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

手机用户7117719810


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乃晚清一时之重臣,他们也因此被后人赞誉为晚清中兴之名臣,又以左、曾为重。

不过,曾国藩被人吹为圣人,左宗棠为何却被说成“近妖”呢?

左宗棠之妖,妖在才气。

左公极具聪明才智,这一点毋庸置疑,清史稿给他的评价也是“为人多智略”这五个字。

所以,他敢自比“今亮”——我左宗棠是当代诸葛亮。

左宗棠和胡林翼二人为世交,但二人却一直到道光十三年才在京城相识,一见则成一生挚友,后来左宗棠之所以能以幕僚之身而九州知,也少不了胡林翼的从旁相助。胡林翼对左的评价也极高:“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胡林翼将左宗棠荐于林则徐,称左为“近日楚才第一”。

1950年,林则徐自云贵总督任上回闽,途径长沙,请左宗棠上船一见,这是林、左第一次见面,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林则徐虽然第一次见左宗棠,便为左之才华所惊叹,不时称赞,在向朝廷举荐左的时候直称左为“绝世奇才”。

陶澍对左宗棠也是称赞不已,虽长33岁,却与之结为忘年交。

左宗棠能得晚清如此多的名臣称赞,他的“才气”可见一斑,说他近妖倒也不为过。

左宗棠之妖,妖在稚气。

左宗棠生于1812年,曾国藩则生于1811年,所以说左、曾二人为一时瑜亮也不为过,不过左更自负,曾更内敛。

他20岁便已中举,曾国藩则是在23岁中举,左宗棠虽然意气风发,可是让他想不到的却是他将来的路却比曾更坎坷。

1835年的会试,左宗棠本可以中第,可却因为湖南满额被刷了下来,只被取为“誊录”,他不甘心,所以决定3年后再考。1838年的会试,他的成绩反倒不如1835年的,可是“笨鸟”一样的曾国藩却突然飞起来了,曾国藩中了。

曾国藩自此弯道超了左宗棠的车,然后将他甩在了屁股后面。

当时,左宗棠的心情很低落很糟糕,也对科举很失望,我如此奇才竟不能中?所以,他在写给自己夫人的信中直言:“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在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

哼,我从此以后再也不考了!再也不和宵小之辈去争路旁的苦李了!

左宗棠的话看上去是气话,也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是他此后确确实实没有再参加过一次科考,转头回家读书教书去了。

后来,他在湖南当幕僚当出了名,纵是身处中枢的咸丰皇帝也知道了他的存在,所以想辟他为官,左宗棠什么态度?不当!

这是左宗棠的稚气,如孩童一般质朴直白,他不能放下,放下了他也就不是左宗棠了。

左宗棠之妖,妖在傲气。

左宗棠虽然受过曾国藩一定程度的提携,但是,他却一直看不惯曾国藩,所以和曾的关系也很僵。

我说了不和你玩,就是不和你玩。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左宗棠如此评价:“即便曾国藩在铜官跳江死了,难道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去平定东南的叛乱了?我看不然。”

左宗棠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哼,你曾国藩当初屡战屡败,闹得要跳江自尽,即便你当时死了,我左宗棠也一样能够平定东南叛乱,你死了更好,那就没人能挡我的路了。

左宗棠敢于自比“今亮”,不得不说确实自负,但是,他确实也有傲的资格,这股傲气也伴随了他一生。

左宗棠之妖,妖在骨气。

曾国藩活着的时候,左宗棠对曾国藩,曾国藩死了,他便怼曾的门生李鸿章,此举固然有消除慈禧猜忌的原因,可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和曾、李真的不合拍。

左宗棠说要打阿古柏,收复新疆。

李鸿章对此频加阻挠,说“东南海疆万里,一国生事,各国勾煽,一旦生衅,兵连祸结,防不胜防”,东南沿海才是战略重心,所以咱们得加紧把海防搞起来,没精力也没钱打什么阿古柏。

说完了海防,李鸿章又加了一句“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那个鬼地方,黄沙遍地,每年白白浪费几百万两白银,不要也罢!

