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煎餅果吇161094296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为“不要以为日落到桑榆就已是晚景了,傍晚时分天空中撒出的霞光还能照得满天通红”。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句曰“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句又比王勃句描述得更为形象、生动。人生一世,譬如朝暮,太阳离开东边,落到西边,照射着桑榆树端,让人顿生“夕阳无限好”之感。

然而,夕阳很快就会西沉至消失。美好的事物总是太短暂,短暂得让人来不及细细品味,短暂得让人心生遗憾,短暂得让人不忍经历。

同样,朝阳也是短暂的。不同的是,朝阳之后是烈日当空,象征着希望和活力;而夕阳之后是一片黢黑,象征着绝望和消沉。但是,夕阳比朝阳更具诗意,更值得歌颂,不是吗?

日薄西山,非但仍可照耀万物,还可给万物撒上一层更绚烂、更诗情、更画意的光彩。这种光彩,只有夕阳能够散发。因而,夕阳的美好无可替代,更令人神往,更应该被珍惜。

人生亦当如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常葆豁达乐观之心,即使垂暮之年也要积极进取。夕阳尚能灿烂,人在暮年也可创造辉煌。


倚斋听风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

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早上起来都懒得梳头,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就在家待着,偶尔住着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没兴趣,就连新磨好的镜子都懒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写的书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忆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时候的的事越来越回忆不起来了。最大的乐趣就是闲聊,想着还有时间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叹的确是伤感了些,也消极了些,但是,却道出了晚年的无奈。作为老朋友的刘禹锡看到白居易写给他的这首感叹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无可奈何的诗句,自然要宽慰一番,所以,刘禹锡的“回信”写的比较平和,用对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对和乐观心态给老朋友白居易“宽宽心”。这首诗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非常著名的的诗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对于晚境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个境界到了晚年,必然会变成“魔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步武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字面意思说,不要说太阳已近桑榆,即日暮黄昏了,此时仍旧漫天彩霞。比喻为不要说自己年纪大了就不思进取了,老当益壮,何时都不能停止努力。

01

人的际遇本就不同,一时两时的失意,又能耐自己何?有的人早早就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却只能赢得身后名,便是如此又如何?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要轻言放弃努力。

就像吴承恩,少时意气风发却家道贫瘠,科举屡次失败,44岁才补了贡生,50来岁又被官场所弃,72岁才写成《西游记》。一路跌跌撞撞,坎坷丛生,若是以年纪大了为借口而停笔,世间哪会多了那只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叱咤风云、勇往直前的猴子。

02

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只要有心开始,任何时候都不晚。

人尽迟暮又如何?年龄只是岁月的馈赠,所代表的只是自己这一生,而自己的这一生在历史的长河里,甚至连一粒尘埃都算不上。

那便不要执着于岁月的枷锁吧,不放弃思考,不放弃开始,不放弃努力,余生处处都有光和热。


本尊非白,喜欢我的回答记得关注我,欢迎一起向上生长。



本尊非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所写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全文如下 :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翻译为: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此后两句通俗来说意思为 :太阳从刚升起时的辉煌乃至到达傍晚时的没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或许50或许60,觉得还是一事无成,认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现实当中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其实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君不见烟草大王褚时健褚老爷子一生起起伏伏 ,到了80多岁依旧在奋斗,按说70古来稀、绝大多数人都了此年龄段都已颐养天年,可是褚老爷不怨天尤人,从而又成功创造出褚橙这一文晓全国的著名品牌。不正是霞光在傍晚时也可以照耀出辉煌的一片天地的应景么?有人会说有几人能像他那样的,确实全中国只有一个褚时健,但是他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们学习借鉴么?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诗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衬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清扬影视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刘禹锡了,两人相伴相亲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怜,这诗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处

《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没有谁会可怜。身形消瘦,衣带常常收紧,头发稀疏,发冠歪斜一边。因眼神不济,书也不看了,随时随地地艾灸。经历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细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开了,不要说太阳已照在桑树梢了,晚霞正好,映红了天。

酬:诗词唱和互答的一种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写了一首给刘禹锡,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样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没黑就上床了,早起懒得梳发了,出门拄拐杖了,甚至闭门不出了,不照镜子了,不看小字书了,越来越觉故友重要,不记得年轻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还能聊几次呢!

