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词“诸葛草庐”时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

ny飞舟


本人才疏学浅,看了很多高人的评论,才弄明白为什么老是有人问这个问题!

小编觉得,以郭沫若的水准根本不可能写错题词,更有可能是在写“言”字旁,而不是“讠”字旁,导致有人借题发挥!无非是想说明,郭沫若对南阳卧龙岗表示质疑,因而在给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题词故意写错!

小编认为,葛亮躬耕地之争辩了几百年,仍在继续,但有一点是确认的,那就是诸葛躬耕之地之争实则是行政区划变迁造成的!小编认为,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不就是就在此吗?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妄下结论。对待这场持续千年的大争论,没有胜负,有的是谁能在争论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切实让百姓得到实惠!所谓的名人效应,不就是要常争常论常辩吗?明星不都动不动还整点绯闻、蹭个热搜什么的吗?

话不多说,下面给大家梳理下,历史上几次大的争论!

1、明嘉靖年间,湖北宜昌人顾嘉蘅任南阳知府,襄阳和南阳打官司争躬耕地,顾知府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2、1990年邮电部在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选题中,计划发行一枚小型张“隆中对”,当时,南阳与襄阳就该叫“草庐对”与“隆中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争论。

3、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隆中对》加注:“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把“南阳”注解:“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强烈刺激了南阳,最后以人教社道歉并修改教科书结束。

4、2008年央视插播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再一次激起了南阳的抗议,广告语被迫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5、2019今日头条因郭沫若的“诸葛亮草庐”题词被广大网友转发讨论之争!……

纯属个人意见!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转发!


金吉橙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泰斗,其在文学、戏剧、甲骨文等领域多有建树。其对书法深入研究,体式别具一格,其题写的“中国银行”四字,被书法界公认为是最具文人雅趣和大师气派的手笔。

那么,就如题主所言,郭沫若题写的“诸葛草庐”四个字中诸字是否是一个错字呢?其实,所谓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一种法度艺术。如果按照楷书一笔一划地书写,多一笔或少一笔都是错字,但是,书法中的行书或草书却正是汉字加减笔画而成。诸葛亮的诸字,是言字旁一个者字,要按草书写法,就要依据《草诀百韵歌》中的“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来写,那言字旁就会变成一竖右勾,但郭老写的是行书,是在楷书快写的情况下形成的字体,因此,诸字的言字旁几乎没有落下一笔,只是相互连笔而已。

有人认为诸字多写了一笔,不知从何说起,言字上边一点,然后一个长横拐了两下,再点一下,地下以一个竖右弯代替口字。如果仔细看,不但没有多笔画,而且是笔画不多不少,因为这是行书,是一种快写连笔字,有的地方以点化代替。

诸葛草庐四个字中,除了诸字有人提出异议外,还有那个草庐的庐字,有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写法,而且认为郭沫若可能怀着某种寓意。其实,是不懂书法的人想多了。如果按照繁体字的楷书写法,庐字的繁体应该是廬,但是正因为书法讲究各种书体,因此便出现了多笔画或少笔画的写法。郭老所写庐字,就是根据廬字的异体字“庐”,也是今天的常用字“庐”的行书字体而来。

那有人要说了,郭老既然写的是“庐”,他应该写成上广下户才是啊!他为什么写成上厂下卢呢?其实,这是书法中的一种“笔画移位法”。在书法家创作书法作品时,为了字体的整体结构和美感,往往会把一些笔画进行移位,从而达到字体紧凑,字形美观的效果。

比如王铎所书广阔的阔字,就把三点水写到了门外。郭沫若在写庐字时,考虑到广字和户字都同时有一点和一撇向左,容易造成点的重复和字心发空,重心不稳。于是便把广字的一点去掉,而在户字上多加一笔,使户字变成了卢字,在写厂字第一笔时,特意写成了点横一体的,看上去既美观,又不失本真,而且因为庐字下面的户本身就是繁体廬的盧简化成卢后再简化为户而来,将其写成卢也无可厚非,这就是郭老书法的奥秘,而非错字。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请诸位文明评论,指出文中不足和错误,本人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拒绝任何人身攻击的不当言论。


若愚趣谈


中国很有意思,与名人有关的地方总有人争,一个诸葛亮,出了两个隆中,一个在湖北襄阳,一个在河南南阳,于是“诸葛草庐”也有了两个。

而郭沫若先生也有意思,两个地方都请他题字,他也还真写了两个“诸葛草庐”。

首先要纠正一下,题主贴出的图是南阳的,而襄阳的“诸葛草庐”四个字没问题。

南阳的四个字,“诸”字是没问题的,左边是“言”字旁,问题主要在第四个字“庐”上。


“庐”字的繁体是“廬”,上面的“广”有时也可写作“厂”,但是有条件的,姑且算他对。

问题出在下面的“卢”,我查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外的,也没看到“庐”可以写作上“厂”下“卢”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错误。

