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唐代彩雕藝術

巴中石窟——唐代彩雕藝術

2006年8月,我到四川為廣元昭化古鎮拍攝電電視紀實片。從四川好友、畫家家蘇國超處獲悉巴中有盛唐鑿的石窟,歷經滄桑,留存至今,於是慕名前往。啊!映入眼簾的景色實在令人驚歎!歷史如此不朽,藝術如此瑰麗,佛像如此壯觀。驚歎之餘,我又瞭解到,除了一些專家學者知道此處有寶藏之外,世人對此知之甚少。而且這一偉大的歷史奇蹟,尚無出過一本完整的畫冊。我真想立刻用鏡頭將這些佛教藝術精華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可是因一些佛龕位置過高,大多隻能仰視,當時未能如願。我只得黯然離開巴中,邊走邊回首。但我在臨行前與當地文管所李盛明副所;長談妥,我一定會籌措資金,專程來巴中,給石窟出—本精美的畫冊。

從此,巴中石窟就深留在我的記憶之中。每當回想到巴中,一種折服、景仰、嚮往、眷戀的心情就油然而生。對於一個攝影人來說,能邂逅一個令人欣慰的題材,就會產生幸福感。我愛美、追求美,並用鏡頭捕捉美,因此我拍攝過歷代觀音塑像及各地各色荷花。巴中石窟既有和諧安詳的佛家氣象,又有賞心悅目的藝術之美,自然令我心馳神往。經過兩年時間的準備,籌了資金,我約了劉海發、來然良兩位攝影家協助拍攝,又相約雕刻家丁偉鳴、攝像師吳徵,一行五人同赴巴中,了我心願。今日看來,巴中地處偏僻,默默無聞,而在古代,這裡乃是由關中平原翻越八百里秦川進入蜀道的一個重要關隘,東西南北文化交流的會通之處。巴中石窟從起始到現在,前後歷經1400年,境內造像遍及60多處萬餘軀眾,乃我國川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其最為燦爛者,當屬1300多年前大唐盛世時期的龕窟造像。

學術考證,巴中石窟造像歷史,前前後後可分四個高峰階段。

第一階段是北周隋初之際。巴中西龕石窟,佛像衣服下襬長懸,與北周造像風格極為相似。四川廣元也有北周造像遺址,可為佐證。西龕還發現“隋大業五年造前件古像”之題記。另外南龕還有唐時碑記“城南二里有前件古佛龕一所,舊石壁鐫刻五百餘鋪”,更說明巴中西龕、南龕都有唐之前的石窟造像。

第二階段是李唐時期。唐代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便有玄奘和義淨至印度取經,於是文化交流空前繁榮。更有史料表明,李唐王朝尤其是武則天執政時期,有流放皇族與被貶朝官來到巴州,並隨帶僧侶、文人、學士、畫工、雕匠南飛巴中石窟藝術旋即迅猛發展,達登峰造極之勢。這一階段的石窟,也是巴中石窟寶藏中的精華。

第三階段是兩宋時期。唐後五代十國時,蜀中無法安定,造像活動基本停止。到了北宋,要與北方遼國開戰,南宋時也有與北方金國的戰爭。在此300多年中社會動盪,人民生活困苦,卻造了觀音等菩薩佛像,那是因為人心所向,希望社會安定。

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宋後的元代,不見造像。到了明朝又漸見石窟造像。清時巴中石窟又出現不少造像。因為當時社會儒、釋、道三教並存,石窟中有佛教佛祖與道教教祖以及地方百姓自己信奉的川主、土主、藥王、馬王、牛王等,構思佈局,雜而無序。

近距離瞻仰著高空中的龕龕佛像,與平地上仰望的感覺截然不同,不同,太令人震撼了!水寧寺1號龕(封面圖)可說是巴中石窟的極品之一,經歷千年,人,人物形象依然那麼安詳,就像無聲的音樂,又如無言的詩句。我持著相機用敬仰的目光瞻-佛巴中石窟主要有南龕、西龕、北龕、水寧寺等龕窟造像,共萬軀之多。因不少造像處在山崖剖面,為了拍好高處的造像,我就專門請人在南龕搭建了9 米高、41米長的滿堂架,又在水寧寺再搭建兩層樓高、21米長的滿堂架。站在高架上,近距離瞻仰著1空中的龕龕佛像,與平地上仰望的感覺截然不同,太令人震撼了!水寧寺1號龕可說是巴中石窟的特點之一,經歷千年,人物形象依然那麼安詳,就像無聲的音樂,又如無言的詩句。我持著相機用敬仰的目光瞻望著佛像,猶似在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我攀爬著高架,盡情地拍攝:,早已忘掉了自己已是60多歲高齡的攝影師了。