836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管洛阳,时年64岁,等同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同龄的白居易因为生病留任洛阳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觉年老孤弱,形单影只。同在洛阳,饮酒作乐,作诗互赠,两首诗便创作于此。二十多年的友谊,让两位老者互诉衷肠,一问一答,相互激励!842年刘禹锡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并亲写墓志,846年,白居易也病逝于洛阳。

2 诗的理解

白居易的诗是在诉苦,写自己年老的种种不如意,同样,刘禹锡也承认真的老了,这是在回应白居易诗中的“自问老何如”。然而,可贵的是,刘禹锡写自己的老态却带着自我调侃的味道,颇有趣味,也颇为苦涩。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来越大了,头发也掉了,连帽子都不自觉地歪倒在一边,书也看不清了,随时艾灸了...这显然是在调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样子,是不得不面对的年老体衰的苦涩,甚至能够读出岁月沧桑,饱尝风雨的凄楚!

接下来笔峰却随之一转,诗出现了亮色。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老了,不光经历太多事,还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还看清太多人。这便是人老的好处,年龄即阅历,阅历即人生。

这句话有出处,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诗人似乎在年华老去的无能为力中又很满意自己年老的状态,能够看透世事,能够看清人情。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为名利而作为,不必担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惯的一切,不必应付官场小人,与真正清流的人交往。这两句里,有诗人暂时的宽慰,时间的馈赠,来得有点迟,却异常的珍贵与不易!这是诗人的多年感悟与收获,也是在开导消极的白居易。

“谙”:熟悉。似乎有能够洞察世事的骄傲感,诗的格调一下昂扬许多,前四句是在与白居易一样的认老服老,这一句则是乐观地笑谈年老也并非一无是处。

3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指日落时,光只能照在桑榆树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览》:“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这也是诗词常见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这两句很美,谁说太阳已经照在桑榆的梢头,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红,映满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时光仍在继续!这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是一种暮年达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经历过风雨,坎坷曲折大半辈子的文人对于暮年的岁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于陶渊明的避世隐居的自得其乐,也不同于苏轼的看透人生,无畏无惧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种老之将至的加倍珍惜!

(1) 认老而不服老的乐观与自信!

刘白二人是认老的,甚至有点儿措手不及,无能为力,消极而不得不面对的苦涩与失落,身体不行了,眼神不济了,连阅读都不得不搁置了,白居易的诗完全是一个老者心声的流露,刘禹锡的诗也承认年老体衰的事实,然而这一句却一下子反转,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阳无限好,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苏轼《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达洒脱。

刘禹锡是比较唯物与上进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参与永贞革新,前后被贬长达二十来年,被贬南方时,所作的竹枝词反而清新可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他自己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记载:“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说,休提,刘禹锡不服老的,“为露尚满天”,晚霞还满天呢,有什么好沮丧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绚烂,这种洒脱与超脱,真的很难得,何况是一位大半辈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从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积极作为,矢志报国。

然而,刘禹锡的“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乐观却不能这么理解,相反的应是,从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刘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虽也下放过,失意过,坎坷过,但一直在官途,刘禹锡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后闲居洛阳,白居易历任侍郎,员外郎,中书舍人,各地刺史,晚年还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阳,官场几十年,阅历丰富,生活优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刘禹锡闲居洛阳时,基本上不问政事了,据说与白居易\t、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极其闲适,《旧唐书》上说,“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描述饮酒作乐的场景,《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刘禹锡也和了一首,《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可见,少年喝酒,老来飞觞,好友常聚,随心任性的生活还是很自在快乐的。

白居易,自从贬谪江州后,思想就已倾向“独善其身”了,晚年笃信佛教,在洛阳置有别墅,甚至养有歌伎,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为霞尚满天”,是夕阳晚景无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无限,是与仕途的告别,从容潇洒的好好享受晚年的乐趣,饮酒作乐,吟诗作对,认真优雅而充实的老去。这样一想,还有什么可抱怨与遗憾的!

年轻时的不能随心所欲,年老时就加倍地过好每一天!

所以,这句诗,与其理解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潇洒一回。

清代学者何焯评这首诗:“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


一绿浮芳


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有句俗话“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东隅是日出的地方。太阳从东边升出来,好像不见了,其实太阳慢慢向西,在西边就看到了。这个俗语意思是在某处有所失就在某处有所得。

好比一个人创业失败了,不必灰心,你获得了经验、阅历。

所以“桑榆”本身就有了日落、迟暮、逝去的意思。

不必感叹太阳西沉,一天又过去了,人到暮年也快走完了,可你看那晚霞非常的绚烂,人可以发挥余热,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态度很积极,心态很年轻。正所谓“我年轻过,你们却没老过!”

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相反的一句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就消极了,悲观了,“花无千日好”,好看的东西都不长久,终将逝去,很惋惜,很感叹!

