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医学专著,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在《内经》就提出了许多疾病预防的观点,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同时,对疫病也有深刻的认识,在《素问·刺法论》就提出了疫病的概念和特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对我们现在疫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现代医学对疫病进行的同时,也要结合中医药的优势,驱邪扶正,预防与治疗并施。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素问》两遗篇,指《素问·刺法论》与 《素问·本病论》,以下简称“两遗篇”。两遗篇重点阐述了五运六气的变化可使气候、物候出现异常改变,同时也能致使人体发生疾病甚至疫疠的道理,指出了多种防治疫疠的方法,其疫疠观及防治方法对现今防治温疫具有重要价值与启示。

1 气候异常易发温疫

古代发生疫疠有自然气候异常变化所致的自然灾害,也有因为战乱、社会局势不稳定等。但是,现今时代我们国家没有战乱,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温疫类传染病仍时有发生,这无疑与气候异常和生态环境变化紧密相关。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指出了自然界气候有五运六气变化的规律,即在1个甲子周 60年的运与气变化中,气候时令有至而未至、未至而至的太过不及规律,以及相互胜负规律,从而导致自然界气候出现异常,致使某气被郁不能正常发挥政令,或某气太过非其时而有其气,从而致使人体发生相应疾病,如果这一特定时段的异常气候正适合按五行分类的某种温疫类邪气得以繁殖与传播,于是便会发生温疫类疾病。

《内经素问》两遗篇明确指出,客气司天在泉不迁正、不退位,四间气升降失常以及司天在泉上下错位造成的刚柔失守等情况,能够导致气候发生异常变化甚至剧烈变化,容易导致疾病甚至瘟疫。如《素问·本病》指出:“厥阴不退位,大风早至,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等,从经文中可知,非 其 时 而 有 其 气,尤其气温过高或过低、光照少、气压低、降雨量少、潮湿闷热等气候环境是温疫类病毒细菌繁殖与传播的最佳条件。因此,凡逢此种异常气候出现之时,应给予高度重视,此时及时地进行疾病预防与治疗显得更加重要。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

2 生态环境被破坏可使气候异常更加严重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重视日地月运行、气 候、物候三者发生连带变化的系统性与相关性,认为五运六气变化直接关系到动植物生长与自然生态环境。《内经素 问》两遗篇也描述了各年份运与气时常所致 的“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素问·本病》)等气候、物候表现,认为天德下流,地气上交,天地之气正常升降,始有万物正常生化;同时也指出了天之气候异常越严重,地之物候异常也随之更加严重;反之,地之物候异常现象表现严重,也会影响于天之气候,促使气候更加异常,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直接影响到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体作为自然生态的一分子,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黄帝内经》对疫病的认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生态系统不仅与岩石圈的深层、大气圈的高层紧密相连,也与之外的天文宇宙系统息息相关,但对于某一特定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自然变异对人类社会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既取决于各种自然系统变异的性质和强度,也取决于人类系统内部的条件和变动情况;既是自然变异过程和社会变动过程彼此之间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对自然变异承受能力的综合反映。

地球生态系统进化到今天已经遭到污染,这就提示人类不仅要从大自然中摄取能量和物质,而且为了地球生态及地球上各种生命现象的完好生存,更应该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要从爱护大自然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角度来保护生态,各种行为都要有利于万物共生,促进万物协调进化,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再强 调 的天德与人伦,有学者将其称为“人文生态学”。其实,早在数千年前,《黄帝内经》尤其五运六气理论就提出了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天人相应”大生态观,并认为大生态平衡与天德、地 气、人伦直接相关,因此当今时代教育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