我在工作中發現巴中石窟有三大特點:

—、外來佛教,中國造像。在中國,佛教來自印度,到了唐代,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在這之前中國佛像多帶有西域人相,或者是中西結合的臉型,如大眼睛、高鼻樑、寬肩膀。但巴中石1人注目的佛像基本上都是唐人之相。當時以胖為美,胖為福,所以造像之中,男的寬大中見力量,敦厚中呈穩重;女的肥胖中顯嫵媚,滋潤中透細膩,具有鮮明的唐人之風。

二、宗教題材,反映現實。巴中石窟造像題材既是中國宗教內容,但又常常超越宗教,往往以佛喻今,把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融進了石窟造像之中,這在唐代石窟中尤為鮮明。

三、意匠經營,多樣統一。巴中石窟其開鑿龕窟多依傍山體,因借山勢。其造像手段以圓雕為主,輔以浮雕、透雕,主次分明、層次繁複,再施以彩繪,更見精神,主龕楣樣式各異,裝飾紋樣簡繁得體,而匠師又能將多種藝術元素安排得渾然一體,達到了豐富多彩、多樣統一的審美效果。

巴中石窟保存至今,這是奇蹟。石窟經歷了很多次劫難,但是總能邁過坎坷,雨過天晴。我在編選本畫冊圖片時,四川發生了特大地震,甚至上海都有了震感,我急忙去電巴中問訊石窟可好?巴中回話,只有南龕對岸的白塔塔剎震垮,一些建築物有點損壞和落石,石窟完好無損。巴中也在川北,距震中不遠,石窟又過一大關口。我為石窟慶幸,向著上天雙手合十,默默祈禱。

我拍攝巴中石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讓它被世上更多的人所認識,讓世人通過這本畫冊,瞭解到在我國西南四川巴中地區,有那麼一座經歷千年的唐代藝術:庫,然而至今還在日曬雨淋,有的已經損壞。據當地人介紹,石窟造像的許多色彩已不比以前了。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它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一樣,亟待我們下大力去保護。巴中石窟藝術還提供了建築史、雕塑史、政治史、宗教史等方面諸多的學術課題,值得人們去研究。

但願畫冊出版後能引起世人注目,不會忘卻四川巴中有石窟寶藏。您若是專家學者,那裡有值得您研究的對象;您若是善男信女,那裡有您跪拜祈禱的佛像;您若是休閒遊者,那裡有您盡興觀瞻之所在;您若是攝影、繪畫、雕塑、服飾、建築等藝術家或者藝)g6裡有您專業方面的課題……而佛教造像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和浩然之氣,人人儘可以去品味、感悟。

此趟巴中之行正值清明時節,在我們到達巴中之前,當地天氣陰雨連綿。因為了北龕石窟在室內,其他幾個石窟都在露天,我擔心下雨天拍攝不便,陰天光線會不理想。但是反過來說,陽光也不能太強,因為強光會令佛龕內外光比反差過大而損失細節表現。然而我們在巴中工作的三天中,天氣天天如人所願,每天既無強烈日照,也非雨天,天天都是適合拍攝佛龕的散射光。更覺神奇的是,我每到一地一龕,總感覺水寧寺1號龕中的藥師佛似乎就在我身旁。從巴中回到上海,在編選圖片過程中的某一天,雕刻家丁偉鳴特地趕來告訴我,說他昨晚夢見藥師佛手拿相機,從龕中走出來,給我們拍照。真是令人驚詫,莫非神佛特來感謝我們拍照編圖做了功德?現在人已離開巴中,遠在千里之外,但我總是魂牽夢繞,難以忘懷。願這大唐佛教藝術盛景,永存人間。(作者:馬元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