左宗棠怼了过去,你说海防,好,那我说陆防,“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利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你李鸿章只知道退,你越退列强越嚣张,你以为人家只图谋你的新疆?可别傻了!你干脆将所有地盘送给人家算了。

总之,左宗棠就是要打,朝廷不给钱也要打,我自己让人去借钱也要打!我就是要收复新疆,收好国土!

1885年,清朝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还将越南拱手送给了法国,虽然病体不支,却还是怅然自责地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

我督师南下,没有打得法国人跪地求饶,遗憾终生,死了都不能瞑目!

可实际上,他让人组织建立的“恪靖定边军”和他支持的刘永福的“黑旗军”是打法军的主力,打得法国人嗷嗷叫。

左宗棠自责完了,还指着李鸿章的鼻子痛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

因为潘鼎新被法国人打得落荒而逃,再不求和,怎么保得住潘鼎新?所以,潘鼎新和刘铭传才会在左宗棠想继续打的时候,弹劾陷害“恪靖定边军”的王德榜和台湾道刘璈,因为王德榜和刘璈是左系的人。

如此一来,李鸿章的议和主张才得以顺利进行。

不得不说,左之骨气,李虽号称“裱糊匠”,却远不能及也。


宁糊涂


对晚清名臣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李鸿章近神,左宗棠近妖,张之洞近人,曾国藩近圣贤 ”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近妖的左大帅。 说他近“妖”,不是说他像西游记里的妖怪,这个妖指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剧照:

因为鲁迅先生有过一句“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乎妖”,所以这个“妖”,是比喻左与诸葛有很多相似之处。

左大帅本人是极推崇诸葛孔明的。他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意思是说,文章写得最好的要算西汉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而经邦济世的人才就当首推南阳的诸葛亮了。 左宗棠少有大志,他以“今亮”自许,意为当世之诸葛亮。

左宗棠蜡像:


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诸葛亮了。 《清史稿》中有个记载:“

(左公)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亟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就因为胡林翼赞同,左宗棠把胡林翼当作一辈子知音,后来还和胡结了姻亲。而对此比嗤之以鼻的曾文正公,左大帅则和他杠了一辈子。

左与胡:


左大帅和诸葛亮的性格脾气有很大不同。诸葛亮性情严谨,做事谨慎,而左宗棠性格刚直耿介,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中国的贡献。

和曾国藩相似,左宗棠也是以剿太平军起家的。但他最大的贡献,是平定回乱和收复新疆。

从同治初年开始,因为清政府的注意力都在太平军身上,新疆各族头目纷纷自立为王,想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

左宗棠上折指出,不收复新疆,“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1875年5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塞平叛新疆。

收复新疆:


左宗棠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平叛方针,历经两年苦战,克复北疆,平定南疆,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左宗棠还兴办洋务,指挥中法战争,维护台湾主权,他的功绩使得他名列晚清四名臣之列。

四名臣:

诸葛孔明和左大帅如果单比名气,孔明要大于左大帅,特别是在民间,诸葛亮已是神的化身。但要论成就,左宗棠要大得多

诸葛亮并没有统一天下,“出师未捷身先死”,抱憾终生。而左宗棠灭太平,平回乱,收复新疆,对中华民族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所以对他自比诸葛亮,很多人是承认的,也就有了“宗棠如妖”的说法。


刚日读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妖?何值是妖啊!说句大实话,您给他老人家多大的舞台,他老人家就能给你唱多大的戏。

左大人的建议

晚清四大名臣,俺最喜欢的就是左宗棠左大人,俺觉得当年左大人晚走几年,咱和小鬼子那甲午海战这就得换个说法了。啥赔款不赔款的,弄死你都是轻的。

啥库页岛啦,海参崴啦,哪有老毛子插手的地,他老人家这辈子防的就是老毛子。

当年那慈禧要是听左宗棠左大人的话,发展陆军,而不是硬着头皮发展海军,啥八国联军不八国联军的,压根就不会蹬鼻子上脸,蹦到你国都来闹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你连个海防,都防不住,咱大华夏地头上那么长的海岸线,那就成筛子了,人家想打哪登陆就打哪里登陆!说话也不怕风大扇了舌头!”