那么有没有可能,郭沫若从心里认定,襄阳的隆中才是孔明躬耕之地,而南阳的隆中是个“李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河南的南阳是个很奇葩的城市,最喜欢跟别人争夺名人故里,据说已经将历史上 6百多名人划在了自己名下,但凡有点名气的都不放过。南阳还非常喜欢考证别的城市,但他考证从只言片语中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否定别人。

南阳跟襄阳隆中争诸葛亮,完全不管《隆中对》千古留名的公认事实,一是否定襄阳古代跟南阳郡有关系,二是干脆说《隆中对》名字是后人杜撰,居然要求国家教委将《隆中对》改为《草庐对》,我看最好改成《南阳对》,你们就满意了。

南阳还跟湖北丹江口市争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地,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大坝都在人家丹江口市,国家发行南水北调邮票的仪式,本来定在人家丹江口,南阳就派人到北京去哭闹,说丹江大坝虽然是在丹江口市,但我南阳占了大部分的水域,国家只认定南水北调中线取水地在丹江口是偏心!国家最后没办法,就同时在南阳也补了一个仪式,让南阳跟着占一次便宜,就这丹江口都没跟你们计较。

如果你说南阳挨着丹江口、挨着襄阳,沾着边儿,你想跟着他们沾沾光,还说的过去。那么南阳跟人家宜昌抢屈原故里,简直是无耻加无赖!屈原出生在湖北秭归也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这是历史界公认的事实,怎么又变成了南阳人呢?原来人家南阳人说了,屈原虽然没有出生在南阳,但是屈原的始祖在南阳西峡,而屈原的流放地也在西峡,还在这里考证过屈原拦过楚王的马,所以南阳是屈原故里,还要大搞屈原文化。你们说这不是扯淡吗?

更奇葩的是,南阳抢起名人来,连自己省内的城市也不放过。众所周知,姜子牙是新乡市卫辉人,但是南阳堂而皇之地把姜子牙列为南阳名人,号称是子牙故里。新乡人就很纳闷儿,凭啥在新乡出生的姜子牙成了你南阳人?人家南阳说了,据考证,姜子牙的祖上被封在吕地,而这个吕地在今南阳。你祖宗都是南阳人,姜子牙还不是南阳人?![笑哭]

其实姜子牙和屈原很想对南阳说,我谢你考证我八辈儿祖宗。[泪奔]


车城踏雪寻梅


本无意喷子们的盛宴,免得沾上口水臭,但看见提问的和一群文化领域的答主们在那儿瞎逼逼,不忍旁观,就来直斥他们的无知和浅薄。

郭沫若是谁呢?无庸讳言,新中国第一大才子、历史学家和文化领域领导人。无论头条喷子们怎么进行诋毁,他在民国和新中国都是无人能及的存在,这在国际上是公认的。川人郭老对于乡贤和“三代下一人”的诸葛亮,必然是心向往之而崇敬之,应诸葛故居、躬耕地襄阳隆中之邀,时为文化部长、中科院院长的郭老欣然题下“诸葛草庐”四字。请各位看清楚了,襄阳隆中“诸葛草庐”题字是这样的:

而在七十年代,并无“躬耕地”之争,世人都知道襄阳隆中是宗,而“南阳诸葛庙”是元鞑子敕修的、寄生襄阳隆中的赝品,这点儿南阳、河南地方当时是承认的:

但某地向来有好古、夸奢之风,及好为东施之传统,从不知西施为何方神圣,风闻襄阳有郭老题词,也拜求郭老赐字。郭老何等大才?大笔一挥,“诸葛草庐”已就,其作才是题主所供之图片:

显然,面斥不雅,横排已非之;诸字多一横为四,而在口上,为南阳口中之辞不三不四;庐字缺横,为庐不正也。的确,“诸葛草庐”造型及绘饰深得蒙古包之神韵,其地古 月风至今尤盛,实对汉家丞相的讽刺。



对“南阳诸葛庐”,苏教版和2018部审人教版已作出科学界定,大家就不要乱说了。穿凿附会,不明就里,是对诸葛丞相的大不敬!

好了,鄙人对郭老之史、文才具,五体投服!世上不学无术之人甚众,不乏嗡嗡作者,实不及郭老之万一!


