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想要岳飞的命?真的都是秦桧害的吗?

莲姐925


宋朝实行重文抑武的文官政府,这在整个南北宋时期历代皇帝都执行的比较好。岳飞作为武将在抗金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军事集团,让宋高宗赵构感到了威胁,加之岳飞不顾高宗的反对及力想收复国土迎回被金人俘虏去的徽钦二宗,这就直接威胁了高宗的皇位,还有史料介绍,高宗无子一直推迟立太子,而岳飞作为统兵大将一直催促立储君的事,也违背的朝廷归制和高宗圣意。宋朝一直很好的实行了“刑不上大夫”的优待官员的政策,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意,即便是丞相秦桧也不可能也不敢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处死!


蓝孟小惠


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秦桧是高宗的相,更是金兀术派到宋高宗身边的"监"。据《宋史》记载,金柳河御前会议,秦桧被兀术选中,派往南宋做卧底;其二,兀术遣秦桧密信,"必杀飞,始可和"。其三,岳飞被害是当年腊月廿九,桧向大理寺传"纸条",以矫诏杀飞。史载岳飞被害当日,大理寺关于岳飞案的呈件才报出,高宗应是正月十五后才看到报件。也就是说,高宗看到大理寺卷时,岳飞己被害半月有余,杀岳飞是秦桧先斩后奏。其四,做为对秦桧的奖赏,宋金和议中明定,无过"不得免桧相",使秦桧两相南宋一十九年,高宗上朝都要"靴中藏刀以防桧"。所以说,民族英雄岳飞被害,苟且偷安的高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杀害岳飞的主谋是金兀术,元凶是大汉奸大奸臣秦桧。


天之吉星


当然不是,其实是皇帝老儿想要,自古功高盖住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这个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当然也有例外(如凌烟阁24功臣),而宋高宗赵构,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而重用岳飞,韩世忠,也是迫于当前形势和民心民意,而民心民意也间接害了岳飞,而南宋的建立是北宋的灭亡为代价,岳飞挥师北伐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如果解救北宋父子二帝,那么南宋高宗就不得不禅位,因为高宗是形势所迫,国不可一日无主,康王继位是当初最好的选择,这时也就有了影视剧十二道金牌令箭,招回岳飞,韩世忠,以莫须有的罪名予以处决,秦桧只不过是个挡箭牌,当然这个挡箭牌也起来决定性因素,但别忽略了一点,真正下定决心的是皇帝老儿,高宗从心理学来说,压根没想父兄回来。(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戈渣


岳飞是被宋高宗下令所杀(害死岳飞的四大奸臣是: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因为岳飞阻挠议和,坚持抗金。

主要的原因就是:岳飞在抗金中,多次提出“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主张。这在外人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也是为宋高宗所期望的,但其实不然。应该说,“收复失地”固然是高宗所期盼,但“迎还二帝”却不是高宗的本意。二帝虽然是高宗的亲父兄,但如果他们被迎还,自己的皇位就不能保全了。即使他们回来后不再当皇帝,但两个太上皇肯定会对他起到制肘作用,自己的皇帝当起来也就不是那么有滋有味了。纵观中国历史,此前此后,为了皇位和权力,父子反目、兄弟攻杀、夫妻成仇的事例是并不鲜见的。

这种心里话也不是对谁都可以讲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做臣子的不能揣度圣意就难为其臣了。岳飞作为一介军人,虽然有一腔精忠报国的热情,却不善揣摸圣意,就算他能够猜度出高宗之意,他也未必能够曲意奉承。因此,他抗金当中,他屡次提出要“迎还二帝”,早就触怒了高宗,加深了他对岳飞的忌恨。高宗对岳飞已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高宗皇帝的默许下,秦桧等一干人已迫不及待地对他下手了。最终被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没有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在秦桧的背后,是整整一个王朝制度。


泥鳅爱剪辑


到底是谁想要岳飞的命,真的是秦桧害的吗?

我试着做下回答。

岳飞(1103—1152),字鹏举,是南宋抗金爱国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是战死于沙场, 却冤死于本朝人之手。千载之下,还令我们唏嘘不止。印象深刻的是,笔者高中时,读《说岳全传》,读至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在风波亭中遇害,当时泪如雨下,恨极了秦桧。现在知道了,秦桧与岳飞本身无冤无仇,想要岳飞的命的,是宋高宗赵构。

1.宋高宗赵构登基的历史背景:“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靖康之变时,徽宗已退位,在位的钦宗是赵构的长兄。宋朝实行的是皇长子继承制,只要有长兄,皇位就轮不到其他皇子。

