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代以前城墙为夯土修筑,土城墙遇到下雨天怎么办?不会脱落吗?走在上面不滑吗?

对话历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城墙的建造技术了。

1、夯土材料主要是“熟土”,就是通过发酵后的土再掺着一些田底泥、胶泥类的黏土,然后反复锄捣,这个过程就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物质通过发酵流失掉,俗称“熟化”,这样的土筑成的墙强度高而且不易开裂。

熟土与砂石、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就成了三合土,这才是最终的夯土材料。

东晋时北方十六国之一的夏都统万城就采用了这一工艺,基本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这也是使用这种“熟土”材料的最早记录。

2、在上述“熟土”里再添加一些糯米汁、桐油、白友等有机材料,当作胶凝剂,这样不仅能再提高一些强度,还能增加韧性和防渗功能。

关于城墙使用糯米石灰胶结也有确切的记载,《宋会要》载有“乾道六年,修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槽城门,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除此之外,古代也没有承受压力、拉力的钢筋啊,在现代建造工艺里没有钢筋几乎就和豆腐块差不多。

别说钢筋了,很早连冶铁都费劲。通过考证发现,我国古人创造性加了竹片、竹丝作为筋料,形成了最早的”加筋土“。一直到现在,民间还有这种古老的方法,祖辈们的老房子多是用土建的,你注意看,那土墙里就有很多麦秸,稻草。

古代城墙建造的时候用这种竹丝、竹片用的非常密集,基本每夯土8~13厘米厚,就要加一层这种加筋材料。

3、城墙也不是上下一般粗的,而是下粗上细,城墙坡度一般是70°~80°,而且高度越高城墙随之就会越厚。

夯土时还有最后一个关键工序,就是控制土的含水率,含水率太低,夯筑的城墙质地松散不结实,含水率太高了,跟泥糊糊似的你还怎么夯?就算你勉强夯实了,水分一蒸发墙体很快就开裂了。

古代没有实验设备去测含水率,就靠经验,“熟土”紧捏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了,虽然是夯土建筑,但是就算遇到下雨的时候城墙本身由于夯土较为结实,再加上外加剂的作用,也是不怕雨水浸泡的。而且一般会在修好的城墙顶上铺上一些诸如麦秸稻草之类的东西让雨水流下去,也会起到防滑的效果。

可以结实到“刀锥不入”的程度,也就不用担心会脱落啦~


菜菜看历史


可以肯定的讲,夯土城墙非常坚固。炮弹都不怕,还怕什么大雨!

夯土的墙体非常坚固。

本人生活在黄体高原,从前我们这里的房屋都是夯土的墙体。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到现在还有很多土墙屹立不倒。

为什么夯土墙这么结实。关键就在一个“夯”字。用几片木板固定在墙的两侧,倒入泥土,然后不断的捶击、踩踏,使泥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出来的墙,泥土的密度非常大,几乎没有任何空隙。干透以后,向水泥块一样瓷实。

有些人为了增加墙体的坚固程度,还会在泥土中假如晒干的麦秆,进行搅拌。然后再夯筑城墙。麦秆虽然柔软但是非常坚韧,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拉力。有点类似于现在建筑混凝土里钢筋的作用。

夯土城墙,是夯土墙的终极加强版。

夯土城墙的工艺,与夯土墙基本一样。只不过厚度、宽度、高度要大的多。这也使的城墙比淡薄的夯土墙更加加固。

有不少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到夯土城墙的泥土都是熟土。也就是蒸过的泥土。没错,确实有人这样做。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泥土的粘合度,而是为了杀灭泥土中的虫卵和植物种子、草根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虫子和植物对城墙的破坏。

至于下大雨的问题。一般的城墙都设计了排水系统,雨水可以顺畅的排出。不会对城墙造成太大的损害。

即便是年深日久,土城受损。修复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夯”就行了啊。

中国古代的城墙,绝大多数是夯土城墙。著名的西安城墙,也是在明代,才在外面包上了砖头。在此之前都是夯土城墙。全国现存的包砖城墙,大部分都是清朝遗留的,少部分是明朝遗留的。

特别是北方,明清以前基本都是夯土城墙。这说明什么,一方面确实说明当时比较穷,财富积累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夯土城墙,确实非常坚固耐用,能够满足防御需求。


上将嗳福斯


古代的城市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自己的城墙,很早的时候,一些统治者就非常重视城墙的修筑,高大的城墙,主要是用来抵御外敌,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的修筑也越来越发达,一些王朝的大都市更是有着严格的城市规划。

