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我国的粮食必须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你怎么看?

桂农通


农业走企业化生产管理,我认为:这是农业唯一的出路!

一,为吃饱肚子,小岗村开启单干模式: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1978年11月24晚,低矮的茅屋里,安微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按下红手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带头村。

当时的小岗村,全村只有20户人家,百十号人,300多亩地。

1979年10月,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小岗村,分田到户的第一年就结束了吃救济粮和出门讨饭的日子!

小岗村的成功,证明了当时分田到户的模式可行,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于是,1982年1月后,分田单干,土地承包的政策就在全国轰轰烈烈地铺开。当时,农民们奔走相告:我有土地啦,想种啥种啥,想出工出工,满心欢喜地过着:"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


二,农村面临的问题,年轻人宁愿打工也不愿种地,留守的老人又无力耕种。

土地改革过去30多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外企,农村年轻大量涌入城市工厂打工,土地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无人耕种了!究其因:种地挣钱少,几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工一个月的工资!于是,70后不想种,80后不愿种,90后不提种,年老的种不动的局面。


三,土地荒芜问题必须解决,土地流转,走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面对年轻人不愿种地,越来越多土地抛荒,怎么办?于是,2014年12月,国家又出台了"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政策。

这政策,提倡将农民不种的土地通过流转方式,租给或入股有实力,有技术的农业公司,合作社,农场。并低税,还发放土地补贴。目的是重新提高群众种地的积极性。

这样的"农业企业"进驻后,有规模,有规划地种植,将结束农民以往小打小闹,低效率的种田方法,根据科学进行土壞改良,合理轮作,机械化播种,管理,收割。

这一举措,既把不愿种地的农民从纠结中解脱出来,又使良田重新焕发生机,又保证我国粮食产量。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应该也是中国土地未来的发展出路!

农业,是国家稳定之本。还是那句话:国中有粮心不慌!


2师姐


我作为一名在农资方面服务农民几十年,在农业方面也算业内人士的情况下认为,粮食不涨价,不论个人种植或集体种植都会亏钱,稍有脑子的人都清楚,个人种植精工细作自己劳动,不用雇人出工钱,各项开支都是最低,自己能解决的,尽量不花一分钱,农忙时一家老少全上阵,学生也帮家长打下手,另外自已养性畜备农家肥也减少很大一部分开支,就这样还没有利润。集体种植投资大,每个进程不花钱就寸步难行,而且当官脱产的,干活偷懒的等等,窝工贪污十分严重,另外领头的如果无能盲目种植,种植的作物遇到灾年或滞销,整个集体都要挨饿,这个现象七几年以前的大集体已经证明,这个模式是死路一条。这几年由于粮价低,不少的种植大户都经营亏损,扎堆出现了跑路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粮价不提高,别说集体种植或种植大户都摆脱不了赔钱的现状,个人感觉,在粮价有一个合理价格的前提下,家庭农场这个模式还可以试一试,摸索几年后如果不出问题的话再适当推广。


喜欢乡村生活


实际上么是过不下日子……周身的债务……是大钱💰的算盘……老一辈革命流血牺牲闹革命的宗旨就是要让普通民众有生产资料有有生存根基(土地)……把农民赶出土地撵出农村……这算什么?农产品产出集中化,企业化……实际就是把中国🇨🇳农业风险集中化……拿十四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开玩笑——




泸永春


中国农业需要适度规模化,但不可能企业化。

我国粮食生产目前主要是条块分割,规模化程度低,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不高,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适度规模化经营。

但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必须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虽然加快城市化建设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但我国农民基数巨大,短期内还有相当多的农民要依靠农业生产,就不可能出现企业化的大规模。

再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也不适宜大规模企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生产最适宜的是300—500亩的家庭农场,这样即可以实现相对规模化,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适应我们人多地少、地形复杂的现实,而且可以精细耕作,避免企业化经营所带来的粗发和管理难度。


被耽误的厨子


农业无论怎么改变都不是挣钱地行业,因为它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发展工业,工业强大了才能养农,才能吸纳过剩的农村地劳动力。让热爱农业,懂农业技朮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才能发展。

现实是干农业的没有钱,而投资农业的不懂农业,只是为钱为补而来,何谈规模化?如果不正确引导,粮食危机将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规模种植?首先解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那所谓地房地产.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都不能解
决人们长期脱离土地后的保障门题。所以只有工厂多了,工业强大了,才能吸引更多劳动力,有了社会保障人们才能脱离土地。第二是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解决土地规模化的关间问题,农业是养不住闲人地,只有强大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才能反哺农业,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过度的房地产使人们对社会产生了绝望情绪,严重阻碍了工业发展,扰乱了农业发展地步伐,是万恶之渊。


