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内景

1935年初,为实现向川、陕、甘发展的战略方针并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于3月底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4月初向彰明、江油以北的涪江上游地区挺进。红军进入江油后,与川军邓锡侯的二十八军发生了一场以“围城打援”为特点的中坝战役又称“江油之役”,大败敌军。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

全力围剿江油县城

江油扼川、甘之通道,集四方之商旅,为川西北的重镇。1935年4月初,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占领了江油境内大部分地区,包围了当时的县城武都镇。

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继嘉陵江战役胜利之后,乘胜向彰明、江油以北的涪江上游地区进军,四川军阀邓锡侯、孙震受刘湘指令,担任涪江守备任务,收容集结溃逃残军于涪江西岸筑工事守备,企图阻止红军的前进。

邓锡候认为,此段江岸甚长,只能扼要据守,因武都、中坝地当要冲,故命杨晒轩旅据守武都,孙礼旅、卢济清旅据守中坝,并指派八县联团司令蹇幼樵率领3个大队的地主武装协助江油一线的防务。

由于杨晒轩驻守的武都城池坚固,加之东临涪江,西傍崇山峻岭,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红军久攻不下,限于兵力和条件,便暂时放弃攻城,继续调集军队,紧紧守住县城周围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大部红军就地补充物资,掩护大军西进北川、平武。

杨晒轩困守孤城,他致电邓锡侯,声称最多只能守10天,要求援兵。川军老大刘湘急令以“能战”著称的邓锡侯,解江油(武都)之围。红四方面军总部获悉敌情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了“围城打援”的策略。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江油西山烈士陵园

“围城打援”大败邓锡侯部

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川陕苏区·绵阳卷》一书记录,确定“围城打援”策略后,徐向前命九军二十七师继续围城,九军二十五师、三十军二十八师和刚从梓潼进入江油的四军主力一部,迅速于中坝至武都之间的鲁家梁、南塔坡一带山地集结隐蔽,以便诱敌深入。

4月16日,邓锡侯率部向中坝、武都进发,逼近中坝时,中坝红军弃城诱敌。4月17日6时许,邓军沿岩嘴头、水口庙一线向武都进攻,红军仅以少量部队抵抗,一经交火,便作败状引退,邓军沿途追击。下午5时左右,邓军主力已全部进入鲁家梁和南塔坡之间的狭窄地带。红四方面军总部随即一声号令,驻守南塔坡的红军发起反击,包抄围剿。经过一天的激烈鏖战,邓军被打得丢盔卸甲,随后率不足3个团的残部弃中坝向绵阳溃退。4月18日、19日,红军再次攻占中坝、彰明。

此次交锋便是“江油之役”,也叫“围城打援”,红军大获全胜,共歼敌4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随后,红军乘胜追击,除江油县城及盘江以南的九岭、方水、八一、香水四个乡之外,江油其它地域均被红军占领。自此,红军把江油县城围困得更紧,牢牢控制了江油境内的大片土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运动。红军的到来给江油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红军文化星火燎原,在诗仙故里迅速蔓延。

英勇善战的红军赢得了江油儿女的喜爱和信任,当他们离开江油北上,江油儿女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到6月中旬红军撤离时,共筹粮1116.5万担。除了尽所能地提供物资外,江油城乡青壮男子还踊跃参军,争上战场。据统计,当年参加红军的江油老乡共有8935人,极大地补充了红军部队。

红军“围城打援”:江油战役大获全胜

红军胜利纪念碑

建红军胜利纪念碑

如今,在江油城中心庄严肃穆的红军胜利纪念碑高高挺立,展示着城市的红色基因。

为了纪念“围城打援”的胜利,进驻中坝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原中坝镇中心的“德政碑”改建为“红军胜利纪念碑”。6月底,红军撤离后,反动军阀强迫老百姓毁掉纪念碑上红军镌刻的碑文。在反动派的逼迫下,老百姓不得不铲字,但他们对红军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还未将文字完全铲除时,便机智地用三合土将其覆盖,从而使当年红军镌刻的碑文遗迹得以保存下来。1949年后,江油县政府组织能工巧匠重新修复了红军胜利纪念碑。

如今,这座修复后的红军胜利纪念碑坐北向南,巍然矗立在江油城市中心的解放中路大街之上。碑座三层,分八方,铺石阶十级,上壁有石曲栏。碑身呈方锥形,碑文红底金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灿烂生辉、耀眼夺目。它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1935年红军在江油的这段光辉的红色记忆。

此外,为纪念红军,江油还修建了西山烈士陵园,园内的“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里保存着红军的石刻标语、生活用品、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等文物和珍贵的图片、图表资料。(喻月嫦 绵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郑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