后人将其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天长地久,在美好的事物上尽情挥洒,不必“杞人忧天”式的患得患失。

苏东坡有句诗“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水一般往东流,你看门前的流水,即使快要东流进大海,百转千回,也还可以向西挣扎,人老了也不要光感叹着时日无多,只要现在行动,永远不会晚。

唐代刘禹锡有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天肃杀,天地萧瑟,人感秋而悲凉,但刘禹锡能在一片悲凉之中,刨出一种积极的精气神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刘禹锡不仅自己有这种精神,他还把这种精神感染朋友。

《诗经》有句“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说的就是刘公之辈,自己是积极的,这种精神会感染朋友,会体现在心态、性格上,做事业就不会悲观,国家就会兴旺!

壮哉!刘禹锡同志!


右手累了




此乃唐朝诗人刘禹锡六十四岁所作名句。唐文宗开成二年,身为太子宾客的刘禹锡受到当时朝廷内部权势之争的影响,离开了唐文宗,从此退出政治舞台,去了洛阳。



刘禹锡一生为情所困,深深爱着峨眉派掌门桃花神尼。刘禹锡25岁以科甲第二名,被誉为当世才子。春风得意的刘禹锡闲游峨眉山,遇峨眉派新任掌门20岁的杨小环。



当年杨贵妃并没死在马嵬坡,唐玄宗密令太监把一个几分相似杨贵妃的宫女,冒充杨贵妃,吊死在梨花树下。把杨玉环扮成太监,送往峨眉山玄都观。逃过一劫,杨玉环化名长恨神尼,成了峨眉道士。



离开唐明皇的杨玉环已经怀上皇上的孩子,这也是杨贵妃与皇上十多年来的首孕,由于这个原因,唐明皇才放了杨玉环,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峨眉山上,杨玉环含泪生下一个女婴,起名杨小环。与杨玉环一起出逃的24名宫女,也成了峨眉派道姑。



杨小环在峨眉山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女,美艳犹胜其母杨玉环。19岁那年,在峨眉山偶遇玉树临风的刘禹锡,二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从此禹锡不早起。看到如痴如醉的女儿,杨玉环忧心忡忡,她是受过伤的人,明白一个女人的幸福,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美丽。



杨贵妃害怕女儿此情绵绵无绝期,痛苦一生。在日已高时,叫醒刘禹锡说【若娶小环,必是盖世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娶她】。刘禹锡睡眼惺忪,呓语般道【滚,死尼姑,唧唧歪歪,吵死人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并不知道长恨神尼就是杨贵妃,也不知道杨小环是她和唐明皇的女儿。



刘禹锡在峨眉山住了183天,离开后,与小环约定三月后来娶她。杨小环每日苦盼,刘禹锡一别无音。无奈生下一子,寄养在峨眉山下无儿无女的赵氏夫妻家中。长大后随了赵姓,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爷爷。



八年后刘禹锡重上峨眉山,见遍山挑花,一座孤坟葬于其中,碑文写着【峨眉杨小环】碑文留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触景伤情情,哭死三七二十一回,在碑上刻下【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仰天大骂自己不是人,丧尽天良,道德恶劣,作风败坏…………。



刘禹锡忽然听到一声冷笑,见长恨神尼美若天仙立在古松下,一身白裙,随风飘扬。刘禹锡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娘,我想撞个天婚……】。长恨神尼道【呸,死不要脸,刘家有子啥东东?忘恩负义非人种……】。



刘禹锡后来与白居易为友,白居易更是个没人品的,七十岁家中养美女几十人,过着夜夜笙歌的日子。刘禹锡与白居易一丘之貉,听到刘禹锡的峨眉恋,白居易又添油加醋地造谣杨贵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刘禹锡讽刺白居易,【不要说自己年龄大,看你如此年轻态,夜夜美女簇拥,金枪不倒,你多盼着再活五百年啊】


白这个颜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和刘禹锡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彼此的欣赏。造成这样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他们个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有“诗豪”美誉。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蹒跚拽步舞,摇摆晃自然!

耳聋无人骂,眼花瞪不烦,

蚊叮肤难查,浴风笑溢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里的桑榆是喑喻年老的内含,为霞尚满天,也是借晚霞舒情怀,意指我们要学习晚霞,霞红能镀满天彩润,我们同样发挥余热,把最美一面,用正能余力染彩红尘倾刻不是吗…

有好的心境,才能借助自然,发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沧海茫茫,人生苦短。消极也是一生, 积极亦是一世,何不把最美的一面留下呢?


苍海拾贝35


莫道桑榆晩,为霞尚滿天。首推刘禹锡,榜富在头天。需晚年滿霞,成社会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