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国后,为啥不回中国了?

喳哩吱


伊利汗国(伊儿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它的建立者是成吉思汗的亲孙子旭烈兀。从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时代起,黄金家族经过东征西讨,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蒙古汗国。

不过由于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的篡位,导致了蒙古帝国分裂,逐渐变成了元朝与伊利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这五个部分。其中,伊利汗国的建立者就是孛儿只斤•旭烈兀。

从血缘上来说,旭烈兀也是托雷的儿子,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亲孙子。值得一提的是,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木哥四个人都是托雷的儿子。

在蒙古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旭烈兀率军西征,一直打到了叙利亚附近,而忽必烈则与蒙哥负责进攻南宋,留在中国境内作战。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蒙哥是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三人的亲哥哥)在攻打南宋的合州钓鱼城时战死,蒙古的汗位一时陷入空缺,许多蒙古贵族纷纷回到蒙古争夺汗位。

当时正在入侵叙利亚的旭烈兀也打算率军东归,准备返回中国境内的蒙古高原。不过,忽必烈后来已经先行登基,并与阿里不哥相争。手握重兵的旭烈兀认为此时回到蒙古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转而支持忽必烈,寻求与忽必烈合作。此后,直到旭烈兀去世,也没有再回蒙古一步。

不过,忽必烈的登基没有得到其他蒙古贵族的普遍相应,所以导致庞大的蒙古帝国迅速分裂,忽必烈(元世祖)本人也只得到了中国境内的土地,这部分土地就是后来的元朝。

同时,留在波斯的旭烈兀统治着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广大土地,并以此为根据地建立了伊利汗国。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幅员辽阔。

另外,由蒙古帝国分裂出的钦察汗国(又名金帐汗国)也时刻威胁着旭烈兀的统治,所以不得不全力防御钦察汗国。至此,旭烈兀已经没有再回中国的必要了。


历史的荒野


成吉思汗,被欧洲人称为是“上帝之鞭”,他率领蒙古铁骑势如破竹,打的是欧洲人落花流水,觉得这是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鞭子,可见当时蒙古的实力。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拖雷。旭烈兀的伊利汗国,是蒙古的四大汗国之一,这块地方也是由成吉思汗打下来的。


伊利汗国是臣服于中国的,但旭烈兀一辈子没有回到中国。成吉思汗是蒙古内部的核心,他在世时蒙古人拧成一股绳,当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内部便发生了矛盾,当窝阔台死后,蒙古诸王公就处在权力的激烈争夺中。1248年窝阔台之子贵由死,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积极拥戴其长兄蒙哥,挫败了海迷失等人的阴谋,使蒙哥在1251年诸王公大会上夺得大汗之位。在随后蒙哥打击窝阔台系势力中,旭烈兀受命察视失烈门等人,为蒙哥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当蒙哥确立自己的地位以后,旭烈兀被蒙哥派到西亚进行远征,蒙哥为旭烈兀告别时说道:“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尽头的土地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对于顺从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从此旭烈兀踏上了西行之路,并在西亚建立了伊利汗国。

之所以旭烈兀不再回国,也是因为蒙古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看多了斗争的旭烈兀便选择了在西亚发展,避免再次卷入兄弟之间的尔虞我诈。


历史百家争鸣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战勇猛无比,建立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元朝王国。

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也很牛,其中四儿子托雷的儿子们也很勇猛。他们是忽必烈,蒙哥,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且都是同父同母所生。成吉思汗对儿孙们说过,世界那么辽阔,谁打下的地盘就归谁负责。

旭烈兀18岁时就跟随拔都远征,横财贯东欧大草原,一直打到今匈牙利境内,立下了不少战功。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接位,窝阔台死后,其儿子贵由接位,这几个都是命不长。1248年,贵由死了之后,1251年,蒙哥在旭烈兀联合拔都等人积极拥戴下登上大汗王位。