您要能说出这种话,那真叫没见识。咱说不管是哪个国家,根在哪?陆地呀,您别管这国家的利益,哪个国家的利益,最终决战都是在陆地上说事。

只要能保住自己个的基本盘他动不了,在图谋海防他也不迟,咱大华夏的地头那么长的海岸线,他不是几艘大吨位的战舰就可以守得住的,没有陆防那才是筛子,记住了再硬的鸡蛋,他也有破壳的时候。

再说,军舰那都是吞金巨兽,一艘军舰的钱,您知道可以养活训练多少新式陆军?

这不后来满清明白这个道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不就建立起来了吗?如果提前投资陆军,甲午海战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惨,丢了大海,让他登陆试试?咱亮出肌肉,让小鬼子啃啃,嘣了他的牙,弄死他都是轻的。

举个例子,为嘛咱新中国建立起来,咱能太太平平,踏踏实实的发展,强大的陆军就摆在哪里,走一个,吓不死你!

这就是事实。左宗棠左大人妖不妖?妖!一般人哪能瞅这么远。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拉倒吧!满清那大头兵干嘛嘛不行的,还打仗,早烂了?”

您这话说的有点子过了,满清的大头兵是不行,但新组建的呢?

当年左宗棠左大人收复新疆使用的大兵,德国人福克瞅了都赞叹:“就这兵,和老毛子搁伊利打一场,必胜!”

事实也是如此,左宗棠左大人将自己的棺木用兵车拉到哈密,顺道将肃州行营推进到了几百公里之外的哈密,磨刀霍霍这就准备和毛子开一战。

老毛子瞅着这架势,直接就怂了。但凡他老毛子能啃动,您以为他不会打一次?

您记住了,这兵还是新组建的,这就是后来的甘军。

就这甘军在打新疆的时候,急行一千二百里。这要是搁一般的部队,早趴下了,人家到了地直接就攻克了达坂城,连个休息整顿都没有,扯开俩大长腿直奔托克逊城,一家伙就俘虏了两万多人。

还是这甘军,在光绪五年,两天一夜急行三百余里,攻击敌军,顺道歼敌两千余人。

所以您说的这问题看怎么解决,大华夏的战力还是有的。

谁怕左大人?

当年要是没有左宗棠左大人撑着,拿回新疆,按照李鸿章他的说法,咱大华夏的子民搁现在要想吃个葡萄干,整个哈密瓜,哪的进口了。

说句不好听的,出了嘉峪关这就是别人地了,这说的还是最轻的,您以为如果当时新疆丢了,甘肃和青海您觉得还能在吗?

所以李鸿章和人家左宗棠左大人比起来差一大截呢?眼光就不行。

这不梁启超评价左宗棠:“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事实如此。

当年李鸿章这裱糊匠跑去和法国人签那《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差点没把左宗棠左大人气死:“你说你都打了胜仗了,还能签出这么个卖国条约。对咱大华夏而言,十个法国将军,都敌不过一个李鸿章坏事!”

这不后来,左宗棠左大人一走,整个朝堂就剩下李鸿章这妥协派了,东签一个,西签一个,签的东西那叫个海了去了。没别的,没左宗棠左大人这样的人在他耳朵边上唠叨了呗!他可以肆无忌惮的签下去了。

再说人无完人,但凡是个人,他总是有缺点的,那么左宗棠左大人有没有缺点呢?

有!咋能没有呢?

是啥?

