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伤寒论》研究的是外邪把人伤在哪儿

“中央者……其病多痿寒热”,这个寒热呢,其实是《神农本草经》里常提到的,人体出现恶寒和发热。寒热属于外感病,病患不是发烧就是发冷。还有一种情况,如果邪气在少阳,叫往来寒热。它的症状比打摆子”要轻一点,患者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还有的人左半身冷,右半身热,这都是少阳证。打个比方,如果把身体比作一道门,那邪气就处在进来的“门轴”上,当你正气足的时候,它在门外面,你正气稍微一弱,它就探头探脑进来了。这一症状叫往来寒热,心烦喜呕。

还有一种寒热就是疟疾了,我们平常叫它“打摆子”。被疟原虫感染以后,人就“打摆子”,热的时候可以烧到40度,冷的时候又像在冰窖里。这是更为严重的寒热证。住在海边的东方人老吃鱼、盐,容易热中,出现痈疡;住在北方的人呢,喝牛奶,地势冰彻,容易臟寒而生满病。偏偏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得病不那么明显,而是左右逢源,热病也得,寒病也得,所以叫“杂病”。

黄帝内经:《伤寒论》研究的是外邪把人伤在哪儿

《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全称叫“伤寒杂病论”,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实伤寒和杂病是两回事。但我听过一种说法,说伤寒就是发热,发热的病叫伤寒,不发热的病叫杂病。《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写的,他原名张机,字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我非常景仰张仲景先生,1986年的时候曾经去南阳参观他的祠墓,你看这个《伤寒杂病论》的“伤”,什么叫伤?问题就出在这里,人们往往经不起问问题,熟悉的事情一问,马上就感觉陌生了。

这就跟我们写字似的,包括写自己名字,写着写着就不禁会反问,还是这个字吗?其实,这个“伤”有它特定的含义。古人对于文字比较讲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胡说八道”。古人把表皮破损叫伤,那什么叫“疮”?就是说伤到肉里面了,伤到筋了呢,叫断;伤到骨了呢,叫折;如果筋和骨都断了,叫绝。我们经常说断绝关系,最亲密的关系在古人看来,就是姑舅亲、辈辈亲。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骨头折了,筋没断。如果打得筋骨都断了,这叫绝了。为什么古代把“伤”分得这么清楚?因为古代是法家治国,量刑时有个问题:看你受的是轻伤还是重伤,伤到哪种程度了,中医会视情况治疗。所以说,《伤寒论》研究的是外邪把人伤在哪儿。


黄帝内经:《伤寒论》研究的是外邪把人伤在哪儿


如果邪气入侵的是表皮,那说明受的是什么邪呢?寒邪!外感邪气从表皮进到身体里面,大多都是寒气。而且,伤寒还有个特点,寒到最后皮肤会出斑,也就是说在皮下出现淤血,青一块紫一块的。所以,如果说这伤是“皮曰伤”,且受的又是寒气,那就叫伤寒。

后人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伤寒论》,专门论述伤寒的;另一个就是《金匮要略》,专门讲杂病的,包括人们怎么因为食杂而不劳患上五臟六腑病,如何分别去调治。但如果一个人患的是因饮食劳碌、五劳七伤导致的杂病,那么用《金匮要略》里的方子就完全行不通。总的来说,《伤寒论》之所以诞生在中原地区,与当地居民“食杂而不劳,病多痿厥寒热”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这么多的人吃水煮鱼、香辣蟹,“食杂而不劳”,将来中国的肛肠科医生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哈哈!

《伤寒杂病论》是专门治疗寒热症的。但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里边用了很多方言,都是河南话。河南人说好,不说“好”,说“中”,发第四声。所以,书里有很多“桂枝不中(不好)与之也”这样的话,带着很强的地域特色。现在要是碰到这种外感病,我建议大家要因势利导,先看邪气是从哪儿来的,然后寒症用热治,热症用寒治,分门别类的去治疗。

黄帝内经:《伤寒论》研究的是外邪把人伤在哪儿

我们都知道,《伤寒杂病论》撰写于东汉末年,这个年代战乱比较频繁,就像曹操的诗中所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况下,人们得伤寒证居多。而到了清末时期,人们生活比较富足,这时热证比寒证多,所以诞生了另外一门学派—温病学派。温病学派发现,同样是发烧,用《伤寒论》里那些麻黄,附子、细辛、桂枝等热药来治病,反而越治越坏。继续探究原因,发现这种病其实是人们营养过剩造成的。人体内聚集的能量太多,就容易跟外面的温热邪气相感得病,再用那些热药的话,等于火上浇油。所以,温病学派诞生的地方,就是现在最富庶的江浙地区一江苏、浙江。温病学派出的几个大师,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薛雪)等都是江南一带出来的名医。他们用的那些药都比较清灵,药性偏凉,比如连翘、桑叶、菊花等。如果是外感疾病,那么一定要先判断患者受的是寒邪还是热邪、湿邪。

《黄帝内经》上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什么叫湿邪?一个是外面空气潮湿,再一个就是处于这种地势低下的地方,湿性容易下流。举个例子,“湿”就像家里洗碗池上那些去不掉的油腻、污浊。造成这种湿邪的原因,是因为人身体里有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它们又没有被很好地消化,堵塞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造成黏腻和不爽的感觉。“湿性重浊黏腻”。很多人问,我的头不是疼,也不是痛,而是像蒙着个东西似的不清不楚,那是什么病?中医把这种症状叫“头重如裹”,就好比有个人一大早起来,眼睛是糊着的。我有个病人甚至这样形容:“我每天早晨得拿清水洗,眼睛才能睁开。”这是“富营养化”造成的,所以从人的身体里渗出来的东西都这么黏、这么腻。

湿邪最大的体现在人的舌头上。如果你早晨起来洗漱照镜子,一伸舌头发现有厚厚的一层舌苔,那很有可能是湿气缠身了。要是一个人平时不太劳动,加上体内有这种湿气,外面再有点风吹草动,肯定就病了。所以说,预防各种流感最好的方法,是先把身体的内环境清理干净。这样的话即便受了外邪的感染,由于自身免疫力(正气)比较足,发烧三四天也就没事了,而且,从此之后永久免疫,再也不会得这个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