赵构是在兵荒马乱的王朝变故中登上皇位的。1127年金兵南侵,俘获徽钦二帝和几乎所有皇室成员。动乱之中,在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也就是北宋灭亡的第二个月,赵构在南京(商丘)即皇帝位。

2.宋高宗厌恶岳飞的原因:拒绝钦宗回朝,避免皇位威胁

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假如钦宗活着回来,自己的帝位不保。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抗金只能是做做样子,而岳飞想的却是主战拒和,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就是犯了高宗赵构的大忌。

3.秦桧杀害岳飞的原因:迎合上意

在古代时,大家就有这样的看法了。

且看明朝文人文征明这首《满江红》的下阕: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大家重点注意这几句,“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就等于直接点明了岳飞之所以被害的原因,区区秦桧有何能耐?不过是逢迎上意的奴才。

小结

秦桧以“莫须有”的名义杀死岳飞,是逢迎上意。宋高宗怕钦宗回来,自己的帝位不保,真正想要岳飞的命的人,正是宋高宗。


青史漫谈


岳飞是在临安风波亭被大奸臣秦桧给害死的。秦桧等人诬告岳飞谋反,岳飞也因此受到了牢狱之灾,他在狱中遭到了奸人的严刑拷打,不过他们并没有找到岳飞任何谋反的证据。即便如此,绍兴十一年除夕夜,岳飞还是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在了临安大理寺,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功臣,但是这样的他却遭到了奸佞小人的陷害。岳飞临死前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几个字,这几个字足以证明岳飞的清白,足以照出那些奸佞小人们丑陋的嘴脸。

  秦桧与金人私通书信,金人给出的条件是,要先杀了岳飞才跟跟大宋议和。于是秦桧等人以谋反罪诬告岳飞,害得岳飞被革去了职权,他们依然不肯善罢甘休。最终在秦桧的主谋下,岳飞被下狱审问。在狱中,岳飞遭到了严刑拷打。即便如此,岳飞一身浩然正气,他并没有因为皮肉之苦就屈打成招。

  《宋史·岳飞传》中记载了,韩世忠为岳飞鸣不平的话,他问秦桧既然根本没有找到岳飞造反的证据,如何以谋反之罪定义岳飞呢?没想到秦桧给出的回答是,此事莫须有。秦桧的意思是,不找到不代表没有。宋高宗信了秦桧的话,下令将岳飞赐死在了大理寺的牢狱中。



滴天髓


历史上都是说岳飞是秦桧害死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其实,害死岳飞的真正凶手应该是宋高宗,秦桧只是帮凶而已! 因为岳飞想迎回二圣,是在父兄被掳走的情况下登基做的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迎回二帝将是三主,徽钦二帝回朝对高宗的皇位会构成一定的威胁。

功高震主,宋朝自太祖开国以来主要是以文官治天下,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统帅,靠部下将领的拥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后周政权,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别多,故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不信任武将,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

扩军遭忌,当时岳飞身为武将,手握重兵,拥兵近二十万,为了抗金,还一再的扩军,其本人在军中也素有威望,大有军中只知有岳元帅而不知有朝廷之势。因而引起高宗的猜忌!反对议和。宋高宗是个性格软弱,贪图安逸的人,打算偏安江南,与金国议和,而岳飞则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以“靖康之耻”为大宋之耻,想彻底打败金兵。而金国议和的条件是“必杀 岳飞”。

建议高宗立储,这年高宗三十岁,他唯一的儿子赵旉已在八年前惊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扬州溃退时受到惊吓,造成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岳飞的立储建议,既触痛到宋高宗的难言之隐,又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所以宋高宗先是借秦桧的手杀了岳飞,然后把罪名都推给秦桧,否则事后宋高宗为何不追究秦桧之责。最后在为岳飞平反,这样既可以消除对自己的威胁,又可以笼络民心。


黄鹂读书


公元1142年1月27日,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坏的大坏蛋之一—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但历史上真的就是秦桧害的吗?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岳飞必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个方面:

一、因政见的不同以及个人的恩怨,岳飞已经和秦桧早已经是水火不相容了;而秦桧是个睚眦必报的卑鄙小人,他早就想置岳飞之死地而后快了。因此,在接到金国的重金贿赂后,他就一直在寻找时机。

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他是犯了通敌卖国罪、受贿罪、罪不容恕,必然会落下千古的骂名。

二、赵构皇帝的父兄徽、钦二帝被金国虏到金国,成为了阶下囚,因此赵构才有了这千载难逢的机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岳飞将军的“精忠报国”精神就是要“打到黄龙府,与诸君痛饮”、“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种思想不就是要打败金国救回徽、钦二帝吗?这种思想是与皇帝赵构的思想相违背的,严重威胁到了他的帝位,赵构肯定不能够同意啊。十二道金牌召回后下令让秦桧出手给害死了。

