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籍贯目前在学术界有争议,一说是湖北秭归,一说是湖南汉寿,你怎么看?

中环联湘鄂站邓又云


这个争论有意思,屈原官职是世袭(三闾大夫),干嘛的,相当后世礼部尚书,祭祀的主官,丹阳秭归是楚祖陵所在,归三闾大夫管辖,屈原出生在那也没问题,关健是屈原哪里人?郢都人。所以出生在秭归,前半生家在郢都,发配到汨罗,白起拔郢,烧鄢郢之陵,屈原认为自己没尽责,悲愤之下投江,有殉国殉职之意。

没事多读读书,还要多思考。不是所谓砖家考证几处墓葬,几处姓氏村落就得结论。当时都属荆楚,这几样正好证明属楚,如此而己。


罗羡升


对屈原出生地的考证,不论是秭归说还是汉寿说,其实都不具有充足的证据。但是,与秭归说相比,汉寿说显然具有更大的论述和证明空间。

关于屈原的籍贯,有众多说法,不少学者专家争论不休,各持一端。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是认为屈原故里为湖北秭归,还是湖南汉寿,事实上都没有充分而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正因如此,很多专家学者对屈原籍贯持保留态度,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要么罗列众说,仅仅表示对某一看法的倾向罢了。

事实上,关于屈原籍贯,不止有湖北秭归、湖南汉寿两种说法(为简便行文,本文将认为屈原籍贯为湖北秭归的看法称为"秭归说",认为屈原籍贯为湖南汉寿的看法称为"汉寿说"),算起来应该有16种说法,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这里仅将这两种说法进行分析。

1、 秭归说。

人们都知道屈原是楚国贵族,而其故里,不少专家认为是湖北丹阳秭归,而且可以精确到"乐平里"。秭归说最初来源于郦道元《水经注》,里面引用袁庵《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又说"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名其地为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

按:楚创业始祖季连之后熊绎正式受封于楚,居丹阳。而根据《楚辞·离骚》:" 女嬃 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王逸有注:" 女嬃 , 姊也。"不少支持秭归说的学者的论说都是基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作的注。而有趣的是,只要查看《水经注》刻本,就可以知道郦道元对秭归说也是存疑的,甚至暗持否定态度的。笔者查找《水经注》原文(出处:《水经注》40卷,卷三十四,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有如下发现:

断句如下:

宋忠曰:"归,卽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卽《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余"也。县城东北依山,卽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案:原田宅近刻,讹作屈原宅。

咱们一句一句来分析哈。

从《水经注》原文中,可以知道:

1、宋忠曰:"归,卽夔,归乡盖夔乡矣。"--东汉宋忠认为,归乡原来应该是"夔乡";

2、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郦道元在宋忠的看法上,进一步从历史出发,认为夔是古楚国嫡嗣一支的居住地,在春秋的时候又重新被楚国灭国(笔者给个提示,被楚国灭国,实际上也是又并入了楚国;

3、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卽《离骚》所谓:"女嬃婵媛以詈余"也。--袁山松认为,屈原有"贤姊"--很好的姐姐,屈原被放逐的时候,她跟随着屈原,乡里的人看到姐姐来了,就把这地方叫做"秭归",郦道元认为袁山松的话可以从《离骚》"女嬃婵媛以詈余"一句中得到验证(笔者给个提示,"女嬃"就是楚国方言里"姐姐"的意思);

4、县城东北依山,卽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郦道元说,秭归县这地方还跟刘备征吴的历史有关系。

5、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这地方还有"屈田"。

6、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嬃庙,捣衣石犹存。—在这里,郦道元提到了屈原故宅,宅子所在的地方有石头作为地基,(附近的人)管这地方叫"乐平里"。屈原故宅"乐平里"附近有女嬃庙(意思就是"姐姐的庙")和捣衣石;

7、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再次引用袁山松的话(《宜都记》实际上就是袁山松写的),说明秭归一直被认为是屈原"乡里",是屈原故乡。

8、案:原田宅近刻,讹作屈原宅。--这宅子上所刻的字是骗人的。

笔者认为,分析秭归乐平里是否为屈原故乡,第8点--小注是关键。郦道元的时代已经离屈原的战国时代相隔甚远了。从小注上看,这屈原宅,实际上根本就是后来的人附会的嘛!

