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三宝位于洪雅县城东南十公里,在陆路交通不发达之前,是洪雅交通的东大门,也是青衣江洪雅段东去的末端。洪雅种茶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南安产茶。《华阳国志》形成于东晋,书上所说华阳为崤山以东的地区,书中所说南安为犍为郡地,含今洪雅、丹棱、夹江、峨眉、犍为、沐川、荣县等县,在现青神县北二十五里的北界山(鸿化山)与武阳县(彭山区)接壤,南安产茶,主要是指洪雅、丹棱产茶。东晋时候有文字记载,说明洪雅产茶在东晋以前就存在种茶、卖茶的事实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有资料表明,洪雅茶在西汉时期就供给边藏地区了。洪雅茶的销售渠道有两个,一个是东下,一个是西上。往东的多为细茶,也就是我们说的绿茶;往西的多为粗茶,也就是边茶、藏茶,是发酵茶。洪雅境内的细茶销售走的是水路,即经三宝镇入夹江县境到乐山,转道武阳销售。粗茶销售,是上行,不能走水路,只有走陆路,多为肩挑背背马驮,天长日久,道上留下许多贩夫走卒和驮马的脚印,被后人称之为“茶马古道”。对于茶马古道,笔者想另文细说,本文笔者想就三宝镇与茶及三宝贡茶作一点探讨。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三宝与茶

三宝得名是因唐朝时期境内江边建有三宝寺。宋朝改名慈航,明成化十八年,洪雅设六乡,三宝隶属义和乡。清朝恢复三宝之名,后历代沿用。在洪雅县现存的文献资料上记载,设有渡口一个、渡夫一人。渡口设场镇一个,随三宝、慈航异名改用。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洪雅、丹棱,甚至雅安部分地区的细茶都经三宝码头到武阳(现彭山江口镇)交易,三宝成为这些地区细茶的集散地。因为细茶每年主要产在春夏,因而,每年春夏细茶商贾云集三宝,一年四季大小船只来去匆匆,有县内的,也有外地的,为三宝聚集了人气,同时也为三宝敛聚了文化气息。

明朝弥勒知州祝之至(洪雅人)在洪雅八景《蘋洲漾月》写道:白蘋分碎冷蟾光,草色江声一味凉,秋夜月明鸾影复,芦花吐蕊雪生香。好一个秋天的白蘋洲,位于三宝场口,烟波荡漾,春来绿草茵茵,莺飞燕舞;夏秋季节,水气凝聚,烟雾袅绕,往来商贾船只出没水面,神秘万分;冬寒白蘋洲,也有群群野鸭游弋江面,远远地为商船奏上一曲粗狂渔歌。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三宝场后,宝子山(古称雪岭)纳七坪八宝,鹤立群山,春来积雪开始融化,溪水娟娟,百花争艳,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诸多情趣。茶树在春风细雨中露了芽,村姑们三五成群腰挎茶篓,扭动腰姿,飞动纤纤细指,在茶树尖儿如小鸡啄食一般,揪下一粒粒茶芽,其间嘻嘻闹闹,山歌飞扬……闻者无不顿足翘首回望。如此美景,怎少了少年郎和文人雅士!

从唐时任嘉定知府的岑参,到宋时的三苏父子、直臣田锡,明朝监察御史张鹏、弥勒知州祝之至,清朝的袁文藻、曾璧光、傅大贞、何绍基、唐启华等文人雅士,三江老祖、唐朝国师悟达和现代已故的峨眉山主持宽明都曾经在三宝镇留下足迹,在三宝游览品茗之余,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和美丽文赋。一无名氏在《书正宗山房》中这样写道:野寺柳阴阴,门前一江水,茗罢入无言,坐看疏檐雨。朝市浮华在,烟梦野意浓,庭前有柏树,付尔语真宗。此人闹中取静超凡脱俗,品茗得幽而处静悟禅,悠哉!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三宝寺与茶

三宝场镇有寺庙,自古为文人雅士歇脚品茗之处。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慈航寺:旧名三宝寺,县东二十里。唐时古迹。明永乐中建,正德中重修。漳州知府、邑人张鹏有记。宋时将三宝寺改为慈航寺的洪雅督学使王敕(山东人)在《禅寺有感》中写道:乘闲来访梵王家,古木阴森暗落花,野鹤乍惊门外客,老僧常卧龙头霞。寻山但策邛崃竹,汲水频煎蒙顶茶,却笑禅家堪课蜜,眼前不顾闹蜂衙。与王督学同期的谢兴在诗中叹道:渺渺烟波一钓舟,几行归雁白翁州。郭熙眼力今谁健,写出江天烟雨秋。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明朝监察御史张鹏(洪雅人)曾在此候涂东岩、程初亭、宿胜上人山房,留下诗句:凌晨出郭门,江山得奇观,招提有深竹,遥在十里半。村路屡纡回,停舆恣幽玩,巍然金银阙,丹青照人烂。两仙候不至,徘徊坐成晏,赞公有高情,留我炊白粲。秋花弄幽芳,寒虫互悲唤,谈空默会意,尘心一消散。三生无去来,了作弹指看,山楼正萧索,松风更零乱。听雨不得眠,怀人夜将旦。明朝江西道监察御史姚祥写道:远村坐我江边寺,日午山僧归野航,细剪藤花炊黍饭,从来不晓世情忙。范渊任四川维州(今理县)知州时,曾到洪雅三宝,留下诗篇:人皆沉苦海,佛独示慈航,昨日风波恶,慈航忙不忙。明朝翰林编修、侍讲叶桂章(名山人)题道:忆昔旻公室,经年卧白云,心随猿鹤定,身与鹿麋群。故事今须问,禅关远欲闻,即寻南剑路,遗落北山文。忆昔扣禅关,俄警十载还,可人青眼在,浮世白云闲。僧下曾眠榻,山开久病颜,却愁临水面,照见鬓毛斑。明朝“嘉定四谏”之一彭汝实,几度留宿慈航寺,留下:卧云愁识老维那,野寺临江两度过,连日好山开八面,诸天色界接三峨。月明藏殿潮音转,凉护清溪树影多,黄鸟关关更相逐,数声回首隔烟梦。进士杨仲琼写道:逐逐车尘又十年,偶过山寺愧林泉,清江古渡风波静,老树寒烟暮鸟还。天外浮云人世幻,潭中落月佛家禅,亦知象教无何有,曾似高闲不着缠。野寺春风草又生,无人花径客流莺,却寻不碍身如寄,只任长时意自清。虚阁风生回午梦,东堂月照罢钟声,夜深鹤唳云山外,忽忽长松又自吟。