蒙哥积极培植忽必烈和旭烈兀。忽必烈负责中国事务,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军统帅,开疆拓土。旭烈兀在其爷爷那句话的鼓励下积极征战,力争为自己开拓一片江山领土。

1253年,旭烈兀在西征中,占据了波斯大片领土。自从窝阔台后,旭烈兀的四弟阿里不哥和二哥忽必烈两人争夺大汗之位。

旭烈兀虽说支持了蒙哥获得了大汗王位,可是看到兄弟们为了争夺皇位,竟然不管你死我活,总觉得心寒。他心里思考着,将来如果自己实力太大了,回到中国后,势必引起蒙哥猜疑,到时候,哥俩有可能打起仗来,所以,旭烈兀选择打算留在波斯,不再回到中国。蒙哥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封旭烈兀为伊利汗,因此伊利汗就这样建立了。


伊尔汗国曾经是西亚最大的国家,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接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帝国。是欧亚文化荟萃之地,交通发达。居民民族成份复杂,语言以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为主。

伊利汗国史上几次迁移首都,起初,旭烈兀建都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后来旭烈兀的儿子阿八哈迁都至大不里土。1304年,合儿班答继位,把首都迁至苏丹尼耶(今德黑兰西南约240公里)。2005年,苏丹尼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苏丹尼耶已成为旅游城市。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史里淘声


导读:旭烈兀是拖雷之子、忽必烈、阿里不哥、蒙哥的亲兄弟,当然还是大名鼎鼎成吉思汗的孙子。他建立的伊尔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建立最晚的政权,也是他支持元世祖忽必烈登上大汉之位的交易条件。所以他不会也不肯能再回中国了,只是定期派使者朝贡而已。其实在中原做个王爷远不及在西亚的封地建国称汗来的自由痛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然旭烈兀回国他都不愿意。


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崛起向往扩张,最高版图达到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庞大广袤的国土加上相对落后的文明,所以在汗位传承上也是充满着分歧和争端。在成吉思汗生前,给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都分封了领地。这也是四大汗国的雏形,当然不包含今天的伊利汗国。旭烈兀为何在西亚建国且不回中原,还得从蒙古大汗的汗位争端说起。


蒙哥继承蒙古大汗

蒙古大汗的继承有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前任大汗的遗嘱。2、战功的多寡。3、呼勒台大会选举。4、蒙古传统的幼子守灶制度。比如在成吉思汗去世后老三窝阔台就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继位成大汗,但是在窝阔台去世后这个规矩被打破了。贵由汗的母亲为了儿子称汗,违背窝阔台的遗嘱采取了贿赂选举的方式帮助贵由登上了汗位。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汗位传承的制度,这也为蒙古大汗世系传承从窝阔台转移到拖雷一系埋下了伏笔。

贵由汗去世后,术赤系因为窝阔台系违规继承汗位要求重新召开选举大会。在几经周折的情况下,终于在呼勒台大会上拖雷一系的蒙哥当选为新一任蒙古大汗。蒙古大汗传承序列从窝阔台一系转移到了拖雷一系上。

在蒙哥统治时期蒙古进一步扩张:派忽必烈南攻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注意旭烈兀出现了);而小弟阿里不哥遵从幼子守灶制度镇守蒙古故土。1259年蒙哥汗在进攻钓鱼城时被宋军射出的一箭射伤,暴病而亡。


蒙哥汗暴毙后拖雷系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旭烈兀和忽必烈达成协议建国

由于蒙哥汗属于暴毙,死的很突然。所以并没有留下遗嘱。如果按照大汗传承的四种方式来说,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以及蒙哥的儿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大汗。我们重申一下继承汗位的四种途径:1、前任大汗的遗嘱。2、战功的多寡。3、呼勒台大会选举。4、蒙古传统的幼子守灶制度。首先排除的是蒙哥的儿子,因为他既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遗嘱。其次就是旭烈兀、阿里不哥、忽必烈三兄弟之间争夺了,其实如果从四个标准判断忽必烈是应该被第二个排除的。