赵构的想法是:你只要给我守住边疆就可以了,我都没那么大的抱负,你是谁啊?偏偏你岳飞是个大大的忠臣,还要立志迎回二帝。这就注定了岳飞必死无疑了。从这一点来看,秦桧不过是为当时的皇帝背了个黑锅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是公正的,杭州的岳王庙,岳飞供在那里,然后下面跪着两个小铁人,岳飞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用他的岳家军帮助我们在中华民族最为难的时候,和其他将领站出来,和外族做了殊死的斗争,让我们汉民族的王朝又延续了很多年。



品读历史者


要岳飞命的当然是宋高宗 赵构,秦桧只是揣摩到圣意,顺水推舟,替赵构干了件脏活,背了黑锅。

赵构之所以要杀了岳飞,原因如下:

1.岳飞打算迎钦徽二帝,赵构不允许

赵构是在靖康之变,钦徽二帝北狩后建立南宋政权的。在当时很多人眼中他并非真命天子,更不是众望所归,真正的天子仍在金国大营中做俘虏,只是国难当头,不得不推举赵家后人招买人心,稳定国体。

赵构这皇位本来就不太稳当,哪知,岳飞在前线战场打出“收复故土,迎钦徽二帝回京”的口号,这是宋高宗赵构所不能允许的,钦徽二帝回京,那赵构自己咋办,自己好不容易有机会登上皇位,那是肯定不愿意下来的。

古往今来,权利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多少人亲人骨肉你争我夺,兵戈相见,你死我活。赵构也不例外,为了保住皇位,他打心里是不能让岳飞成功的。

2.岳飞手握十万重兵,赵构不放心

宋朝是咋建立的,宋高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得天下。所以,宋朝皇帝对手握重兵的将领都是不放心的,有提防心理,避免反叛威胁皇权。

当时岳家军鼎盛时期,可是有十万之众,这对赵构来说,那肯定是个心事,吃不好睡不好。而且,当时赵构的资历不够、威望不足、正统合法性都值得商榷,随时都有可能倒台。

为了稳固皇权地位,赵构必须要控制好军权,这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3.岳飞多次抗命顶撞,赵构不满意

绍兴七年,高宗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本欲将其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闻言大喜,当即提出北伐,犯了皇帝大忌。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履行承诺。岳飞一怒之下,愤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由上了庐山,这种行为分明是要挟君主。

作为一名统兵大将,在战争期间擅离职守本是死罪,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以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间已暗藏杀机。。

4.岳飞掺和立太子之事,赵构不高兴

岳飞作为一个武将,居然掺和立太子之事,他劝高宗赵构要早定立太子大事,这既坏了规矩,又戳到了赵构的痛处。

按照北宋太祖定下的规矩:武将不得干涉朝政。在高宗看来,这已有不臣想法。

高宗仅一独子,早年夭亡,他又在南逃路上因惊吓过度,失去生育能力。岳飞提及此事,赵构那肯定不高兴。

最后总结一下:岳飞只知兵事不懂政治,自己害了自己;赵构以自身利益为先,必须要杀了岳飞;秦桧顺应圣意,陷害岳飞,得了实惠,也背了口大黑锅,遗臭万年。





小诸葛历史观


让我们先看看岳飞的那首著名的脍炙人口的词: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显示了岳飞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是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再看看明代.文征明的一篇同样名《满江红》的词:

拂侍残碑,敕飞字, 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更难言,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念徽钦即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 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这首词从议论着笔,以拭碑引发,渐次深入,起始先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鞭挞。指出了谁想要岳飞的命——“念徽钦即返,此身何属”,即宋高宗。原因是宋高宗怕中原恢复,徽钦二帝回来,自个儿的帝位不保!那么作为一个皇帝不好意思、不方便、也没有借口去明面害岳飞的,他需要一个执行者,于是秦桧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执行者。试想一下,其时秦桧官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岳飞为武昌开国公太子少保总督兵粮统属文武都督大元帅(并兼枢密副使),二人都是朝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文武大臣,凭秦桧时之力就可以杀害了岳飞吗?!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因了宋高宗在背后的暗示支持怂恿,秦桧才能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秦桧实际是宋高宗的代言人。

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也有对此事的明论:“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在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征明有首词,可以一读。他的《满江红》:‘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一似丘𣿰的《沁园春》所说:‘何须把、长城自坏,柱石潜摧?’,这一点,连赵构自己也承认了的,他说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后来的史家,‘为圣君讳耳’并非文征明独排众议。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