从这些文人雅士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三宝寺庙不仅有文人雅士,还有东来西下的客商,寺庙里的僧人,都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青衣江畔品茗作文章,登高而赋写山水。来往客商或贩洪雅、丹棱本地茶,或入雅安贩蒙顶茶,而僧人更是以茶待远来之客。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三宝贡茶

在洪雅现存的文献资料上,确实没有贡茶的记载,但民间真真实实地流传有贡茶,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说盛世修志,地方志又是官修书,因此,只有在地方经济发达、地方长吏重视的时期才编纂地方志。洪雅现存的地方志最早为嘉靖四十一年编纂,而且是从浙江宁波天一阁影印回来保存的。清朝修过两次志,第一次是嘉庆十八年由张柱(张带江,洪雅人)编纂,第二次是光绪十年郭世芬编纂。因为当初交通、通讯不发达,人力、经费有限,深入民间采访时间不是很充裕,还有就是编纂者的认知不同,入志内容有差异,遗漏在所难免。对于三宝贡茶,在当地是这样流传的。

据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丹棱老峨山找到流落在民间的皇妃、皇子和侍女后,打算从水路回京,让宠妃讲诉流落民间十多年的维生之计。官船到达三宝上岸之时,侍女金花叹道:“忘不了这里的山水,更忘不了雪岭半山上的茶……”唐太宗也是一个性情之人,居然要听个详细。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原来,皇妃带着六甲之身和侍女金花逃到民间,宫中妃嫔家族四处缉拿,有斩草除根之意,他们四处躲藏。因为皇妃的身子越来越沉,最后决定以雪岭、老峨山为据点,来回穿梭,以躲避杀身之祸。在雪岭半山上,金花侍女为生活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学会了采茶、制茶技艺,并以此换钱买米。随着皇子的出生,两人变三人,开销越来越大,金花为换得更多的财物,砍去山坡上的荆棘,松土除根,将茶果种下,茶果生根发芽、出土,成片发展,形成了茶园,金花一边采茶,一边研究制茶。为了制茶,他到山下白蘋洲畔偷艺,可都是成品细茶,但也问得几句,回到山上,她进一步改进制茶技艺,成功炒制了灰颗粒子茶,自己品尝后,感觉非常奇妙,她留一部分给主子喝,大部分拿到市场上换钱买米买物。一回生二回熟,金花制作的灰颗粒子茶成为商贩的抢手货。为了躲避其他妃嫔家族的追杀,金花将技艺传授给附近山民,条件是帮其卖茶,并不能走漏他们一行人的行踪。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唐太宗听说侍女金花以种茶、制茶、卖茶为生供养自己的主子,非常感动,将雪岭半坡命名为金花坪,将金花研制的茶命名为金花茶。因为复得宠妃和皇子,他心性大悦,居然忘记将金花茶纳为贡茶,自此,金花茶遗落民间。

清咸丰年间,曾璧光从翰林院庶吉士改任翰林院编修,命在上书房行走,后在任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光绪帝的父亲)老师时回乡探亲访旧友。路过三宝时,拜访了家住金花坪的老友唐启华。唐启华用金花茶招待曾璧光,曾璧光喝后,觉得茶的味道很好,与其他茗茶不同,于是就刨根问底,问了茶名及来历,并要了一些带进皇宫,敬献给奕譞。奕譞品后,大加赞赏。后来,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做了皇帝,即光绪皇帝,金花茶遂被封为贡茶。

四川洪雅:三宝贡茶香天下

20世纪60年代,洪雅县在三宝发展茶业,派二轻局一徐姓的干部到三宝指导茶树种植,在金花坪看到有一片碗口粗的茶树,据他研究,这些茶树种植年代在唐朝初期。但这些茶树产量低,他决定改良,锯了大部分的老茶树进行改良,但没有刨根,所以老茶树每年仍旧发芽,但不是很多,当地居民采茶按照老法制茶喝。但随着交通、通讯等的发展,三宝逐渐淡出辉煌的舞台,当地年轻居民也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金花茶的技艺只有少数茶农掌握。

笔者曾与金花茶制作传人周应明、张国祥交流,他们说好茶还要有好水泡。据说,在金花坪有一口井,井水冬暖夏凉,很适合泡茶,能全方位释放灰颗粒子茶中的味道。

(陈春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