筑城的技术也越来越发达,现代建筑大部分都是使用混凝土,取代了之前的砖石建筑,不过修筑城墙与一般的建筑是不一样的,城墙必须要足够坚固才行,否则是很难抵御外敌。

还有一点,古代的城墙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不仅是城市需要有外墙,就是普通的人家也会打造出一道外墙,现在我们看到的汉字里面,像“国”字这样的都是一圈城墙里面加一个王,而我们常说的封建社会,真实的含义就是封土建疆,因此城墙在古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早起的城墙建筑,与后来的必然有着一些差异,而明朝以前的城墙修筑,大部分都是采用夯土式。

古代筑城技术

根据后来的考古发现,我国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夯土建造城墙,所谓夯土,就是经过夯实的泥土,这种泥土在土材中最为结实,用来做建筑材料也是非常合适。汉代时期,夯土建筑就已经非常普遍,汉代民居大多都是夯土建筑,著名的长安城也是以此为基础开始修筑的。

从目前的考古我们能够看出,在古代皇宫以及外部城市的城墙,再加上一些墓葬都会大量使用夯土,这种建筑相对坚固一些,可问题是这样的土城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体会大面积脱落。尤其是到了下雨天,不仅有可能大面积脱落,还有可能走路打滑。

早期筑城技术不够发达的时候,或许会存在着这个问题,唐朝时期夯土技术就有了很全面的发展,在唐末之后,还出现晋阳这些顶级的大城。这些城墙都是用夯土打造,坚固无比,单单一个晋阳城,就成功阻止了宋朝的进攻。不过那个时候的夯土城墙确实有不少问题,比如宋太祖在攻击晋阳的时候,就采用水淹的方法,那么等水退去之后,太阳一晒,晋阳坚固的城墙就直接倒了一大片。

在宋代,夯土技术有了飞快的发展,根据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的记载,对夯土城墙的修筑有着严格的要求,“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墙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显然,宋朝对于城墙的修筑就更为重视,这也是与他们的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宋朝外敌林立,自己军力相对较弱,因此他们基本是采取战略防守的战法,宋朝的防守战成功率非常高,他们能够利用自己修筑的坚城抵御外敌,因此也就出现孟拱这些顶级的防守大师。

那么这类城墙在遇到下雨天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有专人来维护,比如元大都的城墙,以这种材料筑造,为了防止雨水或者是杂草的侵蚀,专门是有人来维护。当然,城墙修筑得十分巨大,想要维护起来也有些难度,比如在清明上河图里面,我们就能看到开封的城墙缺乏维护,甚至墙壁外面还长出了树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自己国都的营建,因为这就代表着他们的政权,和民用建筑不同,夯土城墙一旦是被雨水冲垮,那么国都就有失陷的可能。

从南京的明城墙来看,这个城墙是采用夯土技术打造出来的,专门是使用木模具不断往上面打,并且还在外层附上一层砖,这么做就避免让夯土暴露在外面,避免被雨水冲垮,包砖技术在明朝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是夯土城墙防水的主要方式。

使用这种技术打造出来的城墙可以避免被雨水冲刷,走在上面也不会打滑,更不会出现泥泞的情况。不过这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想要打造包砖城墙是需要专门来烧制砖石。

也只有明朝这样的富足王朝才可以使用,可在外面包砖,并不能彻底改变夯土墙壁不防水的问题,毕竟城墙的基石都是夯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修筑城墙的时候,就会专门设计一些防水的设施。

现存的明城墙没有多少,主要还是南京的非常有参考价值,在南京的城墙上面就有很多的排水口,专门用来防水。之前南京有一段时间是作为明朝的都城,朱元璋在得到南京之后,以这里为核心开始了自己的统一战争,他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必然要对南京的城墙进行重点的加固,这才有了南京这么壮观的明城墙,不过明朝时期并不能把所有地方的城墙都按照这个路子来修筑,他们也没有那个财力,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古代的君王是非常忌惮手下人造反的。他们为了防止地方造反,就常常会把地方城市的城墙都给拆除,或者只允许地方修筑一些低矮的城墙,因此除了一些重要的城市,或者是专门的军事要塞,其他地方的城墙破败低矮,没有什么防御的价值。

可总得来看,明朝的城墙修筑也是达到一个巅峰,我们现代残留下来的这些城墙,明城墙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包括我们熟知的长城,如今留下来的也大部分都是明长城。其他时期的城墙,大部分都是由于雨水的侵蚀倒塌,明城墙由于有足够的防水能力,再加上包砖技术的运用,让它们能够避免被雨水冲毁。这也与明朝当时烧制砖石的技术改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去看看南京,西安,平遥这些地方的明城墙,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明朝筑墙的技术是有多么的发达。