脾气特别的臭,又臭又硬。那些个洋鬼子瞅见了,都绕道走。

当年英国人搁上海租界公园里,整了一块破木牌子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啥玩意?”左宗棠左大人揉了揉大眼珠子:“砸了!”

跟着左宗棠左大人混,脾气个个不好,三不两下就把那牌子干的稀碎。

“是哪个家伙写的,抓起来!这公园打今天起收回!”

就这么硬,咋的?搅屎棍英国佬照样得受着,气都不敢出一个。

因为他们都知道,左大人脾气臭压根就不知道啥叫退让。而他们想要拿道理压人,他们压根就不是左大人的对手。

当年咱左宗棠左大人进入租界,租界这地立马就得换上满清的龙旗,这还不算,老外还得来个持鞭清道,这是啥?这是人的名树的影啊!

因为他们知道和左大人掰扯道理,他们也掰扯不过,掰扯中左大人也许就给你说起别的事了,得不偿失啊!

所以咱大华夏有句老话,一头狮子领着一群羊,转脸这群羊都能变成狮子。回头让一头羊领着一群狮子,拉倒吧,全都得变成撅着屁股跑路的羊了。

哎!左宗棠左大人太少,李鸿章却太多了点。面对破落户满清,只有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左大人,独木难支啊!

左大人,您当年咋走的那么快,迟点不行吗?可这个要求对于一个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有点强人所难了。

老人走了之后,迟暮的满清失去了最后一点阳刚之气,你还能坚持多久?

老人走了之后,福州城下一声霹雳,城墙崩裂,天意如此,再问你还能坚持多久?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左宗棠早年曾经同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有过一面之交,当年还是太平天国运动蔓延到湖南的时候,当时的左宗棠便是看清楚了太平军难以成事。

为什么呢?左宗棠后来回忆说太平军打的旗号是拜上帝教,通过一些教义来发动民众,同时又通过分田地的做法来取得民心。

这两点实在是存在冲突,按照左宗棠的说法,天朝田亩制度比拜上帝教那个教义强多了,也就是说太平军不该死守一个拜上帝教。

当然左宗棠也知道拜上帝教事关的是洪秀全的权威地位,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带着缺陷。



再者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居然与读书人为敌,因为拜上帝教的原因,太平军所到之处必定是拆孔庙、毁佛像。

这一点导致了太平军难以去吸收读书人这股力量,纵观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基本上没有文人投靠太平天国。


原因就是太平天国对待儒家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实在是太令读书人心寒了,使得有才能的文人不得不倒向曾国藩。

说到底太平天国从一开始就给自己树立了文化的对立,这一点左宗棠看的透透的,他明白太平天国运动终究会失败。

因为其政策是要消灭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以及长久存在的华夏文化,转而去搞太平天国那一套教义,这最终也会失去民心。

所以左宗棠认为洪秀全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都要比拜上帝教好的多,毕竟至少能得到汉人的支持和拥戴。

此后左宗棠坚定的开始了反太平天国,并且左宗棠并不投靠曾国藩,他认定曾国藩不是一个可以深交之人,因为曾国藩是背地里的厉害。

而到了新疆被阿古柏侵占的时候,也是左宗棠目光长远舌战群儒,硬是自己领兵收复了新疆。从这一点来看,左宗棠是真谋略超群!


小司马迁论史


每一个朝代老天都会降临一个保国的人,大清朝老天降的保国的人就是左宗堂。

大清朝左宗堂文韬武略,上忠当报国家,下忠造福百姓。

太平天国平定以后,西北回乱非常严重,种族屠杀中万径人踪灭迹。左宗堂努力向前,荡平乱局。

左宗堂抬棺进新疆,其收复新疆功高无比。

左宗堂的一生彻底为国为民,不言劳苦。

左宗堂后人纪念,永垂千古!