因为哥三个战功卓著的应该属于旭烈兀,他打下了整个西亚甚至进入了埃及;忽必烈仅仅灭了大理,屡攻南宋不下;镇守蒙古祖地的阿里不哥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符合幼子守灶制度且受到蒙古贵族的支持。所以原则上大汗的选举应该在阿里不哥和旭烈兀中间产生,但是旭烈兀远在万里之外的西亚就吃了大亏。如下图所示:


旭烈兀的西征军都进入了埃及,接到蒙哥汗暴毙的消息本来就晚就连忙往回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等旭烈兀走到一半的时候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已经干起来了。其实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不会等旭烈兀赶回来增加竞争人选,所以两个人都分别宣布在自己的领地内举行呼勒台大会。忽必烈选择的地方时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开平举行选举;而阿里不哥则在自己的祖地的和林举行选举。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不敢到对方领地内参加选举大会。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对方空选的情况下宣布自己胜选,真是滑稽的一幕。

阿里不哥获得大部分传统蒙古贵族的支持,拒绝汉化;而忽必烈崇尚汉化,掌控者原来金国的土地、人口资源。双方战争爆发了,双方无论谁胜谁负都已经破坏了大汗继承的规则。这也为将来蒙古帝国的分裂、四大汗国立国奠定了基础。由于忽必烈急需要支持,所以派使者联络旭烈兀。忽必烈承诺如果旭烈兀支持自己,自己就分封他为西亚之王。条件就是旭烈兀利用自己在西亚的势力威胁其他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而忽必烈自己就可以从容收拾阿里不哥。


说白了这就是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利益交换,旭烈兀经过仔细考虑同意了。为什么说呢?因为旭烈兀周边也有敌人,无论是埃及的还是金帐汗国的拔都都对自己的地盘虎视眈眈;再说即使自己参与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中,更没有势力支持自己。旭烈兀思来想去,还是把自己的地盘拿到手里更稳妥所以就答应了忽必烈的条件。果然在四年之后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称蒙古大汗,而旭烈兀也在西亚,以自己的封地为基础建立伊利汗国称伊尔汗。所以拖雷一系中的旭烈兀一支就在西亚传承下去,传承世袭如下图所示:


小结:


旭烈兀有自己的王国领地,可以再领地范围内一言九鼎。为什么非要回到中原去当什么王爷?况且由于忽必烈的用武力彻底破坏了蒙古大汗的传承方式,所以蒙古帝国彻底分裂。元世祖忽必烈只能在东方的元朝势力范围内称皇帝,其他四大汗国只是对忽必烈保持着所谓名义上的尊重。所以旭烈兀更不可能回到中原去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孛儿只斤.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忽必烈的兄弟。他统帅的军队曾经被西亚国家称之为上帝之鞭,他不但打进了匈牙利,还消灭了阿拉伯帝国,最后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就地建立了伊利汗国。

旭烈兀在1248年贵由死后,联合拔都支持蒙哥继承了汗位,1251年蒙哥夺得汗位后,旭烈兀稍事休息,于1253年率主力军出发渡过阿姆河西征波斯。

旭烈兀分三路大军进攻波斯帝国,攻陷了教主忽儿沙的城堡。接着继续进攻巴格达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旭烈兀使用决堤放水淹没了哈里发的主力军和统帅,接着通过围城战迫使哈里发弃城出降。巴格达的陷落使伊斯兰世界陷入了恐慌。正在这时,元朝再次发生的权力继承内乱迫使旭烈兀停止了征战的脚步。

1259年9月,蒙哥在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前线负伤病逝。元朝又陷入了政权继承争斗之中,旭烈兀旗帜鲜明的支持忽必烈夺位,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


