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刘五店村位于今翔安区南部,与厦门岛东北角的五通港隔海相望。相传明代刘漫首于此地开设五间渔行,后形成一条古街坊(遗址尚存),故村名就叫“刘五店”。刘五店是古同安的天然良港。今港区北起洪塘镇石浔村,南止新店镇澳头村,全区海岸线9.1公里,水域面积约182k㎡,环流水域曰:“浔江”。涨潮时,可泊八千吨级轮船。相传五代时该港即有海船在集散,宋代已成渔村。宋明间即与泉州港、漳州月港通航,元代没有驿站,有渡船两只,一通五通铺,另一通石浔铺。古码头建于明初。清有大商船往奉天、广东、台湾贸易。1821年2月澳头船民驾帆船经厦门抵达新加坡,为我国第一艘直通新加坡的帆船。如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去思碑” (纪念清马巷厅通判程荣春)在古街遗址,迄今尚存。

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清康熙23年(1684年)闽海关成立,刘五店为厦门正口所辖的钱粮口岸之一,负责稽查来自金门、安海、石码、海澄、漳州各地的船只货物,征收关税。乾隆41年(1776年)设立刘五店澳,由水师后营管理,有汛兵五十名,稽查商、渔渡船。乾隆50年(1785年)是为对台湾、澎湖军需专运码头。55年(1790年)置巡检司。

1930年代莲河经新店到刘五店公路通车,又接连福泉马和漳同马公路,形成水陆联运,是通往金厦的重要渡口。

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经济的发展给刘五店带来了文明,乾隆41年(1776年)村民创办社学,文运崛起,民众尚武之风盛行。据不完全统计,从康熙以后,该村先后任过“游击”职务以上的武官共有16人。

刘五店港是翔安的海防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治五年(1866年)11月移福建水师后营游击驻刘五店(遗址现土地名“后营”),驻兵240名。咸丰四年(1854年)守备吴鸿源曾和小刀会的水师在此遭遇战。抗日战争时金门、厦门论陷后,这里成为前沿,惨遭日寇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居民只好内迁各地或渡海东南亚谋生,全村成为一片废墟。

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刘五店是翔安主要侨区之一,顺治17年(1660年)清廷迁界,刘五店首当其冲,人民流离失所,大批村民南赴东南亚谋生,其中蔡少菁成为菲律宾商界中的巨子。从鳄鱼屿到澳头海域特产世界稀有文昌鱼,刘五店港也因此名闻环宇。

刘五店老街建在一条长长的堤坝上,外侧为避风坞,内侧为湖塘。小巷狭窄幽深,宽约两米,据说早先是鹅卵石路面,后来覆盖了水泥。两边都是二层楼房,共墙,前店后宅。店面多为单间开,中间设门,左右两个大木窗,窗板放平就是柜台。穿过类似竹竿厝的狭长房间来到后门,豁然开朗,眼前就是避风坞。店家往往用石柱撑起一个平台,可以观景和装卸货物。

一条临海的古代商业街市,原封不动地遗留下来,在厦门堪称奇迹

老街混合了一百多年来的各种建筑:清代的红砖红瓦挑廊,民国时期的泥塑招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厝,八九十年代的石柱骑楼,当然还有几座水泥瓷砖楼房。避风坞一侧多为清末民初老宅,二层挑廊而出,其上为红砖阁楼;内湖一侧的建筑多为后来改建,石材仿骑楼样式。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建筑,像是一个袖珍博物馆,呈现出闽南乡镇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脉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