然而问题来了,郦道元同志在上面一大段文字里都把秭归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他仿佛在引经据典地说秭归乐平里是屈原故宅,怎么在这小注里就写了一句"讹作屈原宅"呢?

实际上,郦道元并没有在《水经注》里证明秭归乐平里就是屈原故宅—这位大佬实际上只是在旅游,《水经注》是他旅游之后写着玩用来做纪念的东西。他把秭归县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去日本某地游玩,然后回来跟大家说,"嘿,我前儿个去了日本某地,那里的人说某地是杨贵妃东渡后居住的地方",而实际上杨贵妃东渡日本只是后人杜撰的说法罢了,是否真实存在,具有很大的疑点,但是我们去日本某地游玩之后,虽然知道这种说法不靠谱,但为了显示这一趟旅游非同凡响,依然还会顺带把杨贵妃的历史说上一遍。我等凡人,尚且会借旅游以展示人文情怀的,何况咱们这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郦道元同志了。事实上,郦道元非但把秭归跟屈原联系在一起进行"炫耀",还把三国刘备也拉了进来(请看第4点)。

虽然郦道元写秭归与屈原的原意,并不在于证明屈原籍贯,但后人却经常把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秭归与屈原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证。笔者认为,其中最不靠谱的论证就是从"秭归"地名入手,从语言文字角度强行进行解释。这种论证即使写得再长再详细,也不是证明秭归说的强有力证据。

总而言之,郦道元自己都不相信秭归说,他充其量把秭归当成游记的人文历史点缀罢了。其余建立在郦道元《水经注》上,对秭归说进行论证的说法,那就更不具有说服力了。关于对秭归说的否定,游国恩先生曾列举屈原在秭归的六种古迹,认为其均不可信。(详细请见游国恩《屈原》,胜利出版公司印行,1946-05。游国恩先生还就屈原生年月进行考证,足可见其是位对屈原较为关注的学者,详细请见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寿说

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汉寿说。学者专家们的论证自然是丰富而又多角度的,但总结概括起来,汉寿说的依据主要有三。

一是古代文物和遗迹—大量的楚墓。墓地可以说是历史的实锤的证据。然而可惜的是,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呀。根据传说,人们找不到他的尸体,所以才以粽子投江,之后有了端午节。不管端午节的传说是否属实,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他的墓地。

不过,虽然屈原没有墓地,但是,出身不凡的他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家族,所以还是能找到家族墓地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可能想问了,关于屈原身世的依据从何而来?我们亲爱的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里有一篇《屈原贾生列传》,里面对屈原的身世有简单的介绍,"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懐王左徒"但司马迁对屈原身世的讨论也就到此为止了。后人对屈原身世的考证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他的姓氏和官职。参考《史记130卷卷八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有注曰:"正义: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按理而言,屈原位居左徒,应该是楚国大姓无疑,他是屈瑕的后代,《左传》在260多年的记事中,列出屈氏官员计10人,屈瑕就在其中(屈原当然不在《左传》记录当中,因为《左传》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屈原在鲁哀公之后,战国时期的屈原一百多年之后才出生呢)。

好的,我们在证据相对充足的情况之下认为屈原就是楚国大姓,是贵族,其背后应当有大家族的支持。现在让我们看看汉寿(古代武陵)墓地的情况。

自1949年以来,在湖南地区发掘出土的4000多座楚墓,主要集中在长沙和常德(武陵),说明古代武陵地区(包括汉寿等县)。墓葬所在地,虽然不能百分百地说就是人们的居住地,但考虑到实际的尸体运输、祭祀祭拜等活动,埋葬的地方应该是离人们居住地不远的。所以从墓地上可以证明,武陵地区(汉寿包含其中)确实曾经大量居住着楚国的大家族。

