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什么会战死在绵竹?

beyond黄家驹的歌迷


四川盆地称为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华天宝。成都在古代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城市,历代蜀国多定都于此。历代蜀主都清楚欲守住成都必守住成都的北大门,否则门户洞开,饭碗就砸了。成都其实有很多北大门,远的如陕西汉中,近的如四川绵竹。

绵竹是县级市,由四川省德阳市代管,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绵竹位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地形险峻复杂,号称六山一水三分田。绵竹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东南是德阳市区,东北是川北重镇绵阳市,西北接阿坝州。绵竹在先秦时是蜀国的地盘,汉高祖刘邦时设绵竹县。为啥叫绵竹呢?很简单,因为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合种竹子。

说到四川的酒,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的酒和泸州的酒。实际上绵竹同样是川酒重镇,绵竹的酿酒史已有三千多年。对于绵竹所产的名酒,相信你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早在唐朝时,绵竹的酒就成为上贡朝廷的御酒,深受皇亲国戚们的喜爱。

绵竹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前面说了,绵竹是成都的北门大之一,但绵竹和其他成都北大门相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离成都实在太近了。多近呢?也就60公里左右,这个距离不要说现在开车一小时就到了,就是从古代的军事防御角度看也不算很长。

历代蜀国最危险的敌人往往来自北方,这要求蜀国首先要守住汉中,拒敌于国门之外。可如果敌军强势拿下汉中,翻过米仓山进入四川盆地,其实也不必惊慌,可依次守剑阁、江油、绵竹。

说到与绵竹有关的战争,发生于公元263年那场战争是不能不提的。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蜀汉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但由于诸葛亮善于治蜀,在蜀军连年北伐的情况下依然支撑了五十年(214年至263年)。诸葛亮死后,蜀汉国政不断败坏,最终无药可救。

公元262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决定伐蜀,立下不世之功,以加快司马氏取代曹魏的速度。魏军主力由钟会率领攻蜀汉的北线重镇汉中,邓艾则出奇兵偷渡阴平,“连滚带爬”地翻过七百多里无人险地,出奇不意杀到江油。邓艾所面临的对手是谁呢?他就是蜀相诸葛亮唯一的儿子,时任卫将军的诸葛瞻。诸葛瞻的能力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大,有人认为诸葛瞻没什么本事,只是因为父亲的光环才青云直上的。你可以说诸葛瞻的能力平平,但你不能否认诸葛瞻对蜀汉的忠心,至少诸葛瞻从没考虑降魏,这将辱没先父的英名。

诸葛瞻与邓艾初战不利,退到了绵竹。需要说明的是,蜀汉时的绵竹县治并不在现在的绵竹市区,而是在今绵竹市区东南不远处。不过到了唐朝时,绵竹的县治已迁至现在的绵竹市区了。

诸葛瞻也许已经意识到绵竹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了。邓艾携战胜之势,给诸葛瞻写信劝降,说只要降魏,我就上表魏天子封你为琅琊王光宗耀祖(诸葛亮祖籍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诸葛瞻的反应并不出人意外,斩杀邓艾来使,出兵与魏军决战。魏军人少但士气旺盛,蜀军人多但士气低落,结果也不出人意料,魏军大胜,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皆死于这场绵竹之战。如果把诸葛瞻父子的事迹算成诸葛亮轰轰烈烈一生的遗响,那么可以说绵竹是埋葬诸葛亮家族荣耀的所在,同时也是诸葛亮家族精神升华的所在。后世的人们为诸葛祖孙三代的忠诚所感动,在绵竹修建了诸葛双忠祠。

现在的绵竹是一个节奏较慢的城市,有人说绵竹非常适合养老。有去过绵竹的人说:“到了绵竹,我感觉时钟仿佛慢了下来。”


地图帝


诸葛瞻

诸葛瞻,字思远,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次子。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继承了诸葛亮武乡侯的爵位。作为蜀汉二号人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自然超然于一般人。他十七岁时就娶了公主为妻,并且官拜骑都尉。后来又逐渐升任尚书仆射、行都护卫将军,主持朝政。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他的能力远逊于他的父亲,面对宦官黄皓擅权,他竟无动于衷,托病不出。另外他虽然知道应该停止北伐,修养生息,但是却没有阻挡当时一心想要继承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大将军姜维。诸葛亮对他儿子的能力也十分了解,有一次他写信给诸葛谨说:“瞻今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将邓艾偷袭阴平成功,令蜀汉上下震动。蜀汉后主刘禅采取朝臣的建议,任用诸葛瞻为将,领兵对抗邓艾。不过,诸葛瞻率领张遵、黄崇等人督军却迁延不前,黄崇劝说诸葛瞻说,应该迅速进军,占领险要地形,阻止邓艾军队进入平原地区。但是,诸葛瞻却没有听从黄崇德正确意见。等到蜀汉的前锋被打败后,诸葛瞻退守绵竹关,据险防守,并向东吴求援。邓艾率领大军将绵竹关团团围住,并且派人向诸葛瞻劝降。诸葛瞻大怒,将邓艾使者斩杀。诸葛瞻在城中久等东吴救兵不来,决定率兵出城决一死战,最终战死阵中。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见父亲死于军中,也毅然驱马杀出,死于阵中。战后,邓艾有感于诸葛父子的忠烈,将他们父子合葬,现在绵竹还留有诸葛瞻父子的墓祠。

