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蜀王朱椿為何要廢掉諸葛亮的武候祠?

執著的淡頂


著名的成都的“武侯祠”原本和諸葛亮沒關係,只是漢昭烈廟,也就是劉備的祠堂。而諸葛亮死於後葬於勉縣定軍山,他的祠堂在陝西勉縣。


而如今成都的“武侯祠”實際上要拜朱椿所賜,雖然朱椿的本質恰恰相反。

朱椿是一個非常重視儒家君君臣臣的秩序的明朝藩王。

蜀王朱椿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當中,是一個受過良好王化教道的角色。為人謙恭,“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他的老師和朱標是同一個老師宋濂;而且朱椿還請過後來被朱棣滅了十族的方孝儒給自己的兒子教過書。


因為朱椿的母親是郭惠妃,汾陽王郭子興的女兒,所以朱椿每年清明都會到滁州祭祀郭子興墓;

因為妻子藍氏是藍玉的女兒。所以朱元璋殺藍玉,並把他的皮實以稻草,傳於九邊時,當傳到成都府的時候,朱椿不避死,跟朱元璋請旨,供奉在自己蜀王府。

所以朱椿非常重視儒家的道德秩序,他是一個本分善良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一心希望成為遵循儒家秩序典範的人。

蜀王經營成都,要加強的就是“王化教道”,而諸葛亮在成都的過分突出,顯然對教化不利。


洪武23年(1390年)朱椿就藩成都前,就曾在紅照壁一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蜀王府外,還沿錦江修建籌邊樓、望江樓、散花樓等,營造了成都的“皇城”氣象。

但是在成都有一個現象實在是“礙”到朱椿的眼了。那就是成都遍地“諸葛祠”,香火旺盛遠遠了超過劉備的漢昭烈祠。

雖然朱椿也非常理解諸葛亮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但是這絕對是不符合王化教道、君臣秩序的事情。哪能臣子的香火比君王的香火旺盛呢?

於是朱椿下令廢掉成都城內所有大大小小的“武侯祠”。在漢昭烈廟的一隅給諸葛亮一個“君臣共祀”的機會。

朱椿這麼做目的很明確,諸葛亮在其他地方受到祭祀我管不著,但是在成都就諸葛亮不能顯得比劉備重要。

其實蜀漢時期,諸葛亮也是不允許在成都建祠的。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蜀漢時,後主劉禪也遇到過。當時很多人請求在“京師(成都)”給諸葛亮建祠堂。

劉禪很為難,不讓建吧,似乎太寒人心。讓建吧,又離宗廟太近。香火一旦超過劉備,這讓劉禪面子往哪擱?

所以劉禪以“建之京師,又逼宗廟”的理由,並未同意在當時蜀漢國都成都為諸葛亮建祠堂,並且也對一些非官方的“諸葛祠”進行了禁絕。

但是劉禪在公元263年,即諸葛亮死後第29年,同意在陝西漢中勉縣的諸葛亮陵墓隔漢江遙遙相峙修建了“武侯祠”。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天下第一武侯祠”的“勉縣武侯祠”。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漢昭烈廟”最終變成了“武侯祠”。

但是阿斗一不在了,且隨著諸葛亮在被民間故事的神話之後,民間又如雨後春筍一樣祭祀起諸葛亮了。


而令朱椿沒料到的是,到了清朝以後,康熙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乾脆把二人的廟改建到了一起,劉備供在前面,諸葛亮在後面。但是老百姓們已經忘記了那個漢昭烈廟的主角,而乾脆叫他為“武侯祠”了。後來大家約定俗成,沒人再稱呼漢昭烈廟,而直接稱為“武侯祠”。


炒米視角


簡單來說,武侯祠跟劉備的昭烈廟起了衝突,於禮不合。

說原因之前,得介紹一下蜀獻王朱椿,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一子,生於洪武四年(1371年),母親是郭惠妃,外祖父是滁陽王郭子興,岳父是明初大將藍玉。

從生母身份可以看出,朱椿是政治婚姻的產物,再加上年齡比較小,那麼多哥哥在前面壓著,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幸他對皇位也沒什麼想法,一頭扎進了書堆裡。

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歲的朱椿封蜀王,因為年幼沒有之國,留在宮中接受皇家子弟的教育。

朱椿是個聰明的皇子,還很好學,他刻苦努力,素有賢德,博綜典籍,近儒生,能文章,時人稱頌為賢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五歲的朱椿被朱元璋派往中都鳳陽,這裡是朱元璋的老家,估計是讓兒子回來體會一下他小時候生活的場景。在鳳陽,朱椿並沒有虛度光陰,而是務學求師,拜名士為師,求學問道,探討經史。

朱椿在鳳陽待了五年,儒釋道都頗有所得,並撰寫四箴:正心、觀道、崇本、敬賢。朱椿因為自己的勤奮努力,學業上成為諸位兄弟中的佼佼者,回京後受到朱元璋的讚賞,甚至戲稱他為蜀秀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椿就藩成都,時常講學論道,從不聲色犬馬。他還聘請漢中教授方孝孺為世子傅,好學又愛才,禮賢下士,多次詣講郡學。

朱椿就藩成都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蜀地,被稱為“賢王”。他對四川的道教和佛教非常重視,曾頒佈命令要求官民保護文廟、學宮、佛寺等,並多次對境內的佛道建築進行整修和重建。

當時鎮守各地的藩王都追求以力服人,建設軍隊抵禦外侮,偏偏朱椿面對四川境內的蠻人,卻要以王化教導,這就要求成都做出表率作用,有些嚴重違背禮制的東西得改。比如武侯祠。

早在諸葛亮病逝之初,蜀漢朝野就不斷有人請求給諸葛亮立祠紀念,《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劉禪不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知道相父的影響力,擔心壓過老爹劉備的分頭,這一點在之後

習隆和向充等人的上書中指明瞭:“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

兩人隨後提出解決方案:“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於是景耀六年(263年),詔為諸葛亮立廟於沔陽(今漢中勉縣),這是最先建立的武侯祠,因為諸葛亮就葬在漢中定軍山,至於成都的武侯祠,雖然現在名氣最大,卻是屬於後來居上。

成都的武侯祠屬於一種以下犯上的違禮建築,因為它跟諸葛亮的老大劉備的廟很近,劉禪的擔心成了現實,劉備的風光全被諸葛亮蓋了下去,昭烈廟的名聲怎麼比得上武侯祠呢?

蜀漢滅亡後,沒了官方壓制,民眾開始興建武侯祠,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跟昭烈廟成了鄰居,但民間流傳關於諸葛亮的傳說比劉備多得多,知名度有天壤之別,香火也差太遠。

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朱椿就藩,一個臣子怎麼能夠凌駕於君主之上呢?於是朱椿下令拆除武侯祠,在昭烈廟偏殿給諸葛亮留了個位置。

然而朱椿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弄把劉備整的更慘了,到清朝康熙年間,官方組織重建武侯祠,劉備殿在前,諸葛亮殿在後,哪裡香火旺就不用說了,畢竟這地現在叫武侯祠,而不是昭烈廟。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是中國封建集權的巔峰,一向以皇權至上,諸葛亮雖賢,不過是一個丞相,竟然壓過後主劉禪,這顯然與皇權至上的觀念不相符合,打壓諸葛亮就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