嘉会天下


有点晕。非关病酒,不是怀春。是是是这个关于襄阳隆中“诸葛草庐”的提问,却配了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的图图:


光棍眼里不揉沙子,本座明眸善睐,既可明察秋毫之末,亦能洞见夏花之根。南阳诸葛庐,西蜀孔明亭,俺都曾经御驾亲征,亲自去探过究竟。至于襄阳隆中的“诸葛草庐”,也没有逃出我的御眼睛,它的真面目是这副德行:


两处诸葛庐,如今都悬挂有牌匾,都是郭沫若题的字。襄阳的“诸葛草庐”,郭沫若1964年题写。南阳的“诸葛草庐”,郭沬若1973年题写。大家手笔,不是我吹:洒脱自然,翰逸神飞!

想把水搅浑的人说,郭沫若所题的南阳“诸葛草庐”四字,故意把“诸”字的“讠”旁多写了一横,成了“二”,意思是这座草庐是二货,不是正宗:


确实,“讠”旁似乎写得有些纠绕。但绝没有什么“写错”。“讠”旁就是“言”旁,古人在书写时,规行矩步时作“言”,爽利草率时作“讠”。这只是大致而言,其中差异尚多。如有许多是写作“讠”而稍加曲折:



有许多是写作“言”而略微潦草:


书法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诸葛草庐”的襄阳南阳之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谈到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隆中在襄阳境内。明、清以来,为了争夺诸葛亮的那座破草房子究竟盖在何处,文人学者们引经据典,唾沫四溅,笔墨官司和口水官司打个不停。

清道光进士顾嘉蘅,湖北人,而五任南阳知府。为了既不得罪于故乡人,又有礼于为官地,对“诸葛草庐”的归属地问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在南阳写下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站在更高的山头看问题。一时传诵,遂成名联。当我们在为“诸葛草庐”争得面红耳赤时,静读此联,或可稍微平复一下内心。


莫安排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关于他的传说至今不绝于耳,虽说诸葛亮并不像在《三国演义》里那样传神,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于诸葛亮的称赞!

纪念诸葛亮的场所很多,例如“武侯祠”就有几个,自然这里提到的“诸葛草庐”也有几处。

这里提到的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将“诸”字故意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故意写错

这里提到的襄阳隆中,并不是历史上诸葛亮“躬耕垅亩”之地,普遍认为是在河南安阳,诸葛亮原是山东琅琊人,后来隐居在河南南阳的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所以说,这里的襄阳隆中自然是“假的”。

郭沫若在题写的时侯,自然也知道这个情况了,所以是不是故意写错了,表明这个是假的呢?我觉得有可能的,因为这样一个“假的”草庐,就算写错了,也并不影响郭沫若什么,反而表明了郭沫若的一个态度!

第二,笔误

我觉得笔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任何大书法家都存在笔误,特别是现场书写时,既可能出现笔误,也可能保证不了质量,所以很多书法家都不愿意现场题字,怕的就是拉低了自己的水平。

而且郭沫若以行草见长,行草的笔法和形态或许出来就自然是这种效果,因此,郭沫若可能当时没有留心,就写成了这样,也并不代表就是写错了。

第三,确实写错了

这种可能性大家觉得有没有呢?有时候生僻字,不经常写的,或者太过于熟悉的,一写起来就容易忘了,下笔就写错,自己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比比皆是。

假如郭沫若是现场题写,一气呵成,还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确将字写错了,大家都没有察觉,或者说有人察觉了也不好指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我是襄阳人,我知道隆中在襄阳城西汉水以南,且离襄阳城不足20里。照说应该以汉水为界,划南郡与南阳郡,把隆中说归南阳郡管不通。飞地的情况是有,但飞到省会眼皮子底下的罕有。隆中的位置是襄阳与南阳争躬耕地的软肋。其实襄阳南阳也没必要争,盖当年诸葛必定两地走,两地住。他娶妻襄阳,他弟娶妻南阳,他姐嫁于襄阳,能说哪边没有他的产业?我们这样说吧,他田产在南阳,读书交友在襄阳,当年刘备到隆中与他一番长谈后聘他为参谋长,他的那番话今天叫隆中对。后来在四川他给后主上出师表,回顾了蜀汉的历史,说自己曾经的产业或户籍在南阳郡。诸葛一生足迹广布,但祖籍山东,襄阳南阳有什么非争不可的?兄弟阋墙,徒留笑柄与人!