随后,旭烈兀又进攻了叙利亚等地,于1264年接受元朝的册封,成为伊儿汗。此后,旭烈兀一直呆在伊利汗国,远离了蒙古部族间尔虞我诈的权力争夺。

晚年的旭烈兀致力于巩固在波斯的统治,使波斯成为伊尔汗国统治的核心地区。致使旭烈兀没有再回东方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叙利亚建立起来的政权最终被埃及攻灭,旭烈兀本来打算去复仇,但是他遇到了新的更大的威胁——他堂兄的金帐汗国。因为旭烈兀受他的母亲和妻子的影响(她们都属于基督教聂思托里安教派信徒),在西亚实行亲基督教、仇视穆斯林的政策(尽管他本人并非基督教徒,他信奉佛教,崇拜弥勒佛),引起了亲穆斯林的金帐汗别儿哥的仇视,别儿哥同埃及的苏丹拜伯尔斯结成同盟对付旭烈兀,这就让旭烈兀一直只好留在伊利汗国对付这个强大的对手。



所以,旭烈兀一直到死都没有回元朝大都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两次站队帮助自己支持的人夺取政权后,对元朝的政治斗争漩涡已经厌倦,此后建立了自己的汗国,也就学其他汗国,完全自立为王,与元帝国渐渐疏远;


二、伊利汗国的诸多庶务让他脱不开身,没有时间回东方;

三、自己的兄弟汗国金帐汗国与伊利汗国的敌对,导致其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维护伊利汗国的稳定上,无暇他顾;

四、最重要的是,随着各个汗国的充分独立和利益争夺,根本就没有人再把元帝国奉为宗主国,而各自为政。为了利益相互攻击,他已经失去了对东方的向心力。


谢金澎


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建立伊儿汗国后,为何从未东归?其实这个问题也并不复杂,他不东归一是因为他实在没空,因为在西亚地区战事一场接一场,他应付都应付不过来。二是他自己也确实短命,在西征结束后没几年就死了。


第三次西征的目的

蒙古第三次西征可以说是蒙古帝国分裂之前最后一次由蒙古汗廷组织,并由所有蒙古王公出人出力协同进行的军事行动。在公元1251年,旭烈兀的亲哥哥蒙哥当上了蒙古大汗,使蒙古帝国的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移到托雷家族之后,即命令旭烈兀领兵出征西亚伊斯兰世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蒙哥允许旭烈兀在此次西征时,从每10名蒙古士兵中抽调两名加入其西征军,也就是此次西征差不多动用了当时蒙古帝国总兵力的1/5。而且刚才说到,此次西征差不多是蒙古帝国解体之前最后一次全帝国范围内的协同作战,所以其军队可以说也是来自当时蒙古帝国的每一个部分,其中既包括蒙古本部,也包括汉地和中亚,以及西亚藩属,乃至来自东欧金帐汗国的军队。这种多样的军队构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此次西征的成功,但在后期却也成为了蒙古帝国完全分崩离析的导火索之一。

旭烈兀领兵出征的场景

而关于此次西征的最初目的并没有留下权威的记载,不过有些人认为这次西征比较直接的目的是消灭当时在里海海岸强盛一时的什叶派伊斯兰势力伊斯马伊利群体,平定不服管束的库尔德人和鲁尔人,并迫使阿拉伯帝国臣服。而根据一些记载,当时蒙哥在名义上要求旭烈兀在完成征服之后返回蒙古本部,但私下里却对他说明,要求他和他的子孙留在波斯地区,在当地建立伊儿汗国(意为从属汗国),以增强刚刚上位的托雷家族的实力,对抗当时已经在蒙古帝国成为了地方豪强的金帐汗国术赤家族。

所以如果这种记载可信,那么旭烈兀在完成西征后留在西亚没有东归本来就是西征出发前的既定策略了。不过也有人认为,旭烈兀其实在西征过程中擅自改变了西征的既定目标,扩大了征服范围,原因是他自己想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打下一块领土,建立自己的王朝。但不管怎么样,蒙古第三次西征把西亚的伊斯兰教势力作为主攻目标都是没有疑问的。