不仅从墓地,人们还试图从出土文物上证明屈原出生于汉寿。"在发掘的不少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物中, 特别是出土了一把罕见的'武王之童督'青铜戈, 可称为旷世精品, 据专家考证: 此戈为'武王之大督', 是楚武王授予军队统帅的'尚方宝剑', 此戈是代表武王在这一地区行使至高无上的军政大权的象征。联想这把青铜戈与它周围近 2000 座楚墓群, 人们不难发现, 在汉寿一带能持有'武王之童督'的这位显赫人物, 非同小可, 经考证, 实为屈原的祖先屈瑕。而当时居住在汉寿一带的家族, 也就是屈瑕子孙们的屈氏大家族, 由此推论, 汉寿应该是屈原的出生地。"(侯文汉《魂兮归来_屈原故里应该在汉寿》)

从这把"武王之童督"上说屈原出生于汉寿,我认为证据不足。该论文作者所写的"经考证, 实为屈原的祖先屈瑕",具体经过什么考证了,是谁考证了,如此重要的信息,该论文作者竟然没有点明,论证实在不能说严密。而且,从屈瑕到屈原之间有着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屈瑕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699年,屈原生年有待考证,但离公元前340或339年不远)。春秋战国常常受地而居,屈瑕便是受封于屈地。所以,从屈瑕的居住地来证明屈原的出生地,很明显是不妥的。更何况人们还没有确定武陵就是屈瑕居住之地呢!

二是屈原所写的文章和汉寿当地的河流、植物、风俗等。"沅有芷兮澧有兰"(屈原《九歌·湘夫人》)我们一般认为,芷、兰都是植物,但是持汉寿说的人却提出了另一种理解,"另一种认为是水名: 芷水、兰江。芷水, (沅水在汉寿境内芷湾至白芷障一段江水别称芷水) 因两岸盛产白芷而得名。兰江, 澧水一支流叫兰江, 穿澧县城而过注入澧水, 澧县城内有兰江公园。况天下也只有汉寿为沅水及澧水交汇之处"(侯文汉《魂兮归来_屈原故里应该在汉寿》)。

芷、兰其实经常出现在屈原的楚辞当中,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屈原的楚辞里经常出现芳草的名字,如这里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蘅"、"芳芷",历来被注解为芳草。然而,即使将芷、兰理解江水的名字,屈原对江水的歌颂,也实在不能作为出生地的证据。汉寿当地有不少花草,屈原所写楚辞里也有不少花草;汉寿当地很早就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人将此联系起来,作为证据,其实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吃粽子的习俗不少地区也是很早就有了,花草也是如此。而且花草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两千多年气候变迁,这一证据更不可信了。

三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和《龙阳县志》。

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清代可以说是楚辞学研究的集大成时期,而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则是清代一部相当优秀的楚辞类注本,然而《四库全书》对《山带阁注楚辞》的评价并不高。然而,《四库全书》这部官方编撰的类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山带阁注楚辞》并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现代人对其价值进行挖掘。但是,《山带阁注楚辞》其实并没有指明汉寿就是屈原故里,"观楚辞全志载:原与渔父问答者多有,皆影响不足评,惟武陵龙阳,有沧山、浪山及沧浪水,又有沧港市,沧浪乡,三闾港,屈原港,参而核之,最为有据。"龙阳,即今汉寿县,属古代武陵。问题是,蒋骥在这里根本就没说武陵龙阳就是屈原故乡啊,他只是说屈原《渔父》里,屈原与渔父问答,地方应该在武陵龙阳。也就是说,屈原只是到过武陵龙阳而已。

