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文|朱晓培

校对|大道格

“野味”这个词,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扩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百度指数显示,1月22日,人们对“野味”的搜索达到了顶峰,相较于往年搜索热度剧增了100倍。

人们关注“野味”,是因为钟南山在此前的两天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次疫情)初步经过流行病学分析,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有比较大的可能,比如竹鼠、獾等。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管控和救治,疫情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但这次的疫情,也激发起人们对“食野味”的反思,网友纷纷呼吁拒绝野味。这也是继2003年SARS以来,人们再一次空前关注“野味”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到底是谁那么爱吃野味?”

某个问答平台上,有用户回答:“有钱有权的那部分人,还有本身山区的当地住民。”但百度的大数据显示,事实的真相可能并不是这样。

除了某主播直播“吃蝙蝠”这样的极端罕见案例,大部分地区一直都有自己的特色“野味”。

百度指数“野味”的近期需求图谱显示,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穿山甲、麂子、獾子排名靠前。相关的人群画像显示,最关注野味的地区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四川,河南,北京,福建,上海等。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人们关注“野味”,除了近期的武汉疫情与野味有关,也是因为各地一直存在着吃野味的现象。

分析从2013年7月至疫情爆发前2019年11月的百度指数,可以发现,人群画像中,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湖南等地区排名靠前。这些地方正是对“食野味”比较热衷的地区。根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闽浙地区就有爱吃青蛙、蛤蟆,江西人冬天吃红糟烧穿山甲。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至于广东人,排名第一,更是毫不奇怪。网友们调侃广东人爱吃的那句“广东人爱吃福建人”甚至曾上过热搜。而百度指数中和“广东人”搜索相关的需求图谱中,排在第二的就是“广东人吃什么”。

很多古代文献中,也都有岭南人爱乱吃东西的记载。比如,《山海经》和汉代《淮南子》里面都有提及:“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无用。”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则记载了广东人吃许多野生动物,如猫头鹰、孔雀、鹧鸪等。南宋进士周去非,更是在其地理名著《岭外代答》十卷中称岭南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

广东最有名的一个野味,就是果子狸。百度指数显示,在新冠病毒爆发前,“果子狸”曾出现过两次搜索高峰,一个是在8月底,一个是在1月19日前,都是临近中秋、春节的日子。有广东的朋友表示,这是因为每到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人们不仅会买来自己食用,也会用来走亲访友。

野味,一直是中国人置办年货的选择之一。《红楼梦》中曾提到,贾府过年置办的年货包括: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以及多袋干果,上千斤的碳木和米面等等。

古代的种植、养殖业并不发达,用野味作为营养补充,是十分容易好理解的行为。中世纪欧洲贵族也曾以野味为尊,包括野禽、野鹿、野兔、狐狸等,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甚至下令农民不得吃野味。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法国上层社会慢慢转向了讲究仪式感和艺术性的小份餐食,认为这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今天,随着养殖业的进步,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很多野味已经淡出餐桌。出生于药商家庭的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蔬食》提到:“野味之逊於家味者,以其不能尽肥。”可见,野味其实没有家养的肥美。为什么不好吃,还总是有人吃呢?

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养殖。今天,很多“野味”由猎捕变为养殖,比如“果子狸养殖”。近10年的百度指数显示,每年的9、10月份,就会出现一次搜索波谷。而与之相关的需求图谱中,水貂养殖、麂子养殖、大雁养殖、穿山甲养殖等搜索率也逐年升高。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心态作祟。根据百度指数可以发现,历年和“野味”相关的城市,多以南方为主。在这些地方中,除了部分人对“老耄”身份的追求外,也因为一些地方原本就具有浓厚的食补养生文化,认为野味滋补壮阳

吃果子狸就是一个代表事件。因为,专家一度认为,是广东人吃果子狸,才导致了2003年“非典”事件。

虽然2013年,武汉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史正丽和她的团队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证实在云南省的一个“中华菊头蝠”群落中发现了组装SARS病毒所需的所有基因,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但SARS病毒的爆发,总和果子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人员猜测,是菊头蝠SARS样冠状病毒,在偶然的情况下,感染了云南养殖场的果子狸,受到感染的果子狸随后又被卖到了广东。

SARS过后,果子狸养殖仍旧经久不衰,说明人们并没有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被果子狸所谓的“滋补”作用影响,依然管不住要尝鲜的嘴巴。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一个特点,几乎都和野生动物有关,比如SARS、埃博拉病毒等。