第三次西征经过

公元1253年,旭烈兀正式率领大军出征。因为此次出征大军数量极为庞大,而且携带了大量家属和牲畜,所以在大军开拔初期,行进速度比较缓慢,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越过了阿姆河,前进到了中亚地区。之后旭烈兀要求之前已经臣服于蒙古帝国的中西亚各国首领都前来朝拜自己,再次向自己表明忠心,并出人出力支持自己讨伐伊斯马伊利的行动。

而在当时,尽管阿拉伯帝国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之前已经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表示臣服于蒙古,但却没有响应旭烈兀的号召,没有亲自前去朝拜他本人。而这一举动,事实上已经宣告了阿拉伯帝国和穆斯台绥木本人的死刑。

描绘西征蒙军围攻鹰巢阿拉穆特的古画

在公元1256年上半年,旭烈兀的大军系统地在里海沿岸地区挨个清除了伊斯马伊利势力的各个要塞,当年11月俘虏了伊斯马伊利势力的首领罗肯·库勒萨,并将其送往蒙哥汗庭处决。而在11月19日,蒙古大军还攻陷了当时威震西亚乃至欧洲的阿萨辛暗杀教团(Assassins)总部“鹰巢”阿拉穆特。之后旭烈兀率大军进驻阿塞拜疆,并命令之前已经驻守在此的大将拜住进军安纳托利亚。在阿塞拜疆休整了一年之后,旭烈兀命令自己手下各路军队前往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集结。

而在此期间,阿拉伯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和旭烈兀也多次互派使节进行和谈,但最终这些谈判无果而终。公元1258年初,各路蒙古军队及其来自中亚、东欧和西亚各地的仆从军队(其中包括部分十字军国家的军队)对巴格达发起了总攻。尽管巴格达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但面对当时无论是战力还是数量都占据绝对优势的蒙古军队及其仆从军,阿拉伯人的抵抗还是很快瓦解。公元1258年2月13日,蒙军攻破巴格达,并将穆斯台绥木处决,还对巴格达进行了屠城。

旭烈兀及其妻脱古思可敦的基督教宗教画像,西亚基督教徒将旭烈兀称为“第二君士坦丁大帝”,因其妻信仰基督教,并帮助基督教徒极大削弱了西亚伊斯兰教势力

之后旭烈兀又返回叙利亚休整了一年多。公元1259年,他的大军重新出征,目标是位于叙利亚的亚洲最后一个伊斯兰王朝,由萨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公元1260年初,蒙军及其仆从军队先后攻克了阿尤布王朝的重镇阿勒坡和大马士革,不久又将阿尤布苏丹阿尔·纳斯尔抓获。随后,蒙军及其仆从军队还对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多次袭击,摆出了要攻入埃及,灭亡世界最后一个伊斯兰王朝马穆路克的架势。在此期间,蒙军还曾试图攻占耶路撒冷,但似乎没有成功。但在此时,旭烈兀却下令将主力撤回阿塞拜疆,只留下了其信仰基督教的爱将怯的不花留守在了叙利亚,之后不久这去留守军队被马穆路克消灭。至此,蒙古第三次西征基本结束。

为何撤军以及为何没有东归?

关于旭烈兀为何在占据了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放弃进军埃及,现代的历史学界也有几种不同的猜测。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在公元1259年8月,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在突然死在了重庆,这个消息可能在公元1260年初传到了旭烈兀那里,而他立即意识到蒙古帝国即将分裂,因此赶忙回师其大本营阿塞拜疆,以应对与金帐汗国即将到来的战争,而这对于他和他的伊儿汗国来说才是重中之重。

另外一个说法是,蒙军及其仆从军队进入叙利亚之后,因为远离了其熟悉的草原,因此在后勤方面遇到了巨大困难,大量军队都出现了粮草和饮水短缺的状况,在当地继续维持重兵很不现实,因此旭烈兀才被迫赶在夏季来临之前撤军。