白云3498


提到“近妖”,让我想起了那个“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来。左宗棠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被评价为“左公近妖”,恰恰说明左宗棠的“多智”,实际上左宗棠也自比诸葛亮。虽然左宗棠在知名度上一直比不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但是他却是影响晚清的历史走向的人,与他同时代的大臣、书法家潘祖荫就评价曾国藩:“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上天将左宗棠生在了一个日暮西山的王朝下,让他与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一起成为了咸丰、同治两朝的四大中兴名臣。在这四个人中,曾国藩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胡林翼虽然才华傍身,无奈生死在天,早早就病死了,而李鸿章却又功过是非集一身,至于左宗棠,人称其有霸才,假使生在乱世,必可图王称霸。

研读军事,一战成名

左宗棠生在一个底层家庭,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后在湖南巡抚吴荣光创立的湘水校经堂学习时,学习也很不错,得第一名很常见。不过命运和他开了大大的玩笑,成绩优异的左宗棠三次会试全都落第。在科举无望后,左宗棠潜心研究学问,开始研读大量的军事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因为他知道所有学到的东西总有派上用场的一天。

清政府因对外战役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导致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反清起义。这给了左宗棠机会,让左宗棠借此崭露头角。左宗棠在湖南境内竭尽全力筹办粮草兵器,还设法在各方的武装势力中斡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潘祖荫评价道:“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由此可见左宗棠此时在清廷受到的重视。一战成名的左宗棠在第二次陕甘征战时,将困扰清廷多年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军大破,他也因功晋升为东阁大学士。

操办洋务

左宗棠不仅马上武功,同样也是治国之才。他作为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在福州创办了福州船政局,为南洋海军建造三十多艘船舰,其中有三艘两千四百马力的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能制造出的最大军舰。后来左宗棠又先后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兰州织呢局。可惜的是,虽然左宗棠的这些行为使得甘肃较早的发展起来了一些近代工业,但全都以失败告终。

左宗棠最辉煌的时刻,收复新疆

对于左宗棠的一生来说,最辉煌的一刻莫过于他收复新疆。同治十三年,日本侵台,朝中一片大乱,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此时年近花甲的左宗棠毅然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放弃新疆。他驳斥了李鸿章把军饷用于海防的谬论,认为海防和塞防缺一不可!最终清廷听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定收复新疆。而征战新疆的重任,自然而然也就落在肱股之臣左宗棠身上。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择机出塞平叛新疆。第二年,左宗棠拔寨兰州。第三年,便攻克了除俄国占领的伊犁外的所有南疆重镇。只可惜左宗棠准备再次武力收复伊犁时,沙俄与清廷签订了合约,让左宗棠抱憾不已。

左宗棠的一生,不知该说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当我们重温那段饱经沧桑的历史,回望左宗棠的一生时,也许可以理解“左公近妖”的评价。


邯郸醉


在晚清的这些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他与李鸿章等人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为了国家尽心尽力,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清政府才能延续这么多年,左宗棠在这几大名臣中,知名度要相对低一些,况且他担任的职务也是要低一些,和曾国藩这些没法比。

那么在后世人眼里,这几个重臣也是有着不同的风评,其中有一段话就很有意思,说是
李鸿章近神,左宗棠近妖,为何会有人这么评价左宗棠呢?

其实这个评价并非是负面的点评,相反,正好是体现了人们对左宗棠的认可,人们认为左宗棠近乎是妖人,有着非常杰出的才能。

确实,在当时的朝廷里面,要论才能,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和左宗棠比,他的老对手李鸿章算是一个。左宗棠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善于用兵,正是靠着他一个又一个胜仗,才帮助清廷稳住了西北的疆域,最初西北的回民暴动,造成很恶劣的影响,左宗棠在危难关头赶赴西北,成功平定回民暴动,随后他又在西北打击沙俄势力。

