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阴与阳,藏与泄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阴与阳,藏与泄

《黄帝内经》

《内经》论脏腑之阴阳,大抵以脏为阴、腑为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脏为阴腑为阳呢?这可以从脏腑在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

从形态上看,五脏属于实体性器官,中空之处较少;六腑属于管腔性器官,中空部分较多。《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所以天为阳而无形,地为阴而有质;以此“类推”,实体性器官阴多而阳少,官腔性器宫则阳多而阴少,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阴与阳,藏与泄

人体器官

从功能上看,五脏主“藏精气”,生化和藏气血、津液、精气等精微物质,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竭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则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暂存和排泄糟粕,所以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阴主静主藏,阳主动主海;以此类推,五脏以收藏为用,故为阴;而六腑以流通为贵,故为阳。

有此二因,故曰“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如上所论,五脏“藏精气而不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然五脏虽主“藏”,以“泄”为用;腑虽主“泄”,以“藏”为本。张效霞《脏腑真原》一书对此论述颇精,今取其长,更考《内经》,分论如下。

先论五脏之“泄”:肾之能“泄”。肾藏精与志,《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渴,阴阳和,故能有子。”又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此肾之泄也。可见肾虽主藏精,其所藏之精,则或输送于体内,以供人体之发育之用;或输泄于体外,以为生殖之用。

肝之能“泄”。肝藏血与魂,血运于诸经,此肝之泄也,故目受之而能视,足受之而能步,掌受之而能握,指受之而能摄,皆肝血之所滋润也。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阴与阳,藏与泄

心脏

心之能“泄”。心藏血脉之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贫而死。”是心所受之气,可转输于他脏。心主血脉,君火之所居也。故心气亦藏中有泄也。


脾之能“泄”。脾藏肌肉之气,《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饮食之精气,由胃入脾,再经脾之转输,上达于肺,可见脾亦能藏而能泄也。

肺之能“泄”。肺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然气虽藏于肺,而有吐故纳新,是非只藏也。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的阴与阳,藏与泄

中医号脉

由上可见,虽五脏皆主“藏”,然亦能疏“泄”,输送其所藏之精、气、津、液,以为人身生长发育之用也。同样地,六腑虽主“泄”,然亦各有所藏。然虽脏腑皆能藏”能“泄”,而各有偏重。五脏所藏者,乃精微之物与无形之“气”;六腑所藏者,乃水骨饮食及渔滓有形之“物”。五脏之“泄”,为精微之输布;六腑之渴,则为渔淳之传导。五脏之“藏”宜密宜久,六腑之“藏”则可暂而不可久。二者有明显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