西征蒙古军队围攻巴格达的场景

而从后来的历史进程看,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因为旭烈兀在回师之后,并没有赶回蒙古本部去参加选举新大汗的忽里勒台大会,而他没有回师的原因就是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之间爆发了全面战争。而两者之间的战争,除了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已经事实上陷入分裂,各种矛盾公开化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一是旭烈兀进军西亚之后,不光灭亡了阿拉伯帝国,还占领了部分之前向金帐汗国称臣的高加索区域,使这些地区没法再向金帐汗国纳税,引发了金帐汗别儿哥的愤怒。另外,别儿哥是个伊斯兰教徒,而旭烈兀在攻克巴格达之后处决伊斯兰教徒的精神领袖哈里发穆斯台绥木也使他暴怒。而在第三次西征的后期,旭烈兀还处决了多名参加第三次西征军,助其征战的金帐汗国王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全面破裂。

而这场战争一直打到双方的几代君主之后。所以就算旭烈兀没有在出征时就打定主意要留在西亚,他也确实没有精力东归再去掺和东方的事务了。另外,在怯的不花的留守军队被马穆路克消灭之后,包括旭烈兀在内的历代伊儿汗几乎都曾持续派军队进军巴勒斯坦地区,试图攻入非洲,灭亡马穆路克,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差不多60年。但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行动几乎最后都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被击退,没有一次成功地进入非洲。这种现象恐怕也说明蒙古军队确实不擅长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作战,其后勤等方面确实容易在此地遇到困难。

描绘旭烈兀葬礼的古画


而旭烈兀在回师阿塞拜疆之后,仍然以灭亡马穆路克王朝为己任。但他可能也感觉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实现这个夙愿,因此曾几次遣使去欧洲各国,希望联络欧洲基督教国家共同出兵打击马穆路克。但欧洲国家对其的态度似乎始终是以敷衍为主。旭烈兀本人在公元1265年在今天伊朗和阿塞拜疆之间的尔米亚湖沙希岛上去世并葬在岛上,其墓地具体位置现代仍未发现。伊儿汗国后来虽然始终对元朝称臣,并受到一定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后期也逐渐伊斯兰化,转变成了伊朗本地的王朝。


桃花石杂谈


成吉思汗是天之骄子,儿子们同样也是不输于父亲的。可惜由于儿子辈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寿命较短,所以成吉思汗的孙子辈走入了世界。而旭烈兀更是孙子辈中的佼佼者。他和成吉思汗或许是最像的,他只想在自己打下来的喜欢的地方呆着,不想和自己的兄弟争抢什么。

所以,建立伊利汗国有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也不愿回到中国再搅入一滩浑水之中。

世界这么大,旭烈兀想去看看

旭烈兀是拖雷的儿子,拖雷是公认的战士与勇士。旭烈兀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或许是成吉思汗曾今说过的“这个世界如此辽阔,谁打下来就是属于谁的”

这句话深深的影响了他。从他18岁开始,就跟着自己的堂兄一起在马背上征服东欧大草原。所以,相对于其他的兄弟来说,旭烈兀的世界是更为广大的。

  • 蒙哥继位,旭烈兀、忽必烈各有分工

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的诸位王公们都对大汗的位置垂涎欲滴,或者各有想法。不过蒙哥经过一番斗争之后顺利继位成为了大汗。他对于忽必烈和旭烈兀这两位同母所出的亲兄弟十分的看重。所以,忽必烈负责了中国,而旭烈兀则负责继续西征。

旭烈兀的能力的确很强,从里海以南开始一直打到了叙利亚。虽然他是将帅之才,可惜屠城杀戮对他来说成为了镇压的最基本手段。

  • 兄弟之争

1253年,旭烈兀占领了波斯,所以自然而然选择了留在波斯。毕竟波斯的地理位置也方便继续西征进攻和控制周围的其他势力。不过远在中国的兄弟之间并不好过。他的亲兄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为了中国的大汗之位争夺的不可开交。这是他所不愿意见到的,手足相残。所以,虽然旭烈兀并没有加入争夺大汗之位的打算,可是为了避免被猜忌,还是决定留在波斯。