除了善于用兵打仗外,他还有着杰出的战略思想,他用自己的战略,帮助西北等地构筑战略防御大局,正是在他的帮助下,国内边防才渐渐有改善。他算是当时非常开明的官员,在一些大事上总是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左宗棠一生为了国家大事奔波,帮助清廷维护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早年入仕其实并不顺利,中举之后始终没有更大的突破,在这时他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自己投身到洋务运动中,靠着出色的军事能力,他才开始在朝堂里面有了一定的地位。

和很多的士子不同,左宗棠通读各类经典,他并不死读书,也不拘泥于儒家经典,从兵法到水利多个方面的学说他都有研究,这也让他成为一个全才。

我认为在晚清的这些重臣中,李鸿章等人肯定是更加出名的一个,左宗棠和这些人比起来确实有些不出名,可他的作用丝毫不比李鸿章等人差多少,正是靠着他这样强硬的对外作战,才能维护好清朝的统治,也能够让人看到清朝还是有着强硬的一面。

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后,左宗棠就意识到了海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因此他就请求国家设置专门的海防机构,并且要重视对于台湾的控制。这些建议都是非常有远见的,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能够看到这点,确实是很了不起,左宗棠自己也常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他确实继承诸葛亮的品质,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奔波,到死都没有忘记国家的耻辱。

在当时的清廷,大多数人还是主张向列强屈服的,左宗棠就是这些人中特殊的一个,他坚决主张要向列强学习,却不应该屈服。

他对待列强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可惜他在朝中一直受到李鸿章等人的打压,双方的政见不合,在朝中为了权势长期争斗,算是有很大的隔阂。左宗棠明显不是李鸿章的对手,最后他遭到排挤,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他带军队浴血奋战,可朝廷在后面却拆他的台,这也导致他最终遗憾去世。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众多爱国志士共同撑起了清朝的天,获得这样的评价,确实是他应得的,左宗棠一辈子无愧于国家,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放到洋务运动中,可惜这场改革终究还是失败。

他们大半辈子的心血也就这样打了水漂,确实是很可惜的事情,不过左宗棠的贡献,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要是他能够多活几年,后面清朝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事情,一些更加屈辱的事情,或许是可以避免的,后来也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一心为国,又有这么出色的能力,所以被后世人说近妖也不足为奇。


猫眼观史


李文忠公近于神,左文襄公近于妖;张文襄公近于人,曾文正公近于贤。

后世人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四人展现出来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概括出来,依次分别称他们为神、妖、人和贤。依瀚海说,他们四位都是晚清四大名臣,揽大清为难于一身,力挽狂澜,不管是哪一位,不管是何种称谓,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与先人呀!



记得鲁迅先生曾写道: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的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扩大化,像是妖孽一样出神入化,从这里可见“近妖”一词是为了突出了此人做事的智慧登峰造极,这给人感觉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是妖怪一般的存在。事实上,人还是那个人,只是脑子却与常人有异。

左宗棠出身一般,但是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湖南巡抚吴荣光创立的湘水校经堂学习时,他时常名列前茅,稳居第一名。不过他考运不佳,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发挥失常。他灰心沮丧后,也知道自己走不通科举这条路,于是乎他潜心研究学问,开始研读大量的军事和地理方面的书籍。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些所学的东西一定会被派上用场,有机会让他知行合一。

也正是因为他身为人才,却不能通过科举制而被朝廷任用吧,因此他独树一帜,另辟蹊径来发展他的道路与用武之地。一旦有机会了,他就用异于常人的行动力来履行执行,锐敏地把握好机会与时机,好建功立业。坦白来说,也正是因为他聪明伶俐,还极有远见,后来等时运一来,就紧紧把握好机会,功成名就,因此大家都说左宗棠近妖。