在对待果子狸等野味的态度上,研究人员的态度非常的慎重。1月24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推出了“冠状病毒”专题,其中一篇里,科学家分析41个病患临床病例后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疫源地,“有可能”并非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有可能”三个字,显示出了科学的审慎,何况病毒溯源,原本就是一个艰难的科研过程。

但几率再微乎其微的“可能”,一旦成真,就可能演变成关乎人们命运的灾难。由跳骚和黑鼠引起的中世纪的欧洲大瘟疫,夺走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一个对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因战争而死去的总人数为其人口的5%。

眼下,武汉疫情也已经让多地封城、封村,即使在还没有确认案例的小村镇,很多菜农、果农也不得不面对封城带来的产品滞销。

疫情面前无小事,因此,很多网友都在自发的呼吁,拒绝野味。在百度搜索“野味”时,也会提示人们: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

“搜索”下的社会群像和意义

曾经,有人认为,移动时代搜索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新型冠状病毒+新型肺炎+武汉肺炎”三大关键词搜索指数较急剧上升。百度大数据显示,1月21日-24日,用户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次,其中,检索最多的地区为武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

可以看出,当重大突发事件时,搜索依然是人们主要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

与日常娱乐时“刷手机”的方式不同,面对突发事件,人们的本能反应往往都是主动搜索,想要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消息。这些消息,既有官方通报的硬新闻,也包括了周边的百科知识,小道新闻。比如,这次疫情中,曾经直播过吃蝙蝠的女主播,就让“吃蝙蝠”这个以前没被收录进百度指数的词语,一下子成了热门搜索词。

1月28日发布的《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武汉篇》揭示了武汉的一个重要现状:频繁出现的各种谣言对武汉人民也造成了不小的干扰。武汉人民对辟谣内容关注度在过去一周上升190倍。同时,大家通过搜索等渠道主动获取官方信息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而与“武汉”相关的前三的需求热词图谱分别是#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封城#、#武汉现在什么情况#。可见,人们对疫情相关信息和辟谣价值的渴求。

网民的搜索需求,凸显了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敏感度。在这种情况下,搜索引擎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辟谣、科普与深度信息的了解工具。

百度也凭借自身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积淀和优势,火速上线了抗击肺炎频道,包括“最新资讯”、“预防指南”、“鉴别谣言”等版块,推出了大量权威的科普、辟谣类内容。用户在百度搜索“新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等关键词时,可以进入到百度聚合页中,了解全面的权威信息与报道,并通过“鉴别谣言”栏目,积极辟谣。

今天,在抗击疫情的战争中,互联网科技开始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有统计显示,BAT三巨头对武汉肺炎的相关捐赠已经超过了16亿元。此外,很多平台也从电商、物流等自身能力出发,为疫情防治献计献策。

除了资金、物资等传统经济力量外,搜索数据等科技手段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搜索大数据,或许可以了解用户群体的心理变化,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此次疫情战争期间,比如往年人们话题的红包活动、春节电影档均已降温,而口罩、84消毒液、免洗洗手液等关键词的指数呈现出几何级增长。其中以口罩为例,用户搜索“n95口罩多久换一次”的搜索指数,在一周之内就增长了19倍。这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疫情防护的重视,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供货紧张的情况。相关厂商和部门,可以根据大数据指导生产或者分配物资。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每一次“搜索”动作的背后,都是一个人内心需求的真实反应。每一次搜索,都隐藏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华北人爱吃的“知了”,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搜索词语。但是,依旧可以看到,每年的8月和12月前后,它的搜索指数翻倍增长。这是因为,一个是知了出土上市的时节,另一个就是因为到了春节。

如果利用搜索指数,检测到群体的动向,比如野味即将上市时,或者节日期间交易会增加时,做好相应的科普和管理。或许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社会损失。

实际上,搜索中暗含了很多信息,隐藏了很多线索,如果能够被重视和加以利用,将对社会产生重大的价值。

比如在野味这件事上,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就对非典是否卷土重来表达过担忧,并特别提到了武汉。非典过后“果子狸”的搜索热度不降反升,其实一直在释放着危险的信号,只是并没有被重视起来。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此外,在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等知识互动平台上,也经常有网友提问和回答如何举报贩卖野味等问题。作为信息和知识平台,如果能够进一步收集、分享和响应用户的诉求,将对用户起到引导作用,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拒绝野味的活动中。这一次,百度话题#拒绝野味管住嘴#阅读量近1亿,就受到了网友的好评,也凸显了用户愿意积极参与的意愿。

搜索“野味”真相:大数据告诉你,谁在吃野味?

眼下,对于武汉疫情而言,已经是亡羊补牢。但是,对于未来,“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