结语

旭烈兀的决定是没有错的,正是因为他没有让自己参与进这一摊浑水之中,他所建立的伊尔汗国,才能够在经历好几次的迁都之后,依然能够不断的壮大,成为欧亚文化大融合大交汇的国家。


草木皆史


众所周知,蒙古有四大汗国,其中的伊儿汗国比较特殊,他是由蒙古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建立的。而且在建立之后不久,蒙古事实上就处于分裂的状态了。

本来成吉思汗死后,大汗之位一直在窝阔台一系流转,但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最终传到了托雷的儿子蒙哥的名下,蒙哥也是蒙古分裂前最为后一位被公认的大汗。他上台之后继续东征西讨,他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西征,这是蒙古历史上第3次西征,也是最后一次由蒙古大汗组织的,全蒙古部落共同参与的西征。

这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据历史上记载是为了征服当时在西亚势力比较强大的几个伊斯兰国家,而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作为这次西征的统帅。蒙哥虽然在表面上要求旭烈兀出征结束之后要回到蒙古本土,但是私下里却告知旭烈兀出征胜利之后,不必返回本土,留在当地建立汗国,壮大拖雷一系的实力,以此来对抗其他几个汗国。

旭烈兀在征服西亚的伊斯兰国家之后,正好碰上了蒙哥在进攻南宋的时候意外的身亡。蒙哥的意外死亡可谓是蒙古分裂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汗卫的争夺,进行了长达7年的战争。在此期间,旭烈兀支持忽必烈,而忽必烈给予旭烈兀独立建国的许诺。而金帐汗国支持阿里不哥,结果旭烈兀还和金帐汗国的统治者打起了战争。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旭烈兀在建立了伊儿汗国之后就留在了当地,没有再返回蒙古本土。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成吉思汗生前有遗言:“天下土地广阔,河流众多,子孙们可以尽可能任意占取,毫不余地。”这句话明显就是告诉他的子孙尽量要把整个世界给占有了,所以这就有旭烈兀不回来的原因,他也是成吉思汗一个杰出的孙子,虽然不算什么宠爱和得意但可以和第二次西征统帅拔都可以比肩了,旭烈兀恰恰具有爷爷铁木真那种刚毅坚定的性格,崇尚蒙古武力至上,以杀止杀,来震慑敌人,他把蒙古野蛮的杀戮在西征中发挥的凌淋尽致。

旭烈兀恰恰和长兄忽必烈相反,他反而同大哥蒙哥和阿里不哥同样是一个草原保守者,蒙古传统的守旧派,所以拖雷这四个儿子中,可以说都是皇帝命,难怪他的母亲唆鲁和帖尼被誉为四弟之母。虽然旭烈兀在西征中很出色,由蒙古国都和林到新疆也迷里,阿力麻里,一直越过阿姆河征服波斯木刺夷,转战巴里黑又西进伊拉克,灭掉黑衣大食,攻下巴格达,叙利亚,继续南下意图拿下埃及木马鲁克王朝。可是他的功绩和其他三个长兄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足以驾驭蒙古皇位,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回中国争皇位的原因,毕竟当时争位的焦点就在中国地区。



