸本身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第五,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来说,邯郸在沟通南北各国的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迁都邯郸也是国家战略转移的体现,逐鹿中原。

当然,邯郸因出于四战之地,经常面临军事威胁,比如赵成侯时期,邯郸被魏国攻破的“邯郸之难”。正因如此,赵国后在信都建立陪都,在邯郸南部修筑长城来弥补这一缺陷。


五味社


看当时的疆域图就知道赵国为何最后定都邯郸了。首先赵国定都邯郸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86年。这一年是魏国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在位之年(公元前395年——前370年),此前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魏国已经将秦国向西压迫的毫无还手之力,同时秦国国君献公刚刚登位,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魏秦战争暂时进入了二十年休战。此外,魏国的触角还向东伸向了卫、宋、鲁等国,掠取了大片中原膏腴之地,已经与向西扩张的齐国交上了火。同时,魏国在文侯时期(前407年)还越过赵国攻灭了中山。可以说,此时魏国的功业已经达到了巅峰。此时,都城还位于中牟的赵国能选择的扩张方向只有两个——继续以晋阳为基地,向北攻击胡人;仍然以中牟为基地向东涉足中原。

中牟,位于今鹤壁市山城区。中牟其后是四面被太行山余脉包围的林州盆地,若要联络旧都晋阳(太原)也只能通过狭窄的羊肠坂道。对羊肠坂道,后来曹操征讨袁绍外甥高干时曾走过,并留下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此外,中牟东方则直面魏国,属于魏国的嘴前的肥肉。所以,魏国若发狠攻赵,赵国前方被掐断,后路被堵死,很可能会成为瓮中之鳖。在那个利益第一的年代,魏赵韩三晋联盟很容易做到翻脸比翻书还快。

但是迁都邯郸就不一样了,邯郸虽然处于平原,好歹南方有漳水和滏水两道天然屏障,东面还有涛涛黄河水阻隔。实际上,在赵国迁都邯郸的第三年,魏赵两国就发生了第一次火拼。虽然赵魏的作战地点不在邯郸,但是这也足以让赵国庆幸。其实,赵国的好运还在后面,即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正是因为邯郸四周有很大的纵深,所以赵国才能在桂陵之战后退守信都(邢台),等到了齐国的援军。需要补充的是,赵国自晋阳迁都中牟再到邯郸,考虑的一点还有扩张方向。那就是尽量将都城迁至更靠近中原的地方。但是不久后赵国将都城从中牟又迁到邯郸,亦足以说明中牟作为都城的不足,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此时赵国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涉足中原这块四战之地。也许,赵国人考虑吞并魏国的飞地中山国对赵人来说更实在些。

最后一条很重要,赵国迁都邯郸在交通上可以更容易联系旧都晋阳(太原)。因为邯郸西方有太行八陉之中的第四陉——滏口陉。比较来说,滏口陉确实比羊肠坂道更容易联络。巧合的是,正是因为滏口陉经过上党地区,这才导致赵韩两国在上党地区纠缠了数百年,直到秦灭六国前夕,韩国受到秦国的压迫才无奈地将上党地区全盘交给赵国。为此,赵国也被迫卷入了战国时代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


大福读史


因为当时空气好


张海山442


我,赵王,打钱!打钱后告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