因为左宗棠这个大佬不走寻常路哇!别人建功立业,一般都是有家庭背景因素,也是众人皆知的循序渐进的考学历程,而他只能靠在军事上来成就大业。瀚海在此多说一句,左宗棠大佬实在是太有人格魅力了,他读书和学习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他年轻时期时在家绘制地图,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太神奇了,因为这种事在整个中国汗青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他偏偏自己做了。但是他通过这样的情况进行了军事与地理方面的常识贮备,为他以后在收复新疆、平定宁靖军、抗击法国侵略者等战争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他给自己儿子的某封信中说到:“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由此可见,左宗棠大佬是何其有远见卓识,他的奋斗史是从慢慢积累中开始的,继而涵蓄发力,等到有机会一来临了,就把自己的力量和学识迸发而出,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总结:在瀚海看来,左宗棠看似近妖而不近妖,他有成事之智与寒梅之韧,他知道无用之学终有一天成有用之识,于是乎他在孤独寂寞中做学问,为自己的成长做加法,只是他的经历近妖了,有的人劳其一生,恐怕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他却立下了不世之功。这才是瀚海最为惊叹的地方!



瀚海说史


大概因为左宗棠特别喜欢自比诸葛亮吧。

而诸葛亮最经典的评价是智近妖,《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算无遗策,鲁迅先生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左宗棠对于诸葛亮的到了碎碎念的地步。

他小时候就被人称为小诸葛,他也自称“今亮”“老亮”。给人写信,末尾署名也是老亮,自家做个灯笼,上面写着也是老亮。

他就任陕甘总督的时候,有一次信任的提学以弟子身份前来拜访,按照惯例,提学要给总督进献一句诗,这叫观风试,这个姓吴的提学显然是做了功课,就献上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

左宗棠看了之后捋着胡须道,岂敢,岂敢。

仿佛不是说三国时的诸葛亮的,就是说他自己的。

最有趣的是他在陕甘总督任上,有一次和藩司林寿图喝酒,这时候前方打仗的捷报传来,林寿图十分佩服左宗棠的神机妙算,佩服不已。

左宗棠就哈哈大笑:“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哎呦,这就是说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名字上叫亮,言下之意,我才是今亮。

但再聪明的人也有打盹的时候,有一次就出了点纰漏,林寿图开玩笑说:“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

本来朋友嘛,开开玩笑。

左宗棠拂袖而去,两人就此结怨。

他是真的在乎自己这个当代诸葛亮的称号啊。

不过要说左宗棠真的是清末诸葛亮,甚至可以说他比诸葛亮功劳要大。

但凭收复新疆这一大功劳来说,就没人能比得起他。

唐朝的王之涣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得是玉门关外不是皇恩所到之处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就到处种杨柳,他就是要:“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告诉这里的人,咱们是一家人,春风自然也会吹拂你们。

其实不光收复新疆,他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就以幕府身份代湖南巡抚执行命令,运筹帷幄,也是守必坚,攻必克。

以至于当时他受了诬告要离开的时候,有人就喊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总之,左宗棠是一个作为的人,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

相辅相成,这才是有趣的人。


锦翼


左宗棠近乎于“妖”,来源于后世所传,其中言道:李文忠公近于神,左文襄公近于妖;张文襄公近于人,曾文正公近于贤。

以上这四位便分别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其四人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揽大清为难于一身,力挽狂澜,令后世钦佩。后人以四段文字将其四人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概括以全。

鲁迅曾言诸葛亮近乎于妖,而左宗棠也是这么一个人物。

左宗棠也是世上唯一一个自誉诸葛亮而胜似诸葛亮的人物,据《清裨类钞》记载:左文襄公自比诸葛孔明,常号“老亮”或“今亮”。每每给曾文正公写信署名必是“老亮”,弄得曾大人哭笑不得。若打了胜仗,他就说:“今亮似犹胜于古亮矣。”更是于独家订造的灯笼之上大书“老亮”二字,往来长沙城中,人称“亮灯”。

不但国人对其称颂,就连外国人华莱士也评价道:“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人的勇武精神展现给俄罗斯,给整个世界。”

因此左宗棠虽然自称诸葛亮,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却是超过诸葛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