我们天天谈如何发展农业,如何规模化,如何使农业羸利,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是空谈。复杂地天气因素,种植作物地较长周期,多变地市场,导致农业不能获利或很低地回报,所以我们只能把农业作为我们生存的基础产业,而不是获利的行业。所以只有发展工业,强大的工业才能使我们国家富有,才能夯实我们农业的基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闲散的农人


现阶段农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发展粮食生产的成本高、积极性低、经济效益差。但是,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也不现实。


第一,我国有十八亿亩耕地,平原、丘陵、山区均有分布,地形结构复杂。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大而集中,可以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但在山区,这条路行不通。因为山区耕地分布零散,交通不便,机械化耕作水平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企业无利可图。



第二,虽然现在农村种粮不赚钱,但农民依附着土地,最起码能够解决温饱。如果所有土地向生产企业流转,势必造成绝大部分农民失业,而消化这些失业农民必然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包袱。


第三,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几千年的以农为本思想,让农民对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眷恋和亲近。当土地向生产企业流转后,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加之生产企业进入农村组织生产,必然占用大量的农村资源,农民利益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我认为,小规模的家庭农场方式,才是现阶段农村粮食生产最有效的经营模式。一个农场的土地面积控制在300-500亩之间,农民土地按合理价格向农场流转,农场再择优吸收流转土地的农民打工,支付工资。这样生产不仅有规模,而且规模适度,更能切合当地的生产发展水平。农民也没有完全脱离自己的土地,而生活也有了保障。(文、图/苗竹子)


苗竹子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最适合中国国情。这些年中国粮食稳步增长,十几亿中国人吃饱了饭。饱碗牢牢端在了我们自已的手中。靠的是啥,一是党对农业的各项惠民政策。二是农业科技的发展,给中国农业注入了生机。三是千千万万农民辛勤耕耘。这中国农业发展三大法宝。有人说,农业要产业化,规模化。这是吃饱撑的。以现在的粮食价格,哪个企业投资农业,都将血本无归。现在投资农业的企业,合作社,种地大户等无外乎是套取国家对农业的各项补贴。也有人说集体化更是无稽之谈。我们的合作化,我们的人民公社,我们的生产小队等成功过吗?中国农业决对不能规模化,要学习日本的农业精耕细沒!我作,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只有这样,中国农业才大有希望。否则象现在农民的资金都拿到城里,捆绑在楼上,农民进城干最差,最苦,最累的活。享受最低的待遇。做了一辈子房奴。救活了城市,荒废了农村。长此以往,中国农业真的垮了。到那时,外国人卡我们,不用打,饿都把我们饿死。


用户9979092269913


只有在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工商业,农业实行机械化,合理分配劳动力,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向前发展!


奔跑142772814


今后我国的粮食生产必须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农村种粮的主力军年轻力壮的人,都因为农村人多地少,不值得在家种,大都进城务工去了。

有些农村每口人只有一亩到三亩不等的地。象是我们村每人均有一亩半地,我就是我们老两口在家种地,只有三亩地,打粮太少,卖粮的收入维持不了生活。我要是年轻人的话,也早已出去打工了。因我己年近七十岁,又有糖尿病,种不了地了,现在长年住在城里儿子家里看孙子孙女。

所以我们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百分之九十的外出打工了。

再个近几年粮价偏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二十斤粮就可换外出打工一天的工资。现在得二到三百斤粮食才换一天的工资。在家种地只能维持温饱,不能致富。至使老年人在家种地,出现了好的荒地。

单打独斗的家庭种植也真没竞争力!

所以必须,也必然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

这样做农户都把地流转给企业,农户得到流转费,种地企业得到国家的种粮补贴。

这样农企发展了,农户得到实惠,有部分劳力可在家门口挣钱了。最重要的是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

请多关注我农家评述![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农家评述122


中国农村不是必须赱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而是被逼不得己走的路。为什么呢?

除城市近郊,少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纯农业区农村,由于人口断崖似减少,正在走向没落,己经初显无人村少人村。

就算经济不算太落后农业区,村内人口结构,只有五十岁到六十岁的人还有六十岁以上的,在苦苦维持种地,假如若干年这些人因身体原因种不了地了,或走到了生命尽头,都不在了,农村怎么办。

只有这一条路,重新整合农村结构,走农业现代化,企业化,进行规模化经营。

隨着人口的减少,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放弃不适应机械化作业山坡地极端贫脊的土地,施行大平原农业,降低粮食成本,少量的农业产业工人经营着大农业。

那时农业全面机械化,大力减少农业劳动强度,一定会更加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农业生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