《龙阳县志》有载: "三闾大夫祠, 在县西沧港。屈原遇渔父行吟于此, 后人立祠祀之"。《龙阳县志》又曾载: "唐屈原庙诗碑, 相传在沧浪的屈原庙中, 为唐崔礼山撰"。《龙阳县志》已经是明朝时期所修的了,时代久远,很难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度。龙阳县屈原古迹,不论是否确实为屈原行吟之处,其实都不能说明该地为屈原出生地。而事实上,关于屈原古迹,简直多得数不胜数,我们前面提到的秭归,甚至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所谓的屈原古迹。如果用这些来证明屈原的出生地,未免太过唐突。

结语

人们从遗迹、文献出发,或者从风俗、地理、文化等做出论述。那些被举出来的"证据",有些是荒唐而可笑的,有些仅仅只能作为旁证,不能定论。所以,对屈原出生地的考证,不论是秭归说还是汉寿说,其实都不具有充足的证据。但是,与秭归说相比,汉寿说显然具有更大的论述和证明空间,由于当地拥有大量楚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新的发现也说不定。


一往文学


现在连西门庆潘金莲都有人抢,何况象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又是原本与湖北同为一家的湖南肯定要争一争这个老宝贝!

历史有定论的事,我们没资格探讨,只说当下。我们知道,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我们也知道楚国原本包括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但“楚”已分家,这无法改变,那么现今社会谁代表“楚”更被社会接受呢?

说点大家都知道的,山东叫齐鲁大地,河北叫燕赵大地,山西叫三晋大地,河南叫中原大地,湖南称三湘大地,湖北称荆楚大地……问题来了,为什么湖南不否定“荆楚大地”而自己用“湘楚大地”呢?

当下湖北的“楚才回家”四处揽才,“楚啇”遍布全国,湖南咋不争这个“楚”呢?可见在争“楚”上底气不足。

有人说屈原是出生在湖北姊归,大半生活动在湖南,应该是湖南人。这更滑稽了,伟人出生在湖南,一生住的最多的地方除了北京就是武汉,能不能说他老人家是北京人或者武汉人呢?照此理由,张学良应该是台湾人。上千万的华侨都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活动在外国。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包括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这是没有争议的。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着大量楚文化瑰宝,武汉东湖就有不少与屈原有关的故事,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在东湖击鼓督战(清河桥古桥遗址)。记得武汉还有个啤酒叫行呤阁。
历史有定论的如果都能随便否定,随便争议,那要编历史书干嘛?伟人出生在湖南韶山,二千年以后会不会有人说他是武汉人呢?因为他写的诗是吃武昌鱼,说武汉是“白云黄鹤的地方”,年年到武汉游泳居住。

其实,与其争屈原是哪里人,不如争谁能代表楚,因为屈原是楚人,如果争不清谁更“楚”,那就老老实实做得象个“楚”人,湖南湖北本是一家,最好是互相携手,把楚文化发扬光大,不给屈大夫丢脸。如果为点小利把屈原争来争去,让他老人不得安宁,实属狭隘,哪有屈大夫的伟大情怀呢?这象楚人之后吗?

当然,如果不承认湖北湖南是一家,那就更没理由争屈原了,因为屈原是楚人,这是不可否定的。


无语石1


我是湖南人,我100%认为屈原是湖北秭归人,如果有湖南汉寿的所谓历史研究者说屈原是湖南汉寿人,我觉得一是“空穴来风”,二是“信口雌黄”,屈原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人,也是炎黄子孙,但他的籍贯是湖北秭归,就在三峡大坝的附近,有照片为证。




用户59103271343


我没看法了!实在是服气!屈原、张居正都是福兰人要得啵?关羽你们要不要?不要的话河北人来抢了!这种话题无聊到极点!