他的大哥蒙哥是元宪宗将拖雷家振兴,赶走窝阔台系后,当上了蒙古大汗,在他在位时,蒙古帝国版图已经达到鼎盛,南面深入南宋腹地,西面已经到达地中海已离西奈半岛不远,他曾经给准备西征旭烈兀交差:“阿姆河到埃及边缘的战事一切按照成吉思汗规章制度来,对反抗者毫不留情,臣服者款待。”意思就是让旭烈兀兵锋非洲,用成吉思汗野蛮的办法来。从此句话可知蒙哥汗的野心有多大,而且雄才大略。他按理说功绩在四个兄弟之上,可后来出现了忽必烈把他给压下去了,忽必烈是革新派,恰恰因为这个才导致全蒙古分家,帝国分裂。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后,事实上成了成吉思汗之后第二大建立者。而阿里不哥也不甘平庸,他在蒙哥后和忽必烈同时被立为帝,只是失败的一方,所以忽必烈把他的位置给取消了,原因他是制造蒙古分裂的罪人,使他正统性得不到承认。



1260年,正当旭烈兀踌躇满志准备由叙利亚进军埃及时,当朝皇帝他的大哥蒙哥突然在南宋合州钓鱼城驾崩,从中国过来的信使赶上了旭烈兀人马,旭烈兀一闻皇帝驾崩势必要回去参加库里台,二话不说率领主力东归,一面奔丧,又一面争夺汗位。


可是正当他走到波斯时,一听四哥忽必烈和幼弟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展开争夺大打出手,又不想回去了。由于旭烈兀过于亲近忽必烈,于是暗地扶持忽必烈,可自己留一手,让自己家眷和部分实力留在波斯,筹备建国,自个率领西征主力回到封地陕西凤翔,癫转六盘山在甘肃一带和忽必烈一起制约阿里不哥,明显就是为自己赢得筹码。



等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成为新皇帝后,自己也一无所处,不得不回到波斯当起了皇帝,这也是忽必烈感激他才赐以硕大的封地,从阿姆河到埃及领土可以由三弟任意节制。从此旭烈兀也不眷顾在当什么皇帝,而回到波斯坐江山自然很畅快,他后来建立了伊儿汗国,意思就是附属元朝的意思,名义上仍算元朝一个省,实质上他成了伊儿太祖,所以利益决定一切,这也是他不回去的原因。


龙文说史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嫡孙、嫡出第四子拖雷的嫡出第五子,同时也是元世祖忽必烈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贵由汗去世之后,旭烈兀曾鼎力支持胞兄蒙哥争夺蒙古帝国大汗之位。因此,蒙哥成为大汗之后不久便委派旭烈兀为统帅率军西征。此后,旭烈兀踏上了漫漫西征之路,打出了著名的伊儿汗国。但是,旭烈兀此后也再没能回归东土,最后客死他乡。那么,旭烈兀为什么没有选择东归呢?



起初是不想回。旭烈兀西征之初,蒙古大汗之位已经是自己大哥蒙哥的了,蒙哥命丧钓鱼城之后,蒙古大汗又换成了自己的四哥忽必烈。东归之后,大汗之位肯定不可能是自己的,那么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无非一个亲王的名分而已,这与眼前唾手可得、实打实的一大片国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伊儿汗国远离元王朝本土,比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距离元王朝本土还有远,一个来回得走上五年多时间。大哥、四哥的元王朝对自己鞭长莫及,旭烈兀在伊儿汗国实际上就是土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他又何必东归去当一个被人管着的亲王呢?



之后是不能回。旭烈兀在元至元元年被四哥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实际上,从西征开始直到被正式册封为伊儿汗,旭烈兀一直处于开疆拓土途中,战事并没有完全停止过。同时,对于占领地区的消化和维持稳定也是旭烈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换言之,他根本走不开!回一趟元大都要走两年多,来回就是五年多。这期间万一发生什么事,旭烈兀根本没有时间作出及时反应。



最后是回不了。晚年的旭烈兀倒是真有点儿落叶归根的想法,但是衰弱的身体已经由不得他作长途旅行了。两年多的时间,且不说他能够经历这长途迁徙的奔波,能不能再活两年多都很难说!实际上,在被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仅仅一年之后,旭烈兀便撒手人寰了。换言之,如果旭烈兀彼时东归,很可能在途中就去世了……那才就真叫客死他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