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朋友你瞭解朱氏的來源嗎?


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朱挾為得姓始祖。

朱姓朋友你瞭解朱氏的來源嗎?

起源源流

1、源於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朱姓漢字演變

臣,被封於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後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於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後代以朱為姓氏。

2、源於朱虎,出自遠古帝舜時期大臣朱虎之後裔,以朱虎為得姓始祖。西周的隱士朱張、戰國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

3、朱姓始成於西周,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於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國,建都於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國,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

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於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微子啟的後裔公子朱之後,以公子朱為始祖。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至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

6、源於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後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後,丹朱後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佈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在社會進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展成沛國郡的望族,並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7、源於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後,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複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將複姓改為漢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蒙古族珠爾奇氏,世居薩爾哈佔(今內蒙古通遼),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

④源於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當明朝建立後,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藉以籠絡,以示懷柔;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朱姓朋友你瞭解朱氏的來源嗎?

朱氏遷徙: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佈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3.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朱氏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的山東、江蘇、洞南、安徽、湖北一帶。其中,安徽江蘇交界的沛國朱氏和吳郡朱氏,都在這個時候開始形成。

  4.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朱氏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遷徙。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太平時期因做官、經商、求學、避難、婚姻等原因而產生的各種正常的小規模移民;一種是由國家政策實行的強制性小規模移民,但都不是大規模的。

  小規模的正常移民,使得朱氏在漢朝的分佈更加廣泛。據記載,當時在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陝西、湖北、江西、浙江、四川等中國主要省份,就都有朱氏族人分佈。但這個時期朱氏相對集中並形成地方望族的有沛國朱氏、吳郡朱氏、平陵朱氏、南陽朱氏、都昌朱氏等數支。

  漢朝朱氏移民中值得一提的是因國家政策性移民而形成的山東朱氏向陝西地區的遷徙。當年西漢歷代皇帝為了護衛五陵地區的漢朝皇帝陵園,實行從全國各地向陝西皇陵地區的強制性移民。被移民的多是全國各地的大族豪強。當時參加這一移民的朱氏,最著名的有兩支:一支徙居杜陵(今陝西西安),形成杜陵朱氏,後裔有漢哀帝(公元前6~前1年)時丞相朱博;另一支則居守平陵(今陝西咸陽),後來發展成著名的平陵朱氏,出了一位優秀人物朱雲。

  5.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朱氏有一部分向東南吳國地區遷徙,另有一部分則向西南蜀國地區遷徙。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動亂和大遷徙的時期,也是朱氏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遷徙的時期。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仍呈自華北向東南遷徙的態勢。因五胡亂華,中原戰亂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區的漢族朱氏在“永嘉之亂”後大規模向東南地區移民;而原來居住於江南的朱氏,則由江蘇原居地繼續向周圍地區發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國北方地區的胡人少數民族渴濁渾氏開始進入中原地區,改姓朱氏,加入中華朱氏的隊伍。

  這個時期,漢族朱氏在全國的分佈比兩漢時期更加廠泛,但又相對集中於東南部的江浙地區,形成了朱氏居江南大姓之首的局面;其次是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少數民族朱氏,則相對集中在河南的南陽、洛陽等地。

  6.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的太平盛世,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有新的變化,即由原來的自華北向東南遷徙轉變成多方位的移民。這個時期,朱氏的移民也大都是正常的小規模移民。這使得朱氏在全國的分佈更加廣泛。這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朱氏自華北向東南的遷徙速度在放慢,因而在北方中原地區,出現了幾支較大的朱氏族群:一支是割據北京數十年之久的昌平朱氏,一支是永城譙郡朱氏,一支是後梁皇族朱溫家族。

  7.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宋元時期是朱氏歷史上又一個遷徙較頻繁的時期。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又恢復了華北向東南的縱向遷徙態勢。由於五代中原戰亂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區的朱氏再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移民,仍主要集中在東南江浙地區,其次是廣大江南地區。而原居江浙一帶的朱氏,又向閩粵、嶺南一帶遷徙。這個時期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縣黃墩、經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陽一帶的移民。

  8.明清時期

  明清時代是朱氏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朱氏的遷徙更加頻繁,更加複雜,遷徙的方向也由原來的自北向南縱向遷移,改為自中國內地向四周輻射和各地交叉式的遷移。這個時期,一個最值得重視的現象就是明朝鳳陽朱氏由鳳陽經南京、北京向全國各地的大遷徙。明朝建立以後,大封皇族鳳陽朱氏子弟到全國各地為王,這支享有各種特權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發展,到明末已發展到數十萬人口,遍佈全國各地。

  明朝政府實行“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大批朱氏成員也參加了這一移民運動,因而形成了朱氏歷史上的一次自東向西的橫向移民。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區和江西地區的朱氏遷到湖南、湖北、廣東地區,而許多原居湖南、湖北、廣東地區的朱氏又向四川地區遷移。這一移民運動一直持續到清朝。與此同時,朱氏的遷徙還有這樣幾種大的趨勢: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從山西大槐樹下出發,移民到山東地區;一是一部分江蘇、江西和內地朱氏奉命自內地隨軍人居西南的雲貴地區。

  明朝滅亡後,作為國姓的朱氏為了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規模地遷徙。這一次的遷徙也是向四方輻射,但與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遷移不同,朱氏這次的遷徙是由城市向偏僻山區、由內地到邊遠地區、由大陸向海外地區遷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開始,整個朱氏族姓都隨著鳳陽朱氏的衰落而進入了一個蕭條和滯緩的時代。可以說,有清一代,是朱氏歷史發展中的低潮階段。當此之時,朱氏過去的輝煌一去不復再現,既沒形成漢晉軍武巨族,也沒有出現過朱熹式的偉大文化名人更沒有產生像明朝帝王那樣的至尊家族。這時的朱氏,基本上處於一種壓抑的衰微不振狀態。然而,就是在這種高壓環境下,仍有許多優秀的朱氏子孫,他們不求在政治、軍事上發展,卻將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於學問和文化的研究與創作之中,並作出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就。


朱姓朋友你瞭解朱氏的來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