用户56567514314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陶渊明、李白、杜甫并称,被后世尊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大诗人,也同为世界文化名人。

至于屈原具体是楚国哪里人,目前中国最早的史书是司马迁撰修的《史记》,但该书上只记载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很明显,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出生地记载。

但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湖北秭归人,一说是湖南汉寿人。

——湖北秭归说

据百度百科显示:长期研究屈原和楚辞的谭家斌先生考证,认为屈原作品 《九歌·东君》在秭归有出土文物“太阳人”佐证;屈原《离骚》述及的植物28种,乐平里竟然存在15种之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明确肯定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于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城东五里首建屈原祠,作《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称屈原“秭归人也”;乐平里有史籍记载至今尚存的屈原古遗址。

——湖南汉寿说

2013年5月28日上午,《汉寿屈原故乡新证》著作研讨会在常德市城区东方红会馆召开。考古工作者、该书作者张中一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屈原故里汉寿说”的几个有力证明。他通过运用商、周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了屈原作品的每一个字,还原屈原作品的本来面目,他通过近20多年来,考古学家在汉寿沧港及周边乡镇的楚墓中发掘的青铜印等文物上的图案、文字的考证,认定曾是黔中郡重要军事基地之一的汉寿沧港,就是屈原的家乡。

本人对屈原故里的判断

判断一个人的故里等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看史书记载,以最早的史籍记载为准;二是看考古出土实物。

但目前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就是《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上面没有说屈原是哪里人。

但也不是完全没线索。因为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属于楚国贵族,那么作为贵族,他肯定是在楚国国都或者附近出生的。但当时的楚国国都在“丹阳”。而令后人难解的是,楚国国都曾数次迁徙,而且每次国都名依旧是“丹阳”。这就更加难于确定屈原故里。

另一线索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后来“秭”由“姊”演变而来,就是现在的秭归县。但《水经注》这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屈原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放逐,来到的是放逐前的国都丹阳(现称呼秭归县),另一个意思是来到被放逐后的被称为秭归县的这个地方。如果是前者,说明屈原的家乡距离目前秭归县可能不会太远,可以据此认定屈原故里就在秭归县;如果是后者,秭归县是屈原被放逐的地方,那距离国都丹阳是远是近就很难说了。既然是放逐,不可能就近流放。那目前的秭归县就不是屈原故里了。

至于唐代人根据《水经注》那句话就建立了屈原祠庙,后世一直扩大、扩建到今天,也难免当时人理解有偏差,导致以讹传讹。

值得留意的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属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山岗丘陵起伏,河谷纵横交错。作为当时楚国的国都丹阳,按常识应该建在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而建在这种环境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所以说要完全认定秭归县是屈原故里,将来还需更多考古文物佐证。



作者简介:岳明阔,大专学历,擅古典诗词,多次获奖,也习书法。)


学习圣贤智慧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香草美人思想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端午节因纪念诗人而来,屈子的出生地有十三种说法,主要的说法是湖北秭归与江陵,湖南湘阴与叙浦,……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屈原研究学会通过研究大量史料文献,并从出土文物,历史遗址中认定,屈原是武陵人,即常德汉寿人!古云梦即是现汉寿,沧浪水在汉寿沧港镇!还有一种说法历史上并无屈原,屈原是西汉贾谊.受屈冤被流放长沙时,为申诉委屈取的化名。冤屈,屈原谐音。

秭归说郭沫若意见,虚构说是胡适意见!而汉寿说研究发现。

其实,不管屈原是哪里人,都是值得每个炎黄子孙尊重铭记纪念的人,就像袁老,出生在江西,但取得卓越成就在长沙!哪里人重要吗?

炎帝,舜帝长眠三湘,来路与归途已不重要。


战棋1


最新研究的是在湖南桑植县八大公山出生的,然后沿澧水而下到达洞庭湖的。


四望山三望寺


湖南汉寿曾经出土屈原的很多印章,况且古代汉寿就叫做秭归。汨罗距离汉寿很近。


撒哈拉的駱駝


屈老祖宗是哪的不见得哪就咋的了,重要的是当下尔等做了什么,今天若诗文昌行,学问发达,哪个夫子不是此地的又如何?作为湖南人,我觉得此举甚可笑。古人,祭之则可,争之徒招讥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