邓艾

参考文献:

1. 常璩撰:《华阳国志》

2. 陈寿:《三国志》

3. 崔鴻撰:《十六国春秋》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季我努学社


公元263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交战前诸葛瞻拒绝了邓艾的诱降,斩杀了使者,与邓艾背水一战,结果最后却兵败身死。论对蜀汉的忠诚度来说,诸葛瞻并不比他的父亲逊色,为蜀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与长子一起为国捐躯。但诸葛瞻交战前曾说道自己有三罪:内不能除黄皓这是其一;外不能制姜维这是其二;进军不能守国土这是其三。

“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最多只能算是隐患,那么诸葛瞻在守卫绵竹迎击邓艾的时犯得错误可以说是致命的,不仅他自己兵败身死,蜀国也因此而覆亡了。

邓艾在奇袭阴平后,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尚书张遵(张飞的孙子)、尚书郎黄崇(黄权的儿子)等去迎击邓艾,到了涪县就停止进军。崇劝他占据险要的地势,不要放邓艾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却不为所动错失战机,黄崇因此失声痛哭。

最后长驱直入的邓艾打败了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守绵竹,最后绵竹失守,父子二人殉国。

诸葛瞻放着险要的地形不守,放弃了地利优势选择和邓艾进行平原决战可谓是失策,这个错误犯的太不应该了。邓艾孤军深入,又是从阴平小道偷入,如果诸葛瞻坚守险地,以逸待劳,和邓艾进行消耗战,挫伤邓艾军的锐气,最后等到魏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发起攻击,邓艾肯定有来无回。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无法代替当时的诸葛瞻做出正确的决定,虽然诸葛瞻对蜀汉灭亡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他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拒绝了邓艾的高官厚禄(封琅琊王)选择了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的忠诚无论过多久,依旧都会被人称赞,他的过失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引以为戒。


清风明月话历史


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守将马邈投降。但邓艾的处境依然困难,从江油到涪城,还有一百五十里的危险山路—左担道。为什么叫左担道呢?因为在这条路上,一个人挑着担子在道上走,路太窄了,只能用左边肩头挑而不能更换,可见道路险峻。如果蜀汉军队在这条路上设防,邓艾会被困死在山里。

后主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迎敌。诸葛瞻的部队核心成员,包括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子李球,跟诸葛瞻一样,都是根正苗红的“红二代”。黄崇对诸葛瞻说:“宜速行拒险,勿令敌入平地”,跪在诸葛瞻面前叩头流血,没有被采纳。

诸葛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种解释是他过于自信,觉得自己兵多,能打一场大胜仗来鼓舞士气。如此一来,蜀汉军队放弃天险,蜀兵的山地战优势拜拜丧失!

诸葛瞻所自信的,可能是自己的阵法能力。诸葛亮发明了八阵图,对阵法的研究无人能及,即便是司马懿,也只能躲在军营里,接受女人衣服被侮辱,不敢出来跟诸葛亮决战。在诸葛瞻看来,自己在平原上,也足以将邓艾打垮。


九州历史


战术错误!这是一次遭遇战,邓艾军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拼死急进,遇神杀神,所以对他们来说遭遇战是在意料中,对诸葛军则显得太突然了,惊慌之下兵无必杀之意。在战术上,蜀军就应该以守为主,困住这支孤军,并骚扰袭击,再从心理上诱降、迫降,用反间计促降。


拥有自己ccc


邓艾长途奔袭,带兵又少,若诸葛瞻能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有效防守,邓艾是没有多大胜算的。这一点,一般的军事将领都看得出来,而诸葛瞻没看出来,可见诸葛瞻军事才能之低。

陈寿《三国志》的评价: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诸葛瞻是个才思敏捷的文人,不是合格的政治客,更不是合格将领。

但是,诸葛瞻誓死不降,战死绵竹,其忠贞之心可照日月,其人格为后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