不过明朝的这些坚固的城墙,大部分都是在明朝初期修筑的,历来一个王朝的建立,在初期都是漫长的恢复期,朱元璋为了恢复天下的秩序,于是就开始在各地打造城墙,并且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边防压力,必须要保证城墙的质量。

为此还有过朱元璋与沈万三关于修筑南京城的传说,古代这些夯土城墙,一旦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可能会对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这些城墙在修筑的时候都会有专人来承包,一旦谁承包的地方出现问题,那么这人可就要倒霉了,因此在修筑的城墙的过程中,这些建筑人员会尽可能把自己承包的城墙打造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营造法式》

【抄袭必究,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共同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御史馆


城墙建筑的材料和工艺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试拿南京城为例。东吳东晋时期,以竹木为栅篱,混以莆草、泥土填充,形成一道拦阻垻。有的墙段用茆觇即沙袋构筑,不堪一击。在今中华门正南、花雨台以北,外秦淮河(即护城河)北岸东西一线,建有这种城墙。中有砖砌的朱雀门(大约中华门位置),门外有朱雀航(浮桥),战时撤收,构成水岸一体的防御体系。但这种防御工事很脆弱,只要有船,能搭浮桥,就能直抵城下,然后拔掉竹木,攻进城内。现代用语:拔城之战,攻城拔寨,可能出处在此。此后是夯土筑城,直到东晋建康年间。别的回答讲了"夯土",我不再重复。晋成帝始,开始夯土外包砖,城门等要害处用石砌,已经具有现有遗存城墙的特征,但一般不够高大坚固。石头城有一段沿山体下来到清凉门,原本墙体不高,坍塌得厉害。近三十年重修,变得更加高大厚重。内秦淮河东水关,原已坍塌成了遗迹,又重建成了高大上。现在从石头城往北接近挹江门,这段近十公里明城已无踪迹。说明明城虽然高大坚固厚重,但也不是每个方向都一样。六朝石头城更是低矮,陈霸先袭杀王僧辨,其部将侯安都从石头城北墙,用人力抛自己上墙,带少数精锐直击王卧室。朱元璋还在南京建了外廓,周长120多里,大都削山填谷,削坎而成。属于豆腐渣工程,600多年过去,除了城门作了地名,了无踪迹。


大小王揽天下


古代城墙一般为城市的象征,即可以御敌,又能防洪。古代人对城墙的基础要求高。往往会根据地理,水文等加以修缮。

明代以前早期的城墙多为素夯土,也就是纯粹用土夯筑而成。最早用木柱石块混合夯打,夯打结束上面铺细砂,用加砂防粘工艺施工。先挖基槽再逐层夯加,这样就保证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夯筑密实,因此不怕雨水。汉代以后有些城墙用卵石砂土打上垫层再筑,工程质量杠杠的。

除了夯土垫层外,多用木桩为筋加固。这就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一个道理。之所以很多土城墙屹立千年而不倒,就是在墙体中加固了木桩,增加了墙体承载力,减少了沉降带来的危害。

当然民间传说以前筑城为了工程质量,多用柴火把土炒熟以后再筑。这样筑的城坚硬似铁,植被无法在上面存活,雨水无法渗透,防止了土城的外在破坏因素。不过这仅是民间传说。

综上所述,明以前土城墙只所以顽强不倒,不怕雨水,那是因为一:古人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不务实命就不保,谁敢儿戏。二是营造工序讲究,挖基槽,打垫层,加木桩。肯定质量钢钢的。遇到下雨天,停工再建。不怕打滑,雨水冲刷。劳动人民有的是时间和智慧创造奇迹!


古今心谈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我国古代的城墙大多都是用夯土来建造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随着生产砖石的效率的提升,用砖石来建造城墙的事情才得以普遍!那这样的土城墙遇到特殊的天气不会发生意外吗?

1、古代城墙所用的这些砖石与今天的红砖不一样,而是青石砖与夯土的统称。城墙的里面用夯土,所谓夯土是指把土夯实,硬度不弱于砖石,更早之前的城墙宫殿都是夯土。夯土的外面再用砖石包裹,这种结构足以抗住炮石的轰击。



2、史前时期,人们就利用石灰来消毒、干燥和建筑。到南北朝时期,糯米灰浆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明朝《天工开物》中对糯米灰浆的组成、制作方法和性能都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糯米灰浆,黏着性很强,大大增强了城墙的稳固性!这应该就是古代城墙得以保留的原因吧!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


青春爱历史


古代夯土城墙和现在三合土类似,非常结实,新郑市郑韩古城墙就是夯土城墙,经历两千多年风雨,主体依然完整!


无间道45858218


并不会,你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