用户2884007980040


诸葛亮(181年——234年)是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人才,历史上曾有“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美誉,他的知名度也是杠杠的。

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跟随刘备为恢复汉室政权,曾在许多地方居住过和活动过,所以,就出现了全国多地争着、捧着为他建造祠堂和草庐来纪念他的现象,这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种敬畏。

湖北襄阳隆中就有一所“诸葛草庐”,是现代人为纪念诸葛亮而建造。这所草庐建好后,曾邀请郭沫若先生于1973年给题写了牌匾,郭沫若以他朴厚、宽博、灵动的“郭体”挥写而成,倒跟这个古迹相得益彰,给增彩不少。

人们目前对这个牌匾的最大争议就是,“诸葛草庐”只有四个字,竟然有两个字出现了问题,分别是第一字“诸”和第四字“庐”。

一是认为“诸”字的“言字旁”多写了一笔横画。

实际上,在书法草书和行书的书写中,为了使字体的结构看起来更美观和平稳,有些书法家在某些字中会刻意减去一笔或增加一笔,以达到预想效果。

郭沫若这样写,不能算作错字,是一种艺术审美需要而已。

二是认为“庐”字不对。

(楷书·庐)

(汉隶·庐)

(异体字·庐)

乍看之下,“庐”字的书写确实错了。“庐”字的标准楷书是“广字头”底下一个“户”,在异体字的书写中,会把广字头下边的“户”写成“卢”,这些写法都不算错。

而郭沫若的写法则是,“厂字头”下边一个“卢”,显然,这种写法是错误的。

作为文化泰斗,郭沫若肯定明白这样写有问题,但他还堂而皇之地写出来,里边究竟有什么深意?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郭沫若故意写错,不愿给别人落下学术不严谨的说辞,也不愿看到人们利用名人效应来谋利。

诸葛亮是名人,如果某个地方建造一个诸葛亮纪念馆,对本地知名度的提升将会非常大,也能吸引来许多游客观光旅游,有效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郭沫若是严谨的历史学家,又是聪明人,他当时也许对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过这个历史事实,还没有得到求证,一时半会儿不能做出肯定,所以将错就错,做到了既没有学术作假,也不得罪襄阳人的两全其美的效果。

(郭沫若“中国书店”题字)

其二,郭沫若写的“庐”字确实是“广字头”,只不过让两种笔画重合了。

“广字头”上边的“点”,郭沫若以逆锋起笔,在行笔到中间时又变为顺锋,把“点”和“短横”写成了连笔,一笔带过而写成,粗看之下,是一个笔画,若细看,那个点则敦实肥厚,有明显的凸起,显然是两个笔画黏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这是喜欢运笔出其不意的书法家惯用的手法,按照书法的标准来说,这样写不算错。


鸿鹄迎罡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智慧的化身,因一部《三国演义》,将他的智慧与忠诚宣扬的无以复加,至今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纪念场所。

在襄阳隆中就有一处“诸葛草庐”,但关于此处遗迹却有很多存疑。很人认为襄阳隆中是“假的”,而真的“诸葛草庐”在河南安阳,那里才是他“躬耕垅亩”之地和与刘备进行隆中对的地方。

本文不讨论遗迹的真假,只关心郭沫若题写的书法牌匾。

传言当年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书法牌匾的时候,将“诸”字故意写错了,多写一横,成了二。其实这是牵强附会的说法。

郭沫若给襄阳隆中题写的“诸葛草庐”牌匾,“诸”字倒是一点都没有错,但“庐”字却是确确实实的一个大错字(见附图标记处),不过却没有被人发现。

可能不经常写的字,似是而非,提笔一写起来就忘了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但这个字错得有点不应该!

郭沫若写的这个“庐”字,不是现在规范的写法,规范简体是“庐”,广字头,半包围内是“户”,见下图:

郭沫若写的也不是繁体字,繁体字的写法是“庐”,见下图《唐 · 柳公权 ·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中的写法;

当然,也有一种写法,写成病字头,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中的写法,这种写法现不多见:

郭沫若写的更不是异体字,异体字有一种接近这个写法,中间为“卢”,但是是“广”字头,而不是“厂”字头,

查阅《汉典》,异体字写法包括境外写法虽然有多种(如下图),但都没有郭沫若这种写法:

那么在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中有没有郭沫若的这种写法或者说接近这种写法的呢?查阅《书法字典》,从历代书法家书写的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都没有郭沫若这种写法

综合以上,得出结论:

郭沫若写的这个“庐”字就是一个大错字!只是多少年来大家都把他视为权威,没有人怀疑,今天【麓风轩】把它纠正过来,希望不要再以讹传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